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球ID: @楊天南財務健康談
原創 何加鹽
8,投資
在芒格的影響之下,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也發生了轉變,從原來的「買估值不合理的股票,等高價時賣出」升級為「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偉大公司的股票,並長期持有。」
下面是三個巴菲特的經典投資案例:
一、投資華盛頓郵報公司
1973年,美國經歷了經濟危機,股票價格劇降,華爾街一片恐慌。
不過對巴菲特來說,這卻是他的黃金時候,因為他的座右銘是:「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
所以1972年的股市繁榮期,他按兵不動,投資組合中只有17%是股票產品。而到了1973年,大家都恐懼時,他就大舉出手了,就像是一隻闖進香蕉園的猴子,興奮得恨不得跳踢踏舞。
而其中最值得稱道的一筆,就是投資華盛頓郵報公司。
《華盛頓郵報》
這家公司擁有4家電視臺,還有《華盛頓郵報》和《新聞周刊》這樣的重量級報紙和雜誌,當時的市值只有8800萬美元。巴菲特仔細分析了華郵的資料,認為這家報紙在華盛頓地區已經取得合法壟斷地位,具有持久性的競爭力,至少值4-5億美元,於是就大膽地入股。
2個月內,巴菲特買下了10%的華郵股票,成為華郵第二大股東,這些總共只花了1060萬美元。
巴菲特買下這些股份後,沒有因為其漲價就賣掉賺一筆,更不會因為其下跌而恐慌性拋掉,而是一直長期持有。到1995年,當初投下的1060萬美元,不僅股票價值已經上漲到4億多美元,還每年額外給伯克希爾帶去約700萬美元的分紅。
華盛頓郵報股價,左邊箭頭處為巴菲特買入時間,右邊箭頭為收益率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為投資華郵,巴菲特和華郵的女老闆凱薩琳走得太近,所有人都懷疑他倆有特殊關係(如巴菲特經常在她家留宿,倆人會一起去旅行等),搞得蘇珊重新審視夫妻二人的關係,最終獨自一人去加州追求歌手夢想,把巴菲特推給了酒吧女服務員阿斯特麗德。
有意思的是,儘管巴菲特和凱薩琳關係如此之近,他的摳門仍然無可救藥——有一次倆人一起旅遊,在機場凱薩琳想打個電話,問巴菲特借10美分的零錢,巴菲特身上只有25美分的,他竟然不願意給她,而是要去換成10美分再借。氣得凱薩琳在後面追著喊:夠了,沃倫,你就不能給我25美分嗎?
而蘇珊和巴菲特分居後,終於享受到了財務自由。巴菲特不再管她花多少錢。面對兩件喜歡的衣服,以前她會糾結半天到底買哪一件,現在她會說,「我為什麼需要選擇呢?都買了不就好了嗎?」聖誕節巴菲特問她需要多少錢,她說7.5萬美元,要擱以前,過個節要花7.5萬,那還不如殺了巴菲特。但現在巴菲特二話不說就在支票上簽字——雖然可能心裡在滴著血。
二、投資B夫人
B夫人本名叫羅斯,因為丈夫姓布魯姆金(Blumkin),大家都稱她為B夫人。
她出生於俄國一個極度貧寒的猶太人家庭,由於營養不良,身高只有1米47。13歲就光著腳到幾百公裡外的城鎮去打工。20歲時,為了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亂,她從俄國西部一路東行,橫跨西部利亞,經由中國、日本,最終去到美國,然後定居在奧馬哈。
B夫人的語言天賦很差,到美國兩年都不會幾句英語。但是她做生意卻是一把好手,特別能吃苦耐勞,算帳超級快。尤其厲害的是:她堅持所有商品只加10%的利潤,所以賣同樣的東西,她的商品總是價格最低的。
B夫人先是開當鋪,然後賣衣服,最後發現家具生意好做,就一直做家具。
有一次,一家地毯廠把她告上法院,指控她賣的地毯價格太低。她也沒錢請律師,就用自己蹩腳的英語自己辯護說:「我不過在成本價的基礎上只加10%的利潤賣出去而已,這有什麼錯呢?」法官聽了後馬上判她勝訴,然後第二天就跑到她店裡買了全屋地毯。
