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氏崇德公祠

2021-02-13 廖姓家族

 

廖崇德:

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唐貞觀十四年(640)明經及第,先任虔化(今江西寧都)縣令,後擢升為宣州刺史。虔化任滿時士庶挽留,又鍾情於虔化的山川靈秀、田腴物豐、民風淳樸,遂舉家從浙江松陽順義鄉誠信裡徙居虔化。崇德公是叔安公第七十九世孫,江西省虔化(寧都)縣令,他在中華廖氏發展史中是一個裡程碑式的人物,其後裔在當前全世界廖氏總人數中佔多數以上。在眾多的後裔中,因承襲先祖的職務官名而分為武威、清河、太原三郡。廖崇德是現在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四川以及臺灣、南洋等地區大多數廖氏宗族的先祖。 
  崇德生三子 1蘭芝2蘭階3蘭得
  80世祖——1蘭芝2蘭階3蘭得 81世祖——1光堯2光祿3光景——光堯,蘭芝公長子,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曾任兵部侍郎(相當於如今的國防部副部長);光祿,蘭芝公次子,唐中崇景龍相未年(707)進士,曾任汀州剌史;光景,蘭芝公第三子,翰林學士,曾任宣州剌史。廖氏家族進入歷史鼎盛時期,成為名符其實的百年望族。光堯、光祿、光景三公子孫甚眾,支系繁多,廖氏家族人口劇增,居住區域也迅速擴大。

2009年12月19日,廖氏崇德公祠竣工大典在江西省寧都縣肖田鄉王泥排村隆重舉行。

維修一新的祠堂威武壯觀,上午9點半,來自全國12個省市(包括香港代表,總會澤雲會長因為要參加澳門回歸慶典,沒有到會,但是他專門發過來了賀信)的廖氏宗親600餘人在崇德公祠大廳舉行莊嚴的祭拜大典,崇德公像前擺放三牲祭禮,香港廖太全代表全體宗親敬香,深圳廖遠耿宣讀祭文。上午10點在祠堂門前舉行盛大竣工慶典,首先祠堂修建理事會錦洪理事長致辭,運堪副理事長做工作報告,福建連昌等宗親發言,河南唐河叔安公紀念館修建委員會房先生、當地鄉鎮及村委會領導作為嘉賓出席,當地媒體踴躍採訪。大家合影留念。中午12點在祠堂內舉行盛大家宴,置辦酒席70桌。大家歡慶一堂,緬懷祖德,敘述親情。

廖崇德

79世廖崇德。生於公元602年。唐貞觀年間進士。任虔化縣令。妻盧氏,生三子:蘭芝、蘭階、蘭得。蘭階過繼崇榮,蘭得過繼崇韜。其後,「廖氏三郡」全部是崇德公子孫。後裔由浙江松陽縣遷居江西寧都。廖崇德是現在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四川以及臺灣、南洋等地區大多數廖氏宗族的先祖。大竹廖氏各宗,凡稱「系出武威」的,都是廖崇德的後裔。
80世廖蘭芝,進士。
81世
廖光堯、廖光祿、廖光景。光堯,蘭芝公長子,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曾任兵部侍郎(相當於如今的國防部副部長);光祿,蘭芝公次子,唐中崇景龍相未年(707)進士,曾任汀州剌史;光景,蘭芝公第三子,翰林學士,曾任宣州剌史。廖氏家族進入歷史鼎盛時期,成為名符其實的百年望族。光堯、光飂、光景三公子孫甚眾,支系繁多,廖氏家族人口劇增,居住區域也迅速擴大。
為方便尋根問祖,特將
光堯、光祿、光景三公支系簡介如下。
廖光堯支系。

