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漢詩研究專刊
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 主辦
【(2020)第028期·001】
榮譽顧問:張詩劍 蔡麗雙 峭巖桑恆昌 傅天虹 盼耕 非馬 薩仁圖婭 洪三泰 綠島 楊四平莊偉傑 陸萍 桂清揚 董培倫 蔡宗周 蔡旭 張立中 陶發美 藍海文 周榮 林峰 唐大進 施學概 許連進 唐剛 林靜助 文愛藝 無名 陳麟 方明
劉炳晨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我到艾青新居拜訪,有幸得到艾青籤字書《艾青詩論》一書,令我百讀不厭,受益匪淺。該書1983年9月出版,距今已將近40年了,今天重讀《艾青詩論》仍感十分親切。艾青關於詩歌創作的一些精闢論述以及豐厚的寫作經驗無疑是艾青為詩壇留下的一筆極其寶貴的詩歌藝術財富。
01
新詩要注重從民歌中汲取營養
上世紀前葉,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許多老前輩詩人,開始嘗試自由體的新詩寫作,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愛國詩人,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詩篇。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太陽》等詩在詩壇放射出灼熱的光芒。抗戰時期,以民歌形式出現的大眾文藝「信天遊」、「兄妹開荒」等充滿著時代氣息,深深感動和鼓舞過一代人。《內蒙古民歌選》裡的《韓密香》一詩被艾青稱作屬於文學中最好的作品之列,在當時詩歌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艾青詩論》這部著作匯集了艾青1938年至1979年所發表的二十多篇有關詩評和同讀者通信的文章,集中反映了艾青詩歌大眾化的理論觀點,是一部新詩寫作理論的光輝論著。1950年3月中旬他在《談大眾化和舊形式》一文中,論述了新詩的發展方向和寫作的基本方法。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他在《詩刊》編輯部工作,每天收到大量的詩稿,當時文藝界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仍是新詩的出路問題,爭論的焦點是詩歌要否大眾化。當時表現在詩風上仍有盲目崇拜西洋的風氣,脫離勞動人民。有的把文學藝術當成了一種文化的裝飾,一種滿足少數人趣味欣賞的東西;有的詩稿由於缺乏現實生活的氣息,而其顯得空洞乏味;有的詩外表上多是華麗的詞句,其實,許多是無病呻吟,或是發出一些空洞的吶喊。談到詩的出路問題,艾青在文中鮮明地指出:「文藝同勞動人民相結合,為工農兵服務,走大眾化的道路,這是一次新的文藝革命,這次革命,完成了『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新文藝所沒有完成的工作——新文藝和廣大的勞動人民結合起來了。」
艾青高度讚揚了優秀的陝北民歌,主張從民歌中汲取營養。1942年他在延安看見了魯迅文藝學院的同學們在廣場上演出的《兄妹開荒》和《花鼓》戲,受到成千上萬觀眾狂熱地歡呼,他也被深深感動了。於是開始接觸民間文藝,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接近民間的風格。艾青說:「民間文藝中有非常豐富的寶藏,如在《信天遊》裡,充滿無數熱情而又美麗的句子。勞動人民的強烈的愛情,通過許多比喻描寫出來。這種愛情是和勞動人民相關聯的」。當他閱讀了《內蒙古民歌選》興奮不及,充分肯定了許多充滿草原氣息的好詩。例如《韓密香》:「震動了山峰的/是大黑馬的四隻蹄子/攪動了眾人心的/是可愛的韓密香的兩隻眼睛/太陽下的松樹枝/離不開影子/我和小韓密香妹妹/幸福地戀愛她一輩子/月亮下的紫檀柳枝/離不開影子/美貌的小韓密香妹妹/連著我的心。」艾青評論「這就是很美的一首詩。這裡,愛情不僅和大自然相關聯了,比喻也是很自然的,這樣的詩,應該屬於文學中最好的作品之列。作品,純真、樸素,充滿了生命力,而所有這些正是一切偉大的文學作品所應該具備的品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學遺產當中最可珍貴的一部分。」
畢竟民歌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就出現的新生事物。時代在發展,詩歌要貼近時代。學習「舊形式」創造「大眾化」,艾青是這樣強調的,「向民歌學習,學習它們的精華,拋棄它們的『糟粕』,改造我們脫離群眾的審美觀念是完全必要的。」
02
形象思維是詩歌創作的重要特徵
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兩個最基本的思維活動,一是抽象思維,二是形象思維。一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及其成果論著主要靠抽象思維的方式,即邏輯學的推理和探討。而表現在文學藝術的創作,特別是在詩歌的創作過程中,主要靠形象思維的方式,沒有富有形象思維的詩即便是押韻再好,排列再整齊,也不能算好詩。
詩只有藉助形象思維的方法才能產生持久的魅力,古往今來,凡是存在長久生命力的詩歌其創作特點無不是借用形象思維寫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屈原不朽的長詩《離騷》就是駕馭形象思維的方法,以富有創造性的想像力抒寫了詩人滿腔的愛國熱忱和懷鄉之情。那瑰麗多姿,跌宕起伏的詩句,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詩人崇高的氣節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苦悶。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將瀑布看作「掛」在懸崖峭壁上雪白的飄絹,看成是從九天傾瀉而落的銀河。這種擴張和描述,恰恰以卓絕的形象藝術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
關於詩歌的形象思維在詩歌中的作用,艾青在《艾青詩論》一書中從理論上作了集中系統的闡述:
