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一定要有夢想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在1947年8月14日印度獨立前夕發表英語演講,有個非常動人的開頭:「當午夜鐘聲響起,世界還在沉睡,印度將從夢中甦醒,重獲新生和自由。」
但當時只有六分之一的印度人聽得懂這段話。
對於很多人來說,能不能超越美國是一個魂牽夢繞的問題。不論是經濟、軍事、文化還是社會發展,幾乎每件事都要拿出來和美國比較一番。
如果說超越美國是中國人的執念,那麼超越中國同樣是很多印度人的執念。
在國外社交網站上,有一個問題是 「印度比中國更強大嗎?」
排名第一的答案認為,在大部分領域,印度都比中國要更加強大:
在農業上,印度用三分之一的土地養活了相近的人口;
在工業上,印度可以用一個火箭發射104顆衛星,中國不能;
在軍事上,印度有3艘航空母艦,中國只有1艘(2017),而且印度經驗更豐富;
在文化上,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所以和其他國家溝通起來更方便,印度的電影和歌曲也比中國更受歡迎……
所以,印度要比中國更加強大。
更騷的是,作者還給各個國家搞了個排名,印度和日本並列世界第三,中國只能排到第八名,跟在韓國後面。
先別急著噴,打開評論區你就能發現,這是友軍。
當然,會不會真的有印度網友信以為真,就沒人知道了。
玩笑歸玩笑,在很多西方媒體眼中,中國是充滿威脅的不安定因素,印度則是未來的希望之星。
那麼問題來了,印度真的有可能超過中國嗎?
1 和中國只差13年?
2019年,印度的GDP約為200.81萬億盧比,按照2019年全年盧比與美元的平均匯率折算約為2.85萬億美元, 略微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這個數字大約相當於2006年的中國。
那是不是可以說印度和中國只相差了13年呢?
如果事情真的這麼簡單,中國也不用追趕美國追的這麼辛苦了。
80年代的日本買下了10%的美國不動產,連洛克菲勒大廈都被三菱公司給買了下來,嚇得美國人驚呼:「日本要買下美國!」後面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日本並沒能超越美國。
▲洛克菲勒大廈
印度的人口總數即將超過中國,但2019年它的人均GDP只有同期中國人均水平的20.4%,或者說中國人均GDP是印度人均的4.9倍。
更要命的是,大家從上面的表裡面也可以看出,印度的經濟增速遠遠沒有中國的增速高。
印度1947年建國,中國是1949年建國,可以說幾乎同時起跑。而且新中國成立之初,印度的發電量、工業基礎、道路裡程都要好於中國。
那為什麼現在和中國比起來,印度混得這麼「慘」呢?
2 印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印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這句話是李光耀說的。
實際上,雖然古印度和中國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但是歷史上的印度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中國從秦漢以來,雖然飽經戰亂,但是統一的時間要遠遠大於分裂,並且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構成。
雖然中國一直被稱作偽裝成國家的文明,但是中央政府管理下的中國,毫無疑問是一個強有力的國家,而且在很長時間內,是世界的文明中心。
和同時期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大一統帝國相比,印度更像是一個地理概念。
1853年7月,馬克思在倫敦發表了一篇通訊稿,名為《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他在裡面寫了這樣一段話:
「 印度過去的全部歷史,如果還算得上歷史的話。就是一次次被異族徵服的歷史。印度的社會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而我們通常說的印度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入侵印度的侵略者的歷史,印度就在這個一無抵抗、二無變化的社會消極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龐大帝國。」
本來按照印度的地形,三面有印度洋環繞,北邊還有高聳入雲的喜馬拉雅山脈,根本不需要擔心外來入侵的問題。
但是好死不死,阿富汗附近的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之間,有一個天然的缺口——開伯爾山口。
這個山口最窄處包括河流在內僅600米寬,兩側的懸崖峭壁陡然高出河谷60-90米,整個地勢與中國由河南進入陝西的函谷關非常類似。
這要是擱在中國根本不算個事。