另一次,龍捲風把她一家位置很好的店屋頂吹掉了,她立馬在另一個位置不好的地方又開了店,並說出一句名言:「如果你價格最低,哪怕在河底開店,顧客也會找到你。」
最令人稱道的是B夫人對做生意的熱情。她甚至會把自己家裡裝飾成家具賣場的樣子,連家具上的價籤都原樣保留,住得才舒服。她說:「我迫不及待地等天亮,這樣我就又可以去工作了。」
在如此熱情、誠實而又精明的經營之下,B夫人的家具店逐漸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家具城,連很多外州的人都專門開車來她店裡買家具。
B夫人91歲時,想把家具城賣掉,已經在和一家德國公司洽談。巴菲特聽到消息後,立馬跑過去,勸B夫人不要賣給德國人而是賣給他。
實際上,巴菲特很多年前就想買這個家具城了,他早就仔細研究過家具城所有數據,也研究過B夫人的經營風格,認為這是一家極好的公司。
巴菲特問自己:假設自己手上有足夠多的錢,有足夠多的員工,也有足夠多的經驗,要和B夫人競爭的話,難度有多大?
他給出的答案是:「我情願和大灰熊去摔跤,也不要和B夫人競爭。」
就這樣,巴菲特買下了B夫人家具城90%的股份,交易時,他甚至都沒有要求對方提供會計帳本和貨物清單。
家具城後來給伯克希爾公司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而巴菲特也給了B夫人充分的回報——他到處傳頌B夫人的傳奇,讓B夫人成為廣為人知的名人;他說服兩所大學,給B夫人授予了榮譽商學博士學位;在B夫人投資翻修一所劇院時,巴菲特捐款100萬美元——要知道,別人想從巴菲特口袋裡掏出一分錢,都像是要殺了他一樣,何況是100萬!
巴菲特和B夫人
三、投資可口可樂
巴菲特與可口可樂的關係始於幼年——他7歲就沿街販賣可口可樂。但是在做投資很多年後,他都沒有買可口可樂的股票,當開始研究可口可樂公司的歷史時,他才後悔不迭地說,我早幹嘛去了。
他和芒格發現,可口可樂成立一百多年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業績都在穩步增長。世界大戰、大蕭條、無數次的經濟危機,都沒有阻擋可口可樂成長的腳步。
根據他倆的研究,如果要從頭複製可口可樂這個品牌,至少需要投入1000億美金。而當時可口可樂的市值才150億美金。
1987年,機會來了。那年10月,美國出現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股災,史稱「黑色星期一」,半天之內,道瓊跌去22.6%,紐交所蒸發了佔全國GDP1/8的市值。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所有公司的股價全都劇降,可口可樂也不例外。
但正當可口可樂公司董事會陷入愁雲的時候,他們發現有人在大量吃進可口可樂的股票。
買股票的人,正是巴菲特。別人的股災,對他來說又是一次饕鬄的良機。此後兩年,巴菲特不停地買買買,總共買了可口可樂公司7%的股票,為此花去了10.2億美元——當時伯克希爾公司的淨資產也才34億美元。
到1991年,巴菲特買的可口可樂股票已經增值到37.43億美元,兩年回報率高達266%。此後,巴菲特一直持有可口可樂的股票,直到現在。這些股票已經價值接近200億美元,是伯克希爾歷史上最成功的的投資之一。
可口可樂股價,箭頭處為巴菲特買入時間
除了這些經典案例以外,伯克希爾還重倉了蘋果、亞馬遜、美國運通、美國銀行等,都是長期看好的超強企業。
在中國,巴菲特最有名的投資是買中石油和比亞迪。中石油的股票曾經坑了很多中國投資人,網上流傳著「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的段子。而巴菲特投資中石油,卻大獲全勝,以5億美元進來,4年後以40億美元退出,狂賺7倍。
比亞迪則是巴菲特2008年買入,現在還大量持有的一隻股票,年化收益率也高達20%多。前兩天,他還在幫比亞迪推銷口罩。
巴菲特推銷比亞迪口罩,衣服上寫著,我要長生不死;下面的字是:比亞迪口罩正在幫我實現目標
