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就已紅海的早教行業,變得更加沸騰。
早教集團向科技延伸,K12教育向學前延伸,網際網路企業向早教延伸,有人希望在這裡找到第二曲線,有人希望在這裡找到流量入口,有人希望在這裡找到變現模式……
2018年,金寶貝首席教育官翁翔堅創立了金寶貝科技並出任CEO,希望打造 0-6 歲⼉童線上線下互通的全產業教育服務平臺,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服務更多家庭和兒童。
此外還有更多的企業、資本、技術、人才蜂擁而至,給早教行業帶來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時,也讓市場上出現一些「雜音」。
技術真的能顛覆這個行業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早教OMO?關注流量獲客還是關注產品本身?還有人踏實地做教育這件事麼?是讓家長不斷焦慮,還是讓孩子不斷成長?
金寶貝科技創始人翁翔堅
針對以上問題,浪潮新消費對翁翔堅進行了採訪,從中了解到了翁翔堅和金寶貝的一些思考、實踐以及答案……
一、傳統企業藉助科技尋找「第二曲線」早教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行業,主要有三大痛點。第一,用戶年齡特別小,服務特別重。第二,早教行業嚴重依賴於人。第三,模式嚴重依賴於線下,各地門店連接效率低,無法形成合力。
提到早教就不得不提金寶貝。金寶貝於1976年在美國加州成立,如今已經成立接近半個世紀。
可以說,金寶貝開創了早教這個行業。這個早教巨頭更是在全球40多個國家擁有過1000多家門店,2003年開始進入中國,目前在中國也有600多家門店。
早在2018年,金寶貝就開始考慮科技化和數位化的建設。
彼時,金寶貝高層深刻地意識到:唯有擁抱科技,金寶貝才能從原來的第一曲線探索出第二曲線,才能穿越時代、行業和企業的周期,成為一個延續到百年的品牌,繼續引領和定義早教行業的未來。
《創新者的窘境》裡提到一個觀點,成熟的大公司是很難自我迭代的,唯一的方式是把公司的元素和外面新的元素組合起來。
翁翔堅是網際網路行業的老兵,從自己創業到去騰訊和阿里工作、再到成功將AI教育公司運營上市。
從通信、PC端、移動端、再到AI和產業網際網路,他不斷看著技術行業發展變遷,對「AI+教育」或者「教育+科技」也有深刻的理解和實踐。
翁翔堅表示:「AI、OMO、數位化、產業網際網路這些技術和模式,需要跟具體的產業結合起來。早教算是一個很傳統的行業,過去十幾年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不妨大著膽子去試一試,說不定是有機會的。」
二、技術是工具,最終要為產品和業務服務伴隨眾多新技術的產生,很多從業者反而更加焦慮迷茫了。在翁翔堅看來,一切的技術都只是工具,都是為產品和業務服務的。AI也好,OMO也好,數位化也好,產業網際網路也好,都應該為企業具體的產品和業務服務。
拿金寶貝舉例,技術主要能帶來兩點改變。
第一,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金寶貝有600多家門店,以前上課需要排隊人工籤到。做教育的都知道,籤到和上課其實是消課的表現,跟財務相關,是極其重要的事情。
金寶貝科技做了一個升級,向全國門店投放了1000多臺「數字籤到機」,家長通過手機即可籤到消課,同時還能自主查看課表、預約課程以及請假等。
技術僅在這一個點上,就降低了金寶貝所有的門店前臺投入。整個鏈路實現了數位化,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
第二,業務模塊更加多元化。
傳統的早教中心擴張速度很慢。金寶貝通過技術,讓業務模塊更加多元化。
針對門店場景,金寶貝有育樂課(Play)、音樂課(Music)、藝術課(Art)以及新增的拼搭課(Project)。針對家庭場景,金寶貝上線了金寶貝啟蒙APP,推出訂閱制家庭早教課程和益智玩具。
安索夫在《多角化戰略》文章中強調「多角化是用新的產品去開發新的市場」。類似,企業通過科技實現業務多元化,就能立足不同的場景,觸達更多的人群。
金寶貝就是通過科技化和多元化,實現了「上雲」和「入家」,進而讓金寶貝「無處不在」。
三、O2O是「搬運」,OMO是「融合」翁翔堅告訴浪潮新消費,O2O和OMO是有本質區別。
O2O實際上是服務的搬運。比如美甲加個上門,把美甲服務帶到家庭場景。比如補習加個上門,把培訓服務帶到家庭場景。今天很多企業做OMO,仍然還只是「搬運」。
