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NBA聯盟逐漸從打內線優勢轉換成打外線優勢,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五小陣容,兩個字就是打快!當今小球時代已成為聯盟的潮流。完全就是跑轟的時代了,跑出空位就是精準的投籃,會投籃的內線在如今的聯盟是非常吃香的。追溯到04-05賽季的太陽隊,當時執教的教練是德安東尼,他是一個戰術大師,他的代表作就是「跑轟戰術」。雖然說跑轟戰術是老尼爾森教練發明的,但是兩者的跑轟還是有區別的。德安東尼正是他的7秒比投戰術,讓太陽在那個屬於馬刺和小牛時代依然取得非常不錯戰績。當年納什在德安東尼的帶領下得到常規賽MVP最有價值球員,遺憾的是未能在巔峰的太陽奪得總冠軍。
什麼是跑轟,「跑轟戰術」本質就是打快,少打陣地戰,防守要積極,利用防守籃板來打轉換進攻,快下快投,都是打跑轟戰術所必備的。顧名思義,就是以高速的轉換和輪轉為主要戰術特點,加快攻防轉換速度,減少半場陣地進攻的一種戰術思想。儘可能通過防守籃板來發動快速轉換進攻。過了半場不能持球過久,要麼叫擋拆要麼尋找空位投籃,儘量7秒內向對方籃筐發起進攻。跑轟的英文叫做run and gun。最重要的是要快,通過簡單的擋拆發起進攻對方的籃筐,或者持球者突分,讓空位的球員進行三分投籃。不需要通過複雜的傳遞掩護來創造投籃機會。爭取用最短的時間打出最具效率的進攻,打跑轟大部分的進攻是在對方立足未穩就完成有效的進攻。打對方一個出其不意。跑轟戰術體系裡面非常需要突破高手和射手的球員,需要任何球員在任意的位置任意時機都能完成投籃,這是非常適合打亂戰的。
德安東尼的跑轟與老尼爾森的跑轟區別在於發起點不一樣。個人觀點雖然說老尼爾森的執教經歷比德安東尼更豐富,但是兩者戰術對比還是德安東尼的跑轟優勢多一點。老尼爾森的跑轟戰術發起點是場上每一個球員,每一個球員都可以持球進攻,這樣場上就是缺少一個主要的進攻核心,這樣就會導致戰術體系上有所缺乏的。而德安東尼的跑轟是建立於一個發起點上,當時巔峰的太陽就是以納什為核心來發起進攻,他的戰術體系上推進快攻快下的時候是形成一個V字形狀的,而控衛就是發起點。一般趁對方未完全落位,馬上呼應中鋒上來擋拆,就形成了一個進攻機會,所以在德安東尼的戰術體系下會很經常看到後衛與中鋒的空接。以前太陽的納什和小斯,如今火箭的哈登和卡佩拉,都是會經常出現空接「吃餅」。德安東尼的戰術體系就像一支火箭,不斷往上推速度,一檔二檔三檔上升速度。所以說在他體系裡的後衛要有很高的要求,有傳球有視野有突破有中遠距離的投籃。在18-19賽季火箭其中一場比賽對陣鵜鶘,全隊單場轟下27記三分球並創造了紀錄!這可是場上的球員人人手感爆棚才能做到。正是跑轟激發他們的投籃手感。
現今火箭的快攻,對方防守落位未穩,保羅接球馬上傳給中場的戈登,卡佩拉迅速中場快下接戈登球扣籃的手,這個快攻只用了5秒。
巔峰的太陽快攻,拿到籃板馬上就是交給納什來快下,其他球員快下,形成4打3多打少的機會,靠著納什的視野來給他們傳球,最後暴扣得分。
總的來說,跑轟戰術追求的就是速度,將進攻回合數增加,不停地製造投籃機會,突分在跑轟戰術裡是經常利用的,突破分球容易造出隊友空位投籃的機會。不停地跑不停地快速出手,這戰術是非常打亂對方球隊的節奏的,也消耗對方球員的體力,前提就是主隊球員的命中率要高,這樣使得對方完全跟著節奏跑。簡單來說,1、轉換快攻2、空位三分3、擋拆換防小打大突破4、擋拆給中鋒「吃餅」。同時,有優點也會有缺點的,跑轟就是利用有效進攻來彌補自己的防守空缺,就是進攻為主防守為輔。但是這樣球員體力會下降很快,高命中率也難以保證,這樣就會給對方球隊抓住弱點來打,跑轟戰術最大忌就是自己球隊得不到分,防守漏洞就會放大,導致失分嚴重。這個也屬於正常,戰術都是有利也有弊。是德安東尼把跑轟戰術推向現今的小球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