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方:心中有善

2021-03-02 廣東省家庭醫生協會

積善之方:心中有善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①,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②,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③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④,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注釋】

①勤勵:勤奮,激勵,努力。

②清淨:這裡是佛家的說法,指消除煩惱。

③劫:困難。

④鎰:古代人用來計算黃金的重量單位。

【譯文】

做善事但是心裏面卻不在意這是行善,那麼隨便做什麼善事,都是滿善。心裏面很在意是不是在做善事,即使一生都勤奮地做著善事,那終究也只是半善而已。就像是用錢財來救濟別人,心裡沒想著是做善事,外面也不知道救濟的人,中間也不在意用什麼救濟,這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所謂的「一心清淨」。這樣即使是很少的米也能種植出無限的福氣,一文錢都可以解除千般的罪孽。但是如果不能忘卻自己所做的善事,那麼哪怕施捨了幾萬兩黃金,福氣也不會有多少。這是半善和滿善的一種說法。

【解讀】

在這段中,了凡先生主要講的是行善的時候的心態問題,做事情的時候是否抱著一個正確的心態,決定著所做的善行是不是圓滿。

所謂的行善,不是說你在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自己心中想著自己做的是善事,做的就是善事。抱有這種心態去做事情的人,即使你做的確實是一件好事,那也不能算作是滿善,因為在種種情況下,你的內心是時刻考慮著自己的利益的,做的事情也是以自己的利益為目的的。在做事情的時候心無雜念,什麼都不去想,只是全心全意地把事情做好,不求回報地付出,如果一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話,你做什麼事情都可以算作是善事了,而且你所做的善事都會是很圓滿的,你本人也能達到滿善的程度。因此,做善事的時候一定要保持一個正確的心態。

這就好比說是用錢財去救助別人的時候,心裡沒想著是做善事,外面也不知道救濟的人,中間也不在意用什麼救濟,這就是所謂「三輪體空」,「一心清淨」。

「三輪體空」其實是佛家的說法,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是佛家修行、布施、供養,回向等一切法門的最高、最圓滿的修行境界。三輪體空,又名三輪空寂,以布施來說,就是施空、受空和物空。所謂施空就是指施者忘施,不把自己的行為當作是是布施;受空就是受者忘受,不知道受到布施的是什麼;而物空就是物者忘物,不記得或者不在意自己布施過什麼東西,即布施者、所布施之物、與受物者,謂之三輪,但是這布施之後,這三輪全部都不在心中,這就是「三輪體空」。在佛教中,「三輪體空」的準則是「無修」、「無念」、「無求」、「無作義」,就是隨喜、隨緣、隨性、隨順、自自然然。也就是說,不能把禪修、供養、布施、觀想、誦經當成是一種工作計劃、工作任務或是特別的事情來做。不要把那種嚴肅或隆重的氣氛帶進修行、供養、布施等一切佛事裡去。而「三輪體空」的結果是能使佛教眾人越過生死海,與眾生同登涅槃彼岸,也就是說成聖了,別世人所敬仰。

「外不著相,內心無亂,隨緣任運,隨喜眾生,以幻為實,真空妙有,應無所住,成就道業。」其實做善事和佛教的布施是一樣的,也適合這個道理。在行善的時候做到內不見自己,外不見自己所幫助的人,中不見自己所做過的事情,那這樣就做到「三輪體空」的境界了,達到這種境界後自然就能夠「一心清淨」了。這裡的「清淨」也是指的佛教中的含義,在《俱舍論》卷十六中寫道:「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意思是說遠離了塵世間的惡行、過失和煩惱,內心純潔,只有善行。一旦內心能夠徹底變得「清淨」的時候,那麼即使是很少的米也能種植出無限的福氣,一文錢也可以解除千般的罪孽;但是如果不能做到這種「一心清淨」的程度,那麼哪怕施捨了幾萬兩黃金,福氣也不會有多少。

當然,做善事光有一個正確的心態是不夠的,還有一點就是要竭儘自己的全力。俗話說:「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卻飽含著人生的處事智慧與道理。人生中要想得到一些東西的時候,就一定要先付出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很有可能會在眼下另一個人一無所有,身敗名裂,因此這就讓很多人沒有膽量真正付出,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捨得一時的金錢、地位等東西去付出,那麼這個人以後一定能夠得到很多倍的回報。懂得付出、懂得奉獻的人,才會真正地獲得幸福。