82世廖奇軾,福建將樂人,唐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生五子:番、璵、琬、琰、瓊。83世廖瓊。字世丹,號桂亭,唐代榜眼,官授福州佐武威將軍,後任漳州司馬光祿大夫;公萬夫莫敵,百戰百勝,封萬勝將軍;生三子:侁、儼、極、皆善戰,封將軍。84世廖儼,生於845年,卒於962年,享年117歲;榜眼及弟,官至御史中丞上柱國;對開發福建安溪縣做出了很大貢獻,頗受稱讚,時有「未有安溪縣,先有廖長官」之說;妻黃鳳姑,生於847年卒於969年,享年122歲,封一品夫人;生9子,均有功名。此後廖儼後裔搬遷到許多地方,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都廣有分布。
廖光祿支系。82世廖德遷,生二子:友程、友麓。83世廖友麓,生三子:昌歧、昌復、昌盛。84世廖冒歧,生於唐德宗貞元三年(788),官至禮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長);妣萬氏、朱氏、楊氏,生子廖寬、廖榮、廖金、廖全、廖璋、廖紫、廖緩、廖鈴鐺、廖顯、廖鑾。85世廖鑾,曾任武昌太寧;生三子:三傳、四郎、五郎。86世廖三傳,生子廖通。87世廖通,生三子:克敬克純、克淘。88世廖克敬,生二子:廖融——廖凝。89世廖融隱居衡山,號衡山居士,是當時著名的學者、詩人。89世廖凝,居虔化,曾任彭澤縣令變是當時名士。廖融後裔世係為:廖融——廖圖——廖安重——廖永昌——廖祖謙——廖英——廖應剛——廖叔振——廖遠達——廖志高——廖聰甫——聰甫後後裔多居江西寧都、瑞金、石城、黃陂等縣。
廖光景支系。光景後裔是廖氏家族中最大的一個分支,分布的地域極廣,估計不下百萬。82世廖瓊瑄、廖琳瑄、廖瑞瑄;瓊瑄於743年欽取進京,卒於途中;琳瑄曾任兵部尚書,後遷任廣東增城。光景後裔幾乎全部外遷。
82世廖瓊瑄,
83世廖四十一郎;其子孫系恐有遺漏。
84世廖國清
85世廖滔剛
86世廖元景
87世廖文興、文廣、文舉、文福、文亮、文錄、文用、文明、文峰,兄弟共9人:長文廣,曾任南朝宰相(現存於廖府的家譜記載是的元景公『同上:譜中寫的是光景公』官至丞相之職);老三文舉,翰林學士;老四文福,翰林學士;老五文亮,翰林學士;老六文祿,地方武官;老七文用,翰林學士;老八文明,任通政司;老九文峰,任提刑司;文興九兄弟在五代十國和北宋初期是一個頗為顯赫的家族,因此廖氏源流歌中有「金街九子佐君王」、「九子文興花又昌」之句。文興官居參政大夫,妻梁氏,生三子:棠、花、萼
88世廖花,字循政,號實蕃;妻馮氏。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四年(963)進士,官拜湖廣參政大夫,世居延平廣府順昌縣下陽圩,(960年)遷居上杭廓坊,為福建汀州上杭永定始祖。祖祠建於清聖祖玄燁康熙二十一年,永定城之(千本堂)是閩、粵、贛所稱武威廖氏始祖。生一子:昌。
89世廖昌,字燕及,妻楊尚昆氏,生三子:廖徹、廖政、廖敏。廖花後裔從徹、政、敏三公以後,陸續遷到沿海各地、湖廣、四川、臺灣及海外許多地方,地域廣闊,分支繁多,如今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臺灣、香港以及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許多地方,都必須有徹、政、敏三公後裔;
90世廖政,字拱*,號二十郎;妻梁氏。生五子:太一郎、太二郎、太三郎、太四郎、太五郎。
91世字誥,號太五郎公。妣黃氏太五娘。生六子:伯一郎、伯二郎、伯三郎、伯四郎、伯五郎、伯六郎。
92世廖伯六郎,妣嚴氏,生九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六郎、千七郎、千八郎、千九郎。
93世廖千七郎,妣黃氏七娘,生五子:號:文鄉、文顯、文德、文政、文景(譜中字體為上:日,下:文)
94世廖文景公,號五郎。妣伍氏、俞氏。生一子:祖疇公。

