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緊張緊張,刺激刺激刺激,吳敦義宣布參選國民黨主席後,選情爆炸,「藍鍋」沸騰,仿佛回到2005年的主席選舉一般。雖然意外冒出一個韓國瑜,以及可能加入戰局的詹啟賢,但主要還是郝吳柱三強鼎立,所以這篇聊聊郝,吳。
郝龍斌已出局2017.1.7 ,吳敦義陣營放出風聲要在一月九日宣布參選,使郝龍斌提前兩天宣布參選,並劃出道兒來,於媒體上做出兩點聲明:
「一、不把黨主席之位當作下一步政治企圖的跳板。用全然無私的心重建黨,為黨找到2018縣市長及2020總統最佳人選,並且也為立法院組成最佳政策顧問團隊;二、沒有自己,只有「國家」。不以自己的小班底治黨,而是大開大闔,廣納黨內每一份力量。沒有派系,沒有恩怨,沒有嫡系,只有重振國民黨的心。」。
一如以往,郝「偽善」的官腔,袖裡藏針,第一點攻擊將黨主席之位視為2020年選『總統』跳板的吳敦義,第二點攻擊始終無法突破小班底治黨的洪秀柱。在此之前,缺乏政治魅力的郝龍斌支持度一直不高,其突圍之法,就是不理黨中央罷免「核食綠委」的戰術,反與同為新黨背景的『立委』賴士葆合作發動「反核食公投」,搞個人秀,以提高個人的政治聲望。
此舉確實一定程度地拉高了郝的支持度,『立院』黨團總召廖國棟雖然為了反柱而公開支持「反核食公投」,卻始終不願意鬆口他是否願意支持郝選黨主席,而不斷假仁假義地在媒體澄清『立院』黨團保持中立(放屁,黨團大部分成員支持的就是吳敦義)。
在黨團反柱的背景下,藍委不斷拉攏吳郝合作,面對具有現任主席優勢,並早已起跑的洪秀柱,老藍男們鹹認為「吳郝合」才能抗柱,然而相對弱勢的郝龍斌雖有意,但吳的算盤顯然不是這麼打,婉拒了合作。那麼,就是撕破臉了?
郝龍斌在媒體放話說,不排除第二輪與吳敦義合作。這是啥意思?根據國民黨黨規,黨主席選舉票數若未過半,必須進入第二論投票,郝吳柱的三頭角逐,有可能使得三人均未過半,所以郝陣營研判,選舉會進入第二輪。那麼,只要在第一輪衝出不難看的票數,第二輪最弱的郝龍斌便可成為左右結果的候選人,簡言之,等手上籌碼多了,再與吳敦義討價還價,買一個有實權的黨內高層位子。
第一輪都還沒打,就講第二輪,顯然郝龍斌是三強中最弱勢者。
揭開郝龍斌的從政史,郝「不要臉」的程度似乎僅次於宋楚瑜,一月十二日,他在媒體接受趙少康專訪,大拱郭臺銘競選2020年『總統』,此舉無疑是針對吳敦義,並將郭臺銘的光環往自己頭上放,一派無私無我的嘴臉。郝若真無私無我,反對洪秀柱大可支持吳敦義,而不是去搞個人秀,宮廷內鬥戲演得確實有模有樣。
郝話都說得很漂亮,可是我們沒忘記你曾經以新黨主席之尊,加入扁團隊的小官,無私無我?
誰知道你當了黨主席後,會不會拿這個位子去買個『內閣』部長?
你在臺北市長任內呼籲放扁,2016年扁在高雄健步如飛被拍到,民進黨政府追殺攝扁的小麵包師時,你在哪裡?
