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科技人員將鮮果帶回保山試種,保山成為產業化種植最早的地區。
1978年,農墾系統摸索種植咖啡。
1988年,雀巢公司將目光從巴西轉移到普洱,此後二十年雲南咖啡穩定發展。
2012年,星巴克在雲南普洱建成咖啡種植者支持中心。
……
如今,雲南咖啡的一舉一動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起航
剛開始
只是一粒「種子」
有中國咖啡發源地之稱的朱苦拉是一個偏遠的彝族小山村,地處賓川縣平川鎮漁泡江邊,位於楚雄、大理、麗江三個州市的交界地。
「朱苦拉」彝語名「若客來」,意為彎彎曲曲的山路。這裡不僅是一個古老的彝族小山村,也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因咖啡而聞名的地方。
1892年,法國傳教士田徳能到賓川,並引進種植了從越南帶入的咖啡苗。從那時起,小小的咖啡苗便在朱苦拉生長繁衍、茁壯成長,逐漸長成了13畝中國最古老的咖啡林。
今天的朱苦拉村(來源:人民網 吳松江 攝)
現在,朱苦拉有1134株古咖啡樹,其中100年以上的咖啡樹有24株,其餘咖啡樹樹齡均在60年以上,因此,朱苦拉古咖啡林也被稱為中國咖啡的「活化石」。
俯瞰朱苦拉村咖啡林 (來源:人民網 吳松江 攝)
從2012年開始,在賓川縣相關部門的扶持下,朱苦拉村進行農業產業調整結構,開始大面積種植咖啡。經過多年發展,到2019年,全村在原有13畝咖啡的基礎上發展咖啡1250餘畝,年產值達300多萬元。現在的朱苦拉咖啡已成為當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
如今
發展成中國最大產區
咖啡能在雲南生根發芽與雲南優越的地理條件密不可分。雲南,是中國最適合種植咖啡的地區之一。
李苒苒 製圖
「雲南小粒咖啡」指的就是阿拉比卡種,雲南豆中95%以上都屬於卡蒂姆(Catimor)亞種,混有四分之一羅布斯塔血統。
根據云南省農科院相關數據,目前國內98%的咖啡產自雲南,主要分布在普洱、保山、德宏、臨滄和西雙版納等產區。2019年,雲南省咖啡種植面積達158.92萬畝,產量14.62萬噸。
困境
雲南咖農
沒有市場話語權
與全國其他地方相比,雲南咖啡雖然產量大,但也面臨諸多問題。「咖農沒有市場話語權,咖農抗風險能力弱。」這是一個業界的共識。
資料圖
「家裡種了多年咖啡,但以前我們都不喝,太苦了。以前主要供給速溶咖啡產品,量才是關鍵。」 佤族姑娘趙梅說。
種咖啡卻不懂咖啡,在雲南部分咖啡產地傳統的種植觀念裡,咖啡豆和稻穀、玉米這樣的農作物並沒有多大區別,採摘、出售,價格隨行就市。
資料圖
直至2014年,咖啡價格持續走低,從最高每公斤41元降至13元,粗放種植、粗淺加工的原料供應模式讓咖農們感覺到了巨大壓力。一段時間內,很多農戶都靠茶葉生意來補貼咖啡。
雲南咖啡在商業和貿易領域缺乏定價權和話語權,收購價格過低,對咖農來造成了巨大傷害。
雲南咖啡
「小」「散」「弱」
雲南咖啡產業結構以小農戶、合作社為主,呈現小散弱的特點。
近年來,隨著雲南咖啡種植面積的擴張和產量的增長,品質良莠不齊、價格低廉以及長期單作造成的土壤退化等問題逐漸成為制約雲南咖啡產業發展的瓶頸。
咖啡作為舶來品,相比巴西、哥倫比亞等傳統的、成熟的咖啡產區,雲南咖啡產業根基不牢。雖然雲南自然條件優越,適合種植咖啡,但受地形的限制,類似巴西平原的大規模機械化種植模式在雲南卻行不通。
另外,在育種方面,雲南省農科院介紹,目前雲南咖啡主產區種植小粒咖啡面積最大的為卡蒂姆系列雜交品種,部分地區有其他品種,「抗病不優質,優質不抗病」的問題也較為突出。
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結果就是雲南咖啡產業缺乏標準,產品缺乏穩定性和一致性。
騰飛
轉變
從「種子」到「杯子」
雲南咖啡在全球咖啡總產量中的佔比也僅為1.5%左右,對於國際咖啡期貨價格影響有限。
想更多人知道雲南產好豆子,在整體產量變化較小的情況下,走提升品質、打造品牌的精品化之路勢在必行。
(圖片來源:文旅頭條)
葉萍在普洱市孟連縣富巖鎮經營著孟連天宇咖啡農民專業合作社,據她介紹,2020年,天宇咖啡出產的100噸咖啡豆在杯測中均能打到80分以上,超過半數的豆子可以打到83分。相較於一般品質大宗豆每公斤20元不到的收購價格,這裡的豆子普遍賣到40元以上,品質極佳的可以賣到80元。除去增加的人工選果、基礎設施投入、加工工藝改進等費用,還是有錢可賺。
(圖片來源:文旅頭條)
在孟連,葉萍並不是第一個走高質量精品化道路的人。巖爛經營的孟連班安咖啡加工廠產出的豆子,在2017年的雲南咖啡生豆大賽上獲得了85.5455的高分。巖爛說,還是需要做的比較好的幾家,給其他村民帶個頭,讓大家認識到做高質量精品咖啡的潛力。
從「種子」到「杯子」,一字之變也是雲南咖啡從初級農產品種植到文化消費品加工之變。
產業升級
雲南咖啡迎來新生機
