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浙江餘姚8000年前貝丘遺址 早於河姆渡文化千餘年

2021-01-19 中國日報網

6月4日,井頭山遺址出土的石器和陶炊器殘片等整齊排列展示(圖片拼接)。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6月4日,井頭山遺址出土的各類海生貝殼(牡蠣、螺、蚶、蛤等)遺存保存完好(四圖拼接)。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6月4日,井頭山遺址發掘場地周圍堆放著包含大量貝殼的泥土。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6月4日,井頭山遺址文物庫房內擺放大量鹿角、貝殼等。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6月4日,工作人員在遺址鋼結構基坑內靠近古灘涂區的位置進行發掘。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6月4日,井頭山遺址發掘領隊孫國平研究員在展示遺址出土的碳化果核。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6月4日,兩名工作人員在井頭山遺址發掘灰坑遺蹟。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6月4日,一名工作人員在淘洗文化層泥土,並收集各類文物遺存。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6月4日,井頭山遺址發掘探方內文化層剖面包含密集貝殼。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6月4日,專業人員在井頭山遺址考古基坑內作業。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6月4日,井頭山遺址出土的船槳、木矛、雙頭尖木器等文物在清水中保存(三圖拼接)。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6月4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孫國平在介紹出土文物。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6月4日,工作人員進入井頭山遺址考古基坑進行發掘工作。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來源:中新網