行善本身就是一種付出、一種奉獻,這種付出在很多時候是看不到回報的,因此一些人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會猶豫起來,害怕失去現在所擁有的東西,導致這樣的人即便是行善也不會用盡全力,或許只是做做樣子罷了。殊不知,這樣的人失去了一次被上天報答的機會。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想要得到老天的報答,卻捨不得付出自己所有的東西去行善,這只能是出現在個人的想像之中或者是夢境之中,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得到實現的。如果能夠拼盡全力真心行善,不怕失去眼前的一切,這樣的人,一定能夠得到應有的報答。就像是前面說過的嘉興的包憑,為了能修繕供奉觀音像的房屋,寧可自己沒衣服穿而捐出了自己當時所有的財產,結果他的後代子孫官運亨通,富貴興盛,再比如前面說的貧女,把身上所有的兩文錢都拿去不是,根本沒考慮以後的生活,結果後來富貴無比,再也不會為錢財而擔憂了。

所以說,不能因為做事情看不到眼前的回報就不盡全力,那樣的人一輩子也只能達到半善的程度,只有那些能捨得付出,全力去行善的人,肯定會得到真正的大的回報。付出才有回報,全力付出去行善,就一定能達到滿善的程度,之後才能獲得很大的回報。

其實說簡單一點就是一個人的善行是不是能夠達到圓滿全在於自己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所有的事情的最終結果都與做事情的人自身的態度有著緊密的關係。

(《了凡四訓》連載之九十三)

