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記者 邢 雲
「我小時候是一個不幸的人,參軍後是一個倖存的人。現在,我是一個幸福的人,這一切都是黨給我的!」家住邢臺市襄都區的李銀君老人今年90歲了,7月27日,在接受採訪時,他開門見山地說。老人特意將13枚軍功章小心翼翼地別在衣服上,細細摩挲,再三端詳,眼眶充滿淚水,「好多戰友死在了戰場上,我忘不了他們……」
李銀君祖籍平山縣滾龍溝村,6歲喪母,是山村裡的苦命娃。8歲那年,村裡來了八路軍。他清楚地記得:家家戶戶都住著八路軍,他們軍紀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還幫著幹活,村民都把八路軍當成親人。
12歲起,他參加了兒童團,為八路軍站崗放哨。15歲,他自願入伍,成為一名八路軍戰士。在滾龍溝村,日軍多次掃蕩,燒殺搶掠,「抓走和打死村民幾十人,我們家的房子就被燒毀過兩次。」
「每次日本鬼子來掃蕩,村民都到山上避難。」李銀君跟著大人們掩埋過烈士遺體,「日本鬼子欠下的血淚債,滾龍溝人永遠不會忘記!」
妻子送郎上戰場,母親送子打東洋。參軍後,李銀君隨部隊在平山、獲鹿(今鹿泉)一帶活動,晝伏夜出,主要任務就是襲擾日軍。
1945年4月,在原獲鹿縣白沙村附近,3名日軍從炮樓下來進村搶東西,李銀君和戰友開槍打死了一名日軍。
「我四叔被日本鬼子殺害,我哥哥也死在了支援前線的路上。」李銀君攥緊拳頭,一字一頓:「這次戰鬥,我也為親人報了仇!」
而後,李銀君編入晉察冀教導旅北上張家口,配合大部隊挖戰壕。日軍投降後,他和戰友負責接管從山西大同、陽高等地送來的俘虜。
1946年6月,內戰爆發。李銀君所在部隊遭遇進攻後主動撤出張家口,繼續和敵人周旋。不久,他所在部隊改編為晉冀七團,武器裝備也比過去好了許多,與國民黨軍隊在高碑店打了一仗,消滅對方一個團,打出了氣勢。
1947年,李銀君參加正太戰役。這場戰役孤立了戰略要點石家莊的國民黨守軍,對扭轉華北戰局起了重要作用。同年6月,保北戰役打響。「打李家莊時,敵我拉鋸10多次,最後才佔領李家莊。」李銀君激動地說,正是在這場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表現英勇的他火線入黨。
「先打清風店,後打石家莊,消滅了第三軍,活捉匪軍長……」李銀君唱起了《解放石家莊戰歌》,仿佛重回戰場,嗓音嘹亮,神情激昂。
新保安戰役是平津戰役第一仗。彼時,李銀君是機槍班班長。勝利來之不易,「我姐夫賈兵計就是在這場戰役中犧牲的。他犧牲前一天,我倆還在行軍中恰巧碰到,匆匆見了一面。為了新中國,我倆都抱著必死決心!」
再後來,李銀君參加解放太原等多次戰役,坐木船渡黃河,解放蘭州,打下固原、同心、中衛,又攻克靈武、銀川。
1950年11月,李銀君和戰友們從陝西武功縣乘火車至山東泰安待命,一個多月後,他們到達遼寧安東(今丹東)跨過鴨綠江,「白天隱蔽、夜晚行軍,冒著敵機狂轟濫炸,到達平壤附近,準備參加第五次戰役。」
抗美援朝期間,幾乎天天打仗,其中要數馬良山戰役讓李銀君印象最為深刻。
「在馬良山地區,我們打了一個199高地戰役。」李銀君說,那天,下著瓢潑大雨,志願軍到達山上時只見武器都還擺著,卻沒有看見敵人。後來發現,敵人都穿著雨衣在一個封閉的地方躲雨。見狀,志願軍扔了幾個大手雷,接著用機關槍射擊,敵人四處逃竄,跑下山的有十幾人,俘虜了十幾個,死了五六十人。
「我們在馬良山堅持了一年零三個月,一寸陣地未丟。」李銀君在馬良山負傷三次,第一次頭部受傷,在後方野戰醫院住了一個月,又上戰場;第二次胳膊被子彈擊穿,經過救治再回戰場;第三次,彈片炸進頭部,傷勢嚴重無法取出,只好回國,「朝鮮戰場上,我被授予『戰鬥英雄』『英雄連長』稱號。」
「直到現在,這個彈片還在我的頭部。」李銀君用手指著右耳附近的一個傷疤,「因為壓著神經,沒法手術。」
戎馬百戰多,九死一生還。因為身體原因,1952年9月,李銀君轉業並分配到邢臺工作,直至離休。
「當兵是一輩子的光榮!」李銀君說,這些年來他從工資裡拿出近20萬元資助困難群眾。他還常到駐地部隊、學校等地,講述戰鬥經歷,激勵大家為國家作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