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胖達,本文由Da視界-胖達原創,未經作者本人許可,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一提起《朝代歌》三個字,不少朋友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自己學過、聽過的那個版本,在「胖達君」的腦袋瓜子裡,這樣的句子倏然出現:「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殊不知,僅僅是《朝代歌》,便有人教版、蘇教版、香港版、網絡版等等。儘管如此,在浩如煙海的史書中,一首《朝代歌》才這麼幾個版本顯然有些微不足道了。
不過,不管是什麼版本的《朝代歌》,其設計的歷史時期並沒有較大的差異,細細一數,從「家天下」的夏開始(雖然考古界對於夏朝有了越來越多的疑問,但在沒有較為可信的證據之前,索性還是按照原來的說法),商、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
怎麼數,也數不出來一個「二十四史」,更遑論在野史和一些論壇裡出現的「二十五史」和「二十六史」了(以下圖片是朝代具體說明)。
如果把項羽的西楚、王莽的新朝算上的話,貌似還能湊夠二十四史的名頭,但歷史真的可以這麼算嗎?答案是肯定的。
人們常說這麼一句話,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並不是所有帶著「史」的書籍都是正兒八經的歷史,不然的話,又何來正史野史之分呢?基本上,正史的編著團隊都比較「高級」,我國大部分的史書都是由滅亡「前任」的後續朝代,某個或者一批文化水平的臣子,精心編纂而成的。
好,讓我們先來看一看「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具體都包含什麼內容,下面是「胖達」製作的三張圖片:
細心的朋友們可能已經發現了,「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的區別在於什麼呢?「二十五」這個孩子比「二十四」多了一個《清史稿》,「二十六」又比「二十五」多了一個《新元史》。
「胖達」的書架上有一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版的《二十五史》,其實是有一套的,但不知道這一本是從哪裡淘來的了。比「二十四」多了《清史稿》,比「二十六」少了《新元史》。
相比於從前的史書,身殘志堅的司馬遷、大明開國功臣宋濂,《清史稿》的主編——盛京將軍、署理戶部尚書趙爾巽,只是清朝廣大「遺老遺少」中的一員,自己給自己撰寫流傳後世的史書?缺乏公信力,這大抵是《清史稿》不為人待見的重要原因。
再說說這《新元史》吧,其作者柯劭忞學術成就沒的說,擔任過京師大學堂總監督、清史館代館長、總纂,以及「胖達」母校北師大前身之一輔仁大學的董事。《新元史》是其獨自編撰的,而後還負責總成了《清史稿》,除此之外還有《春秋穀梁傳注》傳世。
但是呢,跟《清史稿》原因有些類似,柯劭忞也是清朝的「遺老」,對於那個時代來說,他是一個保守的落伍者,儘管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但是很多地方政權、文化界人士也並不買帳。
民國時期,出於對「滿清遺老遺少」的抵制,《清史稿》和《新元史》等作品的認可度並不高。「落後守舊」之人編寫的史書,怎麼能是進步的呢?於是乎,《二十四史》的概念,流傳至今,也便深入人心了。
好了,本期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您喜歡「胖達君」的作品,希望您能點個關注,再次感謝。我會更加努力,寫出更好的內容。
我是【胖達】,這裡是Da視界,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如果您覺得我們的內容能夠讓您覺得有所收穫,那麼就點個關注,支持我們吧。胖達太太太太需要大家的支持了。如果對於我們的內容有什麼意見,又或者說您有什麼想了解的內容,都可以留言或者私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