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五月中旬,奧迪中期改款Q7上市了,不久後,DearAuto拿到了試駕車。體驗一番之後,有些關於豪華7座SUV的想法,還是想跟大家分享和交流一下。
明人不說暗話,我的觀點是:如果你恰好想買一臺豪華7座SUV,我勸你三思。
「原罪」一:笨重、不靈活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開一臺尺寸這麼大的7座SUV上路,簡直是一種折磨。
中國消費者喜歡大車,一方面是出於審美,覺得大車氣派、大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很多家庭只有一臺車,大多數人買車並非為自己而買,而是為家人買——從乘客體驗來看,大一點的車坐起來更寬敞舒適,當然是更好的。
乘客恨不得車內空間都這麼寬敞,但開車的人可就不好受了。
然而,從駕駛者體驗來說,開一臺更大的車會更不靈活。這種不靈活主要源自於車輛的重量和尺寸。
先說說車重方面的影響。為了容納7個座位,車身必然要有足夠大的尺寸,多出來的結構和鈑金都會增加重量。其次,多出來的兩個座椅當然也會增加重量。更要命的是,很多7座SUV的座位不支持拆卸,這多出來的重量是無法減掉的。
大多數7座SUV只支持座椅摺疊,有的甚至並不能放平,根本無助於提升儲物能力。
如今,車企斥巨資研發、車企工程師絞盡腦汁都想做輕量化,因為車子一輕,包括動力、操控在內的很多駕控性能就能相應得到明顯的提升。而你卻在為一個並不常用的7座功能,花錢讓車「加重」?
除了增加重量,多出來的一排座位還會佔據車內空間——即使摺疊起來。
由於要兼顧通過性,SUV底盤更高,後備廂的離地高度自然也會更高,放置行李抬上抬下本來就不如轎車、MPV方便。此外,很多7座SUV,即便第三排可以放平,也並不見得能轉化為真正實用的儲物空間。
有些7座SUV放平第三排後乍一看空間還行,但實際座椅旁的縫隙非常大,簡單的摺疊方式也不適於承重,一些高度比較高物品還是無法放入,用起來仍然非常雞肋。(上圖為某7座SUV後備廂,下圖為某7座MPV後備廂)
為什麼同樣是7個座,MPV的空間就這麼實用?
首先,MPV的廂式車身設計能最大程度提高空間利用率。但更重要的是,MPV不需要具備SUV那樣的高通過性,這意味著MPV底盤可以做得更低一點,設計師可以往下挖空間——比如本田奧德賽就很聰明,第三排疊起來還可以藏進車底的凹槽,從而獲得一個全平的、容積超大的後備廂,試問這效果哪臺7座SUV能做到?
通過往下挖空間,本田奧德賽的第三排可以平整藏進地板之下。這是強調通過性的SUV所做不到的。
可能有人會說,那我買個可拆卸的7座SUV不就完了嗎?那麼問題來了,拆卸下來的座椅意味著不常用,那當初買7座的剛需真的是剛需嗎?
即使可拆卸的座椅可以解決掉重量的問題,但又會衍生出一個新的問題——拆卸下來的座椅放哪兒?放家裡吧,在寸金寸土的一線城市,敢問這些豪華7座SUV的車主們,您家多少錢一平?用倆座椅佔著貴府價值幾萬塊的面積,划得來嗎?正經買套沙發坐坐不好麼?
