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善非惡和無善無惡,是一個意思嗎?

2020-12-22 妙華嚴

網友:請問:非善非惡和無善無惡,是一個意思嗎?

妙華嚴:不是一個意思。非善非惡是不肯定也不否定。無善無惡是斷滅見否定一切。網友:那王陽明「四句教」的第一句就錯了?

妙華嚴:沒錯。斷章看就錯了。只看無善無惡,一定是錯了。無善無惡為斷滅見,就一定落空了。全句整體看,無善無噁心之體。後面還有個心之體呢。既然有個心之體,他說的這個無善無惡既不是肯定善惡也沒有否定善惡。他說的是善惡的自性本無實體,當體即空。空性之體是為實相。也就是所謂的心之體。這個空不是沒有,你也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它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說它空,一切萬法容納其中。說它有空空如也無相與形無實體。這個要慢慢理解慧心體會。

網友:[鮮花][鮮花][鮮花][贊][贊][贊]看似養花,實則真修行人。

妙華嚴:人生如夢,了一切緣是了。

網友:非善非惡和無善無惡,這兩個概念可以這樣理解嗎?——在勝義諦中原則上是一個意思,在俗諦中它是有區分的。

妙華嚴:勝義諦即究竟圓滿的真理,也就是一切有情無情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勝義諦沒有原則不原則,說原則不原則究其根本還是俗情俗念的名相定義。聖諦也是就俗諦而言,沒有俗諦也就不談聖諦。就比方說沒有纏縛要解脫何用?是一個道理。所以肯定一樣即落偏邪,否定一樣即墮邊見。不破不立,用中觀正見才不至誤解。

如果我們沒有證得第一義諦(勝義諦),所有言說所有討論所有詮釋都是俗諦範圍。也就是說必然難逃分別。那麼非善非惡和無善無惡絕對不是一個意思。前者可以長養聖諦,後者墮斷滅深坑。一個解脫知見且活活潑潑,一個知見落空無量死寂。