95世廖祖疇公,妣賴氏,生六子:旺生、九生、汝賢、畝福、五齡、滿清。

96世廖旺生公,妣吳氏,生三子:永祖、永宗、永生。
97世廖永宗公,妣謝氏、邱氏。生二子:逸景、景厚。
98世廖逸景公,妣張氏,生三子:江富、張瑛、黃保。
99世廖張瑛公,妣黃氏、黃氏。生三子:黃琛、黃碧、黃源。
100世廖黃琛公,妣賴氏。生二子:永全、永綠。
101世廖永全公,妣張氏。生三子:應塾、應科、應道。
102世廖應塾公,號汝德公,妣張氏、邱氏。生五子:而僬(譜中此字有出入)、而仁、而仕、而伊、而俸。
103世廖而僬公,號明英公,妣張氏,生四子:抱一、惟一、丞一、貞一。
104世廖丞一公,號利鄉公,妣賴氏、黃氏。生四子:鴻飛、鴻騰、鴻升、鴻程。
105世廖鴻程公,妣吳氏。生一,子:海宴。
106世廖海宴公,號紹祿,妣賴氏,生六子:仁侯、仁錫、仁商、仁易、仁立、仁嘉。
107世廖仁侯公,號招鳳公,康熙戊戌年(1718年)出生。從福建到浙江遂昌陰坑口水竹塢開山定居,現世稱:「開山太公」。仁侯公過世後葬於玉竹山莊(水竹塢)社公對面。墓葬座西朝東。妣賴氏,康熙壬寅年生。生五子:毓臻、毓泰、醜妹、毓奉、毓球。
108世廖毓球公,字戌生,乾隆丙戌年九月初一日巳時生。妣徐氏,生三子:壬魁、華魁、富魁。
109世廖壬魁公,嘉慶辛酉年九月十七戊時生。妣張氏、羅氏。生一子:雲榮。
110世廖雲榮公,道光丙戌年正月十七戊時生。終於光緒二十三年正月初四丑時。安葬於玉竹山莊(水竹塢)北竹林田邊,無墓碑。妣黃氏,生三子:永和、永蘭、永掛。
111世廖永和公,鹹豐庚申年五月初七日寅時生。妣尹氏,生五子:慶堂、慶庚、慶旺、慶財、慶茂。
112世廖慶旺公,光緒丁亥年二月十二日亥時生,妣塗氏,名明鳳。生四子:義林、義松、義椿、義樟。
113世廖義林公,民國年間當兵外出,客死他鄉.
113世廖義松公,妻*氏,生二子:貴生、貴金。
113世廖義椿公,妻*氏,生四子:水生、水餘(承華)、水寶、水良。生二女:麗花、麗梅。
113世廖義樟公,妻*氏,
114世廖貴生公,妻符氏,生二子:福光、福華 ,生一女:樟花
114世廖貴金公,妻*氏,生一子:福偉,生一女:雄英
114世廖水生公,妻*氏,生一子:福全,生一女:素娟
114世廖水餘公(承華),妻徐氏,名琴翠;子:福平(玉竹少爺)。養子:松存,養女:鳳蘭、鳳媛。(養子女均系徐氏親生子女) 前妻張氏生二子:福雄(早年夭折)、福平
114世廖水寶公,妻*氏,前妻*氏,原妻*氏,生一女:美娟
114世廖水良公,妻*氏,生一子:福峰(早年夭折),生一女:芳雅

