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我們所生活的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那這個物質到底是什麼?是怎麼定義的?我們這裡給物質下一個嚴格的定義:
脫離我們觀察者的描述,仍然存在的東西就是物質。
有的東西,不需要我們觀察者的描述,不管有沒有我們觀察者,仍然存在著,這個東西就是物質。
宇宙中真實存在的是物體和它周圍空間,不存在第三種與之並存的東西,其餘都是我們觀察者對物體運動和空間本身運動的描述。
物質由什麼東西構成的?從以上的看法中,我們知道,物質是由空間和物體組成的。
物體和空間不能相互轉化,物質世界,或者說宇宙,是由物體和空間這兩個基本的東西構成,物體和空間像是磚瓦,構成了宇宙這個大廈。
宇宙是二元的,如果物體和空間能夠相互轉化,宇宙應該是一元的。
對於生活在這個自然界中,我們所觀察到的各種東西和各種現象那可真是五花八門、形形色色複雜到了極點。但是仔細一分析,可以把他們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物、一類為事。
像我們眼前的一座山、一棵樹、一個人、一條河……這都是物;樹的生長,人的思想,河水的流動,……這些都是事。物是產生事的根源,事是物的表現,通過事我們可以認識物,事是依據物而存在的。沒有物就不會有事,反過來未必是正確的,沒有事,物卻照樣存在。我們在認識這個世界時,應該要嚴格區分什麼是物,什麼是事。遺憾的是,我們有很多物理學家(不單單是普通人)常犯這方面的錯誤,他們常常把某些事說成是物,或者對某些事不了解,簡單地認為是一種特殊的物質所起的作用。
比如,歷史上人們對熱的認識,十七世紀,人們認為熱是物體裡所含的一種特殊的物質,稱之為" 熱質" 。甚至有的學者認為" 熱質" 是守恆的,物體所得到的" 熱質" 總是另一些物體所失去的而不是憑空產生的,現代人們很清楚" 熱質" 說是錯誤的。
熱現象只不過是物體內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結果,熱只是一種現象而已,它屬於"事" 的範疇,把它看則是物,這就是典型的" 事" 和" 物" 不分的思想。
很多人認為意識是構成宇宙的一部分,甚至有人認為宇宙是由意識構成的,意識構成了一切,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意識是人大腦中帶電粒子、帶電離子的一種運動形式,意識的本質屬於事,是一種運動形式,不是物體,意識也可以說是信息。意識的量可以用信息的量來表示,意識你不能用體積、質量、能量這些概念來表示。
科學家發現,一個人的大腦中意識信息量,大約是8000億GB,相對於100億不內存80GB的智慧型手機內存。
但是,很多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認為人的意識與宇宙、物質世界沒有關係,這種看法其實也是錯誤的。
物理上的運動狀態,需要我們觀察者用意識去描述,運動如果沒有我們觀察者去描述,沒有意識參與其中,是不存在運動狀態的。
物理上所說的運動狀態,就是我們觀察者對物體所在的空間位置不斷的肯定---否定---肯定---否定---肯定---這麼一個認識過程。
沒有我們觀察者,是不存在運動狀態,不過,我們要注意一點,也不存在靜止狀態。
沒有我們觀察者或者沒有指明哪一個觀察者,討論運動或者靜止,是沒有意義的。
由於物理上的概念:時間、質量、電荷、場、力、能量、動量、光速----等,都是我們觀察者用意識去描述物體在空間中運動或者物體周圍空間運動的結果,所以,當我們去探索時間、質量、電荷、場、力、能量、動量、光速這些物理概念的本質問題時候,我們一定要把人的意識考慮進去,那些認為物理概念不應該與人的意識攪和在一起,是徹底錯誤的,這種錯誤使人永遠無法真正的理解時間、質量、電荷、場、力、能量、動量、光速----等本質問題。
人的意識在物理概念形成中,佔據了重要地位,但是,我們要明白,物理概念來自於人對物體運動和空間運動的描述,而時間、質量、電荷、場、力、能量、動量、光速這些物理概念只是人對於物體、空間運動的描述而已。
很多人隱約的知道人的意識的重要性,但是,不能正確的理順意識和物理概念之間的關係。
以上有關" 事" 和" 物" 的討論有助於我們搞清楚物理概念是如何產生的。物理學是藉助物理概念而展開的。
物理學剛開始處於萌芽時也好,發展到今天也好,所有的物理概念無非是人們對自己所處的物質世界的認識結果。