你還沒關注「基礎醫療服務號」嗎?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了凡四訓》除了有改過之法,還有讓你受益的10條積善之方
    命是不無法改變的,但是運是自己修來的,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需要「積善」,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了凡四訓》的積善之方。但是我們行善要深究善的道理,避免好心辦壞事。事實上只要你起心動念,是為了利他人、利大眾的,就是善。如果起心動念是為了自己,是自私自利的,那就算是尊敬別人,禮讓別人也是惡。總之行善不在形式,而在一顆心上,一顆行善無分別心,只是一心要幫助別人,這個善就是圓滿的善。下面說說行善積德的方法。
  • 行善未必都能積陰德,這麼做只是在積陽善
    《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和積不善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指積累善行和惡行,說白了就是指做好事和做壞事。但對於什麼是餘慶和餘殃,許多人卻不大理解。餘慶,指福澤後世子孫;餘殃,指殃及後世子孫。
  • 姜子牙:師尊讓姜子牙斬的善,不是小九,是姜子牙心中的善
    所以他才會給姜子牙說,「斬的不是惡,是善」。姜子牙是他最器重的大弟子,他希望姜子牙斬掉的善,並不是對九尾妖狐的愧疚或者是小九這個無辜的生靈,而是姜子牙心中的善念。姜子牙本來是人,一戰封神後,他作為一個人的本性,一個偉大的人會憂國憂民,一個感性的人會扶弱濟貧,這些都是不會改變的。
  • 《了凡四訓》之第三篇積善之方
    《第三篇 積善之方
  • 第三篇 積善之方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後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馮琢庵太史之父,為邑庠生。
  • 《陳情令》作惡經年,獨留了一個角落一份善一抹甜,給心中那一人
    在這個世界之中,好人被人讚頌和尊重,被當做立世之榜樣,走到哪裡似乎都有種人性的光輝灑落,於無形中受到他人的親近。而對於壞人來說,大家都趨之若鶩、避讓冷漠,與過街老鼠一般,喊打叫罵。因為壞人的言行與我們三觀不合,與此間運行的世界規律不適,我們難以對他們有太多的寬容和忍讓。
  • 校本理念育善培德 以善化人潤物無聲——圖說廣安中學「善」育歷程
    孩子們進入廣安中學,老師就把「善」作為育兒袋來精心呵護他們,看著「善」經歷嬰兒、幼兒、學齡前期、學齡期,再到少年期、青春期、青年期直至成年期,陪伴著孩子們慢慢長大。一、「善」的嬰兒期親師重教,良好的師生關係就如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學生的成長路上有老師相伴,此時的「善」在學生心中處於哺乳期。
  • 把心中的善化為舉手之勞
    「我瞬間有種揪心的感覺。」劉啟芳說,這個女孩本可以和順寶一樣,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小姑娘1歲時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每年要住院一次,每次花費一兩萬元。但事實上,只需要一次徹底的手術,她就可以與正常孩子一樣生活。由於孩子的父母很難一次拿出十幾萬元的手術費,只能在她病重時入院進行短期治療。
  • 《了凡四訓》被譽為「古代第一善書」,道盡大智慧,央視極力推薦
    是明朝大思想家袁了凡寫給兒子的家訓,全書分為四大板塊(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但卻包含了儒、佛、道三家學說,被後世稱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第一勵志寶典」。那這本《了凡四訓》到底厲害在哪裡呢?
  • 佛教:心中有佛便是最好的佛緣,看看你有嗎?
    真正的修佛,是要做到心中有佛。佛並不是要我們崇拜他,表面的支持和認同並沒有任何的意義。佛在意的是心靈的傳達,心靈的感召。真正做到心中有佛,便是佛緣。佛是覺悟了的人,是有著大智慧的人,是有著與宇宙人生真理的人。我們學佛,就是要用佛的眼光,思想,行為去面對生活。所以說佛不再天上,佛不再寺廟中,佛在每個學佛之人的心中。
  • 銀城物業親子善愛節,5年陪伴,善愛如期
    善愛大使小藍鯨,驚豔亮相 9月12日,今年的善愛節正式啟動,善愛大使小藍鯨亮相銀城物業服務的三座城市十餘個項目,和幸福銀城裡的大小朋友度過了美妙的時光 彩虹跑,共赴美好 眼中有彩虹,心中充滿愛。
  • 願你眼中有星河,心中有日月
    ①遠處的雲霧清拂過黛山,橘黃色日落點綴其間,有分清過,停在窗邊。這些美好事物通通像我奔來,囑咐我,要熱愛這個世界。②願你所到之處,遍地陽光。③願你能夠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無論什麼時候都不停止努力;願你能變的更好,遇見想見的人;願你以後得每一天,眼中有星河,心中有日月。④你是我在低谷裡看到的唯一一顆月亮。⑤願你成長,落落大方,枯木逢春,不負眾望。
  • 所有美善力量
    下面有完整歌詞,視頻中短暫德文之後會進入中文歌唱就在昨天聽到這首詩歌《所有美善力量
  • 古訓:女人心善養漢,男人心善要飯有沒有道理
    不能不說有些古訓特別精闢,女人心善養漢,男人心善要飯,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時有發生,男人女人心善,都會被有心人利用,最終總會吃虧。女人心善養漢。養漢是指女人與人通姦。那麼為什麼會說女人心善就會與人通姦呢?因為心善的女人心慈面軟,很難經得起軟磨硬泡。往往會為了要成全他人,自己就做出犧牲。心善的女人,對死皮賴臉,死纏爛打的人,缺乏拒絕的勇氣,怕對方受到傷害,所以就會妥協。心慈面軟招禍害,就是這個道理。男人心善要飯。男人心善很容易上當受騙,這樣的人不懂拒絕,不會辨識好壞人。
  • 心中有多少恩,命裡就有多少福!
    一切由心照,心中有多少恩,命裡就有多少福!01因為善良,所以幸運《佛說無量壽經》上講: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之報,自有定數。有個寺廟,供奉著一串佛祖戴過的念珠,而供奉之地只有廟裡的住持和七個弟子知道。一日,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住持對弟子們說:「不管你們誰拿走了念珠,只要放回原處,我便不會追究,佛祖也不會怪罪。」可弟子們紛紛搖頭。
  • 積善之方-第22篇-子貢贖回人不受金是非善
    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譯文: 怎樣叫做是非呢?
  • 淨宗法師:怎樣看待念佛人行餘善
    念佛之人,當然會修行其餘善法。那是出於什麼目的呢?可以講是很自然的。因為四十八願裡有「觸光柔軟願」,念佛就被佛法光明所照耀,心地柔軟,自然行善。六字名號是純淨、純善的法,我們雖然是罪業凡夫,可是跟佛的氣氛交接,心中就會轉向善軟,轉向清淨。所以在生活當中自然就有慚愧,也就會止惡向善,名號自然有這個功能,使得我們這樣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