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名犬,大多人都會想起藏獒。但是很少有人會想起,或者說很少有人知道,就在下司,還有著一種名為「白龍犬」的山中精靈。白龍犬又名下司犬,是我國唯一的世界級獵犬品種,被列為世界名犬,排名第三的「中華名獵「。
白龍犬之所以以「白龍」為名,是由於這種犬頭型如龍——額寬而平,口方平齊,唇下多有如龍鬚般的硬毛;並且該犬全身覆以白毛,夜間在山中狩獵時穿梭於茫茫林海之間,遠遠看去如一條白色遊龍般若隱若現。
白龍犬的狩獵天性:靈活機智、狩獵全面、對主人溫順忠誠,對外來入侵者毫不讓步,最突出的特性為狩獵天性。非常通人性,可觀察主人的意圖行事,白龍犬之間團結性好,知道與主人配合,對外人或獵物兇猛,被譽為狩獵犬中的全能大師。
剛出生不久的下司犬
第一個原因:由於下司犬產於麻江縣東南部,產區中心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的下司古鎮,所以習慣稱之為下司犬。
第二個原因,要從一則故事說起了。據野史記載,乾隆年間貴州苗族曾發生叛亂,乾隆皇帝便派出一位大臣帶兵前往平亂。這位大臣在貴州期間發現下司有一種名為白龍犬的獵犬,由於此種犬類特別擅長追山捕獵,當地人便飼養起來用於追捕山中的野豬野熊等物。
圖片來源網絡
大臣知道乾隆喜愛狩獵,便在當地挑選了四隻勇善獵的白龍犬,準備帶回京城獻給皇帝。但當時乾隆身邊已經有了許多外國使節進獻的有名獵犬,大臣一直找不到機會,甚至可以說是並不敢吧毫無名氣的白龍犬獻給皇帝。
只得在一次陪同乾隆狩獵的時候暗中帶上了這四隻白龍犬,以期它們能有好的表現能夠吸引皇帝的注意。
狩獵開始之後,乾隆一馬當先,很快就將一眾侍衛甩在了身後,卻不料在經過一處密林時,突然躥出了一隻巨熊攔在馬前。一聲熊吼之後,乾隆皇帝的坐騎受了驚,揚蹄將背上的乾隆甩了下來。在此危急的時刻皇帝所帶的一眾獵犬竟無一敢上前相鬥,紛紛四散而逃。
唯有四隻白龍犬,不僅沒有驚恐逃竄,反而露出了興奮的姿態,大臣見狀便立刻放出這四隻白龍犬。只見四犬毫無畏懼地向巨熊飛撲而去,很快便纏鬥在一起。被甩在後方的侍衛藉此機會趕了上來,與白龍犬合力將巨熊擊殺。乾隆完好獲救,四隻白龍犬卻一死三傷,全身白毛已被血染紅,皇帝為其英勇所感,招來大臣仔細詢問這究竟是何種犬。
由於白龍犬名中帶一個「龍」字,大臣唯恐此名會犯了天子之諱而不敢直言,只說並不知犬名為何,因為是貴州下司一代人家所養,平日便都叫下司犬了。乾隆聽後甚喜,當場賞賜了大臣,後來每逢圍獵都要帶上這幾隻「下司犬」。
自此以後,「下司犬」這個名字就取代了「白龍犬」並沿用至今。
居住在下司鎮的苗族群眾自古就有養狗和打獵的傳統,下司犬最初是苗家人專門飼養的獵犬,和用以守護家門的犬類。到嘉慶十三年,下司鎮闢為商埠,形成盛市和重要碼頭。下司鎮商賈雲集、市場繁榮、商戶林立、住戶密集,官富養犬護院,一時養犬興盛。
一九三八年冬,國民黨陸軍通校遷至麻江,軍犬所設在下司玉皇閣。在此期間還發生一件讓下司犬一舉成名的故事:下司犬戰勝了當時眾所周知的世界名犬——牧羊犬。從此下司犬便成為了當時國民黨軍犬所的「新貴」,更是帶動了下司飼養下司犬的興盛。
現在,下司犬仍然守衛著下司,下司人民為了保住這優良的犬種,專門建立了下司犬飼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