面對遊牧民族的威脅,中原王朝修建了綿延不絕的長城,在這裡修建要塞簡直一夫當關,多建三五道關口,不但可以層層抵抗,也還可以把侵入者先放進來,關門打狗,兩邊的地勢更是居高臨下。
結果在幾千多年的時間裡,無數外來文明通過這個山口長驅直入,把本土文明蹂躪了一遍又一遍。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發現了這個山口,迅速佔領了印度河上遊,徵服了當時的達羅毗荼人。
據說興都庫什山也是雅利安人命名的,意思是殺死印度人。
隨後,印度開始了盪氣迴腸的被徵服史。
波斯人、馬其頓人、大月氏、突厥、阿拉伯人、伽色尼人,阿富汗人、帖木兒蒙古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都曾經統治過印度、奴役過印度人,到1950年獨立加入大英國協之前至少被徵服過30多次。
▲印度被入侵時間表
因為頻繁被入侵和佔領,印度的人種和民族異常複雜。
印度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其中最大的民族印度斯坦族只佔總人口的46%左右,而想要形成主體民族優勢,這個比例至少要在65%以上。
一個國家缺少主體民族或者種族,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但是和語言問題相比,民族問題就顯得不是那麼複雜了。
根據1961年的統計,印度一共有1652中語言,根據2001年的統計,有29種語言的使用人口超過一百萬,有122種語言的使用人口超過一萬人,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各種方言。
印度1962年通過了一項國家法律,規定印地語為國語,同時承認另外十四種語言為各相關邦的官方語言,英語則為印地語的輔助語。
文字就更不用說了,很多時候在印度,去一趟外地連街上的招牌都看不懂。所以很多街上的標語要使用很多不同的文字。
▲印度的貨幣盧比上寫了17種語言
很多中國公司在印度發展,最頭疼的問題就是產品怎麼適配語言。
亂七八糟的語言和文字在增加社會溝通成本的同時,大大降低了印度總體的民族和國家意識的整合——我跟你說的寫的根本就不是一種語言,怎麼能算一個國家?
因此,印度更像是南亞次大陸這塊土地的名稱,裡面不同的民族、語言、文化完全沒有像中國一樣,經過了漫長的融合與交流。
印度獨立的時候,更像是把一個個相互分離的部分硬生生捏在一起,強行打包成一個現代國家,登上了國際社會。
3 畸形的混合體
西方媒體鼓吹印度還特別喜歡一種說法——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人自己對這個稱呼也特別自豪。
要我說,印度的制度比歐洲美國還要先進。
美國只有民主、共和兩黨輪流執政,這算什麼先進?
印度的黨派可以傲世全球,全國性政黨有7個,邦一級政黨有26個。2014年大選,印度共有464個黨派參與競選,還有上千個沒有註冊的在野黨。
▲印度部分政黨
這麼看起來是不是很壯觀?
但是這就有點被忽悠瘸的感覺了。
在沒有完成經濟積累和工業化的情況下,生搬硬套西方國家的制度,對印度來說不算是什麼好消息。
而且,更諷刺的是,印度一方面標榜自己的所謂民主制度,另一方面,種姓制度又在印度根深蒂固,於是變成了一個畸形的混合體。
當雅利安人侵略印度時,順便帶來了種姓制度。
他們所創立的《婆羅門》教義稱,梵天從自己的口、臂、腿、腳分別創造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階級。教義還規定了每個種姓的地位、權力和義務。婆羅門是最高一級的祭司神職人員,剎帝利是武士階級,吠舍是商人、農民和手工業者,而首陀羅則是低人一等的奴隸階層。
除此之外,還有被成為「不可接觸者」的賤民,又稱達特利。
雖然印度已經在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在印度社會,種姓制度依然是最強大的社會結構。
2018年9月,一個印度人為了阻止女兒嫁給低種姓的男子,在光天化日下襲擊了兩個人,並且殘忍的砍掉了女兒的手。
種姓之間長時間的隔離,甚至造成了生理區別,憑藉長相,就能分辨低種姓和高種姓。
高種姓一般身材高挑,皮膚白皙,那些印度電影中帥哥美女,幾乎全是高種姓。
而低種姓的人身材相對矮小,皮膚也比較黑。
不同的種姓和相應的職業綁定在一起,形成了牢不可破的階層。
這在中國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不要說在新中國,就算是在幾千年前的中國,也從來沒有形成如此穩固的社會階層分化,中國人民還時不時要吼上一句: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高種姓的人碰都不願意碰低種姓
印度整個國家的認同,是靠印度教來維繫的。而印度教裡面的種姓制度等傳統,又與現代社會所追求的自由、平等有所衝突。如果印度要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勢必要進行社會革命,破除古老的傳統。這裡面蘊含著巨大的風險,這裡面埋藏著100場革命。
無數勞動力被種姓制度按在自己的位置上動彈不得,嚴重阻礙了印度社會的流動性和活力。
中國一直在討論寒門難出貴子問題,但是在印度,根本沒有人想過寒門竟然會出貴子,殺豬的兒子除了殺豬還能幹嘛?
