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年快樂!這些年,無論身在哪裡,我一定要在網上看到「紐約時報」廣場上那顆水晶球落下才安。是一回浪漫、一次致敬、一種情懷、一個期待。尤其在2016特別不容易的全球風雨之後。
一顆球、一個盼望
無論2016如何受挫、多麼Rocky,今天我們總帶著盼望看向2017。
無論「全球化」如何頃刻退潮,我們總希望自己不是趴平、而是堅挺行走在沙灘上的那位。
無論「中介」如何被「去」化,我們總盼著依舊是那個能夠貫串產業鏈的價值玩家。
無論這個環境多麼嘈雜,我們依然可以選擇安靜的做王,而非被噪音裹挾、再被吞噬於地平線下。
所幸,我們有「盼望」,還更有「選擇」。只是,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將決定那【盼望】得以被實現、還是終究只剩下喟嘆。
2016年市場現實很骨感
前兩天朋友D告訴我,電視市場今年(2017)還要繼續迎來20%廣告跌幅。眼前的事實是,今天,【東方早報】沒有了;心裡尚且暗自擔憂著我的【新聞晨報】,哪一天它會不會也沒有了?昨天才到郵局續訂一年;無論如何,作為讀者,我必須用行動支持到底。報紙相繼關停,電視經營慘澹,程序化購買遭信心危機,前方的路在哪裡?耳邊聽著朋友有關電視市場命運的描述,心裡想著【紐約時報】的奮起、嘴上還一邊回應著朋友有關紐約時報的技術轉型和堅持;同時還想著美國電視收視下滑、廣告卻依然堅挺的事例。。。中、美兩個市場怎麼就如此不同!? 估計美國市場沒有我們這麼焦慮。
越來越發現,我們營銷品牌的時候,好像常常用力很猛,什麼都要用上。【整合營銷】被解讀為【全媒體營銷】。全!所以什麼都得用上!結果往往是,全,卻不見整合,因為看不見那貫穿品牌核心精神的價值展現。所有的媒體都鋪上了,但是只讓你的感官覺得雜亂。奇的是,一些行業評獎還偏偏獎給那些【全媒體】使用者,認為用得全,才叫用得好。結果五花八門、線上線下、O2O、社交移動、導流植入、CRM,一個不缺。當眾品牌都這麼套路的時候,營銷變得臃腫,廣告變得寡淡。如果廣告寄居的媒體內容環境又恰恰千篇一律、節目之間辨識度低,那麼媒體內容、與廣告溝通會好看嗎?觀眾會被感動嗎?消費者會記得你嗎?如果媒體內容不好看,廣告不好看,手裡握著營銷預算的CMO們能不焦慮嗎?
那個剛剛在幾小時前落下的【水晶球】背後,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品牌故事,或許它可以帶著我們看見「不同選擇」的意義。
112年時報廣場 + 10秒浪漫
2016-2017年子夜鐘聲敲響之前6個小時,全球10億目光,透過現場、電視機、和網絡聚焦在時報廣場1號(紐約時報大樓)頂樓那個旗杆上的水晶球。人們在23:59時分,等著目睹它從43米高處、於10秒間飄然落下的身影。人們在驚呼聲中,寄託了一生又一個節點的開始。這個球什麼時候開始在那裡?為什麼會出現?撐起這個球背後的品牌是誰?全球1/7的人口都在剛剛目睹了這個場景,但是他們沒有在和球相關的任何角度、看見品牌的存在—不單是因為距離很遠,即便貼身看去,也不見一絲痕跡。(下面請看2017年落球場面視頻。今年主持儀式的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
品牌撐起的是文化,不是那顆球。
234年品牌 + 紐約文化地標
時報廣場1號,紐約時報大樓所在。1907年,紐約時報將總部搬遷到這裡,當時時報發行人Adolph S. Ochs(阿竇夫.歐奇)決定在當年跨年時,讓全城紐約市民同歡,迎接新年。110年前,就在它的21層樓樓頂上架起旗杆,讓一顆由木頭和鐵藝製成、扎著一個個25瓦燈泡、重為700磅的大球從頂端落下。此後年年如是(除了二戰期間1942-43兩年停辦)。報紙媒體一手打造了文化事件和傳統,更在一個世紀以來,一直站在社會的中心,成為觀哨文化的前沿。