向基層黨員講清楚吧,作為投綠的藍營第一人,沒有無私無我,只有無恥,無恥無恥。
在媒體專訪中,郝龍斌分析三人的競爭優劣勢:
「在本土票方面,吳敦義最強,自己次之,洪秀柱最差;在海外黨員方面,黨主席接觸機會較多,較有優勢;從區域來看,他在北北基有優勢,黃復興票源則是他與洪秀柱較吳敦義更具優勢。他認為第一輪投票任何人過半的可能性都不大。」
國民黨的黨員票倉: 1.黃復興黨部 2. 本土黨員 3.海外黨員。根據媒體分析,郝龍斌大約可拿二至三成的黃復興票,只是距離選舉尚有段時間,郝龍斌的分析僅供參考。
國民黨有幾種令人厭煩的宮廷文化,「勸進大戲」是其一。想參選的人,始終猶抱琵琶半遮面,遮遮掩掩,鬼鬼祟祟不願表態,一定要到支持者到處放話相挺,三催四請下才終於上演「黃袍加身」的戲碼,這場老戲,吳敦義可說是做足了,媒體則形容為飢餓行銷。
「我沒有理由能迴避這些鞭策的力量,所以只有勇敢向前。」吳敦義這麼說
在宣布競選的場子上,四方人馬齊聚,可說是冠蓋雲集,現場擠得水洩不通。
『立院』黨團超過半數約15名現任藍委到場支持如:
黨團總召廖國棟率領孔文吉、林為洲、陳超明、黃昭順、簡東明、王育敏、楊鎮浯、顏寬恆、馬文君、羅明才、蔣乃辛、徐志榮、許淑華、蔣萬安、許毓仁、鄭天財、陳宜民、曾銘宗、盧秀燕、李彥秀、陳雪生等22人。
國民黨中常委:姚江臨、林榮德、江碩平、侯彩鳳、李德維等。
前藍委: 丁守中、李慶華、盧嘉辰、張慶忠。
另外還有前臺北縣長周錫偉,已表態參選下屆臺北市長的羅智強,現任南投縣長林明溱,彰化縣議長謝典霖。
未到場的國民黨「立委」,則有林德福、陳學聖、王金平(已表態支持吳)、林麗嬋、王惠美、柯志恩、張麗善、江啟臣、吳志揚,徐榛蔚、呂玉玲、費鴻泰、賴士葆等13人
這些名字大家都記住了哈,日後誰在媒體放話,我們也清楚發言者是什麼底。
(圖片來源: 自冉時報)
吳敦義以國父孫中山「一心一德抵艱難」為參選精神,發表了近一個小時的演說,大打「經國牌」,三番兩次提到國民黨要札根本土,以與對手區隔。大陸朋友對吳敦義不很熟,此公說話很有特色,刻意放柔的聲調讓人覺得他始終在跟你耳語,而那做作的語氣與臉歪嘴斜的表情,也總讓你覺得此人不誠懇,更不用說提到小蔣時的虛情假意的哽咽有多麼令人齒冷了。
除去那些漂亮的空話不談,在演說裡攻擊洪秀柱的內容為: 「若當選黨主席,會尊重所有黨員、各級黨組織、黨團、各地方議會,把他們都當成心肝、骨幹、血管、細胞。」,就是批柱沒把黨籍公職人員當小心肝呵護啦。兩岸政策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陸方一看到一中會開心,我們是看到各表才安心。兩岸發展基礎,第一是九二共識,第二是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這是兩個最重要基礎。吳並呼籲兩岸進行和平競賽,大家共同努力,然後竟然開始背禮運大同篇...。
我是聽不懂何謂「和平競賽」,你懂的話請指點我下。
很顯然,吳敦義的演說攻擊洪秀柱兩個方面,一是不夠本土,二是不會領導。在兩岸政策方面,則是堅持馬英九路線。為了怕黃復興覺得自己不夠藍,所以打小蔣牌,言必稱國父。言下之意,只有他才能團結泛藍,並繼續走「文化中國,政治臺灣」的的本土路線。
媒體問,吳是否與郝分進合擊洪秀柱,吳敦義否認。並說,如果首輪投票沒有領先,那就離開。這個表態,似乎是想斷了郝龍斌意欲在第二輪成為關鍵少數,並回頭勒索吳的念頭。宣布參選後,吳不斷攻擊洪秀柱,卻冷處理郝龍斌,從三方競爭的角度來看,是一項正確的戰略,因為無論是拉拔或打壓第三名,對自己絕無好處,當然是要全力攻擊第一名。而吳敦義不與郝龍斌合作,又顯示郝龍斌的實力其實差很遠。要找副手,吳的口袋裡有的是人選,根本不需要郝。
那個人令人畏懼吳敦義接受媒體專訪,強勢攻擊洪秀柱,又不願指名道姓,說「那一個人的路線讓我們畏懼」,「那一個人的黨中央難以溝通協調」。洪秀柱被媒體問的時候,也很聰明,硬是不對號入座:「不在意這些事,人家沒指名道姓,為何要自以為是。」。另外,吳敦義也不斷強調自己的強項:「我不一定是唯一會贏的那個人,但絕對是能團結這個黨的人」。
那個人那個人,拐彎抹角討人厭,吳敦義就是老國民黨作風的活化石。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那麼畏懼洪路線,當初為何你不跳出來選『總統』?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那麼有自信團結泛藍,當初黨主席補選為何你還是不跳出來選?