9,慈善
隨著巴菲特投資的公司股票狂漲,巴菲特個人的財富,也以幾何級數不斷增長。
2008年,78歲的巴菲特超過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目前(2020年4月23日),巴菲特的個人財富為735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四。他也是唯一一位憑藉投資進入世界前10的大富豪。
由於巴菲特的投資業績是如此驚人,他每年寫給股東的信,成為全球搞投資的人必讀的「聖經」。一年一度的伯克希爾投資人大會,也是全球投資行業的一場盛會,96歲的芒格和90歲的巴菲特,依然會上臺和大家分享他們關於世界經濟、投資等問題的看法,每次都會成為全球熱議的話題。
伯克希爾一年一度的投資人大會
由於有那麼多人都希望聆聽巴菲特的教誨,從2000年開始,巴菲特乾脆每年拿出一次和他共進午餐的機會出來拍賣。剛開始,中標的價格只有2.5萬美元,現在已經漲到450多萬美元。
中國有4位富豪拍到過巴菲特的午餐,分別是2006年的段永平、2008年的趙丹陽、2015年的朱曄、2019年的孫宇晨。比較有名的是段永平那次和孫宇晨這次。
段永平從巴菲特那裡學到很多,他還帶了一個年輕人一起參加,就是後來創立拼多多的黃崢。孫宇晨則因為高調宣揚而搞得全網皆知,結果樂極生悲一度被迫取消,不過今年一月最終還是完成了約定。2018年中國暢銷電影《西虹市首富》還專門用了「巴菲特午餐」這個梗作為惡搞。
段永平參加巴菲特午餐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摳門大王的巴菲特,拍賣午餐所得的錢,並沒有裝進自己的口袋,而是全部捐給了慈善事業。
事實上,巴菲特曾經長期因為對慈善的淡漠而廣受非議。他認為錢放在自己手裡比捐出去更能發揮作用,不願意捐錢給慈善機構。所以,雖然他也說過死後會把遺產捐出去,也偶爾會有些捐款行為,但其捐款佔財富的比例,在美國大富翁裡面,屬於最低的那種。
而2004年妻子蘇珊去世,2005年自己大腸癌差點死掉,讓巴菲特對人生和財富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2006年,巴菲特宣布把自己擁有的伯克希爾股票的85%都捐出去,這筆錢數額高達370億美元,其中5/6捐給比爾蓋茨夫婦設立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這是人類慈善事業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筆捐贈。
標題:巴菲特不要了;黑體字:史上最大筆慈善捐款
此後,巴菲特又公開承諾,會在自己有生之年或將死之時,把99%的財產全部捐出去。同時,他還滿世界勸說其他富豪也和他一樣把錢都捐了,或至少捐出一半。
巴菲特還專門和比爾蓋茨一起來中國辦過慈善晚宴,王石、潘石屹等都參加了。不過,面對他倆的呼籲,中國富豪們都報以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當巴菲特勸馬雲把自己的錢也都捐了時,馬雲反問巴菲特:您老高壽?巴菲特說:我80了。馬雲笑笑說:等我80歲我也捐。
10,啟發
巴菲特的一生,起步於大蕭條的極度困頓,卻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超級富豪。
與其他所有富豪不同的是,他不是靠胼手砥足地做產品,而是憑自己的智慧和眼光,用錢生錢。這份獨特,讓無數希望以投資為生的人為之著迷。
那麼巴菲特的發家之路,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財富密碼呢?
我認為,他有兩個先天條件,是很多人無法企及的:那就是超高的智商和對金錢的熱愛。
一個智商高達152的人,又如此狂熱地喜歡錢,每時每刻都在想著怎麼賺錢、怎麼省錢。這樣的人,在金錢上怎麼可能會不成功呢?