圖為某款第三排可拆卸的7座SUV。拆了座椅後下方留空,即使有隔板幫助鋪平也不便於承重。
拆下來吧,又要愁放哪了,畢竟這兩張座椅還挺佔地方的。
尺寸上帶來的尷尬場景就很好想像了——比如路太窄不好走、停車不方便、變道切線不方便等等。
同樣的車位,尺寸大的車塞得滿滿當當,停車停得鴨梨山大。
SUV的盲區本來就會相對大一些,而尺寸更大的7座SUV,車頭一般設計得更高,盲區也會更大,不好掌握。
前面兩種情況還好辦,大不了咱就躲開那些犄角旮旯不走,找個好一點的車位把車停好,多走幾步當運動唄。但車在道上走,除非你有某些公交車司機那樣的「高超」技術,總是可以以大欺小,否則很多人開著尺寸比較大的私家車,相對還是會謙讓一點,儘量避免不必要的事故發生的。
在國內這種路況很常見,開臺大車根本動都不敢動。
這下可好了,你開著這豪華7座SUV在車流中穿梭,左讓讓右等等,通過同一段路比開一臺A級、B級車慢上好幾拍。
俗話說,時間就是金錢。買得起動輒八九十萬,甚至過百萬的豪華7座SUV的你,大概率是一個事業有成的人,一年到頭在路上浪費掉的這些時間,指不定夠你談成幾單大買賣了,這麼一算,是不是更划不來了?
「原罪」二:油耗高
除了開起來笨重、不靈活,開這麼大一臺車還很費油。
筆者就在廣州生活,每天早晚高峰期的交通那叫一個堵。這種堵車堵到懷疑人生的感覺,相信但凡在一線城市生活過的人,都應該深有體會。
開車遇上堵車帶來的最直接的麻煩,當然就是油耗高。之前同事曾開著一臺3.0T的奔馳GLS,行駛在早高峰的廣州內環高架路段上,就領教到了這臺車的「食量」可以有多驚人。
作為一款車長超5.2米的大型SUV,GLS的整備重量妥妥超過了2.5噸。強大的動力輸出讓這臺車天生就不省油,而巨型的身軀更讓這臺車在油耗方面雪上加霜——同事告訴我,當時他大概以15km/h的平均時速通過那段擁堵路段之後,表顯平均油耗高達20L/100km,真是每走一公裡都是毛爺爺的味道。
印象中,筆者上一次看到高於20L/100km的的油耗,大概是在試駕搭載5.0L的Mustang,以及在塞班租的一臺6.2L的老悍馬H2上了。
在塞班旅遊租的一臺老悍馬H2,平均百公裡油耗25升,但人家用的可是6.2L V8的發動機。
「原罪」三:第三排憋屈,毫無豪華感可言
可能有人又忍不住要抬槓了——開豪車的人還在乎油錢嗎?
說得有點道理,油耗這根針或許確實還不能扎痛豪車車主們的肉。
但「不豪華」這件事,我想大概可以。
別不承認,沒有哪個買豪車的人在「豪華感」上是可以妥協的,不然幹嘛要買豪車?如今,連普通品牌的車型上都在拼命追求高級、標榜豪華,豪華品牌自然不能有半點鬆懈,不僅做工要精細,用料要上乘,駕乘體驗更是要100%的舒適、高級。
這樣的豪華7座SUV,設計、用料是很高檔了,但這憋屈的空間看著就像一間裝修非常豪華的小戶型單位,無論多富麗堂皇都難以稱之為豪宅。
然而,那些豪華SUV車型上的七座設計,在我看來,恰恰是它們反其道而行之的體現。
就拿這次的奧迪Q7試乘體驗來說,從第二排開始就已經沒什麼豪華感可言,「腿部空間並不寬敞」、「座椅座墊薄」是幾個同事體驗下來達成的共識——把第二排座椅拉到最前,身高183cm的同事大鵬腿部空間僅剩兩指而已;就算拉到最後,也只有兩拳,而第三排就坐得非常憋屈了。
身高161cm的女生坐在奧迪Q7的第二排都並不覺得寬敞,跟坐在一臺A級車第二排差不多。
進入第三排,體驗又再降了一級。
首先,進入第三排的方式就很「費勁」——一般來說,七座車進入第三排,比較常見的方式是把第二排座椅靠背往前放倒,再向前拉。而Q7則是要把第二排兩邊的座椅摺疊兩次,雖然有一定的助力效果,但操作起來還是不太優雅。
