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境金龍山的傳奇故事
呂海平
金秋送爽,正是登高的好時節!約上兒時的好夥伴,一起去登家鄉鹿境的金龍山。
凌晨,我們駕車來到山腳下,沿著山間小道,踏露而行。一路上,我們享受著秋風輕輕的撫摸。走走停停,談笑風聲,興致勃勃地爬上了山頂。我們站在山峰,放眼望去,家鄉的美景盡收眼底。田間阡陌縱橫,小溪碧水環繞,心曠神怡的感覺油然而生!難怪家鄉素有"麗江月色」之美譽!
不知不覺,我們走到山峰的最高處,在西北面一塊平坦地方,找到了小時候老人常常津津樂道的地方,據說這是金龍公主安營扎砦的遺蹟。懷著好奇的心,我俯首扒開雜草,在泥土中隱約見到斷瓦頹垣,看到牆基以及築寨的範圍。牆基是用三合土(蠔殼灰、河沙、黃泥土和少量紅糖,以及煮熟的糯米搗成泥後黏的)夯築而成,歷經風雨滄桑,歷經千百年的洗 禮,依舊那麼堅固!眼前的一切,讓我的思緒紛飛…
據說,宋仁宗年間,北宋有一位名將叫楊文廣,他是北宋并州太原人士,出生在一個武將世家,祖父楊業是北宋著名的抗遼將領,其父楊延昭更是遼國的死敵,讓遼軍聞風喪膽,為大宋立下赫赫戰功。在楊文廣任平南元帥時,有一次,率師遠徵海陸豐地區「南蠻十八峒」;即現海城埔仔洞,附城金龍洞(鹿境)、番洞,平東九龍洞,西坑下洞,梅隴平安洞、黃山洞,赤石大安洞、明熱洞、明溪洞,鵝埠楊安洞,此外尚有舊屬海豐的五雲洞(現揭西),西洋洞(現陸河螺溪),八苑洞(現陸豐八萬),華(貓)仔洞(現汕尾市城區大華),還有仙公洞、璣機洞、九龍洞。
宋軍在進攻「鹿境山寨」金龍公主時,曾駐軍海豐縣城東笏楊心墩、楊厝地和鹿境山東側楊古埔(後來建村時,百姓為紀念楊文廣元帥駐軍地點而命名))。楊文廣並在駐地始建媽祖廟供奉「通天神姑」,以保佑旗開得勝。當時,楊文廣與金龍公主交戰時,廝殺得天昏地暗,不分勝敗。兩人在刀光劍影中,對殺十幾個回合之後,頓生傾慕之情,不忍痛下殺手,竟不約而同地跨下戰馬,行禮言歡,一見鍾情。後來,楊文廣娶金龍公主為妻,被後人傳為一段情緣佳話。鹿境金龍山頂之牆基古蹟,也許佐證了北宋年代,朝廷的軍隊曾經在這裡活動過。
遙想當年,此地戰旗飄飄,兵走馬馳,楊文廣將軍立寨頂指揮,令旗一出,千軍如潮動,何等威風!
鴉片戰爭之後,金龍山的上空也演繹了一場場悲壯的故事。從嘉慶年間開始,各地反清鬥爭風起雲湧。為了反抗清政府的殘暴統治,鹹豐年間,海陸豐人民秘密組織了「三點會」,主要成員有黃履恭、黃殿元(道光八年中文科秀才,道光二十八年鄉試武舉人)、葉仰曾等。當時, 洪秀全領導的廣西金田起義,勢如破竹,捷報頻頻,極大的鼓舞了海陸豐「三點會」成員。他們歃血為盟,籌划起義,秘密討論了起義宗旨、組織機構、聯絡辦法等內容,還由黃殿元起草了《討虜檄文》。
此後,「三點會」積極在農村發展組織。當年,鹿境的呂亞剛、呂亞雪等也是三點會的重要人物。有多少刀光劍影的故事就在金龍山周遭上演的。鹹豐六年二月二十四曰,清政府勾結各地豪紳組織清治局、團練局等武裝,對三點會實行殘酷的鎮壓。三月十七日,清軍圍攻義軍,在東笏前橫溝洋等處,義軍英勇奮戰。由於寡不敵眾,不幸的是義軍最後從新田敗逃。清軍惱羞成怒,連日剿辦焚燒義軍房屋。金龍山下呂亞剛等義軍的住所也倖免於難。更可惡的是連貽慶堂、追遠堂、鄰近民居、呂亞剛房系之宗祠及前一座另一房系之宗祠,均成一片殘垣敗瓦。風雲翻卷,時光流逝,一切都逐漸變成了記憶和往事。當年,有多少刀光劍影的故事在金龍山周遭上演!
抗日戰爭時期,金龍山下的鹿境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金龍山在炮火中又一次接受洗禮!當人們漫步在金龍山時,其殘跡迄今還歷歷在目,宛如剛剛發生。時光無情,金龍山依舊傲然挺立,見證了一幕。
如今,金龍山下的鹿境新山村,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他們將以嶄新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譜寫出新的歷史篇章!
今天,不經意地走進金龍山,我才發現金龍山原來積澱著多麼豐厚的歷史底蘊啊!深藏著多少驚心動魄的悲壯故事!堆砌出多少賞心悅目的名勝!金龍山,你不知醉迷了多少人的雙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