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2014.4.15 朝鮮凱旋門
2014.4.15 朝鮮凱旋門
平壤凱旋門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平壤之「牡丹峰區」的凱旋廣場。建成於1982年4月15日,是為了紀念朝鮮的領袖金日成兩次戰勝侵略朝鮮的日本及美國,使朝鮮獲得獨立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而建立的。
2014.4.15 朝鮮凱旋門
2014.4.15 朝鮮凱旋門
2014.4.15 朝鮮凱旋門
(二十三) 2014.4.15 中朝友誼塔
2014.4.15 中朝友誼塔
時光流逝,斯塔永在,中朝人民友誼永存。
中朝友誼塔坐落於朝鮮平壤市區中心的牡丹峰北麓,是朝鮮人民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英烈的豐功偉績而修建的,由周恩來總理和金日成委員長親自選址審核建立,於1959年10月25日誌願軍入朝參戰9周年之際建成。1983年至1984年,該塔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
中朝友誼塔總佔地面積為12萬平方米,塔身高30米,全部由花崗巖和大理石砌成,其裸露面共計1025塊,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1年10月25日赴朝參戰。友誼塔由塔頂、塔身和兩層基座構成。其中,塔頂是一顆象徵著勝利和光榮並以月桂枝環繞著的金色五角星。塔身高20米,呈錐形體,正面上方鑲嵌著「友誼塔」三個朝文鎏金大字。塔座呈外封內空、外方內圓式結構。正面是用朝文寫成的碑文,兩側為大型浮雕,分別描繪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和體現中朝兩國人民友誼的場景。塔座後面有門,可進入塔內的紀念廳。紀念廳中央設有大理石貼面的石函,展陳著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名冊,石室內壁懸掛史詩壁畫,分別展現了志願軍橫跨鴨綠江赴朝參戰、中朝軍民共同抗擊敵人重建家園的場景。其中生動展現了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羅盛教等志願軍英烈的形象和英雄事跡,巨幅繪畫與塔座東西兩側的花崗巖浮雕隔空呼應,構成了一組可歌可泣的歷史畫卷。
進入新時代,這座記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功勳、見證中朝世代友誼的中朝友誼塔在這一刻再一次引起中朝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極大關注。那幾行用鮮血澆築的碑文又一次映入我們的眼帘,吸引我們用心去敬讀。碑文全文如下:
【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們!你們高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旗幟,和我們並肩戰鬥在這塊土地上,打敗了共同的敵人。你們留下的不朽業績和用鮮血凝成的國際主義友誼,將在這塊繁榮昌盛的土地上永放光芒!】
碑文銘刻了中朝兩國人民同生死、共患難的光榮歷史,昭示了兩國傳統友誼將世代傳承、萬古長青,具有深遠的歷史內涵和精神價值。
靜心凝思,敬讀碑文,昭示的歷史意義啟迪未來。
抗美援朝是改寫歷史的偉大戰略決策。抗美援朝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發生的第一場大規模國際性局部戰爭。當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時,新中國經濟剛剛開始恢復,財政狀況甚為困難,新區農村的土地改革尚未進行,人民政權還沒有完全鞏固,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基本處於「小米加步槍」的水平,海軍空軍尚在初創階段。在此情況下,敢不敢迎戰世界上經濟實力最雄厚、軍事力量最強大的美帝國主義,成為對新生政權最嚴峻的考驗。危急關頭,黨中央和毛澤東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這場為和平和正義而戰的戰爭,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打出了軍威、國威,奠定了新中國在亞洲和國際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深刻影響和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事實雄辯地證明:
【「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抗美援朝的勝利,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剛剛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彰顯了中朝兩國不畏強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決心,極大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義事業,推進了世界和平與人類的進步事業。
