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當代書法好壞的標準是書法大賽來檢驗出來的,假如你寫了幾十年字,如果不參加書法大賽,是沒有人知道你的水平的。如果再僥倖一點,參加了書法大賽而獲得了獎項,那也就會一夜成名的。這些都是書法大賽所帶來的效果。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參加了20餘次全國書法大賽的作者,因為對書法的熱愛,他自幼寫字,在老師的指點下,一次次參加書法大賽,終有一日,他寫了一幅8字聯的書法作品,獲得了嶽安杯」第一屆國際書法大賽一等獎,從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
上圖是他所寫的對聯作品。作品的內容是:「遺世獨立,與古為徒」。這幅對聯作品的書體是楷書,具體地也叫魏碑。作品以造像的風格體,用筆看似隨意,在筆筆運筆中,留下了漫不經心的感覺,實則把北朝書法的天真爛漫寫到位了。
我們知道,北朝書法大多屬於「鄉俗鄙陋」,這是由於當時的社會形態所決定的。在南北朝時期,由於大興佛教,人們為了紀念亡人,都要給逝者立碑樹傳,但作為一般家族是不能明目張胆地將碑子立於墳前,而是將碑與亡人一起埋進了土墳裡,這就造就了發現造像、墓誌如此之多及它們的完整性了。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一下,作為一般家族來說,一是不能明目張胆地制碑,另一方面由於制碑需要花費錢財,所在在刻石過程中,大都是請一些鄉間人士所為,這就使得墓誌上的文字具有民間性,因此北朝書法就有了天真爛漫的藝術氣象。這正如楊守敬在《楷法溯流》中說:「南北朝碑碣所存不過數十通,惟造像不可紀數,鄉俗鄙陋,不盡大雅制所,然天真爛漫,風神超逸,良由去古未遠,故執筆者皆有篆隸意。」
當代一些書法家在書法創作過程中,往往借鑑北朝時期魏碑的藝術風骨,他們多以其書法意境及骨子裡散發出來的這些感受進行創作。多借鑑其形態、章法、筆法上的特徵,而有些人卻認為,既然北朝那些墓誌文字都是「鄉俗鄙陋」的,並且由民間人士所刻,哪裡來的筆法?
這個問題說到了點子上了。我們可不可以這樣進行分析:北朝那些工匠在刻制石碑時,有的是沒有書丹的,而是用刀直接刻石而成的。但這裡的筆法在哪裡?就在他們當時的整個風氣之上。我們知道,魏碑書法是在隸書格局已經被打破,而楷書系統尚未被完全建立的情況下產生的,這時候的筆法就在於隸書變體以後或是過渡階段的這個筆法之中。它具體是什麼筆法?從大的方面來講是篆隸的筆法,從小的方面來講是楷書之前的筆法,有隸有楷,介於二者之間。
加上當時書法風格的轉變,魏碑書法,尤其是「鄉俗鄙陋」的作品中就有了一種極為簡單的書寫方法,這種方法如今的一些書家對此作了「還原」,正如上面的第一幅獲獎作品,筆法上看似粗製濫造,實則是北朝書法現象的再現。
此文並非是對某位作者唱讚歌,而是出於對北朝書法的喜愛之情。我們平日見慣了唐楷的規範與典雅,也感受到了「二王」書風給我們所帶來的美感享受,但面對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字書法的時候,尤其是對南北朝書法給人所帶來的意境之美的時候,總是感覺歷史仿佛就在眼前,它是多元的,也是滄桑的,欣賞書法只有從這些多元的角度來看待,才能覺得它博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