但是除此之外,也有很多我們普通人可以學的東西:
一是好學不倦。
巴菲特是超級愛書之人,他日常工作80%的時間都花在閱讀上,每天的閱讀量高達500頁甚至更多。他的最佳拍檔芒格也是如此,芒格甚至被稱為「行走的書架」。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巴菲特和芒格特別強調,他倆閱讀,不是讀別人的觀點,而是注重其中的事實,並從事實中形成自己的判斷。
喜歡閱讀,又不盲從,一個人在見識上就能超越大多數人。
巴菲特日常工作就是閱讀
二是精心選擇好的賽道。
巴菲特最著名的名言是: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是發現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坡。
這句話,也是巴菲特一生堅守的「價值投資」的最好註解。
他很少關注短期小利,而總是致力於尋找那些有前途的偉大公司,並長期持有他們的股票。這也是他投資成功的最重要密碼。
至於怎麼挑選出這些偉大公司,巴菲特給出的解釋是:尊重人性,尊重常識。他選出可口可樂,是因為看到了那麼多人喜歡喝——他自己就是幾十年的忠實擁躉。選擇喜詩糖果、亨氏食品、麥當勞等,也都是基於同樣的邏輯。
巴菲特這樣形容:你要投資那些會讓人親你一口而不是打你一耳光的產品——這也是為什麼此前從不投高科技企業的巴菲特看到蘋果手機後,就果斷重倉了蘋果的股票。
巴菲特唯一授權傳記,名字就叫《滾雪球》
三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巴菲特從來都不投自己不懂的東西。
作為被認為最聰明的投資人,他投的公司卻長期都非常傳統。那些在風投市場獲利百倍千倍的高科技公司,巴菲特一向敬而遠之。
所以,他遺憾地錯過了微軟、谷歌和早期的蘋果。但是,他也並不因此而後悔,因為他認為自己真的是不懂。雖然和比爾·蓋茨1991年就成了好朋友,但他卻看不到微軟10年以後會是什麼樣子。
這種謹慎讓巴菲特錯過了500倍的投資回報,但是也避免了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的災難。
巴菲特說:我錯過了微軟,錯過了很多,但它們並不是我的遊戲。我從不為錯過我的能力圈範圍外的事情而擔憂,如果在我自己的能力圈錯過了好機會,那才是我的錯誤。
四是相信時間的力量。
巴菲特是「複利」最忠實的信徒。在1963和1964兩年的《巴菲特致合伙人的信》中,他花了很多篇幅講解複利的作用,並揭示了時間能帶來的驚人效果。
他用10萬美元作為例子畫了一張表,說明這筆錢在不同利率下,經過時間的加持,能夠帶來多大的投資收益:
他指出:「某一年的漲跌不必在意,只要從長期看,我們相對道指能保持適度領先優勢,我們就能取得理想的長期業績,能賺錢,心也不會亂。」
正是在這種理念之下,巴菲特對於自己看好的東西特別有耐心,從來都不會因為階段性的起伏而盲目行動,心裡也從來都不會慌。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如今這麼有錢的巴菲特,也是到32歲才跨過百萬美元這條線(這還是財富總值,而不是年薪),他的主要財富是在50歲以後才積累的。
所以,今天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甚至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有什麼好著急和焦慮的呢?只要你在持續成長,在複利的威力之下,未來你能達到的位置會讓人驚嘆。
11, 滿足
到今年8月,巴菲特就90歲了。
他的性格、事業和家庭生活,並非沒有爭議。
有人認為他自私摳門、愛財如命;有人認為他的成功是運氣和陰謀;有人說他做慈善是為了避稅的偽善;有人說他也犯過很多錯誤,前不久還剛剛暴雷,他的話不能信……
但是,更多的人,把他看成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智者,希望從他身上吸取無窮的智慧。
無論如何,不管是世俗認為的成功,還是個人內心的滿足感,巴菲特都走到了頂尖。
對於一個人來說,如果能過這樣的一生,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