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鎖堂/文圖
青陽墕位於府谷海則廟最西端,是個純山區村。全村400多口人,分上下村。雖說是山區村,卻風光迤邐:初夏雨霽,天藍雲白,山色青翠,空氣中瀰漫著泥土芳香沁人心脾。兩山南北合攏而來,形成巽口,名之為墕;據說古有複姓「青陽」者曾居焉,故名青陽墕。百米長的墕口正中凸一小山丘,滾圓滾圓,上有古廟,供奉小黑龍;廟下為娛樂廣場,築有小亭。右側山峰,寨堡高聳,古建煌煌,巍峨壯觀。村民指說青陽墕整個地貌是個「二龍戲珠」:墕口將左右兩座大山梁分為南北,兩龍頭相對而來,驟停墕口廟圪蛋兩側,龍腰擺動,龍尾蜿蜿蜒蜒,纏繞相會,水不外溢,藏風聚氣,那不活脫脫一幅二龍戲珠圖!
(一)有一道「聖旨」?
我去青陽墕的動因是,聽說這個村居民家裡藏有一道清代「聖旨」,想一睹究竟。縣駐村第一書記韓海俠找來幾位村中年長者。我問村中是否有「聖旨」?老者們將我引至不遠處名為「城圪堵」的山塔上。
這裡是一處明清古建築群。從坡底開始,一座座大院相連,大門二門三門,「金獅子把大門,銀獅子把二門,撇蹄老虎把三門」,出出進進,曲徑通幽;塔頂約十來畝緩衝地,其上布局著明清建築張、王、蘇三座大院。幾十年前尚有人居住,後經濟發展了,都在別處蓋起新房搬出去了。現三大院內雜草及腰,野榆密布,蛛絲兒繞滿雕梁,給人以蒼涼之感,又讓人遐想無限。
大院裡自然故事很多。張家大院從南大門進去後又有兩座大門,形成梯進式建築群,高低錯落,規模宏偉;原有字號「億元奎」,繁榮了好一陣子,億元奎張老闆晚年得一子,溺愛如掌珠。此子從小愛哭。一哭,便讓家人抬來一籮筐青花瓷器,往地板磚上砸摔,用清脆的響聲逗孩子,直到小兒破涕為笑;後來稍長大一點,又哭,這時不是摔一隻兩隻青瓷了,而是把一摞瓷器高高舉起摔在磚地上,逗笑一下;還哭,再打一摞瓷器。此子少年時喜吃糖餅子,窮人家孩子愛得不行,他就故意拿糖餅在自己屁股蛋上搓幾下故意噁心人,再讓窮人孩子吃;成年後,染上洋菸癮,致家道敗落;老婆嫌他抽洋菸敗家,偷偷喝了碗洋菸水尋了短見。字號倒閉,轉眼乞丐人皆謗,不久暴斃。看著字號,已成陋室空堂;聽著故事,讓人唏噓不已!
