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我們的事,放下學習焦慮.別怕孩子喊無聊

2020-12-12 鴿子醫生育兒

如果舉辦個趣味統計『最怕聽到孩子說的一句話』,我猜『媽,我好無聊!』絕對會是上榜金句!

『媽,我好無聊!』聽到這句話可是頭皮發麻,孩子一副想『黏』上身的感覺,這時候心中不禁大喊:親情誠可貴,『自由』價更高啊除了頭皮發麻,說不定也會惱羞成怒:看著家裡四散的積木、玩過一次就束之高閣的玩具,更別提那些積極想讓孩子學習的趣味教材,天啊,有這麼多東西可以打發時間,偏偏孩子還喊無聊?

有人說,孩子無聊不是大人的責任,大人不需要負責孩子每分每秒的情緒;也有人說無聊是創造之母,有多少人因為無聊搞東搞西,而意外發現另一片天。這些說法都沒有錯;既然每個人都曾感覺『無聊』,無聊也不是大人的責任,那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焦慮呢?

女兒的直白,引來反思

我回憶起女兒幼兒時期的一件往事。那時一起旅行,我到當地警察局找朋友,孩子對於要進警察局有些期待又有點恐懼,只不過夏天天氣悶熱,宿舍密不通風,5歲多的孩子消化不了,她很快覺得不耐煩,拉拉我的衣角說好無聊,於是我讓她離開,自由活動。

結束之後我們騎著自行車離開,我開口問:

『妹妹,你好像對這個地方沒有興趣哦。』

『嗯,對啊,裡面好熱,而且我覺得很無聊。』

『媽媽對這些很感興趣,謝謝你等我看完,那你都在外面幹什麼啊?外面就不無聊嗎?』

『也有一點無聊,所以我在想事情。』

『哦,想什麼事情?』這我真的很好奇。

『媽媽我問你哦,為什麼警察抓壞人的時候,電視臺的人會知道要去拍?』

『電視臺的記者會分派工作,有些人專門負責注意這些事情,他們會請警察要抓壞人前打個電話給他們,一起到抓壞人的現場集合。這樣是為了讓大家知道哪些事情千萬不要做。』

原來『無聊』有很多種解釋

若沒有這段插曲,我大概也會成為很焦慮的媽媽:深怕孩子無聊『浪費時間』;覺得無所事事很感罪惡,發呆亂晃彷彿是虛度生命;對於好不容易安排成行的行程,一旦孩子不領情,那種焦慮、生氣、惋惜混雜的情緒,足以讓人現場失控。

回到當時情境,為了不失禮,我強迫自己放手讓孩子閒晃,她在安全的地方自己找樂子玩,沒想到意外發現看似『無聊』的她沒有做任何事情,腦筋卻開始自動『反芻』過去生活經驗,通過各種信息並產生新的問題。無聊也許是『暫停輸入』的狀態,腦袋卻從未停止運轉,孩子跳脫以往的『學習』經驗,正在用自己獨一無二的方式拆解組合、進而理解這個世界。想想原始人生活可說無聊至極,人類卻仍然不斷文明進化,這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無聊』只是種表面說詞,有的時候無聊代表著『需要父母的陪伴』,有時是孩子向大人反應『不合適的學習方式』,再大一些的孩子喊無聊,其實意味著對現實生活的挫敗感與無力感。若大人們沒有弄清背後原因,只是不斷提供更多的玩具、安排更多的活動或刺激,恐怕只會讓孩子『無聊上癮』,一空閒下來,就無法安排自己應該要做什麼了。

