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畫報》記者 胡金一
每年,當一顆顆網球被澳洲的驕陽曬得滾燙,球鞋和墨爾本公園球場的場地摩擦出的焦糊味道瀰漫在空氣中的時候,世界上最好的128位球員也都在籤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準備向年初的第一項大滿貫發起衝擊。
每個賽季的開頭都是最難以預料的,經歷了不算漫長的冬天之後,每個球員都改進了技術、儲備了體能,準備在賽季初的第一項大滿貫上大顯身手。更重要的是,有人老了一歲,也有人長大了一歲。
不得不說在卡達的過早出局讓德約科維奇的澳網備戰之旅有些顛簸,在卡達公開賽之前,諾瓦克·德約科維奇和拉斐爾·納達爾上一次同時參賽,但都沒有進入四強還要追溯到兩年半之前的馬德裡大師賽。
也許對於上賽季連續遭遇腕傷和闌尾炎手術的納達爾來說,這樣的開局是很多人預料之中的,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從傷病中啟程了,其中艱難他比任何球員都更加了解,所以對於這意料之中的開局,納達爾接受得十分心平氣和。「賽季還有很長。當你從傷病中恢復的時候,你不能只看到眼前,你需要向前看。對於我來說,我需要好好訓練,為澳網做好準備,但我知道也許我會在那裡輸球。也有可能我會贏得一些比賽,我不知道。」
但這些意外已經很久沒有發生在塞爾維亞人身上了:先是因為發燒退出阿布達比表演賽的決賽,後又在卡達公開賽的八強戰中三盤不敵克羅埃西亞大炮伊沃·卡洛維奇,在最善長的大滿貫賽之前,這樣的表現可不是什麼好的信號。
德約在今年的澳網中進展順利,目前已打入八強。
德約和卡洛維奇的上一次交手還要追溯到2008年,那次也是卡洛維奇贏得了比賽,值得一提的是後者在當年這場比賽之前的唯一勝利是在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羅傑·費德勒身上取得的。「他的發球太好了,當然這也是我可以預料到的。在我打這場比賽之前,我就知道自己的機會會很少,但我還是寄希望於場地和風速會給我一些處理對方二發的機會。」以7比6、6比7、4比6輸掉比賽後,德約說道,在這場用時2小時15分鐘的比賽裡,卡洛維奇連一個破發點都沒有給德約。
德約是公開賽年代裡在澳網獲得冠軍次數最多的球員之一,和他一樣並列四次奪冠的費德勒和安德烈·阿加西在勝率上低於塞爾維亞人,而且在去年八強戰意外輸給斯坦·瓦林卡之前,他已經在這片球場上贏得了25連勝。更何況作為去年的排名年終第一的球員,德約度過了非常紮實的2014賽季,他在溫網奪冠,並且贏得了巴黎大師賽和年終總決賽的冠軍。
2014年,在溫網奪冠。
但事實上,從2008年首次獲得澳網冠軍,也是德約科維奇職業生涯的第一項大滿貫冠軍開始,到2011年至2013年的墨爾本公園三連冠,德約此前在澳網奪冠都是以「零熱身」空降的方式贏得的,近八年來德約唯一一次在ATP巡迴賽中為澳網熱身是在2009年——在布裡斯班首戰出局,來到雪梨又在半決賽中輸給了名不見經傳的芬蘭選手亞爾科·涅米寧。而當年的澳網,一路跌跌撞撞來到半決賽的德約遭遇安迪·羅迪克,在前三盤戰成1比2的情況下宣布退賽。
但顯然這樣一場失利並沒有給德約去墨爾本的心情帶來多大的影響,就像他在接受FOX電視臺採訪時所說的那樣,人們也可以從積極的方面去理解過去兩周裡球場上發生的一切,「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熱身,不管是在單打還是在雙打方面,我一共打了6場比賽,我覺得這樣很好。我也很希望自己可以走得更遠,至少是在單打方面,但這就是事實。我覺得(多哈)是很棒的一周。這樣我可以儘早去墨爾本適應時差,眾所周知,過去的這些年裡,我在墨爾本有過驚人的戰績,這讓我有足夠的自信進入2015賽季的巡迴賽。」
作為賽季初的第一項大滿貫賽事,澳網有時候不僅僅是球技的測試,它也在檢驗球員的身體和內心是否為接下來漫長而殘酷的賽季做好了準備,而此前還沒有人在這項測試中做得比諾瓦克·德約科維奇更優秀。
