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物質下一個定義

2020-12-23 張祥前

我們常說我們所生活的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那這個物質到底是什麼?是怎麼定義的?我們這裡給物質下一個嚴格的定義:

脫離我們觀察者的描述,仍然存在的東西就是物質。

有的東西,不需要我們觀察者的描述,不管有沒有我們觀察者,仍然存在著,這個東西就是物質。

宇宙中真實存在的是物體和它周圍空間,不存在第三種與之並存的東西,其餘都是我們觀察者對物體運動和空間本身運動的描述。

物質由什麼東西構成的?從以上的看法中,我們知道,物質是由空間和物體組成的。

物體和空間不能相互轉化,物質世界,或者說宇宙,是由物體和空間這兩個基本的東西構成,物體和空間像是磚瓦,構成了宇宙這個大廈。

宇宙是二元的,如果物體和空間能夠相互轉化,宇宙應該是一元的。

對於生活在這個自然界中,我們所觀察到的各種東西和各種現象那可真是五花八門、形形色色複雜到了極點。但是仔細一分析,可以把他們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物、一類為事。

像我們眼前的一座山、一棵樹、一個人、一條河……這都是物;樹的生長,人的思想,河水的流動,……這些都是事。物是產生事的根源,事是物的表現,通過事我們可以認識物,事是依據物而存在的。沒有物就不會有事,反過來未必是正確的,沒有事,物卻照樣存在。我們在認識這個世界時,應該要嚴格區分什麼是物,什麼是事。遺憾的是,我們有很多物理學家(不單單是普通人)常犯這方面的錯誤,他們常常把某些事說成是物,或者對某些事不了解,簡單地認為是一種特殊的物質所起的作用。

比如,歷史上人們對熱的認識,十七世紀,人們認為熱是物體裡所含的一種特殊的物質,稱之為" 熱質" 。甚至有的學者認為" 熱質" 是守恆的,物體所得到的" 熱質" 總是另一些物體所失去的而不是憑空產生的,現代人們很清楚" 熱質" 說是錯誤的。

熱現象只不過是物體內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結果,熱只是一種現象而已,它屬於"事" 的範疇,把它看則是物,這就是典型的" 事" 和" 物" 不分的思想。

很多人認為意識是構成宇宙的一部分,甚至有人認為宇宙是由意識構成的,意識構成了一切,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意識是人大腦中帶電粒子、帶電離子的一種運動形式,意識的本質屬於事,是一種運動形式,不是物體,意識也可以說是信息。意識的量可以用信息的量來表示,意識你不能用體積、質量、能量這些概念來表示。

科學家發現,一個人的大腦中意識信息量,大約是8000億GB,相對於100億不內存80GB的智慧型手機內存。

但是,很多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認為人的意識與宇宙、物質世界沒有關係,這種看法其實也是錯誤的。

物理上的運動狀態,需要我們觀察者用意識去描述,運動如果沒有我們觀察者去描述,沒有意識參與其中,是不存在運動狀態的。

物理上所說的運動狀態,就是我們觀察者對物體所在的空間位置不斷的肯定---否定---肯定---否定---肯定---這麼一個認識過程。

沒有我們觀察者,是不存在運動狀態,不過,我們要注意一點,也不存在靜止狀態。

沒有我們觀察者或者沒有指明哪一個觀察者,討論運動或者靜止,是沒有意義的。

由於物理上的概念:時間、質量、電荷、場、力、能量、動量、光速----等,都是我們觀察者用意識去描述物體在空間中運動或者物體周圍空間運動的結果,所以,當我們去探索時間、質量、電荷、場、力、能量、動量、光速這些物理概念的本質問題時候,我們一定要把人的意識考慮進去,那些認為物理概念不應該與人的意識攪和在一起,是徹底錯誤的,這種錯誤使人永遠無法真正的理解時間、質量、電荷、場、力、能量、動量、光速----等本質問題。

人的意識在物理概念形成中,佔據了重要地位,但是,我們要明白,物理概念來自於人對物體運動和空間運動的描述,而時間、質量、電荷、場、力、能量、動量、光速這些物理概念只是人對於物體、空間運動的描述而已。

