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廣泛宣傳革命先烈、挖掘推介革命事跡,傳承紅色文化,中共墾利區委宣傳部與大眾網·海報新聞將圍繞「追憶紅色歷史,傳承紅色精神」為主題,共同推出《傳承紅色文化》專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苟金鈴 東營報導
在墾區海西村,一位身懷六甲的妻子帶著3個未成年的兒子與參軍的丈夫告別「家裡有我,你放心!」,「爹、爹」年僅四歲的兒子拉扯著男子的褲腿久久不捨得撒手「孩子們要聽話,爹很快就回來」。這一別竟是永別,妻子再見丈夫時,是丈夫的戰友在淮海戰役的戰場上捧回的一把黃土,「嫂子,連長是被連環雷炸的,血肉模糊,帶不回來了」。望著眼前的這捧黃土,這位母親強忍著淚水對孩子們說:「不能哭,你們的爹是英雄,咱誰也不能給他丟臉」。這是70多年前一個真實的故事,這位革命先烈就是崔登科,華東野戰軍二十八軍特務三團騎兵連連長,1944年參軍,1945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淮海戰役後的一次巡視中被一串連環雷所炸,壯烈犧牲。
崔登科有一位重外孫女名叫劉婧,她是渤海墾區革命紀念館的一位講解員同時擔任館內的管理工作。「據我的姥爺回憶,太姥爺當時是用卡車部隊送回來的,埋葬在了家鄉,棺柩裡也只有部隊戰友帶回的那捧黃土。因為姥爺現在年齡大了,有些事情回憶不清,但是在我小時候姥爺經常給我和弟弟妹妹們講一些革命故事。」劉婧回憶道。
2008年,走出大學校門的劉婧,成為了渤海墾區革命紀念館一名講述紅色故事的講解員。「姥爺知道之後特別的高興,他跟我說:『小時候是我給你講故事,現在換成你給別人講故事了』。我非常熱愛和享受這份工作,記憶裡那些樸實而又轟烈的故事,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劉婧繼續說道,「當我第一次帶上耳麥,面對100名孩子時,看著他們對紅色故事又好奇又嚮往的臉龐,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墾利區永安鎮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這裡「埋藏」著許許多多的革命事跡和英雄人物,劉婧為了講好墾區的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也為了肩上的這份榮耀和責任,她走遍墾區19處抗日根據地舊址,採訪近百位老革命、老黨員,整理近十萬字讀書筆記。至今她已經從事這份工作12年,經過積累,她可以根據時間長短、講解對象及時調整講解內容、找準講解重點,讓每一位參觀者在有限地時間內了解到更多墾區的紅色故事。
「12年的講解工作雖然沒有什麼感天動地的事跡,但我收穫的是每一次講解結束,大家會說一聲謝謝時的那份快樂、說一聲辛苦時的那份欣慰、說一句講的真好時的那份驕傲,還有我看到大家對墾區紅色精神崇拜的那份自豪。4000多個日日夜夜,我悉心守護著墾區英雄的革命事跡,汲取精神力量。13萬聆聽者,我始終不忘繼承先烈遺志、傳承紅色精神的初心和使命。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為了人民的利益,奮鬥終生,這是他們的人生價值,把青春獻給黨,向世人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這是我的人生價值。我願意在講述紅色故事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讓紅色基因永不褪色。」12年來,劉婧收穫的不僅是成長,還有身為革命後代的那份擔當和勇氣。
在這個新的時代,劉婧認為,我們需要更多勇於捍衛民族尊嚴的人,更多不忘恩情、用一生踐行信仰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說每一代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都是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只有將紅色精神接力傳承,將紅色基因弘揚傳播,將為民初心久久傳遞,我們才敢說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目標,我們這代人擔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