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位於安徽省南部的石臺和祁門兩縣交界處,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古稱「西黃山」,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之一。它景色瑰麗,風光旖旎,既有黃山的巍峨,又有九寨的清麗,有不輸廬山的雄渾奇秀,不遜九華的莊嚴神秘。境內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生態環境極為優美,以雄、奇、險、秀著稱,是我國著名的綜合自然保護區,也是一處山嶽型旅遊風景區,山中的奇松、怪石、溪瀑、雲海和佛光更是因魅力無限而被譽為「五絕」。
牯牛降,因像一頭巨大的神牛從天降下而得名,主峰海拔1727.6米,有「綠色的自然博物館」、「未開拓的黃山」之稱。整個山體峰巒巍峨,絕壁千仞,怪石嶙峋,是安徽省內、乃至華東地區境內屈指可數的褶皺斷塊山,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與審美品位!「五絕」之一的牯牛石結構奇特,造型美觀,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它們有的秀麗如雕刻,有的中空似天橋,或獨立成景,或與青松相伴,像飛來石、拴牛石、天狗望月、王母梳妝等等,個個惟妙惟肖,處處如詩如畫,讓人連聲讚嘆、百看不厭。素有「江南名園冠」美譽的上海豫園正門口的三穗堂前的那塊刻著「海上名園」四個大字的花崗巖巨石,背面就寫著「此石取自黃山祁門牯牛降」。
山水惹人醉,松石常清醒。牯牛降的奇松怪石傲然雲海,已成為一道美麗永恆的自然景觀。牯牛降峰峰有青松,無松不奇異,牯牛松冠如華蓋,枝似虯龍,千姿百態,鬱鬱蔥蔥,搭配造型美觀的牯牛石,真是一幅令世人驚嘆不止的藝術佳作。只見漫山遍野的奇松,或立於危崖之上,或長於石縫之間,有的像展翅翱翔的雄鷹,有的似恭謹謙和的侍女,虯幹曲枝的「鳳尾松」,讓人震撼,姿態瀟灑的「迎客松」,令人著迷……有人讚嘆道:牯牛降的黃山松姿態奇特,單株絲毫不遜色於黃山上的名松,而浩瀚的牯牛松林海,卻是黃山所沒有的。
人們常說,山是本色水是源。牯牛降的水不但清澈純淨,還具有「靈性」。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美談,相傳,明萬曆年間,從小就身患眼疾的著名戲曲作家祁門清溪鄭之珍,當年在牯牛降山北編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時,經常在睏乏時就會到五福亭旁的五福泉處,用泉水洗臉,以此來提神醒腦。久而久之,他的眼疾居然康復如常,這才得以順利完成傳世名著《目連救母》。
雨量充沛的牯牛降,溪流潺潺,常流不斷,有的從山頂淙淙而下,便形成一道道飛瀉的水瀑,恰似白練長垂,匹練直下。「四疊瀑」是牯牛降龍門景區的一個標誌性景點,溪瀑相連、潭瀑相映,濺玉飛珠,蔚為壯觀。以「四疊瀑」為界,牯牛降主峰南部,是約在8.5億年前的雪峰造山運動中,擺脫海水侵襲而抬起的主體;北部則是距今2億年前經一系列地質作用,逐步隆起的山體,南北山體合二為一才形成現代風貌的牯牛降。
枯牛降「五絕」之一的「雲海」和「佛光」,則是牯牛降之水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牯牛降天氣一日數變,有「山中一日遊,十裡不同天」之說。牯牛降常年煙雲繚繞,霧靄升騰,時而蒼茫,時而縹緲,一會兒似玉帶,纏繞於峰巒山巔;一會兒似白絮,鋪瀉在峽谷緩坡。登高遠眺,只見無邊雲海,景象萬千,那時隱時現的座座山尖,如同蓬萊瀛島,人間仙境。突然間山風激蕩,則雲湧霧奔,變化萬端,這時一輪紅日跳出雲端,放出霞光萬道,雲蒸霞蔚,景象奇絕。
由於牯牛降獨特的地理及氣候條件,極易形成佛光,且佛光清晰規整,顯現次數多,時間長。若逢適宜的氣候、環境等條件,牯牛降的水蒸氣在陽光的折射下,會在空中形成無數大小不一、漂浮不定的五彩光環,光芒四射,若隱若現。如果你的影像映入其中,光環中的佛影則會配合你的舉手投足,妙趣橫生,實為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