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陝西南鄭疥疙洞遺址。
陝西漢中市南鄭區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位於梁山餘脈、漢江右岸第三級階地上,龍崗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西北約3公裡處。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對洞穴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石製品、動物化石和人骨化石,這是秦嶺地區首次發掘出土早期現代人化石及共生的小石片工業類型的石器。
在27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發現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遺蹟,出土人類化石、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餘件。負責本次考古發掘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社江介紹,遺址地層堆積厚約1.6米,可劃分為13層。根據地層關係、堆積特點及光釋光測年結果,確定古人類利用疥疙洞的過程可劃分為3個時段,絕對年代為距今約10萬年或更早。
專家表示,疥疙洞遺址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中罕見的、保留了距今約10萬年期間人類化石和豐富文化遺存的洞穴遺址,具有十分重大的學術意義。洞穴中與早期現代人化石伴生出土的小石片,是華北地區自舊石器時代早期以來長期流行的、由中國本土直立人創造的石器工業,從直立人階段到早期現代人階段,中國石器的類型和製作技術並未發展明顯的轉變,這充分表明該地區的早期現代人可能演化自本土古老的人群。因此,這一發現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可能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假說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陳武 郭升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