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短板弱項,創新社會治理舉措,不斷夯基礎、建機制、求突破、抓提升,平安建設取得良好成效,三次獲評「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榮譽、三次被評為「全省綜治(平安建設)工作優秀地區」,並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最高獎「長安杯」。
靠實責任 市域社會治理共治格局初步構建
一是落實領導責任制。市、縣區分別成立以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為雙組長的平安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8個專項小組,統籌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建立健全責任機制,領導小組對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以及綜治單位的責任作出具體規定,系統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加強社會治理工作,全面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工作。配齊配強市、縣區、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綜治中心主任及鄉鎮(街道)政法委員,實現了有機構、有場所、有人員目標。通過構建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領導責任體系,保證了全市平安建設工作有力有序穩步推進。
二是完善社會治理架構。構建了市級統籌主導、縣級組織實施、鄉鎮(街道)抓好落實的工作新格局。打破部門壁壘,整合綜治中心、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等社會治理力量,把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過程轉變為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的過程,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認真完善「四議兩公開」制度,充分發揮村(社區)黨組織在基層協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把社區協商民主議事作為加強社會治理的根本性和基礎性工作,推動解決天價彩禮、薄養厚葬、物業管理等治理難題。
三是落實平安建設責任制。出臺了平安建設考核獎懲辦法,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將168個單位納入考核體系,實現了全覆蓋。同時,健全完善各級各部門平安建設公眾參與機制,健全志願服務激勵保障制度,推動企事業單位開展平安創建。安定、隴西、渭源、臨洮等縣區與重點工業企業籤訂了平安建設責任書,引導企業參與城鄉社會治理、承擔社會責任。2020年,市級財政投入2200多萬元對平安建設工作優秀縣區、優秀單位進行表彰獎勵,對平安建設考核良好以上單位兌現了平安獎。
創新模式 市域社會治理機制日趨完善
一是建立推行「綜治中心+」模式。構建區塊網格管理新架構和高效運行新機制,形成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良好局面。推進治理力量向基層下沉,積極探索推行「綜治中心+」模式,以鄉鎮街道、村居社區為區塊,將各部門、各行業力量下沉基層,實行鄉鎮街道考核職能部門的新機制,倒逼行業部門履職盡責、服務基層。各級綜治中心按照「中心吹哨,部門報到」的要求,完善制度機制,推動綜治中心與矛盾糾紛調處中心整合,實現規範化實體化運行,構建「一體化運作、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調處、一攬子化解問題」的工作格局,打造了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有效平臺。目前,市上成立正縣級建制的綜治中心,各縣區成立正科級建制的綜治中心,隴西縣、渭源縣、通渭縣、臨洮縣、岷縣綜治中心已建成運行;全市綜治中心主任和鄉鎮政法委員已全面配備到位,122個鄉鎮(街道)綜治中心配備人員504人,1807個村綜治中心配備人員4573人。
二是建立矛盾糾紛化解綜合機制。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的指導意見》《關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命案綜合防控機制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加強對矛盾糾紛預防調處化解指導。同時,全市各級各部門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了法院、公安、信訪、仲裁、司法等多部門、多行業聯動的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目前,全市組建各級人民調解組織2131個,其中鄉鎮(街道)調委會122個、村調委會1876個、社區調委會77個、專業性行業性調委會57個。臨洮縣建成環境保護調解委員會、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調解委員會、物業管理調解委員會、婚姻家庭調解委員會等8個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隴西縣加大調解隊伍培訓力度,建立和推行了調解員「隨手調」機制。
三是優化推進社會治理舉措。充分發揮法治保障作用,把憲法及法律法規知識納入幹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今年,全市舉辦各類法治培訓班35期、培訓1.3萬多人(次)。全面推進德治教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有效提高了城鄉居民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素質。安定區大力推進「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市區社會風貌大為改善。漳縣採取「防、調、懲」三項措施,探索出一條「法治+社會治理」敦促贍養人履行贍養義務新模式。夯實群眾自治基礎,持續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建設,助力形成社會新風尚。目前,創建全國民主法治先進縣4個、民主法治示範村5個,省級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122個,市級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105個,縣級民主法治示範村561個。同時,全面加強「智防」建設,各縣區加快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建設工作,依託綜治E通管理平臺,強化平安建設信息化支撐。
固本強基 市域社會治理能力水平不斷提升
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化技術,不斷推動全市基層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改進升級。以網格化管理為方向,以信息化建設為支撐,以實戰化服務為引領,全力提高基層基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六張網」,初步形成城市鄉村統籌、線上線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一體的立體化信息化格局。
一是技術防控網智能化。加緊推進市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項目(「雪亮工程」)建設,市公安部門指揮中心接入視頻監控點3891個,年底前將實現對現有視頻監控資源的匯聚、共享、聯網應用。
二是治安巡邏網常態化。全市劃分了19個巡邏區域,城鎮派出所和農村派出所全部建立了巡邏隊,配備巡邏民警、輔助巡邏人員。
三是風險預警網精準化。完善風險監測預警和分析研判機制,建立健全滾動排查、評估預警、動態管控、跟蹤化解、信息共享、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基本實現了動態預警、高效管控。
四是公共安全網明晰化。實現對重點人員、重點區域、重點物品的動態管控、精準管控。
五是社會共治網多元化。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參與社會治安防控,全市共發動治安積極分子9000餘人,聘任治安戶長7171人(中心戶長1919人),行政村防控力量覆蓋率100%。
六是處突維穩網專業化。著力加強市縣應急處突隊伍,市上組建了100人的應急處突隊伍,各縣分別組建了50人的應急處突隊伍。同時,在完善網格化服務管理方面,積極推進「多網合一」,推動基層執法力量、鄉鎮社區幹部、黨組織、社會組織、治安志願者等力量加入網格,全市共劃分四級網格10192個,配備網格員10266人,覆蓋率達到100%。(通訊員 苟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