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舉辦個趣味統計『最怕聽到孩子說的一句話』,我猜『媽,我好無聊!』絕對會是上榜金句!
『媽,我好無聊!』聽到這句話可是頭皮發麻,孩子一副想『黏』上身的感覺,這時候心中不禁大喊:親情誠可貴,『自由』價更高啊除了頭皮發麻,說不定也會惱羞成怒:看著家裡四散的積木、玩過一次就束之高閣的玩具,更別提那些積極想讓孩子學習的趣味教材,天啊,有這麼多東西可以打發時間,偏偏孩子還喊無聊?
有人說,孩子無聊不是大人的責任,大人不需要負責孩子每分每秒的情緒;也有人說無聊是創造之母,有多少人因為無聊搞東搞西,而意外發現另一片天。這些說法都沒有錯;既然每個人都曾感覺『無聊』,無聊也不是大人的責任,那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焦慮呢?
女兒的直白,引來反思
我回憶起女兒幼兒時期的一件往事。那時一起旅行,我到當地警察局找朋友,孩子對於要進警察局有些期待又有點恐懼,只不過夏天天氣悶熱,宿舍密不通風,5歲多的孩子消化不了,她很快覺得不耐煩,拉拉我的衣角說好無聊,於是我讓她離開,自由活動。
結束之後我們騎著自行車離開,我開口問:
『妹妹,你好像對這個地方沒有興趣哦。』
『嗯,對啊,裡面好熱,而且我覺得很無聊。』
『媽媽對這些很感興趣,謝謝你等我看完,那你都在外面幹什麼啊?外面就不無聊嗎?』
『也有一點無聊,所以我在想事情。』
『哦,想什麼事情?』這我真的很好奇。
『媽媽我問你哦,為什麼警察抓壞人的時候,電視臺的人會知道要去拍?』
『電視臺的記者會分派工作,有些人專門負責注意這些事情,他們會請警察要抓壞人前打個電話給他們,一起到抓壞人的現場集合。這樣是為了讓大家知道哪些事情千萬不要做。』
原來『無聊』有很多種解釋
若沒有這段插曲,我大概也會成為很焦慮的媽媽:深怕孩子無聊『浪費時間』;覺得無所事事很感罪惡,發呆亂晃彷彿是虛度生命;對於好不容易安排成行的行程,一旦孩子不領情,那種焦慮、生氣、惋惜混雜的情緒,足以讓人現場失控。
回到當時情境,為了不失禮,我強迫自己放手讓孩子閒晃,她在安全的地方自己找樂子玩,沒想到意外發現看似『無聊』的她沒有做任何事情,腦筋卻開始自動『反芻』過去生活經驗,通過各種信息並產生新的問題。無聊也許是『暫停輸入』的狀態,腦袋卻從未停止運轉,孩子跳脫以往的『學習』經驗,正在用自己獨一無二的方式拆解組合、進而理解這個世界。想想原始人生活可說無聊至極,人類卻仍然不斷文明進化,這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無聊』只是種表面說詞,有的時候無聊代表著『需要父母的陪伴』,有時是孩子向大人反應『不合適的學習方式』,再大一些的孩子喊無聊,其實意味著對現實生活的挫敗感與無力感。若大人們沒有弄清背後原因,只是不斷提供更多的玩具、安排更多的活動或刺激,恐怕只會讓孩子『無聊上癮』,一空閒下來,就無法安排自己應該要做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