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方:心中有善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①,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②,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③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④,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注釋】
①勤勵:勤奮,激勵,努力。
②清淨:這裡是佛家的說法,指消除煩惱。
③劫:困難。
④鎰:古代人用來計算黃金的重量單位。
【譯文】
做善事但是心裏面卻不在意這是行善,那麼隨便做什麼善事,都是滿善。心裏面很在意是不是在做善事,即使一生都勤奮地做著善事,那終究也只是半善而已。就像是用錢財來救濟別人,心裡沒想著是做善事,外面也不知道救濟的人,中間也不在意用什麼救濟,這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所謂的「一心清淨」。這樣即使是很少的米也能種植出無限的福氣,一文錢都可以解除千般的罪孽。但是如果不能忘卻自己所做的善事,那麼哪怕施捨了幾萬兩黃金,福氣也不會有多少。這是半善和滿善的一種說法。
【解讀】
在這段中,了凡先生主要講的是行善的時候的心態問題,做事情的時候是否抱著一個正確的心態,決定著所做的善行是不是圓滿。
所謂的行善,不是說你在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自己心中想著自己做的是善事,做的就是善事。抱有這種心態去做事情的人,即使你做的確實是一件好事,那也不能算作是滿善,因為在種種情況下,你的內心是時刻考慮著自己的利益的,做的事情也是以自己的利益為目的的。在做事情的時候心無雜念,什麼都不去想,只是全心全意地把事情做好,不求回報地付出,如果一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話,你做什麼事情都可以算作是善事了,而且你所做的善事都會是很圓滿的,你本人也能達到滿善的程度。因此,做善事的時候一定要保持一個正確的心態。
這就好比說是用錢財去救助別人的時候,心裡沒想著是做善事,外面也不知道救濟的人,中間也不在意用什麼救濟,這就是所謂「三輪體空」,「一心清淨」。
「三輪體空」其實是佛家的說法,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是佛家修行、布施、供養,回向等一切法門的最高、最圓滿的修行境界。三輪體空,又名三輪空寂,以布施來說,就是施空、受空和物空。所謂施空就是指施者忘施,不把自己的行為當作是是布施;受空就是受者忘受,不知道受到布施的是什麼;而物空就是物者忘物,不記得或者不在意自己布施過什麼東西,即布施者、所布施之物、與受物者,謂之三輪,但是這布施之後,這三輪全部都不在心中,這就是「三輪體空」。在佛教中,「三輪體空」的準則是「無修」、「無念」、「無求」、「無作義」,就是隨喜、隨緣、隨性、隨順、自自然然。也就是說,不能把禪修、供養、布施、觀想、誦經當成是一種工作計劃、工作任務或是特別的事情來做。不要把那種嚴肅或隆重的氣氛帶進修行、供養、布施等一切佛事裡去。而「三輪體空」的結果是能使佛教眾人越過生死海,與眾生同登涅槃彼岸,也就是說成聖了,別世人所敬仰。
「外不著相,內心無亂,隨緣任運,隨喜眾生,以幻為實,真空妙有,應無所住,成就道業。」其實做善事和佛教的布施是一樣的,也適合這個道理。在行善的時候做到內不見自己,外不見自己所幫助的人,中不見自己所做過的事情,那這樣就做到「三輪體空」的境界了,達到這種境界後自然就能夠「一心清淨」了。這裡的「清淨」也是指的佛教中的含義,在《俱舍論》卷十六中寫道:「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意思是說遠離了塵世間的惡行、過失和煩惱,內心純潔,只有善行。一旦內心能夠徹底變得「清淨」的時候,那麼即使是很少的米也能種植出無限的福氣,一文錢也可以解除千般的罪孽;但是如果不能做到這種「一心清淨」的程度,那麼哪怕施捨了幾萬兩黃金,福氣也不會有多少。
當然,做善事光有一個正確的心態是不夠的,還有一點就是要竭儘自己的全力。俗話說:「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卻飽含著人生的處事智慧與道理。人生中要想得到一些東西的時候,就一定要先付出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很有可能會在眼下另一個人一無所有,身敗名裂,因此這就讓很多人沒有膽量真正付出,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捨得一時的金錢、地位等東西去付出,那麼這個人以後一定能夠得到很多倍的回報。懂得付出、懂得奉獻的人,才會真正地獲得幸福。
行善本身就是一種付出、一種奉獻,這種付出在很多時候是看不到回報的,因此一些人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會猶豫起來,害怕失去現在所擁有的東西,導致這樣的人即便是行善也不會用盡全力,或許只是做做樣子罷了。殊不知,這樣的人失去了一次被上天報答的機會。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想要得到老天的報答,卻捨不得付出自己所有的東西去行善,這只能是出現在個人的想像之中或者是夢境之中,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得到實現的。如果能夠拼盡全力真心行善,不怕失去眼前的一切,這樣的人,一定能夠得到應有的報答。就像是前面說過的嘉興的包憑,為了能修繕供奉觀音像的房屋,寧可自己沒衣服穿而捐出了自己當時所有的財產,結果他的後代子孫官運亨通,富貴興盛,再比如前面說的貧女,把身上所有的兩文錢都拿去不是,根本沒考慮以後的生活,結果後來富貴無比,再也不會為錢財而擔憂了。
所以說,不能因為做事情看不到眼前的回報就不盡全力,那樣的人一輩子也只能達到半善的程度,只有那些能捨得付出,全力去行善的人,肯定會得到真正的大的回報。付出才有回報,全力付出去行善,就一定能達到滿善的程度,之後才能獲得很大的回報。
其實說簡單一點就是一個人的善行是不是能夠達到圓滿全在於自己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所有的事情的最終結果都與做事情的人自身的態度有著緊密的關係。
(《了凡四訓》連載之九十三)
你還沒關注「基礎醫療服務號」嗎?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