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的南宋「衣櫥」:趙伯澐墓出土服飾的應急保護(下)

2021-01-07 澎湃新聞
在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的南宋趙伯澐墓,出土了一批非常珍貴的南宋時期絲綢服飾(現保存於黃巖區博物館),這批服飾歷經800年的歲月,但是保存完好、數量眾多、品種齊全、信息完整,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高規格的南宋絲綢服飾,在出土之後被譽為「宋服之冠」,為研究南宋時期服飾提供重要的考古學實證。本文將分上、下兩篇,講述這批絲綢服飾的出土、發現以及背後的文物保護故事,本文為下篇。

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的 「絲府宋韻——黃巖南宋趙伯澐墓出土服飾展」

一、趙伯澐屍身不朽的秘密

趙伯澐生前應該定居在縣治的西橋附近,其地距離葬地約三十公裡,當年水路可達。1950年代建起長潭水庫(為浙江省內僅次於新安江、珊溪水庫的第三大水庫),高峽出平湖,墓地所在的前礁村「大墳」,風貌大改,然而其地山清水秀、群山懷抱,猶能看出當年的好風水。

現存地貌

南宋時期的地下墓穴大多為三種類型,一種是土坑墓,也就是在土裡挖一個坑,把人埋下去,相對簡單。另一種是磚室墓,是在土坑裡面再鋪一層磚,上面再起一個半圓形的頂,即磚室券頂墓,相對考究。還有一種,是先在一個方框裡麵包磚,或者是砌上條石,上面再用石板橫貫起來,這個叫作石槨石頂墓,或者是磚槨的石板頂墓,最為費錢費工。

這三種墓室,土坑墓在史前社會就開始有了,新石器時代就這樣埋墓的;磚室墓在浙江,可能是從東漢以後才慢慢流行開來的;第三種石板頂墓從宋代以後開始流行,也是宋代最典型的一種墓葬形式。趙伯澐墓就屬於第三種。

趙伯澐棺木的完好保存,有賴於南宋以防腐為目標、以不朽為追求的葬制。棺木堅固厚重,厚約10釐米,內棺之外,又套以外棺,置於磚槨(墓室)內。墓室體量不大,「僅能容柩」。置入棺木後,棺木與墓壁之間,僅有少許的空隙。在空隙處,再填以松香、糯米汁、三合土,將棺木整體「澆灌」於密閉的墓室內。然後,覆以石板蓋頂,從而確保棺木與外界完全隔絕。這就是棺木歷經八百年仍完好如新的原因。

這種不遺餘力追求不朽的做法,與古人的魂魄觀念直接相關。魂是精神,魄是肉體,人活著,魂魄合一,人死了,魂飛魄散。所以要盡力把肉體長久地保留著,這樣才可以讓魂能夠找到可供寄託的物質載體。

趙伯澐墓

二、南宋時期的喪葬習俗有何獨特之處?

趙伯澐除了上身、下身各有八重衣物,屍體與棺木之間的空隙裡也塞了許多生前所穿的日常衣物,之外只有放置在頭部的少數隨葬品,如玉石掛件、銅鏡、香盒等物,應該都是生前的心愛之物,死後帶入地下去往來生。

其中一件玉璧,刻有「大唐皇帝昪謹於東都內庭修金籙道場,設醮謝土,上仰玄澤,修齋事畢,謹以金龍玉璧投詣西山洞府。昇元四年(940)十月日告聞」字樣,知為南唐開國皇帝烈祖李昪的投龍玉璧,傳世近三百年後,作為古物玩好,為趙伯澐收藏,尤為難得。

南唐李昪(889-943)投龍玉璧

趙伯澐的頭部還有一枚水晶壁,這件水晶壁與投龍玉璧大小一致,通體無暇,很是剔透,素麵、透明、無色,一如虛空的鏡像,真是令人喜愛。很難想像在沒有高精度機器設備的古代,竟能研磨出如此平整,光亮,剔透,弧線規整流暢的水晶物件。

水晶壁

很顯然,至南宋,世人對生死有了自己的理解,隨葬之物大多為生前所好,至於之前流行的陪葬明器,大多被南宋風雅人士所放棄。

三、趙伯澐的屍身服飾是如何保護的?