廖光祿支系
82世廖德遷,生二子:友程、友麓。83世廖友麓,生三子:昌歧、昌復、昌盛。84世廖昌歧,生於唐德宗貞元三年(788),官至禮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長);妣萬氏、朱氏、楊氏,生子廖寬、廖榮、廖金、廖全、廖璋、廖紫、廖緩、廖鈴鐺、廖顯、廖鑾。85世廖鑾,曾任武昌太寧;生三子:三傳、四郎、五郎 。86世廖三傳,生子廖通。87世廖通,生三子:克敬克純、克淘。88世廖克敬,生二子:廖融——廖凝。89世廖融隱居衡山,號衡山居士,是當時著名的學者、詩人。89世廖凝,居虔化,曾任彭澤縣令變是當時名士。廖融後裔世係為:廖融——廖圖——廖安重——廖永昌——廖祖謙——廖英——廖應剛——廖叔振——廖遠達——廖志高——廖聰甫——聰甫後後裔多居江西寧都、瑞金、石城、黃陂等縣。
傳至廖四十一郎(名騰驤,瓊瑄之子),宋時避亂入閩,定居於汀州寧化石壁,其後屢遭兵禍,再遷福建延平府順昌縣合陽。據閩、粵、贛各地族譜記載:廖氏近祖一世為閩、粵、贛開基始祖花,字實蕃,號循政,崇德九世孫,文興之子,世居福建延平府順昌縣合陽,後遷上杭藍溪覺坊村,是上杭、永定廖氏始祖。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封湖廣參政大夫,妣馮一娘誥封夫人,生一子:昌,字燕及,燕及夫人楊氏、周氏。燕及有子三:徹、政、敏。徹,字甫田,太學生,妣張孺人,生二子:百三郎、百一郎。政,字拱辰,寧陵(河南省)縣丞,妣梁安人,生五子:太一郎(懋誠)、太二郎(懋實)、太三郎(懋孫)、太四郎(懋綱)、太五郎(懋宗)。敏,字納齋,湖廣德安府通判,妣趙安人,生五子:念六郎、三十郎、三十一郎、三十二郎、三十三郎。從此,徹、政、敏三大房族運昌隆。
廖光景支系
82琳宣公 人俊:翰林院侍講學士,是琳瑄公後裔,居江西贛州路寧都。
世系:人俊一哲士--昭德一長壽--發祥。長壽:德公之子字星一,知縣,妣周氏生子發祥。

附:79.崇德。80.蘭芝。81.光景。82.琳宣。83.仲坤。84.永鳴。85.英俊。86.應禮。87.萬松。88.必蔚。89.道全。90.執奉。91.夫美。92.興譽。93.廣吉。94.華文。95.子任。96.人俊。97.哲士。98昭德。99長壽。100.發祥。

(琳瑄公:始徙江西後子孫遷湖廣楚南等地,妣餘氏夫人,生子二,仲坤、仲乾。仲坤公,山東谷城知縣,妣周氏夫人,生子二永鳴、永久。永鳴公,坤公長子官御吏,妣潘氏夫人,生子一,英俊。永久公:坤公次子,官大夫居湖武昌。英俊公,奉直官,妣袁氏夫人,生子二應禮、明進(官將軍)。應禮公,循史官,妣賀氏夫人,生子二,萬松、萬昇。萬松公,妣何氏生夫人子三,必金、必尉、必相。必尉公,任長樂縣總政,妣周氏夫人,生子二,道全、吉安。道全公,妣羅氏夫人生子一,執奉。執奉公,官知州,妣姚氏夫人生子二,國楨、夫美。夫美公,進士,妣王氏夫人生子一,興譽。興譽公,歲進士任教諭,妣楊氏夫人,生子二,廣吉、廣祥。廣吉公,妣成氏夫人,生子一,華文。華文公,進士妣趙夫人氏,生子一,子任。子任公,舉孝廉,妣王氏夫人,生子一,人俊。人俊公,翰林院講學士居江西贛州。妣王氏夫人,生一子:哲士。)
輩分: 人哲昭長發 英雄尚後來 永言多福顯 景運自和開
發祥公:字汝表,翰林院侍講學士,居江西吉安府太和縣鵝頸大邱圳上。湖廣永州衡州路總管,避亂遷入湖南寶慶「武攸湛田」(今隆回、洞口、武岡一帶。
人俊公宗圖說
餘七歲而椿摧於冠?萱委於擄.丁國之否,而命也奈何!雖罔極,籍祖母之呵護,而自少至壯無不以萁裘墜焉是懼.傾於一陽之復,念動天良,得不究吾根底而示之萬葉下乎?
蓋餘先武威人也,後汨沒無聞.家傳有睥睨孫曹,灰吹煨盡而氣鼓炎炎於昭烈者,若吾祖之雲化是也.及晉唐又汨沒,而宋運彰明,獨有金精公一仙留題家譜,曾元來雲垂一線以及俊也.俊何許人,水木之思,支流之慮,敢以煢獨擲耶?
於是從俊起,作五言四句之班次於後,曰;" 人哲昭長發 英雄尚後來 永言多福顯 景運自和開."蔗班字一定而世守之,下非其種者無繇插入,不昭一脈之芬芳哉!俊不得北面而檥之衙官曲宋,但驢鳴犬吠,一作蚯蚓入宗圖,以付子若孫焉.
大元至元十六年建子月 瑀之孫翰林院侍講學士人俊謹題