事實上,吳敦義最希望的不是公開競選,而是勸退洪秀柱,這才符合他一直以來,擅長私下運作的風格,但洪秀柱是鐵板一塊,根本不願被搓湯圓搓掉,這種國民黨內長期的惡習,早就該揚棄。大家光明正大以政見路線搏選票,透明化讓選民看得到,不要再搞黨內合縱連橫的黑箱運作,此黨才有可能出現生機。
所以吳敦義只好拋頭露面出來選,並質疑黨中央搞選務小動作,嗆「不公不義的選舉才是妨礙團結」。顯示老練的吳,深知現任黨主席優勢,出來選,他也沒太大把握,直到許多藍委,中常委公開挺吳,私下勸進,他才哼哼卿卿「我沒有理由能迴避這些鞭策的力量....」云云。
但是,要說吳此前沒有準備選黨主席,也不對。2016年11月,吳敦義回應媒體關於2013年馬王政爭,便說自己當初力勸馬英九不要對王金平開鍘,但馬只猶豫兩秒,最終執意要幹,吳當即「預見這個黨、這個政府將面臨難以收拾的風暴」,並說這是最不幸的收尾。此舉無疑是在向王金平示好,爭取王以及其所掌握的藍委們的支持,為自己在黨內聚積能量。而當王金平於去年底鬆口說吳是最好的黨主席人選時,吳敦義沒幾天就宣布參選,可見吳是確認自己已囊括了本土票源後,才有底氣對抗洪秀柱。
吳敦義其實不是飢餓行銷,只是在湊滿支持票數前,不願貿然出頭而已。當初不選『總統』,不選黨主席,都是因為他不願將自己消耗在贏面不夠的選舉裡。如果這次選上,那當初的出頭鳥朱立倫,洪秀柱,都算是政治自殺,吳則是最終贏家。
這麼機關算盡,到底誰才令人畏懼?
算票算票「根據國民黨中央最新統計,在總數88萬7000多黨員中,目前有效黨員僅有22萬6000多人,其中65歲以上、40年黨齡的就有約17萬人,加上低收入戶約2萬多人,等於共有19萬7000人不用繳黨費就有投票權。吳敦義說,一般黨員大概剩不到3萬人;他直言,22萬具投票權的有效黨員中,具動員力的黃復興黨員為數不少。」(中國時報)
黃復興黨員有近九萬人,過往投票率七成,其他黨員投票率三成,若按照此比率,洪秀柱最近號召約兩萬人入黨(新黨員+回復黨籍),若黃復興全力支持,光是鐵票就有8萬。吳敦義若僅靠本土票,而非黃復興黨員投票率又只有三成,那麼鐵票也不過4萬。這便是為什麼吳陣營此前不斷在黨中央吵要延後入黨截止日,因為他們號召入黨的員額還不夠。如此也能明白為何媒體不斷詢問參選者,這場選舉是否由黃復興左右選情。
吳敦義陣營認為若能瓜分黃復興三成票源,就有勝算,可見吳也早已號召可觀的新黨員數量,而將選情加溫,又有助於提升投票率,這也是為何吳敦義的參選動作這麼大,說穿了就是要炒熱場子,增加贏面。
以吳敦義謹慎的性格,他敢出來選,對於提升投票率就有一定得把握,也顯示社會上瀰漫了反民進黨的氛圍,成了可玩的局,吳才會出頭。吳敦義的動向,也是綠營得不得人心的可靠指標,所以藍民確實已有明顯重新集結的趨勢,而中間選民亦開始鬆動,接下來幾個月,將是國民黨攻佔媒體版面的時期。
回顧2005年,馬王的黨主席之爭,當時的總投票數就有52萬,投票率7成,到2009年,國民黨合格選舉黨員數剩50萬,2013年剩38萬,2015年剩35萬,2016年剩22萬。國民黨基層黨員近年嚴重流失,目前剩下的合格選舉黨員有17萬超過65歲,可見這次選出的黨主席,責任有多重,而也在此低迷時刻,深藍黃復興黨員的存在愈形重要。
從合格選舉黨員的結構來看,流失嚴重的根本就是年輕黨員以及本土派黨員,可見藍委三不五時高喊「洪秀柱將使國民黨新黨化」是多麼荒謬,讓本土黨員流失的,正是你們這些「忽藍忽綠」的本土派,而目前基層黨員的支柱,根本就是深藍,卻又要被本土派嫌棄。
有本事,就讓本土黨員回流,如果這次本土派敗選,就爽快承認你們的本土路線過氣了,沒人願意繳黨費給二手的民進黨。
本土票的迷思眾皆曰本土派的吳敦義有能力掌握中南部的本土票,然而,從黨員結構來看,深藍具絕對優勢,而黨主席的產生又來自黨員,那麼,本土派有何理由反對國民黨往深藍發展,並不斷放話恐嚇大眾「洪秀柱帶領黨走向新黨化」?本土派既然自認是黨內主流,又為何發展不出本土基層黨員?
