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質量行星演化歷程,所有的恆星都有機會成為超巨星嗎?

2021-01-19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紅超巨星是宇宙中體積最大的星體之一。其實在形成的初期它們並沒有多麼巨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再歷經一系列變化之後,它們將變的又大又紅。

定義紅超巨星

當天文學家試圖尋找宇宙中體積最大的恆星時,他們可以找到很多紅超巨星。儘管紅超巨星在體積上非常的巨大,但是它們絕不是宇宙中質量最大的天體。無數的研究告訴我們,紅超巨星是一個恆星處於其生命晚期的狀態,且它們並不會就此安靜地逝去。

紅超巨星的誕生

那麼紅超巨星是怎麼形成的呢?想了解其內中的機理,我們必須要知道一顆恆星是如何從出生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恆星從出生起就開始經歷一個又一個的階段,而這整個過程就叫做『 恆星演化』。恆星首先會在充滿著氣體與塵埃的星雲中誕生,隨即在其星核內發生核聚變。大部分的恆星都屬於在『主序星』這一行列,在這一階段的恆星都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這意味著其星核內發生的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與壓力足夠抵擋住恆星外層的重力,使其不至於坍塌。

圖解:紅超巨星的藝術家想像圖。歐洲南部天文臺

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什麼時候會成為紅超巨星呢?

一顆高質量恆星(比太陽高很多倍)所經歷的演化階段與主序星差不多,只是比類日恆星更加的激烈。由於其極高的質量,在氫燃燒階段之後,星核發生坍塌,而極速增長的溫度引發了氦的核聚變,聚變速率的高速提升又導致了恆星的不穩定。一顆恆星在轉變為超紅巨星之後也會付出相應的代價——它將會向太空流失非常多的質量。所以說紅超巨星在體積上可以說是宇宙中最大的天體,而在質量上遠遠不是,因為它們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失去質量。

圖解:大犬座VY 紅超巨星,是目前已知第二大體積的恆星,左下角的像素點即是太陽。Universetoday

紅超巨星的特性

紅超巨星之所以看起來是紅色,是因為其擁有較低的表面溫度(溫度從3500K到4500K)。依照韋恩定律,一顆恆星越熱,其輻射譜的波長越短(紅光的波長在可見光範圍內最長,所以紅超巨星的表面溫度並不高)。所以雖然紅超巨星的內核溫度極高,但由於其巨大的表面積,溫度在由內向外的傳遞中遂可以很快地降下來。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我們在地球上肉眼可見的參宿四(獵戶座α星)。絕大多數紅超巨星的半徑是太陽的200到800倍。因為它們極高的質量與體積,這些巨大恆星需要非常多能量來防止重力塌陷,所以必須要極速地燃燒自身的核燃料,最終導致了它們短暫的壽命(只有數千萬年,其短暫是相對於類日恆星)。

其他種類的超巨星

前面我們主要討論的是紅超巨星,然而在宇宙中還存在著其他種類的超巨星。一顆高質量恆星通常在氫聚變過程之後會在不同種類的超巨星之間互相切換。比如一個恆星在變為藍超巨星之前會先經歷黃超巨星,然後又變回黃超巨星,如此往復。

圖解:一個藍超巨星與太陽系的體積對比,右下角圖中最外層圈即是木星的公轉軌道。Space

特超巨星超巨星中質量最大的一類又被稱為特超巨星,然而特超巨星的定義並不是很嚴謹,它們通常只是指質量非常大且體積非常大的紅超巨星或藍超巨星。

紅超巨星的死亡

隨著在恆星內核所燃燒的元素越來越重,一顆超高質量的恆星會在不同的超巨星階段來回切換。最終所有的燃料將會被耗盡,而這也是重力最終勝利的標誌。在這個時間節點,恆星的內核大部分都是鐵,內核再也無法提供用以抗衡重力的輻射壓,從而引發重力坍塌。接下來的一系列事件導致紅超巨星爆發成為一顆II型超新星,最終只留下了恆星內核,且在強大重力的壓縮下,成為一顆中子星或者是一個黑洞。

圖解:M27啞鈴星雲,啞鈴星雲是最早被人類發現的行星狀星雲,它於1764年被法國天文學家夏爾·梅西耶所發現。Sapace

類日恆星如何進化

人們總想知道太陽最終是否會變成一顆紅超巨星。對於太陽這個尺寸的恆星來說,是不可能,然而這類恆星會經歷一個叫做『紅巨星』的階段,其與紅超巨星非常類似。當類日恆星燃燒完氫之後,它們的內核開始塌陷。這個過程會使內核溫度上升許多,意味著更多的能量正在被釋放,從而導致太陽的最外層延伸,形成一個紅巨星。也就是從這一刻起,太陽離開了主序星的行列,其內核變的越來越熱,隨後太陽把氫元素聚變成氧元素和碳元素,並失去一些質量。最終通過行星狀星雲將外殼拋出,從而形成一顆持續冷卻的白矮星。