相關焦點

  • 父母的焦慮,是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
    1 教育中的錯,大部分來自於焦慮情緒人是從動物進化來的,不管我們多麼的理性,最根本的還是受感性的驅使。這是由生物性的感覺、知覺、認知等系統決定的。如果你想正確的教育孩子,首先要把自己的焦慮情緒搞定,否則就是大猩猩教猴子,永遠在情緒的支配下,傷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散漫?告訴你原因、改善方法和訓練小遊戲!
    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注意力一次性集中的時間在10-20分鐘以內。三四年級的孩子,可堅持到30分鐘左右;到了五六年級,便可增加到40分鐘以上。如果學習時間超過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孩子就會感覺到累,容易走神。2)對所做的事不感興趣。這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最主要原因。不感興趣自然不會集中注意力。
  • 老師心聲:家長認可和孩子信任是我們最幸福的事
    作為教師大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承擔著孩子的啟蒙教育,也因為學前特殊的三年,他們承載了社會、家長更多的關注和期待。正如採訪中,有老師直言:「來自家長的認可、孩子的信任,是我們最幸福的事」。新快報:幼兒園三年,您最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得到什麼?陳慧敏: 首先是健康,其次是感恩、自信、勇敢。比如感恩,市二幼有一個很好的傳統,每個月的第一周,我們會給當月過生日的小朋友舉行一個「生日會」,同時讓孩子們一起來給父母寫卡片,讓孩子學會分享的同時,學會感恩父母,小班的孩子不會寫字,老師會教他們做小手工。
  • 孩子焦慮厭學,家長別幫倒忙
    家長和老師大多時候感覺孩子突然變成這樣,其實這是長期焦慮積累最終爆發的結果,導火事件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且孩子一定是自己默默努力很久之後才崩潰的。 想像一下:時隔數月回到學校,難以找回學習節奏、學習內容也變得生疏、忽然要交的假期作業,和開學後逃不掉的摸底考,這些都會成為直接且巨大的壓力,讓孩子難以直面。
  • 你越要沒收,孩子越感到焦慮!限制孩子玩手機,重要的是給他空間
    那怎麼做到15分鐘呢,我們定時,鬧鐘響起來了,你放下,可以休息15分鐘再玩。」很多聽到這裡很多媽媽都會感到好奇:怎麼孩子要玩10分鐘,媽媽還主動給孩子玩兒15分鐘呢?還有,我也經常跟孩子約定玩多長時間休息,可是時間到了孩子根本不會放下手機,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 6歲腦癱女孩曬日常年入過億,你還在為孩子成績焦慮,值得嗎
    有幾件事,讓我再次思考育兒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焦慮。第一件。有一天晚飯後的閒暇時光,嘟嘟爸看著旁邊玩平板的嘟嘟,說了句「這長大能不能成個才啊?」這種是典型的自己不飛不了,下蛋想讓孩子飛的案例吧?當然,第三件事距離我們太遙遠,我也不認為人人都能通過拍視頻賺大錢,更不贊成孩子為了拍視頻放棄學業,但是把這三件事聯繫起來的,是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題目是《內卷、凡爾賽、「普通孩子」——你沒看清的是什麼》,作者是科普作家、雨果獎得主郝景芳。
  • 70%的父母高度焦慮,孩子到底長成什麼樣我們才能不擔心?
    而讓我越來越好奇的是,有沒有人不焦慮?真正不焦慮的父母都是什麼樣的?是不是學習好、有自驅力的,我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就不會焦慮? 最近又刷了一遍紀錄片《零零後》,看到裡面錫坤和媽媽的故事,讓我對育兒焦慮這件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 教給孩子樂觀的解釋風格,培養孩子樂觀精神,才更容易讓他們成功
    這就需要教孩子培養樂觀三步走1、教孩子捕獲習慣性思維思維就是大腦的思考模式。不同的人,思維是不同的。思維是可發現、可變化的,孩子不必相信進入腦中的第一個想法。我們都有發生在意識邊緣的「自動思維」,它們就是我們整天對自己所說的短暫、很少能感受到的那些話。雖然這些想法十分短暫,難以察覺,它們卻會直接帶來悲傷、焦慮和氣憤。
  • 為什麼孩子學習總是缺乏動力
    但是反觀孩子呢,對自己的事好像完全不著急呢,還是那麼懶散貪玩,拖拖拉拉,學個什麼都很糊弄,不主動不認真也不勤奮不努力。有大人看著就裝個樣子,沒大人在就糊弄了事,好像就是在給大人完成任務。他什麼時候能明白,學習是在給自己學,不是在給父母學,自己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啊喂!
  • 致考生家長,找到焦慮和無聊之間的心流狀態
    「導語」「越臨近考試我的壓力就越大,很焦慮,我該怎麼辦」,每一位來訪者都會有這樣的訴求,我一直嘗試著找到一種對大家都有幫助的方法,來渡過不尋常的2020高考季。「焦慮」人人都不喜歡,特別是家有考生的媽媽們,但是焦慮的背面是無聊,您喜歡嗎?