以吳敦義曾任市長的高雄為例,國民黨已經失去此城市近20年,當初(1998年)吳被謝長廷擊敗,票數僅差距四千多票,選民傾向藍綠各半,至2014年高雄市長選舉,綠營得票率68.9%,藍營30.89%。如此嚴重的選民流失,我們想不出吳敦義,與高雄出身的王金平在此地能有多少影響力?兩人長年身居高位,擔任黨政要職,國民黨卻在中南部節節敗退,每每在選舉時,又要誇稱自己具有中南部票源,而基層黨員也以65歲以上的高齡為主,不但青年少,壯年少,中年也少,難道本土派對長年失守中南部都沒有責任嗎,本土基層黨員都哪裡去了?
又以吳敦義的家鄉,中臺灣的南投來看,2014年縣市長選舉,國民黨雖勝選,但與民進黨的差距不到2%。再看歷屆南投的『立委』選舉政黨得票率,2008年國民黨得票率62.26%,2012年57.12%,2016年55.76%。又看歷屆南投『總統』選舉得票率,2008年62.03%,2012年54.62%,2016年32.08%。這個藍營鐵票區,一樣是次次走貶,2016年『總統』選舉更是以20%的幅度,狂輸民進黨。
(歷屆大選投票率)
吳敦義做過高雄市長,南投『立委』,『行政院長』,『副總統』,政治地位一路竄升,中南部選情卻也一路下挫,實在看不出,吳敦義任主席能囊括多少中南部選票。
本土派最近常稱黨員結構的深藍傾向背離主流民意,不接地氣,又令人不禁納悶,難道7成深綠的民進黨基層黨員結構是主流民意?如果是的話,輪不到淺綠的蔡英文幹『總統』吧。
那麼,問題就很明顯了,民進黨靠深綠維繫」臺獨「意志,展現戰鬥力,國民黨則是反過來以淺藍的本土派綁架深藍,由於沒有強而有力的理念化戰力,因而在長期的趨勢中,失去選民支持。本土派愈走愈綠,不過是拿香跟拜民進黨的本土路線,那麼本土選民有何理由效忠國民黨?支持本土意識形態,挺民進黨就好了,不是嗎?
簡而言之,國民黨流失的並非深藍選民,而是淺藍本土選民,主要責任,當然是黨內主流的本土派政客無法維繫本土選民的支持。這些沒有戰力的本土派,總是指控深藍背離民意,卻始終沒有能力拓展向心力強的本土支持者,基層黨員結構如此,正說明了本土派的孱弱無能。
本土的吳敦義接了什麼地氣?
(各政黨最高得票率,顏色愈深,投票率愈高)
結語平心而論,馬八年最順利的時期,就是吳敦義任『行政院長』時期,原因在於,吳能搞定王金平耳。而吳敦義對民進黨的戰鬥力,也堪稱黨內最強,其機敏的口才,合作連橫的能力,加上本土基因,在在顯示他的政治幹才,所以民進黨最不願看到吳出頭,拼命加以打壓栽贓誣衊。
以吳敦義之才望,如果在路線上能走促統正途,揚棄過往馬政府「不統」的畏縮政策,洪秀柱根本不是對手,甚至也會願意追隨吳。而黨內深藍早已不排斥國民黨能產生本土領導人,可惜吳敦義淡化「一中」死抱「各表」,團結本土派有餘,吸納深藍的能力卻不足,即便當選黨主席,格局亦難以超越馬英九。
黨主席的勝選關鍵,並非以宣布參選時的氣勢決定,這次吳敦義縣市的黨內人氣,尚不足以與2005年的王金平比擬。當時在王金平背後的是國,親,新三黨加上無黨籍前後任立委六十多人,眾星拱月,盛大如廟會,但選舉結果卻是馬英九以72.36%,大勝王金平的27.64%。可見黨籍公職與高層,和基層黨員在意向上的嚴重落差。而今國民黨基層黨員大量流失,深藍黨員的比例因而增加,雖然洪秀柱的人氣也不能與當年光芒萬丈的馬英九比,但有執政失敗包袱的吳敦義,競逐黨內選舉勢必相當吃力。
至於郝龍斌,幹了這麼久的『首都』市長,卸任後又以副主席之尊競選基隆區域『立委』還失敗,要說他有多少民意支持,誰也不信。
洪秀柱最近因詹啟賢事件受到重創,詹甚至可能角逐黨主席,又使得選舉加入許多變數。拜民進黨執政大失人心之賜,國民黨主席大選頗受社會注目,很可能因而提高投票率,這場大戲顯然會愈演愈烈,是不是真的」好無助」,我們跟著一路看下去,這一篇就當是黨主席選舉系列第一集。
沒有郝,吳,就不會好無助。
【專欄聲明】本專欄內容以臺灣政治評論為主,所刊文章均文責自負,除特別聲明外均不代表專欄立場。專欄僅能在能力限度內對文章所述事實予以查證,還望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