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射擊遊戲的世界裡,一般來說,每個射擊遊戲都會產生一款代表性武器。例如,AK47就是早期CS裡的代表性武器。現在,《絕地求生》可是在遊戲圈裡最火爆的一款射擊遊戲,這款遊戲裡的代表槍枝,那肯定就是Kar98k。Kar98k的彈容量少到只有5發,很是嬌小,上彈速度為一彈一次,看似不方便為何很多遊戲愛好者都喜歡使用它呢?
Kar98k不屬於正面火拼的武器,在進行遠距離狙擊時就凸顯了它的優勢。因為它的設計特點是射程遠、穿透力強,能夠準確狙擊。以上優勢除了得益於其特殊設計外,與它的原理也是分不開的。它是基於栓動式步槍進行設計的,再根據設計特點進行一定的升級優化。與同期半自動產品進行比較,此步槍與子彈的貼合度更高,該步槍活動部件少,使用時更加方便,射擊時也不會因為槍管太熱而造成影響,故其精準度是非常高的。
如果要將各類型的槍械進行排序,在15世紀就進行使用的步槍,在所有槍中是資歷最夠的一類槍枝。在步槍中,又能根據其使用途徑進行更細緻的劃分,在這些步槍中,選出更具爆發性和代表性的槍械,栓動步槍是不得不提到的。栓動步槍作為其中一種手動步槍,每次射擊都要進行上膛操作。它的製作原材料並不複雜,早期製造時,鋼鐵和木材是最主要的材料,它材料簡單但威力巨大的特點,這是它在600年來始終未被淘汰的一大原因。在進行作戰或進行演練時,拉動槍栓,裝入子彈的操作,可以說是非常帥氣。
栓動式步槍和半自動步槍在射擊動作上也存在著差異,步驟更多。得先轉動槍栓,再拉動一下,讓上一次射擊留下的彈殼脫出,做完上述動作,再上膛。讓一個充分訓練過的軍人,要將上述步驟一一完成並且有效將子彈射出,也不能超過三十次,這還是在一點錯不犯的情況下。再加上栓動式步槍,彈容量大概率只有5發,還要在本就繁瑣的過程上,加上一個裝彈。
戰鬥正式打響時,如果一個士兵用的是栓動步槍,20發用掉60秒的話,就是非常厲害的了。而之後戰士的體能被消耗掉,發射的時間只能越來越長。若是新的槍械沒法被製造,就只能改進栓動步槍。僅僅5發的裝彈量,是其很大的劣勢。然而,在栓動步槍被使用的這幾十年間,除卻很少一部分,其它還是堅持5發彈容量的設計,這又是由什麼造成的呢?
對於栓動步槍,我們不能忽略上子彈慢缺少便利性的不足。戰場是激烈的,每分每秒都可能發生變動,每當栓動步槍上彈時,隨時可能命喪黃泉。究竟是工業技術不發達所造成的約束呢?還是各國的要求呢?就不能增加其彈容量嗎?這是不可能的,就像1986年所產的英國的制式手動步槍,被稱作李·恩菲爾德步槍。在它後面所生產出來的型號還有很多,例如SMLE Mk I,創造者設計了一個導槽放在步槍的拋殼口,使得步槍可使用兩個5發彈夾。
相比於最初的MLE Mk I,不僅優化了步槍的彈容量,其填裝系統也進行了一定的更新和改進。但很多添加的部件的成本是比較高的,一旦大量生產將會導致經濟損失嚴重。製造商進行多次材料更改,但所出來的結果總是差強人意,故這款槍無法進行大批量生產。況且,在實戰中也可以看出, 5發和10發彈容量在戰場上進行作戰時區別並沒有很大,而且5發的步槍更能保持士兵在戰爭中射擊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故大部分國家都放棄了10發步槍的研製。
考慮為栓動步槍增裝彈倉時,不整個6發、7發,而是都使用了5發的容量呢?為了讓步槍不會給士兵造成過重的負擔,整體設計都要輕巧一點,所以栓動式步槍也一樣,裝彈不宜多,裝彈量要小。那麼要多少彈容量才能達到,既能減輕裝彈麻煩又能將重量保持在最輕呢?經過試驗證明,5發能將這個平衡把握的比較好,這種情況下彈匣是與槍託持平的,沒有凹凸不平的情況,而且彈夾也不能過大,進一步加快裝彈速度。裝彈時間維持在一個什麼水平,才算是比較完美呢?在栓動步槍剛投入使用時,對它的基本要求是,步兵可以在一米開外的地方打到騎兵。所以換彈的速度要趕在騎兵能走近步兵以前,步兵已經做好射擊準備了。
是戰爭在推動人類科技進步」這句話是美國的歷史學家伊恩·莫裡斯曾經所說。這一說法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也還是有一些道理的。每一次大規模戰鬥的爆發都會促使更多的國家投入到新武器的研製中,世界武器庫又將迎來新嘉賓。栓動步槍就是在一戰中一戰成名。
我們都知道,一戰戰況一直比較膠著,當時,塹壕戰是運用最多的一個戰術。士兵們將身體蜷縮在狹小的戰壕裡,一邊躲避敵方的進攻,一邊向敵方發射子彈。除了機槍手還要控制火力壓制住敵方外,對其他士兵就沒有太多要求了,最重要的就是要打準。並且還有戰壕可以對士兵進行保護,士兵們做換彈動作是也不會成為敵方的靶子。因此在當時, 5發彈容量的栓動步槍是綽綽有餘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受各種原因限制, 半自動步槍的使用十分有限。只有美國、蘇聯這種極少數強大的國家在使用半自動步槍,數量也很少,像蘇聯步兵使用得最多的槍械是M1891栓動步槍而非半自動步槍。有些朋友可能就會有疑惑,在戰爭逐漸升級的情況下,半自動步槍短時間內無法成為使用的槍械主力,為何不考慮參考英國的方法,增加一個彈夾以擴大栓動步槍的子彈容量?經分析,主要原因有這兩方面,第一,這和二戰的作戰方式有關。
當時的戰場上被用得最多的是輕機槍這類型的重火力武器,栓動步槍的運用要考慮到重火力武器的特性、優勢等特點。栓動步槍的射擊速度本來就遠遠落後於輕機槍這類重火力武器,士兵們反而會覺得栓動步槍剛好能符合他們的作戰需求。第二,如果要增加一個彈匣來供彈,就得重新對其槍膛機匣結構進行研製。以前用來生產機匣的機器也得做相應改進。再考慮到以當時的技術水平製作彈匣本來就是一個大工程,彈匣的製造和維護本就不容易,還要投入一大筆軍費。一般小國家自然不會做這種看來虧本的事情,也就是多加一個彈夾以擴大容量提高射擊速度了。
說了那麼多,其實就是想表達彈容量對於栓動步槍的影響其實並不是很大。把它改進好了,付出和回報也是不成正比的,所以各國一直都是在一定的預算內,對栓動步槍的性能做一個優化,比如提高穩定性啦之類的。如果要加大投入,同樣的花費下,半自動步槍明顯更適合被發展起來,直接給步兵全換上。一個很現實的情況是,即使是世界上最有錢的國家,美國二戰期間,半自動步槍也算是個奢侈品了。隨著時代的向前進步,栓動步槍也不是那麼重要了,這個時候再去改進它,也找不到什麼必要的理由。也就是說,5發的彈倉,對於栓動步槍來說,也是命中注定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