相關焦點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5月30日拍攝的井頭山遺址發掘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陶片。 新華社記者 鄭夢雨 攝新華社寧波5月30日電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2013年因廠房建設勘鑽時發現。經考古勘探進一步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 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
    5月30日,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在寧波餘姚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發布重要考古發現:  在距離河姆渡遺址13公裡的餘姚市三七市鎮井頭村,發現一處地下5到10米深的遺址,出土了數量巨大的被先民食用後廢棄的各種海生貝類——蚶、螺、牡蠣、蛤、蠔等,經過碳十四測年,確定距今8000年左右,早於聞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
  • 浙江發現年代最早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0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井頭山遺址坐落於浙江餘姚三七市鎮,臨近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遺址於2013年10月發現的,文化堆積以海洋軟體動物貝殼為主要包含物,埋藏深度達5至1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
  • 寧波發現距今8000年前遺址 比河姆渡文化還要早1000年
    寧波發現距今8000年前遺址 比河姆渡文化還要早1000年發布時間: 2020-06-01 11:31:43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竇瀚洋 沈朝暉 | 責任編輯: 5月30日,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
  • 穿越8000年,追尋遠古江南!從河姆渡到井頭山的千年追問
    從河姆渡到井頭山,不過10公裡,開車20分鐘;從7000年前到8000年前,人們追尋了半個世紀。早的形成於6000多年前,晚的也有3000多年,但和井頭山相比,屬於「後生」。 井頭山貝丘遺址是浙江迄今為止發現的沿海唯一的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 憑這一點,孫國平可以很自豪地說:「中國最早的海洋生活應該就是從餘姚、寧波、浙江起源的!這是我們最早的『海洋家園』!」
  • 8000年前的「寧波人」,吃的海鮮大餐比現在壕多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前一天晚飯,我在寧波餘姚吃了一大盤蛤蜊,烤了幾個生蠔。今天上午,當我面對8000年前滿坑滿筐的蚶殼、生蠔殼、螺殼、牡蠣殼……比我昨晚丟掉的生蠔殼還要壯實好幾倍,我只想做一件事,拿出檸檬擠一擠。5月30日,餘姚開了一場重大的新聞發布會,也是疫情之後,浙江考古首次發布重要考古發現。
  • 穿越8000年!他們這樣尋覓記憶深處的遠古江南
    ,那些關於華夏文明的故事,曾經是從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開始的。早的形成於6000多年前,晚的也有3000多年,但和井頭山相比,屬於「後生」。  井頭山貝丘遺址是浙江迄今為止發現的沿海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  憑這一點,孫國平可以很自豪地說:「中國最早的海洋生活應該就是從餘姚、寧波、浙江起源的!這是我們最早的『海洋家園』!」
  • 河姆渡文化遺址是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稻作文化遺址
    河姆渡文化是距今約7000年,長江下遊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得名。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包含4個文化層。
  • 從河姆渡文化到井頭山遺址:史前時期人們究竟如何生活?
    撰文丨許永傑摘編丨何安安近日,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傳來了新消息:井頭山遺址第一階段考古發掘取得了突破性收穫,繼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之後,再度將寧波地區人文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剛剛,距今8000多年的餘姚井頭山遺址亮相,歷史文化名城寧波的歷史由此再往前推了1000年! 1988年被發現,1990年、1992年、2007年三期發掘1600平方米,使象山地域人類活動的歷史,從春秋戰國時期,上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層堆積厚0.8-2.3米,分10個地層。時間跨度3000餘年,早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屬於商周文化。
  • 浙江餘姚發現漢六朝瀕水遺址 與井頭山遺址共具親水特質_文化_中國...
    10日,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許超受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沿海地區人水關係有著一定價值。  日前餘姚發布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成果。該遺址地處明清時期的餘姚縣城南城的巽水門外,地勢低洼。發掘表明,該地塊原始地貌北高南低,北側為受潮汐活動影響而形成的灰黃沉積土高地,南側為寬廣的水域。
  • 浙江餘姚發現漢六朝瀕水遺址 與井頭山遺址共具親水特質
    餘姚宣傳部供圖中新網寧波12月10日電(記者 李典 謝盼盼)「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等瀕水遺存。」10日,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許超受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沿海地區人水關係有著一定價值。2號護岸內側竹竿。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1
    出土骨器發掘成果表明:一、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首個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距今7800~8300年),表明餘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源頭區域;二、出土遺存和所處地理環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來源於寧波沿海地區
  • 2020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揭曉 快來一睹真容
    匯報現場,項目負責人孫國平一上臺就拋出了三個問題,中國海洋文化從哪裡、在何時起源?長三角地區為什麼沒有發現貝丘遺址?河姆渡文化來自於哪裡?由於在該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海生貝殼,種類有蚶、牡蠣、海螺、蛤、蟶等5大類,它也被稱為8000年前的大型吃貨現場。
  • 中國稻作起源,河姆渡文化興起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遊地區古老而燦爛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命名,主要分布於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放射性碳素斷代測定其年代為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遺址共分四層:第3、第4層和第1、第2層 分別代表其發展的早、晚期。
  • 奚明:弘揚河姆渡文化 厚植城市底蘊 努力讓餘姚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更...
    10月16日上午,餘姚市委書記奚明在河姆渡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論述,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深入謀劃推進河姆渡文化保護利用工作,高標準高質量做好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制
  • 2018-2020年姚江谷地河姆渡文化核心區考古調查的主要收穫
    自1973年河姆渡遺址首次發掘以來,浙江省與寧波市的文物考古部門在此開展了較多的考古工作。197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稱)曾經在姚江谷地及鄰近的慈谿境內做過河姆渡文化遺址的專題調查,共發現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遺址24處。以往這一區域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遺址40餘處,其中餘姚境內約30處。
  • 在「浙」裡,遇見河姆渡文化
    【在「浙」裡,遇見河姆渡文化】浙文化今年,浙江評出了首批「浙江文化印記」,這個假期,小布帶你走近它們。河姆渡遺址位於寧波市餘姚河姆渡鎮,是浙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遺址。河姆渡文化時代較早,出土遺物特別,對研究古代農業文明和生態環境有重要價值。其中「雙鳥朝陽」象牙雕刻作品,已成為長江史前文化的重要標誌。
  • 井頭山遺址是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
    本報訊(記者 楊靜雅 顧嘉懿 陳曉旻) 有8000年歷史的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迄今發現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昨天在寧波舉行的「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家金翔龍等專家高度評價井頭山遺址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