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成畦,濃蔭遍地
千年魁星閣屹立其上
男女老少樂於其間
王承基、李興武、陳新民
再度圍坐於此時光鬥轉
青絲漸成白髮,老城展露新顏
關於這方樂園的幕幕往事
談笑間依然清晰在目
《南充市志》載:民國9年(1920年),將縣文廟、奎閣及周邊空地闢建為第一公園,取名果山公園。距今,已整整100年。
今年76歲的王承基老人打小居住於公園附近的大北街,老人回憶,50年代初,果山公園四周設置低矮圍牆,開門兩處,臨江為小門,叫「欞星門」,牌坊狀,上有楹聯及浮雕。大門設於果山街,名「勝利門」。公園散布著綠植花草,均用竹籬隔開,中央有兩株黃葛樹,樹北不遠處有一荷花池,面積不甚大,池上有三座拱橋,小巧玲瓏,各有三孔半圓橋洞,時稱「三橋九洞」。「當時城市很小,全城只有這一座公園。」王承基說,公園位於城中心,緊鄰當時最繁華的果山街、雞市口等地,周邊行商坐賈無數,儘管有些年份要憑票進入,但人氣居高不下。
上世紀50年代末,紫竹街幼兒園師生在欞星門合影
「大人們喝茶聊天,我們就到處跑。」王承基最感興趣的是公園東南一角的「耍玩意兒」。「打道筒、拉胡琴、說評書,五花八門,很多街邊藝人以此為生。」時隔數十年,老人記憶如新,道筒為約一米長的竹筒,上端開口,下端覆以羊皮,藝人斜跨竹筒,以手敲打羊皮,發出砰砰之音,和著鼓點,民間小調從藝人口中咿呀而出,多為詼諧滑稽之言,惹得眾人哈哈大笑。
記憶中,今年65歲的陳新民對果山公園印象深刻。「那是一座假山,當時位於公園東北角,曾是孩子們的樂土。」陳新民小時候居住於公園約一公裡外的三公街,儘管距離較遠,但絲毫不能阻止他與全城唯一公園的親近。在他的回憶中,通幽的小徑、盛開的夾竹桃,被孩子們溜得光亮的土坡,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
王承基(右一)夫婦在果山公園魁星閣留影
「南充有個奎星樓,半截聳進雲裡頭。」72歲的李興武老人是土生土長的南充人,打小居於譙公巷,小學就讀於公園小學,兩地恰位於果山公園兩側,每天穿梭於公園成了老人童年生活的常態。「當時公園老建築很多,是拍照留念的好去處。」老人回憶,50年代初,果山公園內不僅有縣文廟、奎星閣等頗有年份的古建築,還有順瀘起義遺址和南充解放紀念碑等紅色旅遊景點。在以平房居多的當時,27米高的奎星閣、15米高的紀念碑成為市區標誌性建築。
「從我記事開始,果山公園就有很多動物。」王承基回憶,解放初期,果山公園東側臨江處就有了一個簡陋的「動物園」——流浪藝人關養動物的一處空地,猴子居多,還有熊、孔雀、黃鼠狼等。機靈的猴子是王承基的最愛,只要進了公園,他往往會花一分錢買一大堆花生,餵給猴子吃。
李興武則對當時的馬戲記憶猶新。「那時候生活條件差,我們都是蹭戲看。」老人說,上世紀五十年代,一般逢年過節才有馬戲表演,演出前,表演方在黃葛樹邊的空地設一圓圈,外罩白布,門票兩分錢,他和小夥伴們經常在場外側著腦袋「聽戲」。臨近終場,大門解禁,李新武樂得撿個「尾巴」,「金雞獨立」、「燕子抄水」等一幕幕騎術表演,深深地烙印在孩子們的腦子裡。
「到了七、八十年代,動物越來越多。」兩位老人的回憶與史料相符。《順慶區志》記載,上世紀60年代初,果山公園內開始興建動物園,面積約10畝,曾用於表演的動物終於有了固定家園,數十名流浪藝人不再顛沛流離,併入南充市曲劇團。70年代初,動物展館建成,為川東北第一個動物園。至80年代,動物園內有品種近50種,年接待遊客近20萬人次。
「有老虎、獅子、豹子、梅花鹿等,不光本地,很多外地人都會來看。」陳新民說,80年代,果山公園儼然成了動物園的代名詞,已為人父的他,工作之餘,時常騎自行車帶孩子來這裡看動物。「一到節假日,簡直人山人海,買票的隊伍排成長龍。」
超旺的人氣催生了商機,四周的街巷生意持續火爆。「果山街當時就是美食街。」陳新民回憶,帶著孩子逛完公園,果山街的小吃攤是父子倆的必去之地。「熱涼粉、擔擔麵、血旺、燒麥……應有盡有,那種味道一輩子都忘不了。」
時過境遷,南充城變化地覆天翻,城市中心漸漸北移,果山公園幾經改造,曾經的第一公園、第一動物園也漸漸消弭於歲月長河。2004年,動物園遷出,2006年,破牆透綠,2015年,改為法治文化主題公園。沒了咿呀的絲竹之音,沒了圍地表演的馬戲,果山挪了位置,中央兩棵黃葛樹不見了蹤影,公園面積也縮小了三分之一。但這裡依然熱鬧。
如今的果山公園一角
「從早到晚,市民都打擁堂。」董曉斌是西城街道果山街社區監委會主任,在果山街及周邊生活和工作了近三十年,他介紹,多年來,無論果山公園如何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超高的人氣。喝茶聊天,賞花鬥鳥,跳舞下棋……公園平均每天接待數千人次,儘管街道和相關部門一再增設座椅,但依然難以完全滿足市民所需。
究其原因,從幾位老人的一席話中可見端倪。
2019年7月3日下午,果山公園市花鳥協會駐地,王承基、李興武、陳新民又一次不期而遇。一把圈椅,一杯清茶,三位老人打開了話匣子。
數十年來,王承基幾進幾出南充城,李興武和陳新民則輾轉城內多個單位,退休後,王承基選擇在果山公園附近安享晚年,李、陳兩人則分別居住於城南和城北。但只要沒甚緊要事,三位老人每天都去果山公園坐坐,這已成為幾十年來雷打不動的習慣。
「空氣好、熟人多,自帶茶杯,一元錢可以坐大半天。」李興武家距離公園有好幾公裡,年逾七旬的他本可乘坐免費公交,但為了鍛鍊,他常走路來此。
「這裡老人多,說得上話,感覺很溫暖。」健談的陳新民說,不僅他常來,外地朋友來南充,他也帶著來這裡了解南充的歷史,「現代化的新東西哪裡都有,在這裡,才有我們家鄉最原始的味道。」
王承基曾在順慶區委黨校任教多年,對於腳下這片土地,老人有著深深的眷戀,對於公園未來,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時間沉澱帶給人的東西難以用物資去衡量,果山公園承載著一代代南充人的美好記憶,在大城崛起的今天,作為一個眷戀故土的老人,我希望這份記憶,保持本真的模樣,散發古韻的芬芳。」
對不起,我們拍到了五星花園這樣的照片...
這是屬於南充人的24小時,不僅僅是86400秒...
關於南充印象嘉陵江溼地公園渡運的公告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侵權處理]圖文無從溯源,如涉版權問題,24小時內刪除。
[聯繫方式]郵箱:28683618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