將填充在趙伯澐四周的服飾提取完畢之後,我們就面臨著一個難題,那就是穿戴整齊的趙伯澐,他身上的衣服怎麼辦?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們曾經清理過幾個南宋墓葬,大多被盜,趙伯澐墓是目前浙江唯一未被盜掘的墓葬,所以這批文物非常珍貴難得。於是黃巖博物館緊急採購一個最長的冷櫃,我們把趙伯澐從棺木中小心翼翼地請出來,先暫居到冷櫃中。

2016年6月28日,盛裝著趙伯澐屍身的冷櫃帶電低溫運輸至中國絲綢博物館。我們首先對其進行消毒,這是對文物負責,也是對工作人員負責。對文物消毒的目的就是一個,就是消除文物中可能存在的害蟲、細菌等。方法一般有三種,一是低溫法,就是凍死,二是低氧法,就是悶死,三是化學燻蒸,就是毒死。我們採用的是低氧法。

為了充分認識和挖掘趙伯澐墓出土服飾所蘊涵的重要價值,應急保護中還採用科學有效的現代檢測手段採集相關信息,並進行分析研究。

在揭展前對屍身整體服飾進行三維高清掃描,可以忠實地記錄揭展前的服飾狀況。CR(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是一種非接觸、無損傷、便捷且準確性高的檢測技術,可以獲取服飾疊壓的層位信息,以此對服飾層位之間是否存在粘連做出定性分析,為揭展過程提供具體指導。

我們沒有在屍身上發現金銀財寶,但是通過CR掃描,發現在層層疊疊的服飾之間存在著很多高光點,後來發現是劇毒的水銀。水銀也是用於屍身防腐,在南宋墓葬中常有發現。

(左)圖片中的高光點即水銀 (右)揭展時在服飾中的確發現大量水銀

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內,就有一間用於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的天眼實驗室。走進這間實驗室,你會發現它有點像醫院的手術室,只見30多平方米的實驗室裡,穹頂布滿密密麻麻的燈具、攝像頭等電子設備,如同一個大型攝影棚,讓人倍感高端神秘。

這是由208盞LED燈、24個工業相機、7臺控制電腦等設備組成的天眼系統。它可以實現24臺相機的同時拍攝觸發,保證24幅圖像內容是在同一時間點上的數據,以確保能夠建立三維模型。

這個由浙江大學為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發的天眼實驗室在黃巖南宋趙伯澐墓絲綢文物應急保護和研究中首次亮相。因為整個揭展過程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我們必須記錄下原始狀態。24臺攝像機全方位無死角地記錄下整個過程,保存原始信息,使整個揭展過程能夠回溯。

揭展屍身服飾

在天眼室,趙伯澐身上穿著的8件衣服、8條褲子被逐一揭展,之中的所有過程都被天眼系統忠實地記錄下來。古人「事死如事生」,他死後穿在身上的衣服,更能代表當時的喪葬習俗和禮制,以往我們發現過類似的服裝出土,但不太明白穿在屍體身上的層次是怎麼樣的,這次有了揭展過程的完全信息的記錄,就能忠實復原趙氏宗室成員屍殮的過程。

完整的八套屍身服飾

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委託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做了一個動畫,通過動畫可以清楚看到,這些衣服當年是如何一件件穿在趙伯澐身上的。以前我們不清楚南宋宗室屍殮服飾的穿著層次,通過趙伯澐屍身服飾的信息提取,首次復原南宋公服的穿著細節,為中國服飾史研究提供重要的考古學實證。

四、趙伯澐絲綢服飾的價值

南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也是中國絲綢發展的重要時期。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先後考古發掘數座南宋墓葬:如江蘇鎮江周瑀墓、江西德安周氏墓、福建境內的福州黃昇墓和茶園山宋墓,浙江境內的蘭溪高氏墓、武義徐謂禮墓、餘姚史嵩之墓,以及2016年發掘的黃巖趙伯澐墓,各個墓葬的出土的紡織品不一,保存狀況各有好壞,趙伯澐墓是浙江境內目前發現的唯一未經盜掘且保存完好的南宋墓葬,為我們打開一個南宋貴族的風雅衣櫥。

南宋紡織考古發現

1.服飾文化史的價值——再現南宋宗室成員的日常及禮儀性服飾

服飾形制之完整反映南宋宗室成員制度。涵蓋了衣、褲、襪、鞋、靴、飾品等形制,真實完整地體現南宋宗室成員的禮儀性服飾及日常穿著,尤其是屍身原位保存的絲綢服飾最能體現其身份和地位以及南宋時期宗室葬俗。結合《黃巖西橋趙氏宗譜》等宗室族譜,可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文化史研究。

