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加速了文旅企業的大洗牌,而國內路程近、時間短、綠色休閒的鄉村遊市場卻率先回暖、漸入佳境。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浙江成熟的鄉村文旅體系已經成為促進鄉村產業布局、推動鄉村農民致富重要的抓手之一。
那麼,在開展鄉村後續綜合改造和提升中,浙江各地將如何藉助高層政策、省級規劃和市場資本的力量,進一步提升這些存量資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11月22日,由西塘鎮人民政府、上海鄉伴文旅集團共同主辦的「致·新生」浙江鄉村產業活化(西塘)智會活動舉辦。一線鄉建團隊、文旅投資集團、OTA平臺、創客齊聚西塘分享實踐智慧,為鄉村產業振興尋找新思路。
活動現場 攝影:葉晨
西塘兩大樣本鄉村面向「新生」
因地制宜是存量資源活化的基礎
本次論壇的舉辦地西塘,人文歷史悠久,地理區位優渥,同時還擁有「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千萬級遊客量景區西塘古鎮兩張金名片,鄉村文旅發展視野與前景廣闊。今年年初,西塘聯手鄉伴文旅集團,開啟了「夢裡水鄉·鄉伴西塘」鄉村旅遊精品線的打造,經過幾個月的規劃、設計與落實,部分新生村落已初見雛形。
因地制宜,是此次西塘開展鄉村改造工作、活化村內資源的基礎和前提。
荷池村與西塘古鎮僅一橋之隔,和富士康工廠也相距不遠,村內青年藍領工人聚居、流動人口較多。對此,西塘鎮和鄉伴文旅先發性地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青年」鄉村未來社區模板,並以當前長三角鄉村創業熱潮為背景,提出應為年輕人配備多元化的社區生活和娛樂配套服務的業態。
但在落實過程中,鄉伴文旅也發現,荷池村的存量用地資源相對緊張。從擴展功能、節約用地資源出發,改造方在村內打造了功能綜合度高、智慧化水平高的「雙創中心」,通過引入智能管理系統,建立起共享共治和社區鄰裡服務的平臺,藉助智能軟硬體應用、5G技術、鄉村青年化運營等方式打造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與荷池村相距約3公裡的紅菱村,過去是傳統農業村,水稻種植面積達到7500畝。密布的水網、成片的稻田、淳樸的村民風貌,構成了紅菱優質的農田觀光條件。
夢裡水鄉·鄉伴西塘風景線打造工作開展以來,紅菱村依託現有的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背景,引入了穀粒Mall、青年農耕園、稻香廣場、小穀粒舞臺、「谷與」村民宿集、水塔3D投影、谷塔園等一系列特色文旅業態,成為農旅充分融合乃至三產融合的稻香農業體驗村落。
目前,水塔3D投影等業態已成為抓住遊客眼光的亮點項目,吸引了大批遊客、創客、攝影師的關注,使得原本觀光元素單一的鄉村「網紅」起來,之前鮮有創客問津的閒置空房人氣重新聚集起來,過去只會耕地種菜的村民通過遊客接待富裕起來,助推紅菱真正形成「新文化」為內核的鄉居田園,成為遊客們心目中的「魚米之鄉」、「稻夢空間」。
不同的企業團隊如何發揮活化作用
專家齊聚西塘共享智慧
規劃鄉村,如何藉助高層政策和市場資本的力量,提高存量資源的增益利用?
改造鄉村,當地產業活化應該注意哪些要點?如何像西塘一樣,做到一村一品、因地制宜?
運營鄉村,創客需要哪些技能和精神?如何發揮人的力量,為鄉村帶來業態和人氣?