被拋出的星雲就叫作行星狀星雲,它們會慢慢地消散。這樣的死亡相對於超巨星的超新星爆發可是要溫柔許多了。

作者: John P. Millis, Ph.D

FY: 神靈之踹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紅巨星?看赫-羅圖,詳解恆星的演化與恆星的最終歸宿
    我們現在知道,這些點點繁星除了有限的幾個是行星之外,星空中幾乎每一個光點都是銀河系中的恆星——宇宙中的核反應堆,包括我們的太陽在內。在我們身處的銀河系中,包含大約2000億~4000億顆恆星,它們數目龐大且種類繁多,包括類太陽恆星(也稱黃矮星)、紅矮星、白矮星、巨星、超巨星甚至特超巨星等等等等。
  • 行星能夠比恆星大嗎?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任何事都有可能存在
    八大行星中最大的是木星,它的質量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在巨大的質量差距下,行星想要脫離恆星的引力束縛是很難做到的,只能無奈圍繞它做周期性的公轉運動。恆星和行星在質量上有著巨大的差距,那麼行星能夠從恆星大嗎?這裡進行的大小比較只是體積,質量對比上我們都知道行星跟恆星是沒有可比性的,更不可能超過恆星的質量。
  • 科普:恆星的消亡——紅巨星
    質量通常約為0.5至8個太陽質量,質量更大的稱為紅超巨星,質量再大的為紅特超巨星。在赫羅圖上,紅巨星是巨大的非主序星,光譜屬於K或M型。所以被稱為紅巨星是因為看起來的顏色是紅的,體積又很巨大的緣故。鯨魚座的薴藁增二、金牛座的畢宿五、牧夫座的大角星等都是紅巨星;而天蠍座的心宿二、獵戶座的參宿四、大犬座VY等則是紅超巨星。
  • 所有的恆星都是球狀的嗎?
    提起恆星,你腦子裡首先出現的畫面是什麼?我想一定是個發光的大圓球吧?比如圖中這樣或者這樣的?但你以為,所有的恆星都是球狀的嗎?事實上,不是所有的恆星都是球狀的!有些恆星是呈不規則形狀的,如方形的、橢圓形的,之所以會這樣還是要從星球的本身說起。所有的恆星在開始初期都是熾熱的一團,而且是旋轉的,這種狀態使得物質向外拋射和擴張,因為向各個方向上的擴張幅度幾乎相同,所以就形成了球狀。只有體積較小,自傳速度比較低的恆星會大體呈現出球狀,比如我們的太陽。
  • 行星的體積可以超越恆星,但它的質量卻是有上限的
    人人都知道太陽系中有哪八大行星,卻無法叫出一個小行星的名字,而至於衛星,除了月球以外,也幾乎少有提及。既如此,那我們就來說說恆星與行星,恆星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種能夠發光發熱的天體,而行星,無論是氣態的還是巖質的,都不能發光發熱。恆星之所以能夠發光發熱,是因為恆星內部無時無刻都發生著劇烈的核聚變反應。而行星則是一片安詳,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夠居住在行星之上。
  • 宇宙燈塔:藍超巨星
    (Bob King)雖然我們在銀河系中發現不少藍超巨星,但是由於我們和藍超巨星都位於銀盤上,銀盤上濃厚的氣體和塵埃嚴重地阻礙了光的傳播,這就像是在有霧霾的城市,我們只能看到近處的建築,極大地限制了我們觀測銀河系內藍超巨星的距離和數量,也使得通過藍超巨星樣本研究銀盤的結構和演化變得極為困難。
  • 行星被點燃就能成為恆星嗎?不能,恆星的光亮和一般燃燒完全不同
    宇宙間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天體,有強大的黑洞、神秘的中子星、發光發亮的恆星、圍繞恆星運行的行星,還有衛星、小行星、彗星等等。在諸多的天體中,恆星、行星以及衛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因為我們自己就生活在地球這樣一顆行星之上,白日,我們能夠看到一顆恆星太陽,到了夜晚便可以看到地球的衛星,月球。
  • 太陽的演化過程:從紅巨星到白矮星
    恆星從不斷成熟到達生命結束,這是一段漫長、緩慢的過程,其間由不同劇烈變化分成幾個階段。同NGC 5307一樣,我們的太陽最終也會拋射出它外層的氣體,成為一顆紅巨星。
  • 宇宙中的「棄嬰」: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不會放光,何其孤獨
    宇宙中的「棄嬰」: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不會放光,何其孤獨星協來自宇宙的禮物宇宙中除了有行星和恆星這種家喻戶曉的星體,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氣態天體,被稱為宇宙中的「棄嬰」,質量在行星與恆星之間,他就是「褐矮星」!
  • 流浪行星真實存在!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
    演化過程中,一些行星被踢出恆星系統,淪為「流浪者」。根據一項新模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流浪行星。
  • 北極星不是行星是恆星,而且輪流當值,這個說法靠譜嗎?