很多人隱約的知道人的意識的重要性,但是,不能正確的理順意識和物理概念之間的關係。

以上有關" 事" 和" 物" 的討論有助於我們搞清楚物理概念是如何產生的。物理學是藉助物理概念而展開的。

物理學剛開始處於萌芽時也好,發展到今天也好,所有的物理概念無非是人們對自己所處的物質世界的認識結果。

我們是怎麼認識這個物質世界的呢?首先是通過感覺,感覺到這個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的各種現象,然後我們大腦把這些感覺加以分析、概括,最後再形成物理概念。

比如,人們用眼睛看到花草的紅紅綠綠,天空的湛藍,人們再用頭腦一加工,便有了顏色的概念。人們用皮膚去感覺冰的冷、開水的燙,大腦再一加工,便有了溫度的概念。

某處有物體振動,引發周圍的空氣發生振動,我們用耳朵去感覺到這空氣的振動,我們再去用大腦這麼一分析,這樣又有了聲音的概念。

還有我們躺在床上,閉上眼睛、不去看、不去聽,但卻老是覺得一個東西在流逝,這樣人們又有了時間的概念。

通過以上所列舉的例子,可以得出這樣的看法,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的某些現象給了我們人某些感覺,我們大腦對這些感覺加以分析,概括這樣便產生了物理概念。這樣說來,物理概念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某種感覺的描述。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物理概念是如何產生的,接下來。我們應當分析物質世界的各種現象是如何引起了我們人的各種感覺的。

顏色是不同波長電磁波刺激我們眼睛的結果。

熱是無規則運動的分子猛烈撞擊我們皮膚,我們才有熱的感覺。聲音是空氣中出現的縱波擊到我們的耳膜,我們才有了聲音的感覺。

………………總結以上的分析,物質世界以不同的方式運動引起我們人的各種感覺,我們人對這些不同的感覺加以分析,概括便形成了不同的物理概念。

這樣說來物理概念不能脫離我們人而獨立的存在著,說明白點,物理概念只是人對自己感覺的一種描述(當然人的這些感覺並非憑空產生的,而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刺激了我們人)

讀者很多人對這個看法可能會反感,或者轉不開彎子,下面通過幾個例子使讀者比較容易理解這些看法。設想在一個房間裡,正放著優美的C D 唱碟,人們常不加思索地認為只要這C D 唱機開著,而不管我們人在不在場,這個聲音總會是客觀的存在著。

仔細地分析一下,房間裡有聲音時,房間的空氣便出現一股縱波,沒有聲音便沒有縱波,可見有聲音沒有聲音的區別只是房間裡空氣的位置不一樣。沒有人在房間裡去感覺,那裡會有聲音的概念。

聲音的概念是不能脫離我們人而獨立地存在的,有聲音比起沒有聲音並沒有多出一件什麼東西,所以你不能把聲音看則是一個像物體那樣具體存在的東西,聲音只是一個現象而已。

在前面討論的" 事"" 和" 物" 中,聲音明顯屬於" 事" 的範疇。顏色也是類似的,我們看到眼前的花草的紅紅綠綠是電磁波經花草反射到我們眼球的結果,這個顏色的概念同樣不能脫離我們人而獨立地存在著。

物體顏色的不同只是物體反射不同波長電磁波的原因造成。顏色不是物體自身的性質,而是由物體照射到它的各種波長的光的反射和吸收決定的。

這個原理是牛頓最早發現的,歷史上甚至現代有很多人固執地認為物體所呈現的顏色是物體固有的屬性、與外界無關。比如德國詩人歌德就曾寫文章以非常激情的語言叫人們不要相信牛頓的理論,但牛頓在光學中有關顏色理論的正確性實踐證明無須懷疑。

溫度的概念起源於外界分子無規則地撞擊我們人皮膚的程度,當然脫離了人也是不能獨立存在的。時間的概念與我們人的感覺也有關係,但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後面我們要單獨詳細地加以分析。

既然物理概念是人的一種感覺,脫離我們人而不能獨立的存在,在前面有關"事" 和" 物" 的討論中,物理概念明顯屬於" 事" 的範疇,因而它不能像" 物" 那樣客觀的存在著,它的存在有它的虛假性。物理世界的存在有著虛假性。

但是,並非所有的東西它的存在都是虛假的,比如空間、各式各樣的物體,它們總是客觀地存在著,脫離我們人它們照樣存在,它們不管我們人能否感覺到它們,它們總是客觀地存在著。

