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支教,這是一個非常有好感度的詞,既充實自己,又幫助別人,給大山深處的貧困兒童帶去知識和幫助,為他們打開一扇窗,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如果是長期支教,或者至少給孩子們某個階段的陪伴,甚至是把支教當作一份事業來做,這件事情很有意義,並且做這件事情的人們,真的很偉大。可是問題來了,如果只是短期支教,真的能給孩子們帶去真正的幫助嗎?
我看過很多短期支教的感人故事,也看到短期支教有很多遭人詬病的地方。有人說,去支教的人帶去的不僅是知識,還為孩子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打開了一扇窗,在他們心裡種下夢想的種子,等種子發芽長大,他們終會成材。
也有人說,去支教的人讓他們看到的外面的世界過於美好,面對難以改變的現實,他們的內心會很受挫,變得更加自卑;或者可能他們真的為走出去付出努力,而且成功了,可是殘酷的社會並不如他們想像中美好,失望至極,都是希望造成的。最大的矛盾點在於,短期支教,到底有什麼意義?
孩子們純真的笑臉,當地艱苦的環境,最後大家的依依不捨,這些不都是我們看到的短期支教。我相信裡面有確實感受過後的真情流露,但不能否認裡面也有一些炫耀的成分,不是說不可以,我想討論的只是短期支教背後的初衷。
早期大學生支教亂象叢生,很多人是抱著蹭學分,遊山玩水,裝酷,體驗生活等個人目的去的,再加上短期支教的低門檻,好像上過幾年學,會識字的人都可以去支教,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教學質量並不理想。
而且頻繁換老師,教學內容和進度銜接不上,孩子們學習的心理也會受到影響。可能有人會覺得,有人去教已經不錯了,不要在意這麼多。免費的東西就不需要保證質量嗎?而且這可是教育。隨著後來組織越來越規範化,授課內容,教案等都要跟當地老師或政府討論,支教人員的篩選也越來越嚴格,教學內容也變得有主題性,每一次去,都能帶去新的知識點和新的認識,而不是已經被教過好幾次的ABCD。
在我翻閱資料的過程中,看過最多的觀點還有:那些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陪伴。那些孩子的家長忙於生計,很少會注意到孩子們的心理,這些是支教隊伍可以給予的關懷。可是隊伍一走,孩子們會念念不忘每一個老師,可是過一段時間,老師們可能已經記不清學生的臉。如果可以保持通信,可以給他們的心靈帶來很大慰藉。
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很多少數民族地區語言跟不通,比如雲南和藏族地區,他們說的最厲害的的漢語就是「你好,我叫XXX」了,其他交流很困難,所以你帶去的書確定他們能看懂?這就很尷尬了。不如就從拼音教起吧,那麼又回到了上面提到過的問題,你會教嗎,聲母韻母分清了嗎?
還有一種支教活動就算在當地也不受歡迎—暑期支教,你放假了別人也放假了啊,很多小孩假期裡還要忙農活,挖松茸,完了還要來配合你玩支教的遊戲,小朋友們表示很累。還有支教隊伍帶去的「大城市」的風氣在當地也很「有傷風化」。支教隊伍走後,還能從他們住過的房間裡清理出用過的安全套。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已經非常模糊了,本來想批判一下短期支教裡的亂象,但找資料的時候看到太多感人的故事,不管那些故事是不是真的,我還是願意相信大部分人是抱著一顆誠摯的,真心想要幫助貧困地區兒童的心去支教的。但同時也看到很多弊端和問題,但如果純批判就太不客觀了,畢竟我也沒去過,沒有資格說太多。所以以上就是我能做的一些整理,希望去支教的人能夠注意到。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去短期支教之前應該充分了解當地民風民俗,了解孩子們的課程進度,充分準備教案,或最好以課題的方式進行。不要選擇寒暑假去支教,他們也需要假期。支教結束後,儘量與他們保持一定的聯繫,不要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