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伯澐生前應該定居在縣治的西橋附近,其地距離葬地約三十公裡,當年水路可達。1950年代建起長潭水庫(為浙江省內僅次於新安江、珊溪水庫的第三大水庫),高峽出平湖,墓地所在的前礁村「大墳」,風貌大改,然而其地山清水秀、群山懷抱,猶能看出當年的好風水。
現存地貌南宋時期的地下墓穴大多為三種類型,一種是土坑墓,也就是在土裡挖一個坑,把人埋下去,相對簡單。另一種是磚室墓,是在土坑裡面再鋪一層磚,上面再起一個半圓形的頂,即磚室券頂墓,相對考究。還有一種,是先在一個方框裡麵包磚,或者是砌上條石,上面再用石板橫貫起來,這個叫作石槨石頂墓,或者是磚槨的石板頂墓,最為費錢費工。
這三種墓室,土坑墓在史前社會就開始有了,新石器時代就這樣埋墓的;磚室墓在浙江,可能是從東漢以後才慢慢流行開來的;第三種石板頂墓從宋代以後開始流行,也是宋代最典型的一種墓葬形式。趙伯澐墓就屬於第三種。
趙伯澐棺木的完好保存,有賴於南宋以防腐為目標、以不朽為追求的葬制。棺木堅固厚重,厚約10釐米,內棺之外,又套以外棺,置於磚槨(墓室)內。墓室體量不大,「僅能容柩」。置入棺木後,棺木與墓壁之間,僅有少許的空隙。在空隙處,再填以松香、糯米汁、三合土,將棺木整體「澆灌」於密閉的墓室內。然後,覆以石板蓋頂,從而確保棺木與外界完全隔絕。這就是棺木歷經八百年仍完好如新的原因。
這種不遺餘力追求不朽的做法,與古人的魂魄觀念直接相關。魂是精神,魄是肉體,人活著,魂魄合一,人死了,魂飛魄散。所以要盡力把肉體長久地保留著,這樣才可以讓魂能夠找到可供寄託的物質載體。
趙伯澐墓二、南宋時期的喪葬習俗有何獨特之處?趙伯澐除了上身、下身各有八重衣物,屍體與棺木之間的空隙裡也塞了許多生前所穿的日常衣物,之外只有放置在頭部的少數隨葬品,如玉石掛件、銅鏡、香盒等物,應該都是生前的心愛之物,死後帶入地下去往來生。
其中一件玉璧,刻有「大唐皇帝昪謹於東都內庭修金籙道場,設醮謝土,上仰玄澤,修齋事畢,謹以金龍玉璧投詣西山洞府。昇元四年(940)十月日告聞」字樣,知為南唐開國皇帝烈祖李昪的投龍玉璧,傳世近三百年後,作為古物玩好,為趙伯澐收藏,尤為難得。
南唐李昪(889-943)投龍玉璧趙伯澐的頭部還有一枚水晶壁,這件水晶壁與投龍玉璧大小一致,通體無暇,很是剔透,素麵、透明、無色,一如虛空的鏡像,真是令人喜愛。很難想像在沒有高精度機器設備的古代,竟能研磨出如此平整,光亮,剔透,弧線規整流暢的水晶物件。
水晶壁很顯然,至南宋,世人對生死有了自己的理解,隨葬之物大多為生前所好,至於之前流行的陪葬明器,大多被南宋風雅人士所放棄。
三、趙伯澐的屍身服飾是如何保護的?將填充在趙伯澐四周的服飾提取完畢之後,我們就面臨著一個難題,那就是穿戴整齊的趙伯澐,他身上的衣服怎麼辦?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們曾經清理過幾個南宋墓葬,大多被盜,趙伯澐墓是目前浙江唯一未被盜掘的墓葬,所以這批文物非常珍貴難得。於是黃巖博物館緊急採購一個最長的冷櫃,我們把趙伯澐從棺木中小心翼翼地請出來,先暫居到冷櫃中。
2016年6月28日,盛裝著趙伯澐屍身的冷櫃帶電低溫運輸至中國絲綢博物館。我們首先對其進行消毒,這是對文物負責,也是對工作人員負責。對文物消毒的目的就是一個,就是消除文物中可能存在的害蟲、細菌等。方法一般有三種,一是低溫法,就是凍死,二是低氧法,就是悶死,三是化學燻蒸,就是毒死。我們採用的是低氧法。
為了充分認識和挖掘趙伯澐墓出土服飾所蘊涵的重要價值,應急保護中還採用科學有效的現代檢測手段採集相關信息,並進行分析研究。
在揭展前對屍身整體服飾進行三維高清掃描,可以忠實地記錄揭展前的服飾狀況。CR(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是一種非接觸、無損傷、便捷且準確性高的檢測技術,可以獲取服飾疊壓的層位信息,以此對服飾層位之間是否存在粘連做出定性分析,為揭展過程提供具體指導。
我們沒有在屍身上發現金銀財寶,但是通過CR掃描,發現在層層疊疊的服飾之間存在著很多高光點,後來發現是劇毒的水銀。水銀也是用於屍身防腐,在南宋墓葬中常有發現。
(左)圖片中的高光點即水銀 (右)揭展時在服飾中的確發現大量水銀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內,就有一間用於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的天眼實驗室。走進這間實驗室,你會發現它有點像醫院的手術室,只見30多平方米的實驗室裡,穹頂布滿密密麻麻的燈具、攝像頭等電子設備,如同一個大型攝影棚,讓人倍感高端神秘。
這是由208盞LED燈、24個工業相機、7臺控制電腦等設備組成的天眼系統。它可以實現24臺相機的同時拍攝觸發,保證24幅圖像內容是在同一時間點上的數據,以確保能夠建立三維模型。