然而,空間、物體(也可稱為物質點)這些可以看作是幾何概念,在前面討論的" 事" 和" 物" 中,它們明顯屬於" 物" 的範疇,它們不依賴於我們人的感覺而客觀獨立的存在著。

至此我們明白,物理概念來自於我們人的感覺,脫離我們人而不能獨立地存在,而某些幾何概念,比如空間、物質點不依賴於我們人的感覺而客觀、獨立地存在著。

對此,物理學的開山鼻祖伽利略早就說過:我們五官感覺到的世界它的存在是虛假的,而真實存在的卻是它背後的幾何世界……這些用幾何概念描述的空間、物體和我們對感覺描述出來的物理概念有什麼關係呢?

對這些,本人有著這樣的看法:

宇宙中真正存在的只有物體和它周圍的空間,不存在第三種形態能與之並存的東西,一切物理現象只不過是物體在空間中運動或者物體周圍空間運動的一種表現而已。

這些現象如能引起我們人的感覺, 我們對這些感覺加以分析, 概括便形成了物理概念。

前面有關" 事" 和" 物" 的討論應該使我們明白只有物體和它周圍空間是物,客觀存在的,而物理概念,比如聲音、顏色、熱、力、速度……等只不過是現象,是物的一種運動表現,屬於" 事" 的範疇。

我們一定要嚴格地區分它們,不能把" 事" 簡單地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物質。

以上基本原理又叫物理世界存在的虛假性定義, 它直接否定了" 場" 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場要麼是空間、要麼是物質點!

值得注意的是該基本原理還否定了時間是客觀獨立於我們人而存在的,是構成宇宙的基本要素。

時間也只是一種現象,屬於事情的範圍,不是物,脫離了我們人而不能獨立地存在著,這一點可能絕大多數讀者都不會相信。

以上基本原理提到了:一切物理現象都是物體在它周圍空間運動或者物體周圍空間本身運動形成的。

物體在它周圍空間運動是什麼運動?只是機械運動而已。

這個原理如果是正確的話,可見機械運動雖是簡單的運動,

各種複雜的現象,以及各種複雜的運動,比如電力、磁力這都是由機械運動構成的。非但如此,對於有些物理現象,我們還不太了解他們的本質,比如質量、電荷,各種場……這些本質上人們還不太清楚,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它是由物質點在它周圍空間如何運動而形成的。

這個基本原理還告訴我們,像時間、場、速度、能量、質量、電荷、力-----這些物理概念都是物質點在空間中如何如何運動形成的,運動刺激了我們觀察者的感覺,我們觀察者通過感覺而描述出來的,因而他們的存在是有虛假性的。

有了以上的看法,不管什麼物理概念(物體和空間除外),我們都可以認為是某個東西在空間中相對於我們如何運動所形成的。

質量是某某在空間中如何運動形成的。

電荷是某某在空間中如何運動形成的。

能量是某某在空間中如何運動形成的。

力是是某某在空間中如何運動形成的。

---------- 場比較特殊,它是由空間本身運動變化形成的。

時間也比較特殊,它是由我們觀察者周圍空間以光速向四周發散運動給我們的一種感覺。

既然在物理學中這些基本概念都是物質點在空間中相對我們觀察者運動形成的。

設想有另一個觀察者隨著物質點一同運動,在這個觀察者測量不到這些物理量的,這就意味著這些物理量都具有相對性,都應該隨著參考系的改變而改變。這樣我們把相對論中相對性原理擴展到所有的物理現象中。

對於象光速、電荷為什麼相對於不同的慣性系有相同的數值,這個原因是光速、電荷相對於不同的慣性系相應的有不同的表現,結果導致在不同的慣性系光速和電荷相應的有相同的數值。