這樣的第二排座椅摺疊,光看著就覺得費勁。
第二排的空間都那樣了,第三排的乘坐體驗就更不要有太高期待了。正如前面所說,如果第三排還想坐個成人,第二排是一定不能拉到最後的,但即使這樣,二、三排乘客的坐姿其實也未必舒適。
而Q7的第三排更讓我失望的是,第三排座椅的地臺並沒有適當加高,而第二排座椅的靠背又比較高,導致第三排的視野比較差,稍微坐垮一點都看不到前兩排的人,有種被一個護欄攔在第三排的感覺,像是坐在一個圈裡面。
坐在第三排,二排靠背幾乎與肩同高,視野上會帶來壓迫感。
這樣的體驗並不是個例,事實上,目前絕大多數的7座SUV的第三排體驗都非常糟糕。
只不過,買普通品牌的7座SUV的人,只要車子能滿足功能性需求就完了。但買一臺豪華7座SUV的人,肯定還是希望自己的車坐起來還是要有豪車該有的樣子。但恕我直言,大部分豪華7座SUV坐起來依然憋屈,毫無豪華感可言,甚至還不如一些普通品牌的大五座SUV坐起來舒展。
按照本田冠道的車身尺寸,完全可以做成一臺7座車,但本田並沒有這麼做,而是以「大五座」的超大乘坐空間體驗給用戶帶來更舒適的享受,成功讓這車的定位更顯高級。
靈魂拷問:你想買的到底是logo還是真正的豪華體驗?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是越來越高,走來路上,就算見到勞斯萊斯、法拉利都不足為奇,更何況是已經爛大街的BBA?
事實上,開豪車放在今天已經並不是什麼特別值得炫耀的事了,哪怕你開的是過百萬的X7、Q7、GLS,回頭率可能還不及20年前開一臺凱美瑞或雅閣。
20年前雅閣、凱美瑞的售價,比一套房還貴,開在路上別提有多拉風。
買豪車是為了買logo的時代早就過去了。如今消費豪車,更應該把錢花在真正的豪華享受、出色的技術、精湛的工藝上。
所以,各位正打算入手一臺豪華7座SUV的朋友,現在再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想要的到底只是一個豪華品牌的logo,車上的人開得多累、坐得多憋屈都無所謂;還是與這個豪華logo相匹配的舒適、高級的駕乘體驗?
生活中,更寬敞的飛機頭等艙票價就是經濟艙的好幾倍;買一臺MPV,座位越少往往越貴;買房更是如此,佔地面積越大自然價格會更高……無論是坐飛機、買車、買房其實都是一個道理,花錢買空間——真正的豪華感,從來都不會向「擁擠」靠攏。
雷克薩斯首款MPV車型LM,四座版配置沒多多少,卻比七座版貴了整整30萬元,為啥?體驗不一樣啊,四座豪華老多了!
在筆者看來,如果真有100萬左右的預算,又時有7人出行的需求,大可不必限制自己只考慮豪華7座SUV——換個玩法,買一臺50萬元的中型豪華SUV,比如頂配奧迪Q5L;再搭一臺30萬級別的中高配MPV,比如奧德賽。這樣一來,既能盡情享受豪華品牌帶來的高級享受,又能完美兼顧多人出行的情況,開得隨心所欲,坐得自由自在,豈不美哉?
這Q5L的後排,看起來難道不比Q7後兩排都要寬敞?
當然,筆者並不是全盤否定豪華7座SUV的存在意義,畢竟存在即合理嘛!對於生活在限牌城市,或者家中車位緊張等沒有條件買兩臺車的消費者來說,這類車的存在還是能滿足這部分人的用車需求的。但對於有條件做不同選擇的朋友,買豪華7座SUV前,建議你還是應該好好考慮清楚。
文 | 鹿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