你可以想當然地認為ATP排名前一百都是一群生長過剩的高校男孩,他們白天追著球跑,晚上追著漂亮姑娘跑。但就像在學校裡一樣,當「學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都經歷過苦行僧一樣的歷練,而德約科維奇的成功也不是個例外。
《衛報》在2014年的一篇文章裡這樣描述德約,「他天生就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他用變化治好了自己的慢熱。當他5歲第一次站在網球場旁邊的時候,首先吸引到啟蒙教練伊蓮娜·傑西奇的就是他的好奇心,他會把每一個細節都問清楚……的確,德約科維奇的名字在他的國家代表了太多。2013年,當一個新的塞爾維亞航空公司成立的時候,他們的第一架飛機就被命名為諾瓦克·德約科維奇。他在電視鏡頭前的溫文爾雅、他理性的政治訴求以及在體育界獨特的聲望,如果他有一天成為塞爾維亞的總統,請不要為此感到驚訝。」
雖然他的國家飽受戰火,但德約仍然視那段經歷為他人生中的財富。就拿給孩子取名這件球場以外的事情來說,費德勒的第二對雙胞胎在5月份降生,而他與米爾卡在「也許是(孩子出生)前一天」才開始準備給孩子取名的事情,這也正好印證了瑞士人在比賽中進攻型的打法,和他多年贊助商的那句廣告語:Just Do It!
德約和教練貝克爾在一起。
然而德約卻在這個「關鍵球」上選擇了不同的處理方式,他甚至追溯了塞爾維亞的整個歷史,來為自己的兒子選擇名字:史蒂芬·德約科維奇——這也許讓你先想到史蒂芬·埃德博格,目前擔任費德勒教練的6次大滿貫冠軍得主。雖然德約在自傳中也曾經提到埃德博格曾經也是他年少時的偶像,為了能夠接近後者的成就,他甚至在青少年時期嘗試過發球上網的打法。但顯然,這個名字並不是用來向瑞典人致敬的,而是源於尼曼雅王朝統治下的塞爾維亞的在中世紀的鼎盛時期。
你好,史蒂芬!
從1169年史蒂芬·尼曼雅繼承拉什卡大公位之後的兩百多年裡,先後有11位君主都以史蒂芬作為自己的名字,這段歷史讓塞爾維亞人至今引以為傲,此前他們的足球明星尼曼雅·維迪奇也是以此命名的。「我知道史蒂芬是一個國際上很通用的名字,但是它對於我的國家來說是一個象徵,」德約科維奇去年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採訪時說,「這個傳統要追溯到公元12世紀,尼曼雅王朝的建立者和此後的幾個君主都叫史蒂芬。」
「我的妻子和我一下子就都想到了這個名字,我們喜歡這樣的文化象徵。我們喜歡去追溯每件事物之後的哲學,而且相信這是生活、思想以及知識世界的魅力所在。你可以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同一件事物,並且深入的分析它。塞爾維亞是我和伊蓮娜無無法割捨的根,所以即使史蒂芬出生在摩納哥,但他仍然是一個塞爾維亞人。」德約說。
「世界上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塞爾維亞在哪,」德約科維奇曾經這樣說,「甚至有些人認為我說的是西伯利亞。向人們解釋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長途旅行,但我很享受。做得足夠好,並且一直和我的國家在一起,這已經成為了我的任務。因為過去媒體並不是經常報導我們國家的新聞,就算報導的話,也通常不是什麼好事。」
當他終於站上職業巡迴賽的賽場,他所代表的國籍也成為了他事業中一等一的大事,他也成為塞爾維亞這個人口不到1000萬的國家給這個世界最醒目的輸出品,而這也是他成為世界第一之後所背負的最沉重的責任。如果說去年的溫網冠軍是他送給妻子伊蓮娜的新婚禮物,那麼2015年的澳網,德約希望能夠送給他的兒子史蒂芬。
本文原載於《體育畫報》IPAD版。
更多精彩的免費內容,敬請前往Appstore下載IPAD版的《體育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