2000年,這顆落球的生產,由來自愛爾蘭的水晶玻璃精品製造商Waterford接手。Waterford成立於1783年。至今的234年間,工廠經營面臨無數次挑戰,幾度關停,說它命運多踹實不為過。或許正因為這些顛簸歲月,讓它遠離浮誇,更深諳【埋首精煉內功】的必要,如今旗下還包括可能更多中國人熟悉的英國Wedgewood品牌。
今年這顆球重達11,875磅(=5386公斤,是110年前鐵木球的17倍),直徑長12英尺(=366公分),一共由2688片三角水晶玻璃、以及32,000個LED燈泡組成。整顆球的水晶切面,可以發散出1600百萬不同光向!每年將其中的288片取下,換上不同主題的玻璃花紋雕刻。今年的主題是【Gift of Kindness致以善意】,為了撫慰過去一年世間太多的傷害、並期待來年這世界都將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友善相待而變得更好。
不落痕跡的品牌營銷
全球哪一個品牌活動創造最高的眼球關注度?不是足球超級碗!即便這賽事大約有1億人觀看,這也是為什麼它的30秒廣告更是賣到美金500萬。答案正是時報廣場的這顆落球(Ball Drop),讓全世界最多的人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另外,在超級碗轉播期間,廣告注意力先後會被67個品牌瓜分;但是在臨近跨年子夜前10秒,新年夜的夜光唯獨照向這一個不落痕跡的品牌,Waterford。
這顆大球上沒有任何和Waterford相關的烙印。每一片水晶玻璃上只雕著橄欖、鑽石、和薔薇花瓣。當晚品牌唯一露出的機會,只有在媒體報導這顆球的時候,當主播念道: 「WaterfordCrystal New Year’s Eve Ball - 瓦特福新年夜水晶球」。
17年來,它與紐約心意交融,默默地支撐起這個傳統。一個甚至不是源自於美國本土的品牌,一直安安分分地用工藝雕刻它的氣質、卻在熱鬧人聲中成為美國文化、乃至於世界目光無法挪移的焦點。今天,我們如果去紐約,一定會去時代廣場,還一定要從各個角度去找尋這顆水晶球。當我們看到它,仿佛看到它透過光、帶給世界的熱力和希望—雖然許多觀光客不知道它就是Waterford。
在那顆球下面,我們看見Toshiba醒目的在那裡。相對於隱身的Waterford,Toshiba選擇以「廣告形式」存在。顯性?隱性?都行,都好。只是,在消費者心像圖留下的感受,必然不同。一個是文化圖騰的一部分,一個是商業廣告。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營銷牽手文化?
品牌可以很安靜,但是帶著精神、刻著傳統,表彰著自己的格調和價值。
營銷可以很低調,但是它從一開始、結合文化事件的選擇,就註定被看見、還讓觀者一生不忘。
越來越多的品牌、營銷、和廣告向文化靠攏,因為那裡有美、有品質、有深度、有記憶。那麼,做為型塑文化的媒體和廣告,若是脫離了美、品質、和讓人願意回味的空間,在一切極速前行的今天,那還剩下什麼?
最後一個2分鐘視頻,要和大家分享的是 Waterford項目代言Tom Brenan在兩天前電視採訪中,展現了球體三角水晶片的漂亮細節,並說明它如何將今年的主題【Gift of Kindness善意之禮】透過橄欖 + 鑽石 + 薔薇花瓣三個視覺組成合力烘託。善意,改善關係、改變生命、還重啟組織生態。
2017年,願自己有更多的智慧、沉著、善意、開放、與想像。無論這行業如何全球化、在地化、去中介化、人工智慧化,期待每天都帶著新的目光觀看這個世界,每天都邀請世界來彩繪自己手中的白板。
Happy New Year! 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