本次「致·新生」浙江鄉村產業活化(西塘)智會活動邀請到了國內一線鄉建團隊、文旅投資集團、OTA平臺、創客團體的代表,分享各家在存量資源活化方面的經驗。
浙勤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雄文 攝影:葉晨
觀點一:項目為王,但也要分清哪些資本適用鄉村
浙勤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張雄文
文旅圈內有一個詞叫「項目為王」,在對鄉村存量資源的開發中,資本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資本湧入鄉村,是否會讓原始風貌完全變調。
「大項目對於文旅業來說是必需的,所以資本的引入也是需要的,沒有資本去打造體驗內容,鄉村留不住遊客。」浙勤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雄文在會上談到,「比如做一個度假項目,你需要引入綠道、採摘、咖啡館、書吧、餐廳等業態,讓遊客在當地『多待一會兒』。按照國內旅遊業的統計測算,延長遊客2小時的遊玩時間,就能多賺一頓餐飲;延長4小時,就意味著遊客要住上一晚,產生的收益更高。」
資本如何助力鄉村,形成特色?張雄文認為:首先要培育「一村一品」,保證地域旅遊吸引力;二是增加環境吸引物,讓遊客在整段旅途中都能享受良好環境;三是豐富綜合配套,滿足遊客休閒度假的吃住遊購娛需要;四是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升級遊客中心、旅遊廁所等服務;五是優化旅遊管理,為遊客提供各類保障。
同時他也表示,雖然項目對鄉村文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每個鄉村在做資本引入的時候,要注意。「鄉村想做旅遊產業,得有自己的規劃和方向,不能隨波逐流、來者不拒。資本只是助力,理想的情況是——鄉村產業應該與外來資本協調性發展。」
鄉伴文旅聯合創始人、鄉伴文旅浙江公司總經理董天姝 攝影:葉晨
觀點二:以民宿開發與資產盤活,賦能鄉村振興
鄉伴文旅聯合創始人、鄉伴文旅浙江公司總經理 董天姝
截至目前,鄉伴現已建成並投入運營共計22家單體民宿,並把精品民宿做成了網紅項目,不僅打開了鄉村市場,還成為了鄉村聚集關注度的重要載體。「難得的是,我們所有的民宿也都是在地化的,會根據當地鄉村的風格做出調整和改變,保證遊客住每一家民宿都能感受不同的體驗。」鄉伴文旅聯合創始人、鄉伴浙江公司總經理董天姝介紹。
但是,民宿卻並不是鄉伴「真正主打」的方向。董天姝在分享環節中表示,當全國各地的民宿如雨後春筍般增長時,鄉伴已經將視野放在了未來。
為此,鄉伴打造了村民、品牌、創客共建的理想村。2015年誕生的崑山·計家墩理想村是中國第一個落地的民宿聚落鄉村生活共創集群;南京·蘇家理想村由空心村落整體改造而來,擁有8家品牌民宿以及12家文創業態,2016年營業以來人氣火爆;在浙江,鄉伴又為年輕人量身打造嘉興王江涇·運河陶倉理想村……
「這樣的理想村還在不斷生長,通過業態植入盤活鄉村經濟,以市場化的運營帶動鄉村的振興和發展。」董天姝介紹。
同時,面對鄉村存量資產零散複雜、難以盤活的問題,鄉伴還巧借國家政策東風,提出了以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為基礎的「村民宿集」項目。
最初的「村民宿集」正是在浙江誕生——2018年底,衢州柯城區與鄉伴共同提出了這一概念,並以「公司+集體+農戶」的模式,發動村民騰出閒置農房,交由專業公司用統一品牌進行建設、運營,使得民宿和鄉村共生共融。
「我們在柯城區九華鄉新宅村打造的衢州滑鼠森林之家,是全國『村民宿集』的首個試點,也是衢州市率先取得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登記證的項目,從法理上解決了農村宅基地流轉過程中農戶收益權和社會資本使用權的保障問題,吸引了十戶村民積極參與,增加了農民收入,讓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董天姝談道:「在鄉村資源盤活這塊,鄉伴仍保持一個探索的精神,需要更多的支持,我們歡迎文旅投資集團、OTA平臺、成熟創客團隊與我們共同探索盤活鄉村、實現共贏的新可能。」
浦江詩畫鄉旅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青松 攝影:葉晨
觀點三:什麼樣的人在,決定什麼樣的人來
浦江詩畫鄉旅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青松
返鄉創業青年陳青松剛回到老家浦江的時候,新光村只剩下28位留守村民。那時候村內沒有旅遊基礎,就連村裡保存完好的古建築都無人問津,村集體年收入也很少,甚至還有負債。
怎麼樣才能為古村重新聚集人氣?陳青松提出的想法是「什麼樣的人在,決定什麼樣的人來」。
自2015年起,他聚集了一批抱有類同想法、願意回到鄉村的創客。他們租下靈巖古莊園作為基地,結合當地的旅遊、農業資源,各自經營創意工作室,不斷培育不同風格的業態。
如今,遊客可以在新光村找到60多家風格主題不同的店鋪或者體驗項目,甚至周邊還有密室逃脫、玻璃索道等年輕人熱愛的戶外體驗項目——換而言之,不同年齡層次和經營風格的創客,為遊客提供了不一樣的業態體驗,保證了村子客群的覆蓋面始終在延伸。
目前,新光村的村集體收入已經告別赤字,靠做村內餐飲和售賣土特產,村民年收入逐步提高。同時,項目還吸引許多大學生創客以及非遺傳承人等來到村子工作,已有超200位村民返鄉創業。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