這個由浙江大學為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發的天眼實驗室在黃巖南宋趙伯澐墓絲綢文物應急保護和研究中首次亮相。因為整個揭展過程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我們必須記錄下原始狀態。24臺攝像機全方位無死角地記錄下整個過程,保存原始信息,使整個揭展過程能夠回溯。
揭展屍身服飾在天眼室,趙伯澐身上穿著的8件衣服、8條褲子被逐一揭展,之中的所有過程都被天眼系統忠實地記錄下來。古人「事死如事生」,他死後穿在身上的衣服,更能代表當時的喪葬習俗和禮制,以往我們發現過類似的服裝出土,但不太明白穿在屍體身上的層次是怎麼樣的,這次有了揭展過程的完全信息的記錄,就能忠實復原趙氏宗室成員屍殮的過程。
完整的八套屍身服飾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委託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做了一個動畫,通過動畫可以清楚看到,這些衣服當年是如何一件件穿在趙伯澐身上的。以前我們不清楚南宋宗室屍殮服飾的穿著層次,通過趙伯澐屍身服飾的信息提取,首次復原南宋公服的穿著細節,為中國服飾史研究提供重要的考古學實證。
四、趙伯澐絲綢服飾的價值南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也是中國絲綢發展的重要時期。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先後考古發掘數座南宋墓葬:如江蘇鎮江周瑀墓、江西德安周氏墓、福建境內的福州黃昇墓和茶園山宋墓,浙江境內的蘭溪高氏墓、武義徐謂禮墓、餘姚史嵩之墓,以及2016年發掘的黃巖趙伯澐墓,各個墓葬的出土的紡織品不一,保存狀況各有好壞,趙伯澐墓是浙江境內目前發現的唯一未經盜掘且保存完好的南宋墓葬,為我們打開一個南宋貴族的風雅衣櫥。
南宋紡織考古發現1.服飾文化史的價值——再現南宋宗室成員的日常及禮儀性服飾
服飾形制之完整反映南宋宗室成員制度。涵蓋了衣、褲、襪、鞋、靴、飾品等形制,真實完整地體現南宋宗室成員的禮儀性服飾及日常穿著,尤其是屍身原位保存的絲綢服飾最能體現其身份和地位以及南宋時期宗室葬俗。結合《黃巖西橋趙氏宗譜》等宗室族譜,可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文化史研究。
服飾形制齊全2.紡織科技史的價值——體現絲織技術和提花技術的高超
織物品種之繁多見證南宋紡織科技史。織物品種包括絹、羅、紗、觳、綾、綿綢、刺繡等。從纖維、染料、組織結構、制絲工藝等角度,充分體現當時絲織技術、提花技術的高超,無疑為南宋時期浙江絲綢生產及其相關紡織科技史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研究案例。
織物品種繁多3.設計藝術史的價值——折射上層社會清淡自然與端嚴莊重的審美取向
趙伯澐墓出土絲綢文物的紋樣設計具有典型的南宋意味,輕淡自然與端嚴莊重為其突出特點。紋樣題材有花卉、花鳥、雲鶴和雜寶等。吉祥寓意紋樣的使用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層社會的審美取向,為南宋設計藝術史研究提供新材料。
紋樣題材豐富4.社會經濟史的價值——見證浙江從絲綢之源走向絲綢之府
該墓出土絲綢文物堪稱浙江在錢山漾絹片之後最為重大的發現,是浙江從絲綢之源走向絲綢之府的重要見證。其中最具特色的絲織品種為羅,四經絞羅正是五代紹興地區越羅的延續,「越羅蜀錦金粟尺」。墓中所出之綾也很有代表性,是浙江從唐代吳綾、繚綾到後來湖州綾絹業之間的橋梁。
5.對外交流史的價值——反映南宋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
南宋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的一個側面。自南宋始,中國的社會、經濟、生產重心南移,海上絲綢之路在對外交流中佔據重要地位,浙江沿海的明州、溫州、台州等地的對外絲綢貿易日漸興盛。該墓位於靠近東南沿海的台州地區,直接可以出海。這些絲綢文物與當年海上絲綢貿易的實物類別應該相同,在日本等地保存的南宋絲綢實物中,也可以得到佐證。
南宋時期,輕薄通透的紗羅是流行面料,活色生香的花卉是流行紋樣。趙伯澐喜歡紗羅,也喜歡清新淡雅的植物紋樣。每當看見這件經過我們的雙手從棺木中捧出並清洗保護的蓮花紋亮地紗袍,心中就有滿滿的成就感。這件體量巨大的紗袍,是用輕薄通透的紗羅製成,通體暗花是蓮花紋。北宋理學家周敦頤著名的《愛蓮說》,就對蓮推崇有加,在文人士大夫的心目中,蓮是高潔的象徵,趙伯澐作為一位宗室子弟,的確風雅。
蓮花紋亮地紗袍的應急保護過程後來,這批非常難得的南宋絲綢服飾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期間精彩亮相,向來自各國的賓客展示南宋時期的絲綢風採。
南宋絲綢服飾在2016年G20期間亮相(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