    而在夜空中,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星星有6千餘顆,其中只有5顆行星能夠看到,其餘的都是恆星。恆星是什麼?就是由於質量很大,在巨大引力壓縮下,中心不斷發生著核聚變,由此產生巨大的能量輻射,不斷向太空散發著光和熱的天體。而行星一般比恆星要小很多,質量必須小於太陽的0.8%以上,本身不發光發熱,只有依靠反射恆星光芒才能夠被人類看到。
  • 驚世奇觀最耀眼恆星 特超巨星
    特超巨星通常是指一種結構最為鬆散的大質量恆星,特超巨星是非常明亮的恆星,可以達到太陽光度的數百萬倍,並且溫度範圍非常廣泛,從3,500K
  • 45億年間地日距離增加了5萬公裡,為何所有行星都逐漸遠離恆星?
    每顆行星圍繞著一顆類似太陽的單質量天體劃出橢圓形的運動軌跡,其中都包含著一個最接近母星的軌道近拱點。 在過去的45億年裡,地球圍繞太陽的橢圓形運動, 就像所有其他的行星在星系和宇宙中圍繞著它們的恆星運行一樣。但有一些你可能不會想到然而卻發生了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繞日軌道並不會保持不變, 它呈現螺旋向外的趨勢。
  • 太陽會「死亡」嗎?其演化過程會對地球產生怎樣的影響
    圖片來源於網絡我們知道,太陽是一顆恆星。恆星的起源最初是源於一團質量很大、分布面積也很大的星際雲,在引力的作用之下,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步演變成了一顆恆星。我們知道,太陽在其壯年時期不斷地向外釋放能量,隨著能量的減少,其引力也會隨之降低,於是太陽的體積會不斷變大,當體積大到引力無法Hold住的時候,其外圍的一些物質就會離他而去進入宇宙變成星雲,而太陽中心的部分這個時候就會變成一個紅巨星。
  • 宇宙引力是怎麼回事,行星個頭比恆星大300倍,還得繞恆星旋轉
    然而在宇宙無數個星系中,似乎所有的恆星都要比它的行星要大。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先說一個結論,就是行星一定是圍繞的恆星旋轉的。其實通過我們中學所學習的知識,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了。就拿太陽系中的地球和太陽為例子好了。牛頓經典力學告訴我們,兩個物體之間最終的受力分析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 宇宙中所有的恆星、行星、衛星,為何都是圓球體?這裡告訴你原因
    、彗星等呈現的都是不規則的形狀,但是像一些比較大的天體比如衛星、行星、恆星甚至星系,它們的形狀幾乎都是圓球體或者圓形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呢?太陽系八大行星,都是圓球體首先我們先來講一下衛星、行星、恆星和星系等這些天體為何會形成圓球體或者圓形體,要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這些天體是怎麼形成的,就拿我們太陽這顆恆星的形成進行舉例吧,太陽是一顆恆星,它的形成過程是這樣的:在50億年前,在太陽附近存在一個黑洞,後來這個黑洞毀滅了就產生了引力坍塌,引力坍塌就是在一個區域形成一個超高溫超高壓的中心點
  • 當質量最大的恆星靠近太陽系,地球會毀滅嗎?答案讓人害怕
    先拿銀河系來說,天文學家推測,在銀河系中,恆星的數量差不多有1000億顆-4000億顆,其中一半都含有自己的恆星系統,而且太陽的質量在恆星的陣營中只能算是「小個子」,大質量的恆星最終會演化成為中子星或者是黑洞,而太陽抵達生命的尾聲,經過一系列的演化後,最終卻只能變成白矮星。
  • 宇宙最大恆星大到什麼程度?
    所以在我們已知的恆星中比太陽體積大的恆星多了去了,可以這麼說只要是發藍光的恆星體積都比太陽大,例如天狼星A、獵戶座上那些看起來既藍又亮的恆星,他們都比太陽的體積、質量要大。但是宇宙中體積最大的恆星並不是那些最藍最亮的恆星,而是那些最藍最亮的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膨脹形成的紅超巨星。
  • 宇宙中有多少顆行星
    所有這些都只限於我們太陽系這個小家庭,而我們小時候熟知的九大行星,在2006年IAU重新定義了行星之後,冥王星就被貶為了矮行星,所以我們這個小家庭目前只剩下了八大行星。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我們發現原來太陽只是銀河系中2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中的一顆,仰望星空,我們不禁會想,銀河系中這麼多恆星它們會有多少顆行星啊?我們的宇宙中會有多少行星呢?
  • 超巨星
    它們是光度最強的恆星之一。它們的絕對星等亮於-2等。肉眼所見的最亮的藍(熱)超巨星是參宿七和天津四;最亮的紅(冷)超巨星是參宿四(見右圖左上黃色星)和心宿二。超巨星的質量有人認為應大於10 個太陽質量。由於光譜型相同的恆星其表面溫度也相同,因而單位表面積的輻射能率也必相同。特點超巨星的光度很大,說明其表面積顯然比光譜型相同的非超巨星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