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中國與朝鮮的國家獨立和人民幸福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抗美援朝是一場關係和平與戰爭、民主與反民主的鬥爭。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保衛和平,反抗侵略,完全是正義之舉。在幅員狹小的朝鮮半島上,美國以其陸軍的1/3,空軍的1/5,海軍的近半數作為侵朝戰爭的主力,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幾乎所有新式武器,先後投入大批飛機和艦艇,掌握著制空權和制海權,施行現代化諸軍兵種聯合作戰,投擲和發射各種彈藥69萬餘噸,其轟炸密度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水平。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冰天雪地裡浴血奮戰,經受住了生命極限的考驗,創造了以弱勝強的輝煌戰績,用鮮血染紅了盛開在朝鮮大地的金達萊花,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形成了戰爭史上的奇觀。自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止,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斃、傷、俘敵109萬餘人,其中美軍39萬餘人。同時,志願軍遵照黨中央關於「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鮮人民一針一線」的指示,鑄就了同朝鮮人民的深厚友誼。停戰以後,志願軍積極幫助朝鮮人民醫治戰爭創傷,重建家園,直到1958年全部凱旋迴國。
中朝世代友好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友誼塔是兩國老一輩革命家並肩戰鬥的真實寫照,是兩國人民和軍隊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的生動詮釋,是中朝友誼「歷久彌堅金不換」最好見證。長期以來,在中朝兩黨堅強領導下,不論是在共同反對外來侵略、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鬥爭中,還是在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國家建設事業中,兩國人民都彼此信賴,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結下了深厚友情,這是雙方共同的寶貴財富。傳承發揚中朝傳統友誼,不僅完全符合兩個國家的各自利益,而且對維護世界和平、穩定東北亞局勢具有積極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把中朝傳統友誼不斷傳承下去,發展得更好,是雙方基於歷史和現實,立足於國際地區格局和中朝關係大局,作出的戰略選擇,也是唯一正確選擇,不應也不會因一時一事而變化。」】
2014.4.15 中朝友誼塔 我們的團員向英雄獻花。
2014.4.15 中朝友誼塔 我們的團員向英雄獻花。
2014.4.15 中朝友誼塔 我們的團員向英雄獻花。
2014.4.15 中朝友誼塔 我們的團隊
2014.4.15 中朝友誼塔 塔內壁畫
2014.4.15 中朝友誼塔 塔內壁畫
(二十四) 2014.4.15 從友誼塔回青年飯店途中
2014.4.15 從友誼塔回青年飯店途中。
舉行10萬人阿里郎大型文藝演出的五一體育館。(在行駛的車上隔車窗玻璃拍攝)
五一體育場位於朝鮮首都平壤市的大同江上綾羅島上,竣工於1989年5月1日,故得名為「五一體育場」。是朝鮮各種大型慶祝活動的「官方指定場所」,被認為是朝鮮經濟鼎盛時期的諸多「世界之最」的代表建築之一。體育場在2013年展開大規模翻修,總建築面積達20.7多萬平方米,場地面積為2.5萬平方米,設有80個出入口,共可容納15萬人。場內附帶室內遊泳池、桑拿房等設施,並設有完善的運動員休息區及恢復區,甚至連朝鮮體育科學研究室也坐落於此。除主體育場外,還包括面積達2.2多萬平方米的輔助賽場和3個面積為1.1多萬平方米的足球訓練場。
2011年巴西馬拉卡納體育場改造後,五一體育場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體育場館。
最具朝鮮族特色的文藝表演:阿里郎
大多是朝鮮族人民生活的寫照,著名的阿里郎是朝鮮族人人都會唱的民歌,它表現的是一種反壓迫,英勇抗戰的精神。
朝鮮族人民通過歌唱阿里郎,來記住朝鮮族艱辛的奮戰史。
2009年,由10萬人參加演出的世界團體操和藝術表演史上規模空前的經典巨著《阿里郎》,引起了世界震撼性的極大關注。眾多媒體紛紛以「夢幻般的迷人景象」「舉世無雙的藝術傑作」「不看終身遺憾」「朝鮮《阿里郎》公演的震撼魅力」「《阿里郎》演出氣勢磅礴」「朝鮮《阿里郎》公演受到廣泛關注」……等標題廣泛報導了這一盛事。
《阿里郎》是有悠久歷史和優美傳說的民族的名曲。這首歌曲富有民族風格,蘊含著朝鮮民族的情趣和感情,表現了民族的志向。朝鮮人民喜愛《阿里郎》,唱著這首歌抒發自己的感情。團體操和藝術演出《阿里郎》,由《阿里郎民族》、《以軍事為重的阿里郎》、《阿里郎彩虹》、《統一阿里郎》等場景組成。
《阿里郎》通過描寫朝鮮近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藝術地表現了朝鮮民族走過來的艱難曲折的歷程。
《阿里郎》是團體操和藝術演出相結合的形式獨特的作品。《阿里郎》自始至終有魄力的體操動作和優美的音樂和舞蹈,眼花繚亂的背景臺圖案和電影畫面,緊湊和諧,絲絲入扣。
參加《阿里郎》表演的有10萬多名青少年兒童和國內和國際大賽獲獎者等藝術工作者和運動員。他們的服裝絢爛多彩,體操動作和舞姿颯爽優美。背景臺和特種舞臺,燈光和電化設備相結合,給人們呈現出夢幻般的場景。
大型團體操和藝術演出《阿里郎》是再現了朝鮮民族的歷史,生動地表現了我國人民的精神世界和志向的一部大型畫卷。
從2002年開始,朝鮮族每年都會上演兩次《阿里郎》的大型團體操,其反映了朝鮮人民反抗壓迫的歷史,是一部民族的史詩,是一部關於朝鮮族文化的畫卷,是朝鮮人民引以為榮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朝鮮建國65周年之大型團體操藝術公演《阿里郎》實況
2014.4.15 從友誼塔回青年飯店途中。舉行10萬人阿里郎大型文藝演出的五一體育館。(在行駛的車上隔車窗玻璃拍攝)
2014.4.15 從友誼塔回青年飯店途中。(在行駛的車上隔車窗玻璃拍攝)
(本集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