4 人口紅利?
當然,還有很多人說,雖然印度現在比不上中國,但是印度將來一定會超過中國。
為什麼?因為印度的人口結構比中國年輕,所以未來是屬於印度滴。
這麼說也不是沒有道理,印度的人口在2019年末已經接近13.7億,超過中國指日可待。
同時,印度的年輕人比例也確實比中國更合理。
看起來中國在完成經濟騰飛之前就老了,而印度依然年輕,所以印度雖然輸了現在,但是贏了未來。
事實真實這樣嗎?
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 人口不等於勞動力,更不等於人口紅利。
中國真的是靠人口數量眾多成為世界工廠的嗎?不,中國是依靠數量眾多的高素質人口,才獲得了巨大的人口紅利。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5.5億人口中有4億文盲,文盲率高達80%;而在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農村地區,文盲率更是超過95%。
同時,全國學齡兒童小學入學率僅20%,初中入學率更是只有6%。
隨後,中國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掃盲運動。從1949年到1969年,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裡,新中國通過4次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掃」掉1億文盲。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文盲數量已降至8500萬人,文盲率降至6.72%。2015年,中國成人識字率已達到96.36%,而印度僅為72.23%。
這在人類教育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奇蹟。
除此之外,中國還建立了完善的教育體系。
2018年,我國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到99.95%,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1.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8.1%,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而印度在教育方面依然和中國差距巨大。
同時,高等教育的優質資源只有高種姓能夠接觸。
但是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往往選擇留在國外。
據印度理工學院統計,該校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畢業生離開印度;而LinkedIn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印度是全球外流人才最多的國家,當中有一半是從事科技工作。
印度人幾乎壟斷了矽谷的高管職位,包括谷歌的CEO。
▲部分印度高管
聽起來很風光,但是這對印度顯然不是一件好事。
那麼這些矽谷精英為什麼不回到本國創業呢?畢竟中國的李開復、李彥宏等人都放棄了在矽谷的發展,選擇回到中國進行創業。
既然中國可以,為什麼印度不行呢?
因為印度的社會經濟發展支撐不起本國科技公司的發展。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印度有接近三億人口仍處於無電力狀態,佔總人口23%。2017年的數據顯示,印度網際網路用戶佔總人口的19%,移動網際網路的滲透率也僅有15%。
而中國早在2015年底,就實現了14億人全部通電,網際網路普及率也已經超過60%。
和中國相比,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很多。
就拿公路來說,根據2017年的統計,印度的公路裡程比中國還要多。
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
但是中國的公路標準,基本上全部是硬化路面,而印度的公路,指的就是公用道路。
在中國,你好意思管這叫公路?
沒有相應基礎設施支持,很多商業活動根本無法開展。
印度的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只有24%,大部分人使用的還是功能機,這樣的數量根本支撐不了本土網際網路公司的發展。
同時印度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內需嚴重不足,像是雙十一、618、光棍節這些活動根本就搞不起來。
你讓印度的那些精英回來創業,首先他們要先幫忙通上電,然後連上網,順帶扶個貧,之後才能開始談自己的商業計劃。
等到那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國外IFs預測,印度將在2100年反超中國
印度想要超過中國,首先要學習秦始皇,統一國內的語言文字,這件事中國兩千多年前已經幹過了。
然後要解決自己的種姓問題,大規模推廣義務教育,瘋狂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然後再來談超越中國的問題。
而從目前看來,印度似乎沒有進行大規模社會變革的決心和跡象。
不過,在廣大印度網友心裡,印度早就是能夠跟中國掰手腕了,他們現在正熱火朝天的抵制中國產品。
▲從今天起抵制中國產品,軟體一星期,硬體一整年
當然凡事不能說的太滿,誰知道印度會不會有朝一日真的超越了中國?
至於這需要多長時間,大概要等雞吃完了米,狗舔完了面,火燒斷了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