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傳統婚禮的儀式,要不要被摒棄?我的觀點是:留其精華、棄其糟粕。
婚禮,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具有意義的一次轉折儀式。從古至今,世界人民都會用非常隆重的方式對待它。那麼,我們傳統婚禮的儀式,在新時代面前,要不要被摒棄呢?
我想,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科技在發展,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但不管社會怎麼發展,歷史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底蘊,傳統民俗文化,有其厚重的思想在裡面,也包含了很重要的人文哲理。生活中任何被傳承下來的儀式,都是有生命力的,我認為一刀切,我們骨子裡的民族之魂也一定是有痛感的。
傳統婚禮的意義
且按我們這懷遠客家的傳統婚禮流程來走一遍,看看民俗中,有哪些是需要保留的。
不管是自由戀愛,還是媒妁之約,客家風俗裡,在男女雙方確定好心意後,就要正式聘請媒人,古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雖然是自由戀愛,但這個媒人卻是不能少的,就要正式進入婚禮的流程了。
第一個儀式:「看妹子」,也就是「正式」的相親。男方父母外加兄弟姊妹姑姑叔伯家各去一人,一般組團六、七、或九人,帶上雞鴨魚肉,菸酒茶要帶雙份,附帶一個進門禮(紅包),到了女方家後,女孩出來倒茶,男方要給茶錢(紅包),數額由女方定,現在一般是兩千元,吃完飯後,女方家給客人每人打發些點心,一條毛巾,紅包還回一半,自己留一半,酒送回一瓶,這儀式就結束了。
第二個儀式:「採嫁場」,訂婚儀式,女孩在父母和至親家屬陪同下,到男方家去,這次去的人可以在十八人左右,同樣女方也要準備進門禮,菸酒茶等,送一個大紅包,返回時,兩瓶酒送回一瓶,男方留一瓶,紅包返一半。這次就要通過媒人談聘禮和父母恩養錢了。恩養錢也就是個心意,現在鄉村的普通行情在兩萬左右,但聘禮就有可能是恩養錢的幾倍,或者是十倍了,恩養錢要當天付給女方父母,以表敬意。聘禮等女方傳結婚日子時,再一次付清。這期間,按照傳統,還要通過媒人要雙方的八字,到廟裡去看姻緣,有什麼忌諱等等,老一輩人多有講究。
結婚的日子,肯定是情侶私下協商。一般採了嫁場,也就相當於兩家之間定下了婚事,女孩就成為了男孩的未婚妻了。採了嫁場後,也是正式去領取結婚證的最佳時間。
等女方通過媒人傳好日子,就要開始擬定酒席客人了,雙方都要給彼此親朋好友發請柬,娘舅叔伯長輩等都要親自上門帶禮相請。這期間也有很多繁瑣的措辭方式要講究。女方這時候收到聘禮了,就可以置辦嫁妝了,一般人家都不是拿女兒賺錢的,大多數女方家都倒貼。以前女方的嫁妝好不好,也間接體現男方的家境,在聘禮上也多遷就男方的家庭條件。不像現在,有錢沒錢都把男方當財主一樣折騰。
第三個儀式:做酒,也就是正式婚禮。頭天晚上女方家要舉行發轎酒,請近親好友等過來小聚,家中上了年紀的長輩,也在頭天就請到家裡來住下,因為第二天的嫁女酒都是比較早的。女方要安排送嫁的人選,現在有伴娘團,以前,只有親人團,送嫁人選,是姑姑不能送,姑丈可以送,姐姐不能送,姐夫可以送,舅舅舅媽叔叔嬸子姨媽姨夫都可以送,父母不能送,但姐姐結婚,妹妹可以送。
