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雞,豬肉可被認為是中國各派菜餚中常見的肉類之一,而紅燒肉更是以不同烹飪風格與形式出現。紅燒肉通常以豬油與醬油為調料烹煮,也可以用其他肉類來做主要原料。
「紅燒」在中國烹飪技巧的定義,是將加工切配的原料經過初步熟處理下入鍋,加入帶色調料如醬油或糖煸炒上色後,加入適當湯水,用旺火燒開後再燜,直到肉軟入味,再在高溫下收濃湯為汁,勾芡成菜。
中國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紅燒肉,例如江南一帶的湖南紅燒肉滿齒鹹辣,上海的紅燒肉濃油赤醬才足夠細膩,杭州人需要一壇上好的黃酒,而揚州的紅燒肉色淡味甜重冰糖。
香聚的紅燒肉紅潤剔透,一口脂肪花肥而不膩,入口即化。
剛在星耀樟宜開業的中餐館「香聚」,其中一位中餐大師侯新慶收集了各地不同紅燒肉的做法後而創的紅燒肉,紅潤剔透,一口脂肪花肥而不膩,入口即化。
被任命為「環球淮揚菜引申大使」的侯師傅解釋說:「把肉和蘿蔔分開烹製,蘿蔔單獨用肉汁去燒,最後在肉收汁時才把蘿蔔放在一起,吸收了肉汁之後更加豐美。和上海傳統濃油赤醬的紅燒肉不同,這道紅燒肉一點也不會甜,非常甘香。」
這道傳統名菜歷史太悠久,無法追溯它起源於何時、何地或創造的人。據信,紅燒肉也是從蘇軾的鍋中「煮」出來的,只是事實很難辨證,但不可否認,是他把吃肥豬肉的趨勢推向高峰。
由於他的「努力」,肥豬肉才得以從基層走向上流社會,從大排檔的鐵鑊跳入達人的Le Creuset鑄鐵鍋裡。但許多人卻把紅燒肉和東坡肉混淆了, 有人甚至說東坡肉就是紅燒肉,只不過東坡肉是蒸,而紅燒肉是燉出來的。
那麼,東坡肉的背後又有什麼故事?
說到東坡肉就不能不提蘇軾(蘇東坡),這位生於北宋時代的著名文字家、政治家、藝術家,他還是一位精於烹飪的美食家。他出身在一個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雖然他在20歲中了進士第二名當了官,但仕途坎坷,被貶數次,被調去的地方甚至是窮鄉僻壤,生活非常潦倒。
相傳蘇軾最愛吃豬肉,在他被貶到湖北黃州後,工資很低,生活拮据,但是他生性樂觀又愛煮,給自己取了個雅號:東坡居士,整天雅好遊山林,好美食,吟詩作對。
蘇軾在閒暇時間裡,還仿製前人的烹飪技巧並加以改良,他的拿手菜就是慢燉豬。材料單純,甜要冰糖,紹酒過肉,火候要足,這幾點就可以做出濃香豐厚,絕美酥香的自製東坡肉了。肉色紅豔,嘗了一口更是香醇美味,滑糯酥爛。
他還給豬肉寫了首《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的弟弟蘇轍曾經這樣形容蘇軾:「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
蘇軾在各地居官清正,為民興利除弊,政績頗善,深受當地人民愛戴。他所到之處都被民眾紀念,如黃岡、杭州、海南島等地方都有蘇軾的祠廟。連他最愛吃的東坡肉也深受當地人的喜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地方也出現了他們自己的做法,有先煮後燒,有先煮後蒸,也有的是直接燜煮收汁。
一隻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
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
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