我們是怎麼認識這個物質世界的呢?首先是通過感覺,感覺到這個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的各種現象,然後我們大腦把這些感覺加以分析、概括,最後再形成物理概念。
比如,人們用眼睛看到花草的紅紅綠綠,天空的湛藍,人們再用頭腦一加工,便有了顏色的概念。人們用皮膚去感覺冰的冷、開水的燙,大腦再一加工,便有了溫度的概念。
某處有物體振動,引發周圍的空氣發生振動,我們用耳朵去感覺到這空氣的振動,我們再去用大腦這麼一分析,這樣又有了聲音的概念。
還有我們躺在床上,閉上眼睛、不去看、不去聽,但卻老是覺得一個東西在流逝,這樣人們又有了時間的概念。
通過以上所列舉的例子,可以得出這樣的看法,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的某些現象給了我們人某些感覺,我們大腦對這些感覺加以分析,概括這樣便產生了物理概念。這樣說來,物理概念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某種感覺的描述。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物理概念是如何產生的,接下來。我們應當分析物質世界的各種現象是如何引起了我們人的各種感覺的。
顏色是不同波長電磁波刺激我們眼睛的結果。
熱是無規則運動的分子猛烈撞擊我們皮膚,我們才有熱的感覺。聲音是空氣中出現的縱波擊到我們的耳膜,我們才有了聲音的感覺。
………………總結以上的分析,物質世界以不同的方式運動引起我們人的各種感覺,我們人對這些不同的感覺加以分析,概括便形成了不同的物理概念。
這樣說來物理概念不能脫離我們人而獨立的存在著,說明白點,物理概念只是人對自己感覺的一種描述(當然人的這些感覺並非憑空產生的,而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刺激了我們人)
讀者很多人對這個看法可能會反感,或者轉不開彎子,下面通過幾個例子使讀者比較容易理解這些看法。設想在一個房間裡,正放著優美的C D 唱碟,人們常不加思索地認為只要這C D 唱機開著,而不管我們人在不在場,這個聲音總會是客觀的存在著。
仔細地分析一下,房間裡有聲音時,房間的空氣便出現一股縱波,沒有聲音便沒有縱波,可見有聲音沒有聲音的區別只是房間裡空氣的位置不一樣。沒有人在房間裡去感覺,那裡會有聲音的概念。
聲音的概念是不能脫離我們人而獨立地存在的,有聲音比起沒有聲音並沒有多出一件什麼東西,所以你不能把聲音看則是一個像物體那樣具體存在的東西,聲音只是一個現象而已。
在前面討論的" 事"" 和" 物" 中,聲音明顯屬於" 事" 的範疇。顏色也是類似的,我們看到眼前的花草的紅紅綠綠是電磁波經花草反射到我們眼球的結果,這個顏色的概念同樣不能脫離我們人而獨立地存在著。
物體顏色的不同只是物體反射不同波長電磁波的原因造成。顏色不是物體自身的性質,而是由物體照射到它的各種波長的光的反射和吸收決定的。
這個原理是牛頓最早發現的,歷史上甚至現代有很多人固執地認為物體所呈現的顏色是物體固有的屬性、與外界無關。比如德國詩人歌德就曾寫文章以非常激情的語言叫人們不要相信牛頓的理論,但牛頓在光學中有關顏色理論的正確性實踐證明無須懷疑。
溫度的概念起源於外界分子無規則地撞擊我們人皮膚的程度,當然脫離了人也是不能獨立存在的。時間的概念與我們人的感覺也有關係,但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後面我們要單獨詳細地加以分析。
既然物理概念是人的一種感覺,脫離我們人而不能獨立的存在,在前面有關"事" 和" 物" 的討論中,物理概念明顯屬於" 事" 的範疇,因而它不能像" 物" 那樣客觀的存在著,它的存在有它的虛假性。物理世界的存在有著虛假性。
但是,並非所有的東西它的存在都是虛假的,比如空間、各式各樣的物體,它們總是客觀地存在著,脫離我們人它們照樣存在,它們不管我們人能否感覺到它們,它們總是客觀地存在著。
然而,空間、物體(也可稱為物質點)這些可以看作是幾何概念,在前面討論的" 事" 和" 物" 中,它們明顯屬於" 物" 的範疇,它們不依賴於我們人的感覺而客觀獨立的存在著。
至此我們明白,物理概念來自於我們人的感覺,脫離我們人而不能獨立地存在,而某些幾何概念,比如空間、物質點不依賴於我們人的感覺而客觀、獨立地存在著。
對此,物理學的開山鼻祖伽利略早就說過:我們五官感覺到的世界它的存在是虛假的,而真實存在的卻是它背後的幾何世界……這些用幾何概念描述的空間、物體和我們對感覺描述出來的物理概念有什麼關係呢?