如果我們證得了第一義諦,自會不二法門。一切的一切不二不一,思量不得、定義不得、詮釋不得、取捨便錯路,動念即乖著。哪裡有個這個意思那個意思可得?說聖諦說俗諦,皆是識心弄幻海,我法二執相對立自設障礙是了。如果一定要去分別,那麼非善非惡它的意思就是勝義諦。這個和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是一個 意思。無善無惡與非善非惡意義就不同。一個是斷滅,一個是趣向中道義。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無善無惡是心的本體,有善有惡是意念的發動,知道善惡是人的良心發現,行善去惡就是格物了。嘉靖六年九月,陽明先生赴任廣西前,發露了一個天機。中國古代直至現在,一直有這個爭論有人說人性本善,有人說人性本惡。其實,在王陽明先生的觀點,一個人在沒有接觸到外界事物,人的心沒有分別念的時候,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因為他會認為自己和天地是一體的,和大家是一體的,不會產生非常強烈的你的、我的區別。比如,我們看小孩,你要是把他正在玩的玩具拿走,他就會哭得非常厲害,因為他認為這世界所有東西都是他的。
  • 心念為善則善 如果為惡則惡 善惡只在我們心念的一瞬間
    當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向善的心念,那麼,我們的任何行動必是,以是否善良為標準,此時,就是向善的生活,難以為惡,反之,心念總是為惡時,則難以向善。雖然回歸本我之人,是無善無惡的,但世間的法則是揚善止惡的,所謂的從善如流,也是隨緣不二的特性。還是應有勸告,此生不應虛度,至少要認識本真,如何認識呢?
  • 圖說道德經58章:最可怕的不是惡,而是帶著好心作惡
    曾子的「性惡說」和「X理論」有相似之處,但有兩個明顯區別:其一,曾子考慮的是人的共性,而不是「大多數人」的特性;二是將教化放在第一位,將法治放在第二位,將刑罰放在第三位,沒有過分強調管束和懲治。西方管理學界的「Y理論」,也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假設上,認為大多數人願意對工作、對他人負責,有自我成長的意願,有自我管束的能力,也具有創造力和通過自我控制完成目標的能力。而管理者的任務是創造一個好的工作環境,制訂合理的激勵制度,這樣就能讓人自動自發地工作,發揮最大潛力。
  • 本惡?關於童年陰影——墨邪
    而墨邪這一個角色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墨邪的本性,在他還天真時無意流露出來。能夠贏得眾人喜愛,但也巧舌如簧、推脫責任。如果說最開始非善非惡,那在老宗主的失望中,墨邪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沒有擔當的錯誤,也就逐漸練就了兩副面孔,享受矇騙他人的樂趣,將人心玩弄於股掌。可除了深謀遠慮的老宗主,沒有人意識到說謊的嚴重性,形成了貴族內放縱的默許。而當面具被直接撕開時,沒有羞愧,有的只有恨,恨屋及烏。於是一個人徹底長偏,以消滅所有沒血統的野貓為己任,在」影帝「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 農村俗語「人悶心毒,狗悶嘴惡」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言簡意賅,常以人,物烘託的形式出現,顯得非常形象,也更加通俗,例如「人悶心毒,狗悶嘴惡」;單獨的「人悶心毒」,很多人可能不會理解,但把它和「狗悶嘴惡」放在一起,就可以明白它的大概意思了。那麼,「狗悶嘴惡」是什麼意思?
  • 農村俗語:「是善是惡看眉眼,是貧是富看馬樁」是啥意思?
    前兩天,與一位老農聊天時聊到了人生的話題上,老農說:一個人的善惡和貧富是能夠觀察出來的。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是善是惡看眉眼,是貧是富看馬樁」,這句俗語裡所說的就是一種「觀察」。「什麼?咱農村還有這麼一句俗語的嗎?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我不解地問。
  • 姚晨「惡之花」什麼意思?原來與她和凌瀟肅的離婚大戰有關
    7月11日,仝卓懟姚晨惡之花上了熱搜之後,大家都在想惡之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是和姚晨凌瀟肅的離婚有關。2014年的時候,姚晨發了一篇博文,來譴責當時發生事件裡的犯罪分子,但網友們認為是姚晨濫用「惡之花」這一詞,加上姚晨被爆出軌導致和凌瀟肅離婚,卻栽贓給對方,於是姚晨就有了「惡之花」的稱號。說起她和凌瀟肅的離婚大戰,也是值得說一說的。
  • 在中國,娘和媽不是一個意思嗎?
    沒毛病 | 在中國,娘和媽不是一個意思嗎? 記者:你在中國遇到最尷尬的事情是什麼? 老外:我在中國遇到最尷尬的事情是。。。我叫別人姑媽,別人鄙視我一下 記者:那個那個。。
  • 孟子「性善論」——被人誤解最多的一個哲學理論
    孟子的「性善論」是目前為止見過,被人們誤解最多的一個哲學理論之一。我們的社會上充斥著各種不同的人,有很多好人,有很多壞人,也有很多不好不壞的人。如果人類社會的情形就是如此豐富多變,不知道孟子為何這麼有自信,堅持「性善」才是最正確的?人類社會就是有好有壞,有善有惡,這一點沒有人會否認。
  • 《將軍家的小娘子》有點意思,男主楚修明成「惡婆婆」,棒打鴛鴦
    在沈錦和楚修明之間,除了他們自己,沒有人能阻礙他們的感情發展。由於楚修明父母雙亡,所以沈錦自從嫁給他之後,便沒有「公公公婆」的束縛,在將軍府的地位便僅次於他,沒有第二個人可以管得了她。想必在那個年代,這種生活是每一個出嫁的女子所嚮往的吧。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該劇一經網絡播出,就引起了很多議論,尤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群體,看完這部戲,你不禁要問,善惡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關於善和惡的定義,止惡即為行善
    象我們的手掌一樣---猶如反掌,你要做善的,就是善,你要作惡,就是惡。本章就是專門闡釋這個道理。「佛言」:佛告訴我們。告訴我們什麼呢?「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這裡,我們應該先把「眾生」的意思弄明白。什麼叫「眾生」?眾生是佛教專有名詞,它在印度稱為「薩綞」,我們念《心經》,不是念到「菩提薩綞」嗎?
  • 酒字成語005——和酒之惡相關的
    和酒之惡相關的成語,有以下這些!惡醉強酒】 強:硬要。怕醉卻又猛喝酒。比喻明知故犯。出自《孟子·離婁上》:「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酒後無德】意思指醉酒之後胡言亂語或行為出格。 出自《紅樓夢》第四十五回:「平姑娘,過來!我當著大奶奶姑娘們替你賠個不是,擔待我酒後無德罷。」 【使酒罵座】 亦作「使酒罵坐」。意思指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罵同席之人為「使酒罵座」。
  • 《惡之花》:開在地獄邊緣的花,一定會結出惡的果嗎
    《惡之花》海報李準基飾演的白希成,僅在前四集就出現了多次反轉。在老婆、女兒和大部分外人眼中,他是一個溫文爾雅的好爸爸、好先生。都賢秀,一個無法對喜怒哀樂共情的男子,連微笑都要跟著網絡視頻反覆操練。每天起床第一句,是靠「練習」打個氣。憋出魚尾紋的笑容,是不是很陰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