服飾形制齊全

2.紡織科技史的價值——體現絲織技術和提花技術的高超

織物品種之繁多見證南宋紡織科技史。織物品種包括絹、羅、紗、觳、綾、綿綢、刺繡等。從纖維、染料、組織結構、制絲工藝等角度,充分體現當時絲織技術、提花技術的高超,無疑為南宋時期浙江絲綢生產及其相關紡織科技史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研究案例。

織物品種繁多

3.設計藝術史的價值——折射上層社會清淡自然與端嚴莊重的審美取向

趙伯澐墓出土絲綢文物的紋樣設計具有典型的南宋意味,輕淡自然與端嚴莊重為其突出特點。紋樣題材有花卉、花鳥、雲鶴和雜寶等。吉祥寓意紋樣的使用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層社會的審美取向,為南宋設計藝術史研究提供新材料。

紋樣題材豐富

4.社會經濟史的價值——見證浙江從絲綢之源走向絲綢之府

該墓出土絲綢文物堪稱浙江在錢山漾絹片之後最為重大的發現,是浙江從絲綢之源走向絲綢之府的重要見證。其中最具特色的絲織品種為羅,四經絞羅正是五代紹興地區越羅的延續,「越羅蜀錦金粟尺」。墓中所出之綾也很有代表性,是浙江從唐代吳綾、繚綾到後來湖州綾絹業之間的橋梁。

5.對外交流史的價值——反映南宋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

南宋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的一個側面。自南宋始,中國的社會、經濟、生產重心南移,海上絲綢之路在對外交流中佔據重要地位,浙江沿海的明州、溫州、台州等地的對外絲綢貿易日漸興盛。該墓位於靠近東南沿海的台州地區,直接可以出海。這些絲綢文物與當年海上絲綢貿易的實物類別應該相同,在日本等地保存的南宋絲綢實物中,也可以得到佐證。

南宋時期,輕薄通透的紗羅是流行面料,活色生香的花卉是流行紋樣。趙伯澐喜歡紗羅,也喜歡清新淡雅的植物紋樣。每當看見這件經過我們的雙手從棺木中捧出並清洗保護的蓮花紋亮地紗袍,心中就有滿滿的成就感。這件體量巨大的紗袍,是用輕薄通透的紗羅製成,通體暗花是蓮花紋。北宋理學家周敦頤著名的《愛蓮說》,就對蓮推崇有加,在文人士大夫的心目中,蓮是高潔的象徵,趙伯澐作為一位宗室子弟,的確風雅。

蓮花紋亮地紗袍的應急保護過程

後來,這批非常難得的南宋絲綢服飾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期間精彩亮相,向來自各國的賓客展示南宋時期的絲綢風採。