比如一些上課的課件不改,直接放到家庭場景裡。而真正意義上的OMO應該是一個融合的概念,之於線上,之於家庭,是獨立且完整的新場景,對於新場景應該有不同的解決方案。
在線下門店場景中,除了上文提到的「數字籤到機」,金寶貝還通過科技讓孩子的成長軌跡連點成線。
入學前,APP生成「測評報告」形成孩子能力發展軌跡的起點;入學後,老師將觀察和記錄孩子課上的表現和能力分析,以「隨堂反饋」的形式發送至APP,家長可以直觀看到早教的效果。
而在家庭場景中,金寶貝「家庭早教核心課」通過「月齡課程」加上「月度繪本教具」,讓家長輕鬆在家早教。
月齡課程是系統智能匹配,按月解鎖四大課程,包含音樂課、育樂課、藝術課、親子共讀課。月度繪本教具則包含原創繪本、藝術材料包、IP教玩具等,按月寄送到家。
家長可以結合教玩具,和孩子一起親子互動,互動場景可上傳至APP,記錄寶寶成長瞬間,還能得到線上指導師的評價反饋和學習方案。
雖然不同場景的具體課程內容不盡相似,但整體的理念框架卻是完全一致的。無論是學階目標、課程理念和課程模塊,還是主題活動、會員服務以及使用的教玩具,都呈現出高度的統一和融合。
在金寶貝的OMO實踐中,線下和線上,門店和家庭,真正做到了「神似而形不似」。
四、金寶貝的「產品價值觀」1、「只要產品足夠好,本身會自帶流量」
翁翔堅認為,流量是比較多元的,會從各個維度流進來。可以來自用戶的口碑推薦,可以來自應用市場的曝光,可以來自內容載體的傳播。
還可以來自各種新興渠道,如抖音、快手、朋友圈等。也可以來自一些零售產品,如淘寶天貓上的玩具等等。
相較於目前市場上比較流行的通過裂變、社群、打卡等方式獲取流量的做法,金寶貝更多地是思考如何做好服務和產品,同時也把更多資源投放到做動畫、做IP、做供應鏈、做教玩具、做原創繪本等方向。
「我當年在一家教育上市公司,就有很多人來問,運營怎麼做?營銷怎麼做?獲客怎麼做?如何高增長?」翁翔堅稱:「我的核心觀點一直是,只要產品足夠好,本身會自帶流量。」
2、「孩子臉上的笑容才是檢驗早教產品好壞的唯一標準」
在很多同行看來,金寶貝研發的益智磁力玩具,有點像消費品裡的爆品邏輯。翁翔堅表示:「在我看來,爆品其實是命中了用戶的需求。金寶貝的早教課程能在線下持續四十多年,本身也是一個爆品。」
從短期的商業價值來看,翁翔堅希望自己每一個產品都能成為爆品。從長期的用戶價值來看,翁翔堅希望自己的產品對用戶是有價值的。
「我們更關注的是能不能持續地生產爆品,這個爆品能不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以及這個爆品是否符合我們的品牌理念和學術框架。孩子臉上的笑容才是檢驗早教產品好壞的唯一標準。」
3、「在金寶貝的產品設計裡,歡樂和成長一直是關鍵詞」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在做教育課程,會習慣性地做一件事情,讓父母焦慮,讓父母消費,讓父母覺得需要解決問題。金寶貝則比較重視小朋友本身,一切從孩子出發。
翁翔堅認為,0到3歲最重要的不是教會小朋友一項技能,而是幫助其建設一個底層作業系統,鼓勵孩子通過「玩」建立運動、思維、社交等方面的自信。
「2018年那會兒我們可以直接做英語,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個方向更容易賺錢。但我們還是選擇堅持做音樂、做藝術、做遊戲。我們今天面向家庭做各種各樣的產品,都是為了提升小朋友整體的底層能力。在金寶貝的產品設計裡,歡樂和成長一直是關鍵詞。」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教育的雜音,一些網際網路公司急功近利,短期看會有一些增長點,但長期看肯定會出問題的。
按照金寶貝和翁翔堅的理解,教育應該有自己的節奏,要把網際網路等技術當做工具,提供更好的產品來服務更多的用戶。
五、結語純看早教服務,這是一個規模超過500億而不到1000億的市場。但早教有非常強的滲透性,比如可以跟母嬰、消費結合,這時候市場規模將會倍數擴張。
龐大且可期的市場,讓眾多玩家紛至沓來。相較於傳統的早教機構,很多網際網路企業手握先進的技術和模式,開口流量,閉口轉化,頗有「顛覆者」的感覺。
作為早教行業的巨頭,金寶貝從2018年開始自我革命和自我顛覆。AI、OMO、數位化、產業網際網路等等,都成了金寶貝迭代升級的工具和武器。
同時,在教育理念和產品價值觀上,金寶貝又化身「堅守人」,堅守著自己相信了近半個世紀的理念,最終讓用戶享受到更多元更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