                

相關焦點

  • 武威廖氏始祖 廖氏花公世系
    將「飂」去風加「廣」成廖,即為今天的廖氏。——38世成公——39世襄公——40世敬公——41世王公——42世定公——43世真公——44世考公——45世安公——46世和公——47世廖惠。因避泰始皇暴政,從洛陽山逃東甄域;公元前206年,惠公遷回洛陽。在此後的幾百年間,廖氏家族的許多成員一直生活在這個都市裡。——48世慎公——49世廖範。西漢(公元前276年至公元25年)初期人。
  • 蜀客史料:成都府廖實蕃公祠碑記
    如龍王廟附近的閩粵贛鍾氏堂壁壇宗祠、青石橋的李氏火德公祠、半邊街的張氏祠、正府街的閩粵廖氏實蕃公祠、周氏仁德公祠等等,其建修的主體和供奉的祖先都有著鮮明的閩粵贛色彩。客家移民對建設聯宗祠的熱衷,深受明末清初閩粵贛原鄉的大規模聯宗活動的影響。這些聯宗活動不但完成了同具體始祖相連接的世系建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閩粵贛「跨地區」的族群整合。
  • 兄弟知事 杏蘭競秀 ——杜氏賢祖祠「崇德堂」
    早在清乾隆年間,西隴村賢友公裔孫已在老寨內建有賢祖公室,公室大門原有對聯「兄弟知事,侯相家風」,隨著人丁興旺和歷史變遷、時代改變,該公室已無法滿足裔孫集會、議事、祭祀的需求,眾裔孫為崇宗報恩、追念先祖功德,在二十世紀中,裔孫多次計劃重修祖祠而未能如願
  • 廣東五華廖氏
    長延邦,河南清河太守,封清河郡公;次延齡,甘肅武威太守,封武威郡公;延春任山西太原太守,封太原郡公。譜載:隋仁壽(文帝)二年壬戌歲(602)十月初七,延齡生崇德。唐貞觀庚子歲(640),崇德以明經(唐科舉科目之一與進士科並列,主要考經義)登進士第,後任江西虔化[今寧都、瑞金(廣昌)、石城]縣令,任滿居虔化,652年任宣州剌史。
  • 【廣東】五華廖氏
    長延邦,河南清河太守,封清河郡公;次延齡,甘肅武威太守,封武威郡公;延春任山西太原太守,封太原郡公。譜載:隋仁壽(文帝)二年壬戌歲(602)十月初七,延齡生崇德。唐貞觀庚子歲(640),崇德以明經(唐科舉科目之一與進士科並列,主要考經義)登進士第,後任江西虔化[今寧都、瑞金(廣昌)、石城]縣令,任滿居虔化,652年任宣州剌史。
  • 福建永定縣廖氏簡介
    廖延邦任清河郡(現河南省)太守,封清河郡公;廖延齡任武威郡(現甘肅省)太守,封武威郡公;廖延春任太原郡(現山西省)太守,封太原郡公。這是廖氏三郡的由來。 永定廖姓均為武威郡,屬廖延齡後裔,共分布14個鄉(鎮)39個村,總人口為13358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04%,按全國300家姓氏人口排列為第五十八位,按全縣姓氏人口排列為第九位。
  • 江西省遂川縣大汾梁山廖氏
    贛南四大古墟鎮之一.梁山廖氏系出崇德公一脈,承武威郡祀。尊廣東始祖德源公為一世祖,思聰房派十世祖四郎公遷徙江西南安府上猶梅水鄉賴塘隘(今梅水鄉新建村)立業,十三世祖裕公自上猶遷徙遂川梁山(古稱龍泉二十九都梁山)開基立業,源遠流長。裕公(字標明)生歿失考,葬龍泉縣于田圩橫進第四坑(現橫嶺檢查站對面)渴虎飲泉形未山醜向。 妣李氏,生歿失考,葬梁山尾梅子窩大坐人形肚臍穴寅山申向。