南宋絲綢服飾在2016年G20期間亮相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自中國絲綢博物館公眾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墓中藏了76件絲綢服飾 趙匡胤之孫當是愛美之人
    直到2016年黃巖趙伯澐墓的意外發現。墓葬出土的76件/組絲綢服飾是浙江歷史上最為集中和頂級的南宋絲綢發現,它們為浙江絲綢打開了一個寶庫。其中又以交領蓮花紋亮地沙袍和對襟雙蝶串枝菊花紋綾衫兩件格外耀眼,在杭州舉辦G20峰會期間,它們更是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友人們一展浙江絲綢的別樣風採。「宋服之冠」何以得名?它在講述800年前一個怎樣的絲府故事?
  • 從南宋出土的大袖女裝特點分析南宋女裝服飾的變遷
    根據敦煌石窟宋代"嫁娶圖"中貴族新婦身著盛服大袖嫁衣的形象以及福州南宋黃昇墓、德安南宋周氏墓、福州北郊茶園村宋墓以及南京高淳花山墓出土的諸多精美服飾,可將南宋女裝大袖形制的典型特色概括為以下兩點:  1、大袖整體造型的恆定性  《福州南宋黃昇墓》發掘報告顯示,墓主人黃昇為南宋宗室貴婦,所陪葬的服飾品中有廣袖袍 5 件,形制風格相同
  • 南宋時的都城杭州有多時尚多風雅?
    襟雙碟串枝菊花紋綾衫南宋(1127—1279 年)台州黃巖區嶼頭鄉前礁村南宋趙伯澐墓出土通袖長 181 釐米,衣長 85 釐米黃巖博物館藏2016年5月2日,台州黃巖區嶼頭鄉前礁村村民在建房時發現一座古墓葬,後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黃巖區博物館進行搶救性發掘,證實墓主人為趙匡胤七世孫趙伯澐,紹興二十五年(1155)生,卒於嘉定九年(1216)。南宋趙伯澐墓是浙江省第一個完整的宋代墓葬,墓葬出土的七十餘件絲綢服飾是浙江歷史上最為集中和頂級的南宋絲綢考古發現。人口的增多,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 黃巖宋墓出土的幞頭什麼樣?古人也有時尚造型
    筆者參與趙伯澐遺體實驗室考古工作時發現,趙伯澐頭顱之上鬚髮尚存,規整高聳的髮髻尚未鬆散變形。直徑約0.6釐米的束髮帶從系扎的髮髻延伸於額中交叉,再左右繞向耳上顱腦部於後腦勺處紮緊,形成一個與髮髻相貫通的頭箍。這樣的系扎之法沒有其他文獻相比較。享壽62歲的趙伯澐竟然沒有一根白髮,頭髮濃密,髮髻豐盈。
  • 金代齊國王墓,因出土稀世金錦服飾,被譽為「北方馬王堆」
    1988年5月的一天,在哈爾濱市阿城區巨源鄉城子村,村民李連生準備蓋新房子,在挖地基的時候,無意間鏟土剷出了一個大坑,在大坑中發現了一個早已經腐爛的棺槨,並且通過縫隙,這位農民還看到了棺槨裡埋藏著兩具屍體。經文物考古專家認定,古墓為男女合葬豎穴土坑石槨木棺墓。
  • 村民挖出一具800年水棺,開棺後卻嚇退考古隊,專家大喊:有水銀
    那是在2016年的浙江台州黃巖區嶼頭鄉前礁村,其實我覺得很多人應該知道這座墓葬,墓主就是趙匡胤的後人趙伯澐,這座趙伯澐墓距今有800年了。我們之前對這座趙伯澐墓敘述過許多次,那麼我們就簡單的介紹下趙伯澐墓的出土過程,因為前礁村有村民要造房子,為此在挖掘地基的時候,突然挖出一具紅色的棺木。
  • 對一件南宋女子時尚單衣的抽絲剝繭:從考證主人到文物修復
    距今800多年前的福州南宋黃昇墓葬曾出土一批隨葬品,尤以精美絕倫的絲綢衣物居多,為人們揭開了南宋貴族女性奢華生活的一角。本文以這件低調奢華的南宋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為主線,從出土過程到考證墓主其人,到文物保護修復這一抽絲剝繭的過程,考證出了大量文物背後的信息。
  • 紹興這個最大最完整最高規格的南宋墓主人是誰
    從事浙江地區宋元考古和研究的專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曾寫過一篇《宋六陵》,據說輪到宋寧宗下葬時,寶山下的空間已然侷促,簡直「無地可擇」,只得強行拆遷附近的泰寧寺,徵用寺院的地基。《康熙會稽縣誌》所繪宋六陵圖而在蘭若寺墓地被發現之前,「最大」榜單前三名,來頭都很大。比如湖州風車口南宋墓,推測墓主人為宋孝宗生父趙子偁的「秀園」。
  • 傳統服飾裁製技藝—短褂【傳習講座】
    唐、宋、元、明不用時期出土或傳世實物,清晰的勾勒出褂式服裝的基本造型。對襟、無袂的褂式服裝自漢代初興一直沿用至明。 南宋黃巖趙伯澐墓出土對襟雙蝶串枝菊花紋綾衫中國絲綢博物館 對襟、立領、前中五粒紐扣、袖口無袂是民國短褂的典型形式 2001年上海APEC會議亮相的唐裝,2014年北京APEC會議,由北京服裝學院主持設計的新中裝,均延續了古典時期短褂對襟、袖口無袂的結構特徵
  • 隱藏在300多件明代服飾背後的秘密:為何在泰州集中出土?