經過多年發展和探索,雲南的咖啡也逐步摸索出一條自己的路。
小凹子咖啡莊園 。攝影:廖洪文
2016年,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揭牌成立,包括一個咖啡交易總部、三個咖啡集貨中心、一個咖啡交割倉。運用「產業+網際網路」思維,採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廣大咖啡企業提供集信息、展示、交易、結算、倉儲、物流、金融等為一體的「一站式」配套服務。
經過4年發展運營發展,目前已成為連接咖農、承接市場、銜接消費、對接國際的發展新路徑的重要渠道。「2019年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共實現交易5.02萬噸,交易額7.1億元。」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市場部經理劉海峰說。
普洱私人訂製咖啡生產線——定製列印。(圖片來源:人民網 曾智慧 攝)
咖啡豆除了能做成咖啡還能做什麼?在普洱,位於思茅區振興大道上的北歸咖啡通過這些年的發展給出了答案。
作為當地市級龍頭企業,北歸咖啡通過延伸產業鏈,在咖啡廢料中尋求經濟效益,用咖啡果皮釀造果醋、果酒;把咖啡果膠用作天然化妝品原料;把咖啡豆殼用於加工包裝板……打破了咖啡產業附加值低的局面。
保山咖啡豆
在保山,隆陽區潞江鎮新寨村是「中國咖啡第一村」。近年來,該村黨總支堅持黨建引領,按照「不變的是產業,改變的是理念」的思路,推動咖啡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咖啡產業與民俗旅遊的融合發展,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一改過去紅豆綠豆「不分優劣」一起烘的粗放生產理念,優質咖啡生豆價格從每公斤15元提高到60元,讓農戶收入翻了4倍多,每年增加群眾收入600餘萬元。目前,新寨村入駐咖啡企業10餘家,建成咖啡體驗館3座,帶動發展民宿農家樂8戶,已逐步發展成為集咖啡觀光、手工體驗、農家休閒於一體的旅遊目的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咖啡第一村」。
靠1.5%影響世界
據雀巢咖啡中心總經理王海介紹,從雲南採購的咖啡豆,目前在全球市場處於中上等水平。要想與其他國際競品同臺競爭,質量或者產量必須滿足其一。要麼質量特別好,好過別的國家的豆子很多。要麼產量特別大,但相較之下,雲南地區的產量和巴西、越南等主產區相比偏小。
要想形成雲南咖啡自身的產業競爭力,僅靠1.5%的佔比怎麼影響世界?只有通過品質解決這個問題。
努力打造「一站式」交易平臺。通過在雲南咖啡原產地打造「以咖啡交易為核心,以金融服務為支撐,以產業上下遊為重點,實現咖啡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目標」的全產業鏈服務平臺,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正努力打造面向內地、港澳臺地區、亞洲及歐美消費市場的主要交易平臺和構建全球咖啡產區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渠道。
積極培育優質品種。今年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許建初研究組在對雲南咖啡種植地區咖啡農林複合種植模式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優選了3種咖啡複合種植模式,這一研究成果為優質咖啡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與科技支撐。
資料圖 來源於網絡
企業方面,以愛伲咖啡為例,愛伲咖啡在位於普洱市思茅區的種植基地打造了咖啡良種基因庫,其中試種著包括瑰夏在內的34個來自世界各咖啡產地的當家品種。2019年,經過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的齊頭並進,愛伲咖啡一年的銷售額達九千多萬元。
後谷咖啡實現10秒以內咖啡萃取
目前,雲南所產精品咖啡豆、掛耳咖啡等產品逐步受到了國內外消費者的認可。
雲南咖啡在政府引導下
在企業和咖農聯手奮力突圍中
努力擺脫單純原料產地的境遇
逐步實現了
從「舶來品」
到「農產品」
再到「消費品」的華麗轉身
雲南咖啡走向世界的新徵程
也是山區咖農
脫貧致富、開闊視野
在國際市場中磨礪成長的進程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雲南咖啡,正在騰飛
雲報客戶端綜合
來源:經濟參考報、人民網、新華社、春城晚報、雲南日報等
責編:戴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