  • 【廖氏文化古蹟】五華廖氏族譜資料
    長延邦,河南清河太守,封清河郡公;次延齡,甘肅武威太守,封武威郡公;延春任山西太原太守,封太原郡公。譜載:隋仁壽(文帝)二年壬戌歲(602)十月初七,延齡生崇德。唐貞觀庚子歲(640),崇德以明經(唐科舉科目之一與進士科並列,主要考經義)登進士第,後任江西虔化[今寧都、瑞金(廣昌)、石城]縣令,任滿居虔化,652年任宣州剌史。
  • 廣西賀州廖氏淵源、遷移歷史、名人、宗祠構造
    .各宗支源流(1)八步區:大部分出自崇德公12世孫徹公、政公、敏公之後裔。(2)平桂管理區:大部分出自崇德公12世孫徹公、政公、敏公之後裔。(3)鐘山縣:遷徙人口分布兩大支柱,一支是燕塘鎮玉坡村致政公後裔和珊瑚村等村寨的致政公之八代孫敏珊、敏瑚的後裔,另一支是公安鎮、雙元村、廖屋村的源廣、源富公後裔。另有山東博興縣珠璣巷、廣東五華縣、興寧市等遷入。
  • 鐘山廖姓的都看看;廖氏淵源、遷移歷史、名人、宗祠構造
    .各宗支源流(1)八步區:大部分出自崇德公12世孫徹公、政公、敏公之後裔。(2)平桂管理區:大部分出自崇德公12世孫徹公、政公、敏公之後裔。(3)鐘山縣:遷徙人口分布兩大支柱,一支是燕塘鎮玉坡村致政公後裔和珊瑚村等村寨的致政公之八代孫敏珊、敏瑚的後裔,另一支是公安鎮、雙元村、廖屋村的源廣、源富公後裔。另有山東博興縣珠璣巷、廣東五華縣、興寧市等遷入。
  • 【廖氏爭鳴】關於花公世序生年的探討
    1998年《中國廖氏通書》(簡稱《通書》)發表後,筆者從中發現填補了國清、滔剛、元景三代人的缺名,由是在2002年版《大埔縣廖氏源流》中寫了新的認宗詩:延齡崇德蘭芝芳,光景瓊瑄四一郎;國清滔剛而元景,九子文興花又昌;楊周二妣三子秀,徹政敏公分三房。
  • 福建官陂張廖氏簡介與世系
    官陂張廖氏簡介 據譜記:雲霄西林張氏始祖元甫公諱論,立祠「孝思堂」。其五世孫諱天正公字得仁,妣蔡氏(生:長、次子)、林氏(生三、四子)。願仔公逝世,友來公奉父神主往廖家祖祠,廖族善意奉還後,友來公轉奉神主往雲霄西林張家祖祠,並將父囑告知族親,族親嘉勉曰:生廖死張,是一嗣雙祧,宜自主一族以光門楣。賜祠堂堂號為「崇遠堂」,並賜燈一對,書「清河(張氏代號)衍派」,「汝水(廖氏代號)流芳」。
  • 湖南四田廖氏第一屆四次會議和雞田宗祠【開祠入香火】(
    1962年,分別恢復寨市鎮、六都寨人民公社和六都寨區公所建制。1964年,寨市鎮更名為「六都寨鎮」。1985年,六都寨鄉併入六都寨鎮。1995年,撤消六都寨區公所。丁山鄉、西山鄉併入六都寨鎮。2014年10月1、2號發祥公後裔第一屆四次會議和雞田宗祠【開祠入香火】發祥公生有四子:長為英豪,
  • 廖氏霸氣!此文獻給所有廖氏 廖家人,轉起!
    崇德的父輩曾任武威太守,其後裔從唐代起幾百年間聲勢顯赫,均以「武威」為堂號。武威堂是流傳最廣、人口最多的廖氏堂號。「崇德之父輩曾任武威太守,其後裔自唐代起幾百年間聲勢顯赫,均以武威為堂號。」如今的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乃至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後裔。
