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之形方,方城也!
「方城」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著作《左傳·僖公四年》這部古書中,書中有段文字明確記載:「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這段話中的「方城」,實際指的是方城山,即今天河南省方城縣境內東北處的長城山,楚長城。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逐漸變得強盛,楚文王二年,楚國在徵服了漢水以東諸侯國之後,率軍向北發展,最後滅掉了繒國(方城境內),並將繒國納入楚國的疆域版圖,為了防止鄭、秦等國的入侵,楚文王在繒國「繒關」的基礎上修築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長城,又在長城山角下建造了一座小城池,作為關塞屯軍戍守之用,因城池形方被稱為「方城」。
由於楚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長城,直至後來秦始皇修築萬裡長城都是以楚長城參照而來的,所以,方城縣境內的楚長城被後人稱為中國的長城之父,再加上方城城邑位處楚國與中原諸侯國之間的咽喉要道,各國交往使節均需自此經過,方城城邑之名在楚國時就名揚天下,各諸侯國人民普遍把「方城」這個城邑名稱作為楚長城和這個轄區的代稱了。
今天的方城轄地在春秋戰國時期名叫「陽城縣」,古之所謂「方城」,只不過指的是陽城縣境內的方城山,而正式以「方城」作為縣名,《魏書.地形記》中曾記載,是開始於南北朝時期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從春秋楚地開始,在漫長的朝代更迭中,方城幾易其名,春秋至秦朝時置陽城縣;漢朝時改為堵陽縣;北魏時始置方城縣,後又無數次改名,歷經時間太短,已無法考證,金代時置方城為裕州,轄管方城、舞陽、葉三縣。民國二年(1913)裕州廢,又叫方城縣。
方城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就有人類活動,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現存有古繒國遺址、天下第一古長城楚長城、博望的三國古戰場、東漢湖陽公主修真之所煉真宮、中原五大名剎大乘山普嚴寺、佛溝摩崖石刻等古代遺址。
方城還是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法聖漢廷尉張釋之、西漢著名外交家、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等歷史名人的故裡。
方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不但出現過很多歷史名人,還留下了很多美麗的傳說,更有意思的是,有幾個著名的成語典故就來源於古老的方城,下面筆者就給大家講講與方城有關的幾個成語故事。
先說一說「固若金湯」這個成語。
固若金湯一詞,源自於《漢書·蒯通傳》,裡面記載:「邊城之地,必將嬰城固守,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
詞語中的「金湯」,就是指方城縣古莊店鄉境內的金湯寨。位於古驛道北側,脫腳河與高莊河之間的突高地帶上,金湯寨歷史悠久,商朝時,這裡叫小金莊,是北部邊界的軍事要寨,駐守大將名叫金湯,因城防堅固,易守難攻,因而長期安定,經濟繁榮。商王為表其功,依據大將的名字和小金莊三面環水之勢,命名此處為金湯寨,並讚揚說:「大商邊防均固若金湯大將所守村寨,將萬世無憂。」後經逐步演變,「固若金湯」就用來形容城防堅固,牢不可破,成語「固若金湯」的典故即源於此。
現在的金湯寨,西寨門上的對聯「金城永固直同漢寨三千,湯池環繞不亞秦關百二」,橫批「固若金湯」仿佛在訴說著久遠的過去。後多次戰亂,金湯寨雖多處受損,但「金湯寨」石刻至今尚存。 2006年,省文化廳命名金湯寨村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
再說說「望梅止渴」這個成語的由來。
河南省方城縣城西南部的博望鎮沿古道往西南行5公裡,有一個環境優美的村子叫梅林鋪,村落位於襄漢驛道之上,軍事上有名的成語典故「望梅止渴」就產生在這裡,是當年曹操所指望梅之處。
東漢末年,軍閥並起,曹操統領大軍徵伐駐守宛城(今南陽)張繡的軍隊。時值酷暑盛夏,當大軍行至宛城北部博望一處荒山野嶺時。士兵個個渴得要命,行軍速度也慢了下來,曹操知道這個地方離水遠也非常著急,後來曹操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揮手一指,高聲道:「前邊有一大片梅子林,樹上結著又大又甜的梅子,大家全速前進,到梅林吃梅子去!」
又渴又累的士兵們一聽說前面有梅子吃,乾渴的嘴裡都湧出了口水。個個精神抖擻加快步伐,終於按時間趕到了目的地。
曹操所說的梅子林,就是現在博望鎮的梅林鋪村,這裡曾經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古戰場,在火燒博望坡附近的一些村落,村子四周現在還種植著大片的梅子。
還有一個成語叫「枯木逢春」。
枯木逢春,可解釋為枯乾的樹木欣逢春日,重新獲得生命力,很多人只知道這是一個形容詞,其實這個成語的來源,與方城境內的大乘山普嚴寺佛家典故有關。
北宋著名僧人作家釋道原在他的著作《景德傳燈錄》中寫道:「唐州大乘山和尚問:枯樹逢春時如何?師曰:世間希有。」
這段對話的意思是說,有人問枯木逢春是悟道的內容嗎?大乘山和尚說:是的,真如佛性道理不是世俗之理,是出世間之理,就象枯木逢春那樣為世間稀有,如果將枯木比喻為佛性的話,那麼逢春則是隨上了機緣,開花則為妙用。「枯木逢春」說明真如佛性隨緣而生妙用之理。
這裡所說的大乘山和尚,即方城縣大乘山普嚴禪寺的高僧。大乘山普嚴禪寺建於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普嚴禪寺高僧輩出,在佛教界很有名氣,元朝時,由於護國有功,被元仁宗皇帝御封為護國普嚴禪寺,成為中原地區弘揚佛法的聖地道場,大乘山從此也名揚天下。
源於方城的歷史故事和成語典故還有很多,如糟糠之妻、獨樹一幟、博採眾望等等,由於篇幅有限,筆者不再一一述說。
方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七千多年的文明史,楚風漢韻的雄渾與細膩,造就了這片靈秀的土地,也養育出了眾多的賢哲名士。方城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曾吸引著李白、王維、元好問等文人墨客到此吟詩作賦。國人耳熟能祥的成語密集出自這裡,足以說明河南省方城縣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位置和歷史之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