每經記者:丁舟洋 董興生 每經編輯:宋紅
「沒想到這麼多人對我報考的考古專業感興趣。」剛剛開通了微博的鐘芳蓉寫道。
幾天前,她以676分的高考成績,獲得了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為了謀生,鍾芳蓉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她小學6年級起就開始住校。「留守兒童」金榜題名,是村裡的大喜事,50多位老師連夜進村報喜,北大、清華招生辦的老師也相繼上門進行報考志願諮詢。
而引發社會關注的,更在於鍾芳蓉的選擇。在填志願時,她選擇了相對冷僻的北京大學考古專業。「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她說。
82歲的樊錦詩,就像一座精神燈塔。1963年從北大考古學專業畢業後,樊錦詩毅然選擇留在敦煌,在莫高窟從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文物保護和研究,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
「我真的不是知道她是怎麼喜歡上歷史、怎麼知道樊錦詩的。」電話的那一頭,鍾芳蓉的父親對每經記者說,「我們一年就回家一兩次,與她交流得也很少,這方面一直很愧疚。我只知道,父母做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能快樂,只要是她喜歡的事情,就支持她去做。」
「考古專業是她自己的選擇」
得知女兒成績的那一天,鍾爸爸的喜悅溢於言表。鍾芳蓉的學習一向不用他操心,從初中到高中,女兒皆考取了當地的好學校。「她不偏科,各科都很好,數學特別好。但沒想到高考能那麼好,分數結果是她老師通知我的。」
至於鍾芳蓉為什麼會喜歡歷史,鍾爸爸坦言,從未和女兒交流過。「我們呆一起的時間少,交流時間也少,一年就回家一兩次。」文博、考古,對農村父母而言,更是知之甚少。 「我一個農民,哪能知道這些。」
北京大學招生辦老師前來對鍾芳蓉的志願報告做諮詢服務時,鍾芳蓉與父親一同參與了。「我當時也在場,老師主要介紹了北大的情況,但是沒提專業選擇的建議,考古專業完全是她自己的選擇。」鍾芳蓉父親表示。
圖片來源:沸點視頻截圖
為了養家,鍾芳蓉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赴廣東打工,留女兒與爺爺奶奶生活在老家。說起她的「留守」,鍾爸爸一直心懷愧疚。留守兒童在人生軌跡上出現偏差的先例大有所在,而鍾芳蓉卻憑藉著自己的天賦與勤奮,走出了一條自強的路。
好在憑藉自己的雙手,夫妻倆也從沒讓女兒有過「失學」的擔憂。「我們都是一線員工,只要肯賣力,賺學費是沒問題的。」
疫情給全國造成了突如其來的衝擊,2020屆畢業的鐘芳蓉高考時間推遲了,鍾芳蓉爸爸打工的工廠也面臨著不景氣。
「好多廠都沒事做,一線員工沒事做就只能休息。我現在事不多,一點點事。」鍾爸爸言辭中滿是質樸,「9月送不送她去大學,要看情況,如果廠裡有事做,我們就去上班。」
熟悉廣東工廠情況的人都知道,對工人而言,工廠沒有活做,就意味著收入大打折扣。但提起供孩子念大學有沒有問題時,鍾芳蓉的父親毫不含糊。「我是一個手藝人,會做木工,又會搞建築,不怕的,不是問題。」
學校老師連夜上門送喜報 圖片來源:沸點視頻截圖
接通每經記者電話時,鍾芳蓉一家人正準備吃午飯,鍾爸爸說女兒在自己的房間裡,但他婉拒了記者想要採訪鍾芳蓉的訴求。「她應該不會願意,這段時間媒體太多了,小孩子有壓力,她本來是安安心心學習,突然一下好像全國都知道這回事。」
在父親眼中,鍾芳蓉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孩,除了學習以外,也要看課外書、看電視、玩手機。當女兒決定要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時,父親絲毫沒有幹涉女兒的選擇。雖然這是一個需要做冷板凳的專業,與世俗意義上的「功名與財富」相去甚遠。「做父母的都想孩子好,孩子喜歡的事情,就支持她去做,她快樂就好。」鍾爸爸說。
因為熱愛,所以共鳴
面對未來的就業情況,鍾芳蓉表示也有考慮過,她曾告訴南都記者,因為是北大的考古系,未來就業的話基本生活應該能保障。「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對於畢業後的就業方向,她希望當一名老師或是在博物館工作。
鍾芳蓉報考考古專業的消息傳開,全國各大博物館、考古業界專家都送上祝福、寄去禮物,鼓勵她篤定信念。有網友評論「被全國考古圈寵起來的小女孩」、「簡直是郭襄過生日啊」。
圖片來源:考古君微博
而影響鐘芳蓉做決定的,不是別人,正是考古界有著「敦煌女兒」之稱的樊錦詩。
「看到樊錦詩走來時,總會讓人心頭一熱,這樣一個瘦弱的身軀裡,怎麼會蘊藏著這麼大的力量。」始於熱愛,終于堅守,「敦煌女兒」樊錦詩激起了湖南耒陽的小姑娘鍾芳蓉遙遠而純粹的共鳴。
在樊錦詩心中,有著遠比追求個人物質享樂更寬廣的世界。
「人活的是一種精神,雖然有的人可能覺得這個很虛。」樊錦詩在口述自傳裡說。她捐出了所有個人所得的獎金,用於敦煌的保護,沒有為自己的孩子留下什麼物質財富。她不貪戀美食與華服,不留戀金錢與名利。穿衣服只求舒適便可,一件結婚時置辦的外套穿了四十多年;吃飯必須餐餐光碟;酸奶喝完了,要用清水把瓶子洗乾淨,帶回去當藥瓶繼續用;酒店裡沒用完的小肥皂,必須帶到下個地方接著用……
「樊錦詩是過著最質樸的生活的那一類人。」 為樊錦詩撰寫口述自傳的作者顧春芳這樣評價道,「對於這樣質樸的人而言,質樸生活源自心靈最深處的自覺。她唯一感興趣的就是不斷向世界介紹她心愛的莫高窟,介紹她所從事的莫高窟保護事業,仿佛她人生的全部意義都是在這一件事情上面。能夠遇見這樣的人,並且與這樣的人行路和思考,是一種具有神聖意義的體驗。她好像習慣於把每一件事當成人生的最後一件事情去做,時刻履行在有限的人生中的責任,能夠完全控制並實現著自己的品質,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嚴格地塑造自己,成為自己真正的造物主。」
圖片來源:莫高窟微博
「人都是要死的,死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樊錦詩坦然道。但真到有那麼一天來臨時,樊錦詩可以坦然地說:「我為敦煌盡力了!」這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得知鍾芳蓉的選擇,樊錦詩為她送去了口述自傳,並鼓勵她「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收到樊錦詩籤名贈書後,鍾芳蓉回了一封信,「慶幸自己能在樊先生的影響下確定自己的興趣,並堅定選擇了北大考古專業」。「樊先生選擇了敦煌,選擇了堅守,成為了『敦煌的女兒』,也找到了心靈的安頓。我希望能追隨您的腳步,去選擇北大考古,選擇為考古獻身,也找到心靈的歸處。」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