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雙十一」,除了大家熟知的「購物節」「光棍節」以外,這一天還是人民空軍的生日。
71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領導機構在北京成立,空軍正式成為了人民解放軍的一個軍種。此後,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招飛入伍,苦練精飛,駕駛戰機轉戰南北。在這個屬於他們的日子裡,記者採訪了兩位東莞「老飛」(老飛行人員),聽他們回憶那些決勝空天、守衛祖國的日子。
孔繁斌:
很驕傲為祖國的藍天貢獻青春
原空軍航空兵某師副師長兼參謀長孔繁斌是在部隊大院長大的,18歲參軍入伍,19歲在部隊參加選飛,加入飛行員隊伍。
「要當一名合格的飛行員,確實不容易。」在空軍部隊服役長達25年的孔繁斌說道。從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只是開始,進入航校後,一項項的考核和訓練,每一次都意味著淘汰。「飛出去」是孔繁斌從進入航校的第一天就在心中確定的目標。
1978年8月份,在航校訓練了11個多月的孔繁斌第一次飛上藍天。「上升的過程中一度緊張到大腦一片空白,在地面做的所有準備都想不起來了。」孔繁斌記憶猶新,「成功升空後心情卻一下子放鬆了,藍藍的天特別美,想到這是我們祖國的藍天特別自豪,那種感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從航校順利畢業後,孔繁斌被分配到原空軍航空兵某師,在祖國南疆守衛藍天。南方炎熱的天氣,讓日常訓練總是伴隨著汗水的洗禮。「每次訓練完,被汗水浸透又風乾的褲子上全是白色印記,訓練靴能直接倒出水。」孔繁斌回憶道。
在三點一線的訓練裡,孔繁斌完成了一個又一個高難度項目,飛行時間累計達到2500小時。同時參與多個重大任務,甚至死裡逃生。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獲得空軍飛行人員銀質獎章一枚,特級飛行員證章一枚。1997年擔任團長,後擔任副師長兼參謀長,共為國家培養了幾十名三代機飛行員。「其中好幾位後來還成為將軍,為我們的國防建設儲備了骨幹人才,這是我最自豪的。」
2001年底,帶著沉甸甸的軍功章和獎章,孔繁斌告別了藍天,轉業到東莞。但對空軍發展和國防事業的關注卻持續至今,就連微信名都是「老飛」。談起戰鬥機,這名「老飛」滔滔不絕。「我們那時候還是殲5、殲6、殲7,現在從殲10到殲20,我們的空軍發展上了一個大臺階,這說明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了,我們的國防越來越強大了。」孔繁斌動情地說,「我很驕傲我的青春消磨在跑道上,奉獻給了祖國的藍天。」
袁子健:
飛行員只有好天氣和壞天氣,沒有星期天
原空軍第四飛行學院副院長袁子健,1978年從學校招飛入伍,只有16歲的他是當年東莞唯一一個通過選拔的。
袁子健清楚記得,那年來學校招飛的空軍身著軍裝,十分帥氣。全校男生一起參加招飛,一關又一關,最後就剩下他一個。從東莞到保定,袁子健在第二航空預備學校開啟了飛行員訓練。並憑藉出色的能力,成為第一批轉校到飛行學院的學員,以及同批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的。「升到空中,看到祖國的大地、藍天,我當時暗自下決心,一定要為國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袁子健說,第一次駕駛飛機飛上藍天,是每個飛行員最難忘的回憶。
「一定要到作戰部隊,飛最好最先進的飛機。」這是袁子健最初立下的目標。但眼看著離目標越來越近,教員卻告訴他,學院打算把他培養成教員。袁子健坦言,聽到這一消息時他也沮喪過,但服從安排是軍人的天職,而且當教員也一樣是為國防事業做貢獻。
就這樣,全優畢業的袁子健沒有「飛出去」,而是留在學院成為一名飛行教員,也因此擁有了更多難忘的時刻。在數十年的教學中,袁子健先後帶教31個期班,培養了36名飛行學員。每次將自己親手帶出的學員送上藍天,成了比他自己第一次飛上藍天更難忘的時刻。
到2011年告別藍天前,袁子健飛行時間累計達到6246小時。榮立個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空軍飛行人員金質榮譽獎章一枚、銀質獎章一枚,特級飛行員證章一枚。榮譽背後,是日復一日的訓練和教學。「培養出一名合格的飛行員,比自己成為一名出色的飛行員需要多出幾倍的精力和努力。」袁子健說,對飛行員而言,「只有好天和壞天,沒有星期天。只要天氣好,每天都是訓練日。」
曾經無法兼顧家庭的袁子健如今轉業回家鄉,在退役軍人事務部門任職。「我理解軍人和軍屬的不易,服務好他們是我們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最大的責任和任務。」他還鼓勵廣大青年學生,積極報考空軍。「飛行員是勇敢者的職業,也是光榮的職業,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加入飛行員隊伍,為我們的國防事業貢獻年輕人的力量。」
文字/朱珍珍
攝影/受訪者供圖 視頻/無
編輯/馬盛龍
【來源:i東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