    現代快報訊近日,泰州海陵京泰路街道出土了明代的石羊石馬。專家表示,這些石雕很可能是明代官員凌儒墓前石像生。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些年泰州出土最多的文物其實是明代服飾。目前,泰州已出土明代服飾300餘件,種類之全,數量之多均居全國前列。泰州為何會出土如此多的明代衣服?這些衣服為何歷經數百年而不腐?
  • 700年前南宋古墓出土(圖)
    參考消息網5月31日報導臺媒稱,中國大陸江西省德安縣博物館正展出一對南宋古墓出土的粽子,距今已700多年,號稱是全球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實物粽子,吸引不少民眾慕名觀賞。臺灣「中央社」網站5月31日報導,江西省德安縣城郊1988年9月出土一座完整的南宋磚石古墓。
  • 杭州將建南宋博物院 2022年杭州亞運會前建成開放
    今天(12月28日),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正式開工,這是杭州首個規模性展示南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將於2022年杭州亞運會前建成並向公眾開放參觀。屆時,人們將在歷史遺蹟、建築景觀與虛擬場景的轉換中,獲得沉浸式的參觀體驗。
  • 福建省資訊|福建出土16歲貴婦墓,發現最薄短裙,專家:誤解了宋朝女子
    福建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福建出土16歲貴婦墓,發現最薄短裙,專家:誤解了宋朝女子在1975年10月,福建出土了一座宋朝16歲貴婦的古墓,發現了一件史上最薄短裙,解開了宋朝女性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
  • 婦好墓出土寶藏圖錄
    二、婦好墓出土玉器約佔全部出土器物的百分之四十,其中完整或較完整的玉器共計有755件,它是研究商代玉器的一座小型博物館。婦好墓還出土有玉瑗17件,而玉璜則多達73件,當然並非所有的圓形玉器都要加工凸緣。而且有相當一部分的玉器,未必是商器,這包括婦好所收集的前代玉器如夏玉、紅山玉、齊家玉、石家河玉龍山玉以及周圍一些非商文化部落的玉器。
  • 本文為您講解一二,服飾文化歷史演變
    雖然這裡出土的骨針比遼寧海城小孤山舊石器遺址發現的骨針粗糙一些,但考古學家發現這裡埋葬的屍體周圍撒有赤鐵礦的紅色粉末,表明當時曾舉行某種葬禮,從用紅色粉末施撒屍體周圍等現象分析,可知我國早在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即已有與原始巫術觀念相融合的原始服飾文化。
  • 【王陵大墓】輝縣固圍村魏國大墓出土的絕世珍寶!
    1929—1930年曾遭大規模盜掘。1950—1951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清理。三墓自西向東並列於一高2米、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35米的平臺上,依次編為1、2、3號,規模最大的2號墓居中。其建造時間以1號墓最早,2號墓次之,3號墓最晚。三墓墓口上皆存有大型建築遺蹟,南北兩端有通長150米以上的墓道,墓底至地面深15米以上。
  • 大氣靈動:兩漢中山王墓出土玉器賞析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封其第九子劉勝為中山靖王,遷都盧奴(今定州),始為漢代的中山國。兩漢共十七代中山王,世襲達300餘年,在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內,留下了大量的漢代中山王墓。自195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中山簡王劉焉夫婦墓、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山穆王劉暢夫婦墓、中山懷王劉修墓、三盤山120~122號墓、陵北137號墓等。
  • 河北中山王墓出土錯金銅爐,被軍隊持槍保護,專家:與不老藥有關
    河北中山王墓出土錯金銅爐,被軍隊持槍保護,專家:與不老藥有關《水龍吟目前咫尺長生路》中寫道:「目前咫尺長生路,多少愚人不悟。」對於封建時代生活在底層的黎民百姓來說,「長生」太過昂貴,況且現實苦難,不如早死一了百了,何必還要去受那長生之苦。
  • 趙雲墓出土的龍膽槍是真的嗎?這把舊槍是什麼材料做的?
    趙雲墓位於四川省大邑縣銀屏山。這樣一位有影響力的將軍死後,將受到後人的高度重視。因此,在趙雲墓附近修建了祠堂,供人們隨時祭拜。 嶽飛生活在南宋,當時金國肆意侵佔南宋疆界。嶽飛見疆土越來越小,就失去了領地。他非常沮喪和憤慨,所以參軍報國。嶽飛拿起槍消滅了晉軍。嶽飛的槍叫禮泉神矛。 聽說嶽飛的主人是周彤。有一次,他帶嶽飛去看望一位老朋友,他也是一位世界級的專家。嶽飛看到兩位老人在說話,就出去散步。結果,他來到了春天。春天陽光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