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2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報導,由上億打工者的汗水支撐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曾為中國經濟騰飛與持久繁榮奠定了牢固基礎,佔有兵就是這段巨變史的親歷者和記錄者。二十年來,他數百萬次地按下相機快門,讓一個個打工者彷徨、辛酸與快樂的瞬間得到永恆定格。佔有兵記錄的影像多次獲得社會的認可,其具有的真實力量更是一次次提醒人們回望過去,思考當下。誰曾想,因為他的作品,這兩天一個話題 #被時代淘汰的流水線年輕女工# 衝上了熱搜。
佔有兵:用攝影為打工者收集和整理「文獻」
「拍攝他們(打工者)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拍攝我自身。」佔有兵在接受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採訪時說,「他們不但是我的鏡像,也是我曾經的經歷。」20年前,佔有兵離開部隊,開始在酒店業和製造業一線一邊打拼,一邊紀錄,他的作品在八年前為他贏得了一份媒體的職位,佔有兵也得以更專心地用相機記錄下「打工人的常態生活。」
工廠內來來往往的女工人潮(受訪者佔有兵供圖)
初到廣州的打工者還帶著一絲新鮮感(受訪者佔有兵供圖)
佔有兵將拍攝比喻為「收集文獻」,未能被拍攝的狀態則是文獻缺失的遺憾。佔有兵用「不斷拍攝」的做法來避免這種遺憾,同時盡力找到「不同的線索」,讓「文獻」更加完整。每次進到車間,佔有兵都懷著一種「最後一次遇到這些人」的心情,「窮盡一切辦法」去追求拍攝角度、景別和拍攝對象狀態的多元,以至在拍攝過程中偶爾會引起誤解,產生一些摩擦。
臥鋪汽車內休息的打工者(受訪者佔有兵供圖)
佔有兵說,自己踏上攝影師這條道路並無特意規劃,而是「社會需要時的順勢拿起」。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製造業的打擊一度讓佔有兵深感不安,也讓他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一路來與書籍和相機相伴,佔有兵不斷觀察且適應著飛速變遷的社會,也不斷把握住時代給予的機遇,閱讀、寫作和拍攝已經成為驅散佔有兵心中危機感的重要力量。目前佔有兵將自己定位為「打工文獻的搜集者」,為未來開辦「農民工博物館」的目標努力著。
回憶起勞動密集型產業最鼎盛的年代,佔有兵說,生產效率最大化的目的要求著工人對某一特定工序的極端熟練,也限制了人生存與活動的空間,「人被一個比較強的機理所控制著。」而對於當年網際網路上對自己照片的負面評論,佔有兵也看得很開——每個個體對圖片的解讀是不一樣的,不同的觀點很正常,「我不能強制所有人用一種方法來看一個照片。」
正在朗讀英文的女工,不少人在流水線上依舊嘗試改變命運(受訪者佔有兵供圖)
佔有兵攝影作品的人文關懷還體現在對人生命周期的關注之上,例如一位女工從小姑娘到退休的數十年曆程。同時他鼓勵著被系統「困住」的人保持上進的心態,嘗試改變自己的命運。「如果滿足於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你被困住的機率是很大的。」佔有兵說,「不過一些有思想的人總是在隨時做出改變,努力獲取知識和技能,更好一些的則積累到了足夠的人脈和資源,改變自己的處境。只有被困的系統,沒有被困的人。」
智能製造企業人士:一些領域機器代替人力漸成大勢所趨
12月2日上午,第六屆廣東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博覽會在東莞開幕,以拓斯達、大族雷射、沃德精機為代表的東莞裝備業軍團,與瑞士ABB、德國庫卡、日本發那科和安川電機等世界級大咖同臺競技,彼此相互交流實現產需對接,加快推動區域智能製造產業發展。
拓斯達科技機器人銷售部營銷總監吳章藝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擁有2000多人的大企業,他們比較容易請人,然而他們的終端企業卻面臨招工難的問題。
吳章藝表示,伴隨著中國製造業的「人口紅利」不斷地消失,「招工難」、人工成本高等成了不少勞動密集型行業面臨的非常棘手問題。企業也開始尋找「機器換人」之路,來提升企業競爭力。誠然,在政策紅利利好的情況下,各行業正在上演「機器換人」,成效顯著。機器代替人力,正在逐步成為不可逆轉的大勢所趨。
這番言論正契合了佔有兵的照片引發的「被時代淘汰的流水線年輕女工」的話題,也呼應了某種時代焦慮。
學界人士:「女工」們消失在流水線 卻能在其他領域發光
對於「年輕女工被淘汰」的話題,華南城市研究會(智庫)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時代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不同的需求,企業對機器人的投資降低了後期的成本,對勞動密集型工作對需求會減少。正如拓斯達科技機器人銷售部營銷總監吳章藝向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介紹稱,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日益提高的管理成本等因素託舉著「機器換人」的大趨勢,今年的疫情也導致機器人行業出現井噴。
車間中的女工面帶疲憊(受訪者佔有兵供圖)
胡剛認為,與其說這是女工們「被時代淘汰」,不如說這是「被其他領域分流」,「用工形式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包括女性在內的新一代的活法和選擇更多了。」胡剛說。
胡剛稱,關心新一代的同時,對於那些為中國經濟發展付出過心血,卻正在慢慢老去的老一代勞動者們,社會要繼續更多的關注和保障。另外胡剛建議他們也應主動去彌合信息的鴻溝。「畢竟這是一個不停學習,不進則退的時代。」胡剛說。
要想以更高的技能水平支撐起「中國製造」,顯然還需要更多技能「勞動者」,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中國製造」的未來掌握在新生代農民工手中,偌能給他們搭建更多實現人生夢想的平臺,相信這些有知識、有技術的新生代農民工,也將會託舉起「中國製造」的明天。
監製:白中華
記者:楊昶
編輯:劉紅偉 王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