「形象思維的活動,在於使一切難於捕捉的東西,一切飄忽的東西固定起來,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象印子打在紙上一樣地清楚。
形象思維的活動,在於把一切抽象的東西,轉化為具體的東西——可感觸的東西。
形象思維的活動,在於使所有滯重的物質長上翅膀;反之,也可以使流動的物質凝固起來。
通過形象思維,可以使相距萬裡的攜起手來;反之,也可以使原來在一起的揮手告別。」
關於詩的形象思維艾青是這麼論述的,而形象思維也貫穿在艾青寫詩的全過程。喜讀《艾青詩選》(198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編選了艾青自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所寫的八十七首詩歌,特別是到了1991年讀了由山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艾青全集(五卷集)》,其中第一、二卷選入艾青四百八十多首詩歌,讀後令我完全沉浸在詩的優美的形象思維之中,他的每一首詩歌都是用形象的語言來完成作者內心世界的所想所思,用比喻的手法將要表達的思想提升到一種嶄新的高度,讓凝重的物質長上飛翔的翅膀,使讀者耳目一新,回味無窮。《我愛這土地》一首,背景是1938年日本大舉侵華,我國的大片土地被淪陷了,人們生活在悲憤與苦難之中,作者和淪陷區的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艾青對祖國充滿了憂患意識。他寫道:「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
艾青在這一首短短的十行詩裡運用形象思維鍛造了一種深沉而優美的詩歌境界,把他愛國,愛人民的炙熱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為我們樹立了寫詩的典範。
03
不可忽視詩歌的宣傳功能
詩歌和其它文學藝術一樣都是人類實踐活動在作者頭腦反映的的精神產物,既來源於生活又更高、更強烈、更集中於生活,反過來詩歌通過她的凝聚起來的思想、道德、感情和詩意美又作用於生活,影響人們的頭腦和社會活動。一首充滿生活的優美的,飽含激情的詩歌,會使讀者隨著它的脈搏跳動而跳動,隨著它的感情轉換而轉換。甚至一首詩歌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關於詩歌的宣傳功能,艾青在他的《艾青詩論》中作了具體的、系統的和完美的論述:
「任何藝術,從它最根本的意義說,都是宣傳;也只有不叛離『宣傳』,藝術才得到了它的社會價值。
創作的目的,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意欲、思想凝固成為形象,通過『發表』這一手段而傳達給讀者與觀眾,使讀者與觀眾被作者的情感、意欲、思想所感染、所影響、所支配。這種由感染、影響、而達到支配的那隱在作品裡的力量,就是宣傳的力量。
不要把宣傳單純理解為那些情感之浮泛的刺激,或是政治概念之普遍的灌輸;藝術的宣傳作用比這些深刻,更自然,更永久而又難於消泯。」
一篇作品一旦「發表」就會在人們的心靈上打上烙印,就要負起神聖的社會責任和時代的擔當,決不是個人情感的一時抒發了。自「五四」運動以來,艾青的作品根植於中國這片苦難的土地,他的詩篇緊扣時代的脈搏,反映人民的心聲,為喚起中國人民投身自身解放的偉大事業起到了「號角」的作用,說他是位人民詩人,更是一位人民戰士,,他為時代而呼,為喚起人民抗戰熱情而歌。他在詩歌創作過程中總結出的一整套理論經驗影響了幾代詩人的創作,因而成為了「五四」運動以來詩壇公認的最傑出的愛國詩人和詩壇泰鬥。
雖然艾青早已離我們遠去,在紀念艾青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艾青在詩歌創作道路上總結出的一系列新詩創作的最基本經驗和方法,並形成了艾青詩歌創作的理論無疑是對艾青最好的紀念。
(註:文中插圖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劉炳晨,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人,大學本科。中學時代就酷愛文學,1958年(初中二年級)在詩人田間主編的河北文藝《蜜蜂》月刊第四期首發6000多字小說《馬棚裡的故事》。1961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轉業,長期在廣州工作和生活。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廣東作協會員、廣州市原作協理事、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研究員。幾十年來業餘時間在文學天地潛心耕耘,頤享天年。正式出版著作多部,1991年出席在首都北京召開的艾青詩歌國際研討會,多次參加《國際華人詩人筆會》等大型詩歌文化活動。
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
《國際漢詩研究專刊》
社長:周瀚博士
總編輯:沙浪(香港)
名譽社長:何佳霖 陳美慧 林凱旋 黃元元
副社長:木子 路羽 文榕 冬雪驕陽
執行總編輯:無定河 邊小嶸 劉蕾
名譽編委:李遠榮 唐至量 張繼春 宋詒瑞 陳娟 徐國強 張繼徵 鴻碩 萬龍生 餘曉曲 芯尼 趙青山 周劍平 陳亞洲 馬彥 鄧瑛 陳華美 璐瑤 胡金全 知止 伊夫 曾經滄海 向雲 鍾晴 李育才 維港泊人 夏智定 山林 厲雄 吳燕青 陳利平 陳積民 陸千巧 陳君
主編:狂蜂
副主編:彭鳴 邊海雲
執行副主編:詹柳青 王廣田 茆春香
責任編輯:章誌文 關敏儀張秋玲 程鵬霖 豐鈴 冰雨 向文慧 向春宇 安之 陳如琹
團隊:
國際華文詩人筆會
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
中國蕭軍研究會
世界華文愛情詩學會
華夏新詩研究會
《伊甸園》詩刊社
《新國風》詩刊社
華美文學社
國際福林詩社
國際新行詩社
《國際漢詩探索》
《國際漢詩研究專刊》
《五洲華人文藝》
華語詩學會
《詩殿堂》(漢英雙語詩刊)
《藝文論壇》
《青溪新文藝》
中國先鋒作家詩人文化藝術創作聯盟
《國際詩歌文化傳媒詩詞方舟》
圖片除署名外 其它均來源於網絡
會員投稿郵箱:Guojishige168@163.com
轉載請註明「國際漢詩研究專刊」
轉發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