相關焦點

  • 時間是不是「物質」?現代科學關於時間本質的定義是什麼?
    關於時間是不是物質是不是這個問題,問題的本質並不是時間,而是我們對物質的定義究竟是什麼?「物質」概念其實就是一種人為的定義與假想。舉個例子,你正在看的手機是物質這點沒有疑問吧,但是它之所以是物質是基於你的感知的。
  • 性質定義與物質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歸納分類
    定義:性質本身是能力、本領、也可以說是能夠對外所起的作用。是物質或體系呈現給客觀世界的一種形象或狀態。維基百科沒有對性質做出明確說明,只是列舉了材料、數學、物理、法律幾方面的定義;而百度同樣沒有具體說明,它只是有關於性質的四點解釋,即稟性氣質、質地、特性本質、事物本身具有的與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屬性。兩個百科的不足是採用性質來解釋性質,這是其明顯的不足之處。
  • 宇宙所有物質真的可以壓縮成一個無限小的點
    關於光的動質量這個問題至今還存在爭議,認為光具有動質量的理由是光可以在引力作用下偏轉,如果光沒有質量就不會受到引力作用,就不可能在引力作用下偏轉,但根據狹義相對論,如果光具有質量,那它的速度就不可以達到光速,因為達到光速,光的質量會到無窮大。這是狹義相對論難以自圓其說之處,最後只能說光具有動質量沒有靜質量。
  • 暗物質可能是另一個世界的物質,可怕的外星生物猜測!
    暗物質理論暗物質理論是天文學家通過觀察大量的天體運動而猜測存在的一種物質。也就是說暗物質的所有的特性和可能都建立在一個合理理論猜測上,而不是科學明確發現的一種物質。暗物質猜測按照理論可確定宇宙中暗物質佔全部物質總質量的85%。也就是說宇宙中包裹我們的銀河系內都填充滿了暗物質。
  • 文化的定義▏檢驗文化定義正確的標準是其內涵能夠聯繫實際
    文化是一個應用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很多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定義。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答案。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不同定義至少有二百多種。
  • 物質的液態、固態漫談
    笑嘻嘻吃酒:所以我一直對固液氣的定義挺混亂的。雙月:其實在某些科學或工程標準下區分液體還是固體的標準就是看有沒有結晶,玻璃是沒有結晶的,所有固體都是有結晶的。所以松香、石蠟、橡皮泥也是液體。笑嘻嘻吃酒:密封容器中的固體液體,一樣能在空間裡彌散一定程度的原子。這與氣體只有程度差異。如果以結晶與否認識差別,也就是分子結構問題吧。
  • 怎麼給場下一個嚴格的定義?
    目前地球上所有的科學家都不知道,他們最多給出的回答是:場一種特殊的物質,場是物質的一種形態。場的本質是什麼?怎麼給場下一個嚴格的定義?為了使大家通俗易懂,這篇文章努力避開數學公式,用通俗的語言講述這個問題。
  • 「暗物質」——一個必須存在,卻又找不到的物質
    1980年,天文學家的空中發現了兩個一模一樣的「類星體」,這是人類第1次觀測到「引力透鏡效應」,從此「引力透鏡」變成為尋找「暗物質」的有力武器。例如2007年天文學家在室女星系團中發現了明顯的引力效力,卻看不見任何恆星星體的物質,但是有一個巨大的引力場,這裡很有可能有一個全部由「暗物質」構成的星系。
  • 捕風捉影:暗物質|老和山下的小學僧
    暗物質和暗能量都是背鍋小能手,先簡略說說「暗能量」背的這口鍋。 暗能量 假設宇宙是大爆炸產生的。按理說,宇宙這鍋粥被炸開之後,在引力的相互吸引下,應該是膨脹的越來越慢,比如,外圍的星系受到中心地帶大量星系的吸引,應該會慢慢降低遠離的速度。
  • 暗世界:黑暗、黑夜、黑洞、暗物質及暗能量;
    黑體=最黑的物體:在任何條件下,對任何波長的外來輻射完全吸收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即吸收比為1的物體。 (太陽是黑體:宇宙中的電磁輻射和光線到達太陽都太微弱了,因此基本符合黑體的定義。)
  • 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種形態,火是什麼態?光又是什麼態?
    物質的極端形態當然除了物質的第四的等離子態外還有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和第六態費米子凝聚態,因為跟火焰實在相差太遠,下面簡單來介紹下兩種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玻色子在極低溫下處於同一基態而形成的一種超流物質態,1995年沃夫岡·凱特利與埃裡克·康奈爾和卡爾·威曼使用氣態的銣原子在170 nK的低溫下首次獲得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在這種狀態下,幾乎全部原子都聚集到能量最低的量子態,形成一個宏觀的量子狀態。