  • 提高學習效率,我們需教給孩子3件事
    提高學習效率,我們家長和老師要教會孩子做到3件事。這3件事可以幫助我們的學生改善聽講的方式,對於差生來說,把基礎鞏固好,就是每天的學習內容。提高做題的速度和理解能力,去積累寫作技巧,才能給自己建立學習的信心。
  • 優勝中學高級教師梅儀娟談家長焦慮:孩子不理想與您有多少關係?
    我想,您焦慮的,可能在下面的某一點或某幾點上:  孩子成績不理想;  孩子學習不夠努力;  孩子不與您交流;  孩子害怕見到您;  孩子在戀愛中;  孩子不願意學習;  孩子整天胡思亂想;  孩子與同學相處困難;  孩子與老師相處困難;  孩子對未來沒有信心
  • 升學模擬考試每周都有,家長和孩子很焦慮,老師分享實用減壓方法
    而且作為畢業班的老師也不輕鬆,考完就會改卷子,還要給家長反饋好學習成績的數據分析,沒有了排名後,家長關心學習的問題就更多,老師還要一一解答,非常辛苦。學習不是容易的事,對老師、家長、學生都是,有的人會說,這是不對的,給孩子這麼大壓力何苦呢?有的人卻說,畢業班的學生就要經歷這樣的學習壓力,以後高考怎麼辦?難道也不考了嗎?
  • 孩子考試家長卻感到焦慮?學會緩解,避免負面情緒影響孩子的狀態
    但有一批家長,孩子考試,他們卻感到焦慮,這種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到底因何而生呢?明明是孩子考試,這位媽媽卻比孩子還要焦慮,這是明顯的本末倒置。一個家庭只有擁有良好的家庭氛圍,才能給孩子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為了孩子,家長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影響家庭氛圍的原因。
  • 孩子無聊怎麼辦?放著不管就對了!
    「芽芽,我們玩角色扮演吧?」我有點不甘心。「不要,好無聊啊!」她蹲在地上玩著一支固體膠。「就是無聊才一起玩啊!」我試圖去拉她的手,但芽爸卻把我拉住了。我心生委屈,向芽爸大吐苦水:「好心陪她玩,居然不領情,寧可自己玩固體膠,也不理我!」
  • 孩子愛玩手機/電腦就是有網癮?看完這篇文章你就不會太焦慮了
    現代社會,電子產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無比的便利和進步,但也給父母帶來了不盡的焦慮。本文中,我們梳理了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的三大原因,以及10個幫助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的方法,希望在這個數碼時代,孩子跟家長可以更加舒適地與電子產品和諧共處。1. 孩子愛玩電子產品,是為了什麼?
  • 海底小縱隊學英語教你如何準備孩子入園
    上幼兒園是孩子成長的一座裡程碑,也是孩子第一次正式開啟集體社會生活,所以與此同時伴隨的問題和困難也來了。一、學習能力。孩子上幼兒園,除了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睡覺,還需要一起學習一些東西。比如老師會教的一些手指操,兒歌或者手工,這就需要用到孩子的學習能力。說到學習能力,我要提受挫了。
  • 中國父母終極焦慮:承認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好難
    一路鬥智鬥勇,焦慮一定是有的,隨著年齡漸長,他開始更多地彰顯自我意識,我們也不可避免地爆發過「權力之爭」,幸而,都能及時化解。  在此之前,我以為由於親子關係的崩裂,而導致「你死我亡」的現象只是極少數的案例,或是影視作品的藝術需要。殊不知,每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都可能上演,或正在上演,情節程度不一,飽受煎熬的父母和孩子卻不在少數。
  • 機靈的孩子不用教,老實的孩子教不會,分享這件事家長教不得
    孩子爺爺奶奶起初在孩子放學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問有沒有別的小朋友搶他的加餐,然後才是中午飯吃的什麼。年輕的家長教孩子要懂得分享,農村的爺爺奶奶教孩子有小朋友來了,要把好吃的、好玩的藏起來,關於分享這件事,更像是大人的面子問題,因為最初能讓孩子去分享的,都是親朋好友家的孩子,親戚家的孩子來玩,走的時候非得拿走家裡的玩具,還是你家孩子最喜歡的,他當然不願意,這時候家長怎麼辦,大多是硬性要求自己孩子,把玩具「分享」給親戚家的孩子,以免傷了和氣。
  • 家長的教育焦慮已成社會焦慮 不要讓孩子傷在起跑線上
    原標題:家庭教育脫軌,養不教誰之過?直接或間接地傳導給家長和孩子「如今教育孩子的問題集中反映了中產階層的焦慮情緒。」20多年來,我為家長們做過太多的報告,一對一輔導的家長難計其數,歸根結底就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多丟掉了育兒的初心。什麼是家長的初心?就是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時的初心。試想哪個家長會因為孩子學說話晚打孩子?會因為孩子走路晚打孩子?」周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