  • 祠堂有宗祠與公祠(祖祠)之分,不能都稱為「宗祠」
    合影圖打錯字了,此不是海門祠堂,乃是今潮陽縣城宗祠,原是十世祖祠一樂堂,因收不回原姚氏宗祠保元堂,只好改變為始祖祠,還加了一個「大」字——姚氏大宗祠保元堂。潮陽姚氏在潮陽本土尚有20多座祠堂,除了此座是宗祠(總祠),其他統統只能稱「祖祠」(下位祠,分祠)。這是古昔的規制和規矩,潮陽人今仍循例。始祖祠稱「宗祠」。
  • 嘉禾廖氏
    據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嘉新廖氏通譜》記載:整個嘉禾廖氏白茅和石富衝、麻地、白覺村、石橋市均來自江西泰和縣鵝頸塘,因時政和歷史的各方面客觀因素,造成缺軼而斷層,南宋之前的淵源,已缺軼,難以考證。目前嘉禾廖氏絕大部分是流清源不清。白覺於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避居嘉禾,比其它廖氏早來定居80餘年。
  • 上饒黃塢廖氏追宗溯源介紹
    薈萃在上饒各地廖氏子孫中,其中有一支廖氏,現聚居在上饒縣尊橋鄉上黃塢村。據譜載該支來自江西撫州黎川縣(古稱建昌府新城縣),於康熙年間遷居上饒居住,開枝散葉,並一直與新城廖氏本家保持聯絡共同修譜。後由於清末民初的戰亂年代,國家積貧積弱,人民生活困苦,又歷經日寇犯境和人民解放戰爭,種種原因再未與祖居地本家聯絡,到了當代,子孫已經多數不知祖系源頭,對自己家族遷徙歷史渾然不知。
  • 湖北大別山廖氏宗親會總祠 廖氏頂起!
    廖氏宗族 大別山廖氏宗親會總祠——中書文苑於廖氏家譜記載:元朝末年戰火頻仍,廖氏遷羅始祖仲二公率兄弟鄉鄰從江西奉新逃難至羅田地界,在武聖廟河邊的一座石拱橋下宿了一晚。第二天北上新昌河時,發現攜帶的金質碗筷丟失了,就迴轉十多裡路尋找,在石拱橋下撿回。仲二公感嘆:「此乃福地也,莫不是上蒼有意安排吾輩落籍此地乎?」就將此處命名為福地橋。石橋附近有個山灣,左首一株楢樹,右首一株柘樹,適合人居。仲二公與族人即定居於此,灣名楢柘灣。
  • 湖南各地廖氏字輩
    40、衡陽各戶族廖氏輩分廖俊生始祖師道公,字正彝,號堯漢。由江西豫章吉安泰遷衡陽定居。51、衡山廖氏班行:景茂榮廷士大昌,邦家定國永安康,紹修先哲文章煥,克篤前功繼序良,承俊和華立維新,超學志敏望弘勳,任重敦遠樹偉澤,達尚秉正玉宇成。52、新化廖氏始祖璋孫公,祖籍江西泰和圳上九畝大丘,遷徙源流等皆存疑,一曰宋季自安化徙新化大陽三都黃楊山官莊橋。族譜一修於清康熙39年(1700),1996年六修。
  • 平陽南拳採風(二十五)——儼公槌法·廖氏武功
    儼公槌法·廖氏武功 明嘉靖丙午(1606),福建兵變,百姓民不聊生,四處外遷避亂,儼公二十四世孫廖道耀攜家眷,從故鄉尚苑美井(今官橋鎮)遷入平陽縣鳳臥鎮內塘村,因飽受戰亂痛苦,為了防禦倭寇入侵、強盜搶劫及野獸傷害,傳授村內男女老幼武功——槌、槍、刀、鐵尺、五宗拳16路,形成了內塘村莊全民皆武的習俗,並摧毀了當時二股盜竊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