  • 人類圖|乾貨|意志力中心定義or未定義「房鼎容原創」
    意志中心也是一個動力中心。它的運作方式跟其他動力中心非常不同,運作方式就像心電圖裡的脈衝波一樣。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平緩之後,突然有一個強大的向上衝擊,又迅速回落。所以意志中心定義的人,可以在短時間集中強大的力量,爆發式的力量去完成一件事情,但之後又迅速回落休息調整。雖有張有弛,進行適度的休息,是意志中心定義的人要非常注意的事情。
  • 用簡單的話語分享一點辯論定義的東西(下)
    (此時有一點想法,但放到最後講)所以,我們看到,執中切入了一個戰場(塑造了一個符合辯題與我們認知的情境),然後下定義(對詞語做了更深刻的解釋,而不是字典般的翻譯),然後改變了我們的認知。那該如何下定義,這裡引用執中學長一篇文章。前輩你好,我想問一個問題,整容能不能讓人找回信心呢?我們是反方,不能找回。
  • 賦予物質,以精神的含義
    亞里斯多德認為,物質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屬於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賦予物質以確定性和現實性。1去年,朋友從遠方寄來小葉紫檀,簡單的包裝,卻承載了厚重的情意。2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我偶爾會給擁有的物品起一個名字。大概是在我看了馬克.李維的《偷影子的人》後,受主人公的媽媽的影響吧。主人公的媽媽是一個愛給喜歡的物品起名字的人,她花了很少的錢,買了一輛二手車,但對它特別有感情,於是給它取了一個滑稽的小名。
  • 高中化學物質的量相關知識總結!速度轉!
    (1)含義:實驗測定12g12C中碳原子的個數(2)符號:NA(3)單位:個/mol(4)說明:①NA的基準是12g碳-12中的原子個數②12C不僅是摩爾的基準對象,而且還是相對原子質量的基準③NA是一個實驗值,現階段常取6.02×1023作計算④要注意NA與6.02×1023的區別
  • 定義在這裡
    今天,來分享下,我們傳統茶葉的一些定義,看看什麼才是正宗的」茶葉「。一、茶樹茶樹品種大致分為三種1.喬木型這種茶樹,有明顯的主幹,樹冠高大,所產鮮葉主要是大葉種。鮮葉葉片肥厚、寬大,所含物質十分豐富,尤以年份長遠的老樹所產鮮葉最佳。其原料是,黑茶、普洱等茶類的主要原料。由於葉片肥厚、寬大,其中所含物質十分豐富。
  • 唯心主義認為是精神,而唯物主義認為是物質
    二元論者否認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世界有兩個互相平行、各目獨立的本原,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物質。法國的笛卡兒就是二元論的典型代表,他認為世界有二個本原,一個是物,一個是心,物與心這兩個實體互相平行。最後,他又認為這兩個實體都是上帝創造的,這樣,最終還是統一到上帝那裡去了。可見,二元論的最終結局必定導致唯心論。因為它承認兩個本原,精神可以獨立存在,這本身就是唯心主義。
  • 深刻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內涵,對理解物質運動至關重要
    在這裡再補充一下牛頓第一定律的內涵:(1)提出了力概念的科學的定性定義。牛頓在表述他的第一定律前的定義中明確提出:力是對物體的作用,使物體改變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對力概念給出了定性的、科學的定義。
  • 空間、能量與物質
    在標準狀況下,1摩爾氣態水的體積約為22.4升,並不是說只能達到22.4升,在理想情況下,1摩爾氣態水可以膨脹到一個星球,甚至是水分子平均分布於整個星系。 微空間是具有一定體積的場域,它就像那極度膨脹的氣態水,它的作用力甚至比電子對一光年外物體的影響還弱,目前的科學手段還無法用實驗數據證實。
  • 清華學霸筆記——Python下的矩陣定義(下)
    關鍵詞:線性代數 / 矩陣 / 基本定義矩陣對於算法就如同人對於食物般的關係,已經到了密不可分的狀態了,在神經網絡裡,矩陣代表了每層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在集成算法裡,矩陣記錄了每次分類器更新的殘差,在馬可夫鏈裡,矩陣表示了不同狀態下的條件轉移概率,矩陣的重要性已經是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