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請和我一起靜觀庭前花開花落,笑望天邊雲捲雲舒!
最近,清華大學2020最新國際招生簡章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我還對此有所懷疑,覺得作為中國最頂級的大學,清華大學不至於幹出如此荒誕的事情,專門在清華大學的官網上進行了查閱,看完真不敢相信,現實就是如此的荒誕,感覺生活就像在穿越。
眾所周知,在國內,有兩所大學是最頂級的,一所是清華,一所是北大,對於莘莘學子而言,高考能進入清華北大,是無比榮耀的事情,是家人值得大肆炫耀的事情。
對於國內幾百萬的考生來說,能上清華北大的,可謂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記得當年我一個好朋友,在我們當地的一所重點中學高考第二名,結果還是因為2分的差距與清華失之交臂,遺憾的去了另一所重點大學。
對於國內的廣大學子來說,想上清華北大,需要從小時候就十分努力,得上重點幼兒園,得上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家裡面為了能學業有成,可謂是千辛萬苦,需要有學區房,沒有學區房,就得租房陪讀,中間還得花錢補課,還得有其他的特長,付出的努力想想都覺得唏噓。
2019年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詩詞才女」武亦姝也是考了613分(上海總分660分)才上得清華。
最近20年來,這兩所重點大學的一些行為就已經很不要臉了,比如我所在的內蒙古,每年只給少量的名額,而北京的學生,名額非常多,當年比我好友分數低幾十分的北京學生可以進去,而我的好友卻只能徒留遺憾。
但考慮帝都嘛,臉比天大,資源要多佔,所以全國人民雖然很不滿,也只能忍著,但沒想到他們的做法越來越出格,對國內考生嚴苛的清華,竟然對國外學生,毫無底線,國內學子十幾年的寒窗苦讀,艱苦努力,都不如一張國籍重要。
看完清華最新簡章的招生要求,就知道為何國內網友會炸鍋了:
1、學習成績優良,品行端正,身體健康,具有相當於中國高中的畢業學歷;
2、年滿18周歲;未滿18周歲的,提交《在華監護人公證書》;
3、提供高中成績單;高中畢業證書;國際通行考試的成績(如SAT/ACT/AP/A-LEVEL/IB或者其他考試等);其他一些證明材料;
4、漢語水平達到HSK漢語考試五級(含)以上,且每一科目均在60分以上。
雖然提到SAT/ACT/AP/A-LEVEL/IB等考試,但是並無最低分要求,而且與高中成績單、畢業證一起都歸為學術表現類,看似也並非強制項。
唯一的門檻是漢語要求要達到五級。那HSK五級是什麼水平?大家感受一下:
簡單點說:
一本外國護照+高中成績和畢業證+會說漢語,就可以申請讀清華!
而對於入籍後的華人,如果從小母語還是漢語,就不需要提供漢語成績,只需要
擁有外國國籍滿4年!最近4年內在國外居住2年以上的記錄(實際只需要一年)!
而且相比國外大學對國際生獎學金的收緊政策,清華的政策顯得尤為寬鬆。所有報考清華大學的外國學生,可以通過中國使領館申請政府獎學金。已經在北京就讀高中的外國留學生,還可以直接向清華大學申請獎學金。
據網上查詢的資料,教育部給國際學生的獎學金,包含學費、住宿費、生活費、醫療保險費,甚至還有安置費和國內交通費等,替國外學生考慮的真周全,比國內學生的待遇強多了,更不要提學伴等超國民措施,這是典型的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行為。
難怪網友不滿呢,我看了,都覺得很荒誕,真像是穿越回了清朝末年,有種慈禧那種「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感覺。
據說採取上述辦法,是為了吸引眾多的留學生前來,因為衡量一所大學的國際排名,留學生人數也是一項指標。但這樣的做法真的有意義嗎?
我們前往國外的,都是優秀的學生,學習差的,那只能自負不菲的學費和生活費,即使一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去了國外都需要打幾份工貼補生活或者靠家裡面的資助,看一些綜藝節目,來我國上學的一些留學生,素質真不怎麼樣,有些漢語說得磕磕巴巴的,都不知道平時如何上課學習的,有可能國內的授課老師是在用英語授課。
如此的國際招生政策,不就是在鼓勵移民嗎?苦學有什麼用?不如一張海外護照有用,所以這些年,海外移民的人士越來越多。出口轉內銷,成了有錢人的另一種選擇。2008年很多網友就質疑,北大醫學院海外研究生,一些來自非洲幾內亞比索的留學生,很多都是國內的高考移民,名字都是原生態的漢姓漢名。
1931年12月2日,清華大學的老校長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清華大學應該是想方設法,提升師資水平和學科建設來吸引海外優質留學生前來,而不應靠這種無底線的優惠政策來吸引濫竽充數之輩前來。望清華大學儘快修改相關政策,別讓國內網友生氣。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是對我的最大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