對這些,本人有著這樣的看法:
宇宙中真正存在的只有物體和它周圍的空間,不存在第三種形態能與之並存的東西,一切物理現象只不過是物體在空間中運動或者物體周圍空間運動的一種表現而已。
這些現象如能引起我們人的感覺, 我們對這些感覺加以分析, 概括便形成了物理概念。
前面有關" 事" 和" 物" 的討論應該使我們明白只有物體和它周圍空間是物,客觀存在的,而物理概念,比如聲音、顏色、熱、力、速度……等只不過是現象,是物的一種運動表現,屬於" 事" 的範疇。
我們一定要嚴格地區分它們,不能把" 事" 簡單地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物質。
以上基本原理又叫物理世界存在的虛假性定義, 它直接否定了" 場" 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場要麼是空間、要麼是物質點!
值得注意的是該基本原理還否定了時間是客觀獨立於我們人而存在的,是構成宇宙的基本要素。
時間也只是一種現象,屬於事情的範圍,不是物,脫離了我們人而不能獨立地存在著,這一點可能絕大多數讀者都不會相信。
以上基本原理提到了:一切物理現象都是物體在它周圍空間運動或者物體周圍空間本身運動形成的。
物體在它周圍空間運動是什麼運動?只是機械運動而已。
這個原理如果是正確的話,可見機械運動雖是簡單的運動,
各種複雜的現象,以及各種複雜的運動,比如電力、磁力這都是由機械運動構成的。非但如此,對於有些物理現象,我們還不太了解他們的本質,比如質量、電荷,各種場……這些本質上人們還不太清楚,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它是由物質點在它周圍空間如何運動而形成的。
這個基本原理還告訴我們,像時間、場、速度、能量、質量、電荷、力-----這些物理概念都是物質點在空間中如何如何運動形成的,運動刺激了我們觀察者的感覺,我們觀察者通過感覺而描述出來的,因而他們的存在是有虛假性的。
有了以上的看法,不管什麼物理概念(物體和空間除外),我們都可以認為是某個東西在空間中相對於我們如何運動所形成的。
質量是某某在空間中如何運動形成的。
電荷是某某在空間中如何運動形成的。
能量是某某在空間中如何運動形成的。
力是是某某在空間中如何運動形成的。
---------- 場比較特殊,它是由空間本身運動變化形成的。
時間也比較特殊,它是由我們觀察者周圍空間以光速向四周發散運動給我們的一種感覺。
既然在物理學中這些基本概念都是物質點在空間中相對我們觀察者運動形成的。
設想有另一個觀察者隨著物質點一同運動,在這個觀察者測量不到這些物理量的,這就意味著這些物理量都具有相對性,都應該隨著參考系的改變而改變。這樣我們把相對論中相對性原理擴展到所有的物理現象中。
對於象光速、電荷為什麼相對於不同的慣性系有相同的數值,這個原因是光速、電荷相對於不同的慣性系相應的有不同的表現,結果導致在不同的慣性系光速和電荷相應的有相同的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