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當張婕在白宮官網的We the People上按下按鈕的時候,他的耳朵正從IPAD裡接收中國外交部對華爾街時報社的嚴正聲明。在他之前,已經有10萬以上感到被冒犯的華人,來到這裡表達意願——要求華爾街日報撤掉一篇稿件。
和眾多中國工薪階層一樣,張婕因為新冠肺炎的影響不得不在家辦公;與此同時,世界各地都正為遏制這次疫情蔓延盡最大努力。
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之下,華爾街日報一篇以「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 - 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為題的評論,引起全球華人的不適。
△ 副標題:相比中國華南野生動物市場,中國的金融市場或許更危險事實上,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境外媒體大拿膚色、或是地域與病毒捆綁的報導方式,WSJ並不是獨一家。
早在1月底,法國《皮卡爾信使報》就以「Alerte jaune -黃色警報」和「Le péril jaune? - 黃禍來襲」這種帶有明顯種族主義的煽動性詞語,來作為頭版標題。
管中窺豹,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息的時刻,境外華人乃至亞裔群體正在因為疫情,遭受種族歧視甚或暴力。
新冠病毒爆發後,中國疫情持續,其它各國也開始先後出現確診案例。
由於疫情始於中國,因此有很多人將「病毒」與「華人」勾連在一起。近如日韓,遠至法國、義大利和加拿大,公開排華排亞狀況頻出。
△ 疫情爆發後,香港不少市民都戴上了口罩Photo From:Initium Media
英國《衛報》報導,自1月30日一對從武漢抵達米蘭的夫婦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之後,義大利針對華人的歧視就開始愈演愈烈。
△ 1月30日,當新冠肺炎疫情剛一攻破義大利防線,當地藥店的口罩就被搶購一空關於新冠病毒的不實消息率先在網上發酵,關於中餐館存在病毒的假新聞對在意的5000餘家中國餐館造成嚴重衝擊。
義大利Fipe-Confcommercio企業商會代表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在意中餐館營業額損失7成,這意味著每天250萬歐元的營業額下跌。
這種由謠言引發的華人餐飲寒冬,即便義大利官方出門闢謠,米蘭市議員親赴華人街用餐也並無絲毫改變,民眾針對華人、亞裔群體的歧視與誤解依舊在持續加深。
△ 2月1日,米蘭市議員Tajani和Confcommercio企業協會秘書長Barbieri應中國企業家代表Francesco Wu之邀,前往米蘭華人街用餐,以證中餐無病毒在羅馬特雷維噴泉附近的一家咖啡館的門口,掛起了中國人謝絕入內的標語;很多義大利高校,也開始禁止亞裔留學生上課,要求他們必須在家隔離一周後經醫生證明才能繼續上課。
如果上面的行為姑且算是防疫的必備措施,那麼下面的做法,就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了。
一名13歲的華裔小球員在春季聯賽時哭泣離場,原因並不是吃牌或是受傷,而是因為受到了種族歧視,被對手詛咒希望他患上新冠病毒。
但可惜的是,小男孩的遭遇並不單單是個案;在威尼斯,兩名遊客被一群孩子吐口水;在都靈,三位遊客在吃飯時被種族歧視性的辱罵,讓他們滾回中國。
發展到現在,米蘭街頭已經公然出現了醜化華人的塗鴉,而這,只是外國公然歧視亞裔現象的冰山一角。
△ 義大利米蘭街頭醜化華人的塗鴉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加拿大。援引衛報的報導,一位家住多倫多的朱姓海外華人坦言,在新冠病毒爆發之後,推特上尖酸刻薄的話語,讓她意識到什麼是少數族裔,什麼又是種族歧視。
在多倫多一個城市生活KOL一條關於新開中餐館的評論下方,幾乎全被種族主義言論佔領:
「那些噁心的亞洲人總是吃貓狗蝙蝠老鼠,讓他們滾出我們的國家,就能避免疫情了!「
「亞洲食物令人作嘔,他們的衛生習慣也是!」
「讓亞洲人滾出我們的國家!」
與此同時,位於多倫多北部的約克學區,近9000名家長籤署了一份請願書,要求過去17天來到中國的學生不得上學。在請願書上,學生家長要求亞裔學生不能再吃野生動物,必須自行隔離。
這種情況,讓當地政府官員回想起2003年SARS爆發期間的仇外心理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當年多倫多由於華人聚集,導致遊客和居民避開華人聚集地,導致華企收入減少了40%—80%,共計10億加元的損失。
加拿大海外華人社會正義全國委員會臨時主席認為,這次新冠肺炎的影響將在社交媒體謠言衝擊下,變得更加糟糕。
△ 在多倫多市中心,亞裔行人大多戴著口罩在法國巴黎地鐵上人們看見中國人就會掩住口鼻、罵亞裔是行走的瘟疫。
類似的情況在柏林、紐約、倫敦、馬德裡等世界各個城市發生,在此其中的中國人乃至亞裔人輕則在路上遭致詢問是否感染病毒,重則被毆打侮辱。
