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服務有關情況,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負責同志及專家回答媒體提問。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評估中心主任石川介紹了針對不同人群進行心理疏導的策略和方法。
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說,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是對公共衛生的挑戰,也是對民眾心理的挑戰。請問應該如何針對一線醫務人員、康復患者和民眾做好心理疏導服務,保障他們的心理健康?
石川介紹說,疫情波及不同的人群,通常分為四類人群:第一類,新冠肺炎患者。第二類,一線工作人員,包括醫護人員、疾病防控人員、社區志願者等。第三類,和前兩類有關聯的人群,比如一類、二類的家屬,他們親近的朋友。第四類,更外圍的人群,普通公眾。「如何進行心理調適,我們既有總體的原則,又不能一概而論,各有特點和側重。」
石川表示,總體來說有幾個原則:一,常態化。就是要意識到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可能要與新冠肺炎病毒共存,要接納這種現狀,允許自己有一些正常的情緒反應。但是我們又要儘可能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恢復一些社會活動。
二,通過一些方法自我調節、自我處理心理影響。比如,寫日記,封存自己的創傷性記憶,當然也有一些專業性的操作方法,這些在權威機構的官方公眾號上都有,前期國內精神心理學專家做了大量工作。
三,可以對自己這段人生經歷賦予新的意義,例如重新審視自己對生命的看法,對如何好好生活進行思考,規律作息、充分的營養,適當運動,愛自己、愛家人,啟動健康生活模式。
四,要學會尋求幫助,一定要有求助的意識,要及時求助於家人朋友,也可以通過各種官方的心理支持網絡平臺、熱線電話進行求助。
「患者是我們心理服務的重點人群,一方面要積極的治療和定期複查,儘快恢復身體狀況。另一方面,要樹立恢復健康的信心。」石川強調,信心對於免疫力的恢復至關重要,儘早的恢復社會角色。「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目前絕大多數患者都能獲得良好的康復,不要因為患病、遭到排斥而產生自我否定,要理解對方很大程度上是害怕這個病,不是排斥你這個人。」
對於一線防控人員,重中之重是一定要有充分的休息和休整時間,也要有適當的時機疏解自己的負面情緒。第三類人群疏導的要點是減少對家人的擔心,客觀的看待他們的狀況,積極的配合,然後給予家人充分的鼓勵、支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行動起來是減輕焦慮的最好辦法。第四類人群是普通公眾,一方面就是加強自我防護,減少不必要的恐慌,充分的投入到復工復產復學當中去。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嚴雨程 北京報導
編輯 陳怡西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