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批軍人保障標識牌,配發至新疆軍區高原駐訓部隊。
軍人保障標識牌是記錄軍人基本信息和電子傷票信息,用於身份認證、傷員救治、遺體辨認、戰時保障的智能載體。
由主牌和無源副牌構成,主牌採用金屬材質,具有抗爆破衝擊和耐高溫的特性。
主牌約2釐米寬、4釐米高。
在牌子的正面,蝕刻有官兵的姓名、性別、血型、保障號等一些基本信息。
在背面則有一個二維碼,通過專有設備掃描這個二維碼,可以快速獲取佩戴者的重要信息。
無源副牌通過內部晶片存儲佩戴者指紋、過敏史、電子傷票等數字信息,與主牌相互配合,佩戴者可持牌看病就醫、兵站食宿、行軍乘車,便於平時和戰時實施精確保障和管理。
早在2017年,已經有部隊在試用了,下面就帶大家一起掀開軍人保障標識牌神秘的面紗。
按照「系統整體設計、體系建設,數據一人一數、一數一源,標牌實用多能、安全便攜,應用立足保障、兼顧管理」的原則,重點設計研製軍人保障標識牌、識讀設備和管理軟體,集成融合相關指揮保障信息系統,擴充完善軍人保障卡資料庫,配套修訂相關法規制度。借鑑外軍身份識別牌優長,充分考慮未來戰場環境和保障管理需要,採用先進實用新材料和智能晶片技術,按照軍隊密碼保密體制,研製集軍人保障卡、電子傷票、身份標識等應用於一體的標識牌,成為我軍軍人平戰時辨別身份的重要標識。
以軍人保障標識牌實際應用為牽引,以軍人保障卡現有後臺資料庫為基礎,統籌考慮戰時衣、食、救、住、行需求,以及參戰實力統計、戰鬥減員、傷亡撫恤等需要,研究制定統一的數據目錄體系和標準規範,充實數據內容,逐步形成軍隊人員基礎資料庫。
遵循全軍信息系統建設技術體制,以軍人保障卡系統為主體,增加戰時需求感知、實力管理、救治搜尋、體徵監測、信息服務等功能,研製相關系統,銜接貫通後勤供應保障和作戰指揮信息系統,構建軍人保障標識牌應用管理軟體體系。
研究制定軍人保障標識牌製作發放、使用管理、勤務保障等制度,完善戰備訓練、作戰保障、部隊管理等規定,健全數據更新、網絡聯通、系統運維、安全防護等措施,形成「建、用、訓、管」一體的制度機制。
一是保留了軍人保障卡「依卡管理、憑卡供應」的功能。
二是身份認證與人員全域管理,記錄個人指紋和部職別等信息,能夠識別軍人身份、有效防範假軍人,拓展重要場所、特殊人群等管理功能。
三是保障需求感知,準確統計各類參戰人員數量、類別、位置等動態信息,快速掌握衣、食、救、住、行等保障需求,為籌劃實施戰場精確保障提供實時數據。
四是戰場人員呼救、搜索、救治,在一定的範圍內具備呼救和搜索功能,實時採集、存儲和傳輸電子傷票信息,提供生命體徵監測手段,並通過牌牌記錄的血型、過敏史、醫療史等信息,為野戰用藥、輸血、輸液和戰場救治提供信息支持。五是遺骸辨認,通過記錄個人姓名、軍人保障號和生物特徵信息,能夠準確辨認遺體、確認遺骸,為安置和撫恤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六是保障業務協同,以軍人保障標識牌為基礎,構建以人員保障為主線的共享、協作、互通保障模式。
主牌:金屬材質,表面刻有人員姓名、血型、保障號等信息,背面有支持光學識讀的二維碼,通過手持機掃描即可快速識別身份。
無源副牌:內置射頻晶片,存儲著人員的基本屬性、保障數據、指紋特徵等,支持面向個人的身份識別、供應保障等多種應用,與軍人保障卡技術體制兼容,具備戰時電子傷票存儲功能。
有源副牌:為一塊特製的手錶,內含射頻晶片、通信、定位、體徵監測和其他傳感模塊,除具備無源副牌的基本功能外,還具備定位、授時、無線通信、運動、心率、氣壓等多種功能。
手持機:即讀識設備,用於讀寫牌內各類信息,用於野外機動、單兵攜帶場合或配發分隊指揮員使用,可通過無線、北鬥、或接入電臺等多種方式,實現與後方信息系統的數據傳輸。
【來源:我們的天空、央視軍事】
監 制:謝永文、陳永庚
編 審:周建華、付明桂
編 輯:陳美平、侯丁丁
郵 箱:nbzqljj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