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西域記》(卷二三國)中,詳細的介紹了印度社會制度。說:「印度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婆羅門,淨行也。剎帝利,王種也。吠奢,商賈也。戌陀羅,農人也。」這裡提到印度的四個種姓,代表四個階層。
印度種姓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等級劃分制度之一。它的形成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是一種以血統為基礎的社會體系。
▲印度的種姓制度
四個等級
最高種姓是婆羅門,傳說源於梵天的頭。主要由僧侶、學者組成,是最尊貴的等級,壟斷著印度最好的社會資源。
第二種姓叫剎帝利,是梵天的臂膀。主要由達官貴人構成。他們掌握權力,在社會地位上,僅次於婆羅門。
▲印度的種姓制度
第三種姓叫吠舍,起源於梵天的雙腿。包括農民、手工藝人、商人。
第四種姓叫首陀羅,是由梵天的腳創造,被充當奴隸。現在他們大多從事低端職業,比如伐木、翻土、挑水之類的工作。
▲印度賤民達利特人
下下等人
但第四個種姓還不是最低等的!還有人處於第四等級之下。這就是達利特人,被稱為「賤民」。屬於「不可接觸的一類人」,從事著更苦更累的工作。
▲印度高種姓女孩
源於血脈不同
從外貌看,高種姓人膚色更白,五官立體。主要是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來源於中亞。1500年前,雅利安人大舉南侵,佔領了印度,成為印度的統治者。他們的血脈在此傳承下來,長相區別於南亞人。
▲印度低種姓女孩
低種姓人則皮膚黝黑,鼻扁,身材較矮。是尼格利陀和達羅毗荼人的後裔,古南亞原住民,被列為高種姓人的奴僕。
單單就這一點,低種姓人想冒充高種姓基本是痴心妄想,看臉就露餡了。
▲印度低種姓人日常
不同的世界
數千年的等級制度,將高種姓和低種姓人完全分割開來。從思想意識上,印度人就會自動按種姓劃分各自的貴賤等級。
不同種姓之間的人拒絕往來,高種姓的孩子也不會跟低種姓的孩子玩耍,種姓之間不能通婚,甚至不會坐在一起吃飯。高階層能得到優越的社會資源,掌握權力,低階層處於被統治地位,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印度低種姓婚禮
觀念根深蒂固
1947年印度獨立後,宣布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的思想禁錮,和以血統為基礎的社會體系,使種族歧視深入到印度各階層,種姓貴賤之分的觀念根深蒂固。
大部分低種姓人在印度從事著低端工作,靠體力和給高種姓人打工為生,掙微薄的工資。他們受教育程度也很低。印度文盲佔世界文盲的三分之一,都是低種姓人,他們的識字率只有55%,其中女孩的文盲率更高。他們更加遵從習俗,屈服於命運。
▲廢除種姓
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強大的精神支柱給人們力量面對各種苦難,似乎人們也能坦然接受了種種不公平對待。觀念上的固化,嚴重阻礙了印度階層間
的流動發展。底層人群向上流動異常困難。
在印度一個低種姓的計程車司機,每月收入大約只有100美元。被稱為賤民的達利特人,相當一部分走投無路當起了苦行僧。貧窮更加限制了階層跨越。
▲印度印度計程車司機
綜述:
一個社會形態的產生有它特定的歷史淵源,其終結也同樣是因為社會環境的變革。種姓制觀念已和當今現代化環境格格不入。隨著科技進步、教育普及,高低種姓間相互融合將成為常態。低種姓印度人通過自身奮鬥,跨越階層也會越來越容易。摒棄了舊制度枷鎖後的印度是什麼樣子,歷史會有答案。
【參考資料】:《大唐西域記》《階序人》《印度教種姓制度:3000年的枷鎖與磐石》《India's caste system discriminates》【圖片來源網絡】【文案編輯】:目海志B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