△ 在韓國,超過50萬民眾呼籲總統禁止華人入境在交通工具裡,當地人看見亞裔都會捂住口鼻,並拉開距離;在超市買東西的時候都會被詢問是否患病;甚至只是在走路,都會被當地人大罵滾回中國。
與此同時,社交平臺上的尖銳言論也開始愈發激烈,一些人甚至用開槍這種方式,對華人和亞裔表現驅逐的決心。
△ 「當我看見中國人」就連因為寫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援助武漢而被獲國人點讚的日本,在社交平臺上禁止中國人入境都成為了熱門詞條。
京都清水寺外的街道上,也出現了拒絕華人入境的個案。
假新聞、陰謀論也開始蔓延。
華盛頓時報所援引的以色列前情報官員的言論:冠狀病毒是武漢生物戰實驗室洩露的消息,更是在西方廣泛流傳,讓不少人認為這是自作自受。
在這種情勢下,很多國家的右翼政黨領袖開始藉此利用排華言論拉選票,鼓吹移民骯髒的排外言論。
比如義大利右翼聯盟領導人馬泰奧·薩爾維尼就在推特上,藉此機會鼓吹自己排外的政治觀點;在種種情形之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上個世紀的排猶現象。
△ 薩爾維尼利用義大利發現冠狀病毒的病例,指責政府管控不力,並提出迎合民粹想法的管控建議面對種種歧視,海外華人在網絡上採取了一種體面的方式來對抗種族主義,在社交平臺上以「我們不是病毒」為TAG,試圖消散亞裔歧視的現象。
在抖音上,一個華裔男孩身旁放著一個「我不是病毒,我是人類,不要對我有歧視」的牌子,蒙著眼睛戴著口罩,站在義大利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求擁抱。打算用這種方式,打消「中國人都有病毒」的偏見。
這次事件,並不是華人群體第一次因為疾病問題遭受歧視與偏見。
早在1900年的舊金山,腺鼠疫的爆發,使得多以勞工為主的華僑與鼠疫畫上等號,至今仍有餘波。
在休斯敦居住4年的 Peter Ding 認為,種族歧視並不是打你、罵你才算是種族歧視;歧視而是一種固有思維,比如一提到蒙古褶細長眼就是亞洲,把一個族群標籤化的行為都可以算是種族歧視。
他表示這次疫情,讓休斯頓中國城成為無人區,連官員帶頭去都無人響應,因為當地居民相信網上中國城有病毒的言論。
反種族主義國際聯盟主席尼維表示,即便可能這些種族歧視只是個案,但絕對沒有任何報社敢用「黑色警報」、「黑禍」或是「骯髒的黑人」來起標題,所以這顯然是一個問題。
Peter Ding 認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亞裔人逆來順受,不愛爭辯,導致種族主義者專挑軟的捏。而非裔、拉丁裔、阿拉伯裔的族群性格,加上黑豹黨、馬丁·路德·金的歷史記憶讓他們並不敢明面上歧視他們。
△ 參見《查理周刊》之殤在法國生活三十多年的林先生認為,華人遭受誤解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東西方對於口罩的意義解讀不同。
與東方戴口罩有預防意義不同,在西方世界,口罩是患病者才會佩戴的東西,所以一些帶有固定思維的人,會把戴口罩的意義延伸。
因此,有設計師製作「我不是病毒」的託特包,希望讓西方民主摒棄種族歧視並理解口罩在東方的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恐慌,早已蔓延至了海外華人群體。各國華人熱心捐款、捐物,通過物流把它送到抗議的最前線。但疫情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的兩面,既有好的,亦有壞的。
△ 海外華人向家鄉捐贈物資根據端媒體報導,最初只有 28 個人、平均年齡 19 歲的「武漢加油*北美留學生組」,經幾輪宣傳,變成了一隻成員超過 2500 人、籌款 80 餘萬元人民幣的海外捐贈主力軍。
但在捐贈過程中也遇到了騙局:1 月 25 日,他們以 5.5 元人民幣的單價向某家供貨商採購了價值 27.5 萬元人民幣、共計 5 萬隻 N95-k310 口罩。
在下單之前,他們要求供貨商提供了生產經營許可證和帶有型號標識的貨物照片。然而,待口罩送到醫院之後,武漢第四醫院、湖北腫瘤醫院等幾家醫院反饋,質量不符合醫用標準。
在海外華僑為遏制疫情捐錢捐物的同時,還有一些人令他們憤懣不已:在溫哥華,一些華人瘋狂囤積口罩,把原價6.99美元的口罩,炒賣到25美元。
與此同時,在華人亞裔為自己不是病毒而努力發聲之時,還有一些缺乏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人,繼續抹黑亞裔形象。
一從敏感地區赴法旅遊的女子,在明知自己發燒的前提下,依舊靠吃藥隱瞞發熱情況,在法國四處瞎走引起眾怒。
面對疫情時出現的種種負面情況,Peter Ding認為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他只想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在2月5日,他跟他在德國的哥哥一人買了600隻N95口罩,打算往武漢醫院郵寄。
在去郵局寄口罩的時候,一個大肚便便的休斯頓大叔看著箱子問他,中國(疫情)現在怎麼樣。
他沒說話。
大叔拍了拍他的肩,告訴他:「Be Strong ,Don't be Sad。」
設計/視覺:文特森
原標題:《新冠肺炎籠罩下的海外華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