第二天,男方接親團都是族裡長輩和近親陪同,男方要請族裡特備受人敬重的長輩挑禮擔子, 裡面是兩對雞(兩公兩母)、九隻雞蛋、九個蘋果、九個桔子、九顆糖和花生、九個餅,九斤魚、九斤肉,裡面還有用紅紙包好的幾根蔥、蒜苗等,或者按「三葷三素」、或「九葷九素」安排,最重要的是裡面有一個鐵盒,備好三十六個紅包,紅包都寫好了名稱,有迎禮、步禮(這兩個是給媒人的),捆鋪禮、坤禮、廚禮等,是為了酬謝為女方家幫忙的鄰裡鄉親,一般接親隊伍到,新郎就把紅包發下來了,讓裡裡外外都一片開心喜慶的氣氛。男方接親的擔子兩頭要綁一把沒籽的柏樹枝,女方回禮時,要返回一對雞,要綁上帶籽的柏樹枝。
吃完喜宴,在司儀的主持下,敬過祖先,謝過賓客,辭別父母,送親隊伍就跟著男方接親隊伍出門了。路上古時遺留下來的習慣,新郎逢彎過橋時都要停下來給轎夫紅包,現代都是婚慶公司統一安排十幾輛車,或者是新郎組織豪華親人團,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物參與接親,都會很開心,紅包雖小,一路不停,喜氣洋洋。
新娘進門,一般是新郎背,家中未婚女或者是未離異女性親屬打紅傘接,鞭炮迎接,進門就拜堂,然後去酒店,以前是下鄉間自家置辦酒席,新娘新郎和父母每桌敬酒,一般是客人沒吃完,自己家人是沒時間吃飯的。送嫁團有特別的嘉賓席位,娘舅要坐上首。宴席畢,按傳統禮數打發完送親團回去,晚上就是好友聚了,鬧洞房少不了。
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
這些傳統的禮儀裡,有很多繁瑣的手續,給婚姻帶去吉祥如意的願景,同時,也傳承著我們民族禮儀之邦的真實內涵。華夏文明在佛道儒的薰陶下,使得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這些為人處世的哲思,用不著痕跡的方式融進我們平凡的生活中。
儀式的嚴肅、莊重,是為了督促婚禮中的人應該對自己的選擇有更多的尊重,婚禮的指向是未來的美好,聘金再多,也買不了未來,更不能買來真正的愛和相伴,生活是要靠磨礪的,與其去講出天價的彩禮,就不如把心思多用在婚禮的細節上,隆重的儀式,加上雙方家庭都輕鬆的心情,生活是不是會多些美好。
新民法典對這個已經有了法律的規範。現代有句話說得好,婚姻不是買賣,彩禮,壓垮了多少真愛。
儀式中的拜見祖先、沐浴焚香、辭別父母、又拜見高堂,這是一個女孩到妻子、男孩到丈夫的角色轉換,用這麼隆重的儀式去為迎接新的身份,就該足夠認真對待。但現代的婚禮,好像很多環節都省略了,有些甚至直接進入第三道儀式,媒人也都省了。
很多在城市裡定居的人,常抱怨親情的淡薄,不管是表親,還是叔伯親,或者是娘舅親,一年也難見到一次,慢慢也就斷了來往,隨著時間拉長,大家庭中,似乎也就只剩下幾位近親可依靠,社會關係中,只有利益。
現代人的孤獨,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想想,難道不是因為這些儀式的簡化?
以前社會沒那麼發達,科技落後,什麼都要靠人力,任何儀式都是需要鄰裡幫襯才能完成。而請家中所有長輩來坐鎮,體現的是這個家庭的孝道和上下和睦的氣氛,以及禮儀上的周到,也顯出家風的健全;親朋間相互維持,誰也不冷落了誰的門庭,當然,最重要的是,熱鬧了親人間的親情,和村鄰間純潔的友誼。
現代儀式上很多細節都省了,相親變了無數簡潔的花樣,訂婚儀式一個求婚儀式就完成了。而參加婚禮的人,送的禮金倒是越來越重,但過程是酒店一場酒席就搞定了,留給新人最重要的涵義,似乎只剩下禮金收了多少。
現代婚姻,直接奔向現實主義,少了浪漫,更少了感性。婚禮,是進步了,還是被時代剝掉了神話,沒有了幻想的生活,會不會容易略顯枯燥?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