王家大院偏東,是二進院,兩道大門,大門上原有匾額「凝菊堂」、「賜進士」,正房外明廈柱抱,屋脊挑簷五尾含丹獸,甚是氣派。王家當時是蒙陝出名的巨富。據在場王家後人說,當時內蒙杭錦後旗半個縣、臨河縣半個縣的土地都是他們家的。他爺爺王紫成當時兼任府谷商會會長,活了109歲,府谷街上很有名。幾十年前,王家大院正房內牆壁還掛著名人字畫,文革時扯下燒毀了。現古建築基本完好。
「聖旨」就出在西首蘇家大院。蘇家最初是從浙江紹興上來的,先在府谷縣城以教書為生,後成府谷名門望族,大戶人家;清代乾嘉年間有三兄弟為了土地遷到青陽墕,晚清時子弟中出過一位「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建築業講究,大門上高懸「明經進士」匾額,硬山頂式房脊挑簷處五尾張口含丹獸,彰顯著品位;水磨磚面牆,嚴絲合縫。蘇家是買得張家的地。本村曾任縣交通局局長、退休後回村的老幹部、當地文化名人王世雄老先生給我講了一個張家先人「自埋自」的故事:
說張家大財主名叫張和殿,懂得陰陽風水,生前自己為自己看下一塊風水寶地,安頓他死後不穿衣服,一塊白布裹身,兩根草繩,四人抬上朝東南方向走,走到哪裡草繩斷了就地埋;結果抬到五虎山山腰時草繩斷了,但此處是石頭山,眾人說不能埋在石頭裡;其子認為父命不能違;遂鑿挖下去成石棺材埋葬了。後來隔河山西保德縣來了一個南方人任知縣,也懂風水,說此處風水好,但對面五虎山山上蓋了個太陰殿,可不得了!一看是張和殿的墳墓,於是巧言哄騙讓張家把墳起走,起墳時棺材裡死人非但容貌未壞,身上已經長出了鱗片。死骸搬回來埋在了本村大果莊。
保德知縣又來看墳,認為法術還沒有破,於是化妝成風水先生,打問死者屬豬,便叫人在溝對面石崖上鑿刻了個石猴,「豬見猴淚雙流」,第二年夏,山洪暴發,泥石流連張和殿墳都推走了,終於把張家墳破了。此後張家「水推崖塌」,人也死了不少,窮了,遂把地契賣給蘇家。蘇家把舊地方重新翻修,門裡出了進士,建成了這座「明經進士」府……
聖旨是有的,藏在蘇家老大門家,把蘇家直系後人叫來一打問,說二十幾年前就賣掉了。是清代一位皇帝為其母皇太后過壽,頒下來一道聖旨,內容是讓蘇進士去北京幫忙並參加國母壽宴。具體是那一位皇帝呢?蘇家後人和村民們都不記得了。後來,蘇家人又把聖旨架、大供桌、八仙桌、兩個凳子、古代椅子、字畫等讓外地人1200元收走了。那時當地娶一個媳婦彩禮錢800元,賣了1200元感覺賣了個好價錢。
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當時正房仰城頂上有一幅古畫也一併被幾百元收走了,後村民在電視上看到,這幅古畫在一次香港拍賣會上拍賣了60多萬元,畫面出來後,村裡人一下就認出正是蘇家賣出的那幅古畫。還有蘇員外慶壽時,縣令來祝壽,題寫壽聯,沒有大抓筆,就拿鍋刷子蘸雞蛋清煙墨寫了一幅對聯,14個大字,也被南方人買走了。府谷縣原文聯副主席張繼平告訴我,蘇家人蘇春祥家20年前還2000元賣了一張唐伯虎的畫,文物販子天津人,現在這張畫在天津博物館裡收藏著,當地人在天津親眼見過的。
此時,蘇家後給我們開了正房門鎖。進去是個枕頭式結構,頂有仰城。正廳會客,原掛著「澤被桑梓」匾額;右為住人炕,有立城,立城外額上木雕「為善最樂」,內額雕刻「福如東海」,炕頭刻著「接福」二字。蘇家賣出去聖旨、古畫、對聯、椅子等都是從這個枕頭大房中出去的。現在房梁上裱糊的有字紙,基本上都是陳年帳務、經濟往來等內容,見證著蘇家當年經濟的繁榮和生活的富裕。
青陽墕土地好,廣袤的塔灣地旱澇保收。在漫長的農耕社會裡,土地是人們的命根子。明清時,城裡和其他鎮的大戶有為了土地遷來青陽墕的;解放前,村中土地也集中在一部分富裕戶手裡。於是土改時村中地主富農多,定為中農的就有30多戶。舊時這裡地處邊陲,晉陝蒙交界,歷史上戰亂多、匪患多,因此大戶人家除高門院牆外,有的還養有自衛隊、修築了防禦設施及隨時準備逃跑的地窨子、穿山洞。現年69歲的張五圪蛋先生引我去參觀了他家舊大院家中的通山地窨子。這是一座清代建築的四合院,已經好久無人居住了,老張打開靠左邊窯房,房間裡堆滿雜物,有舊時的瓷器和太師椅等,塵土浮其上;窯掌左角有地窨子,人可直立而進,約幾百米深。兵匪進入院後,人迅速進入窨子,石門一插,便穿地窨子直通城圪堵崖下出口而遁。
據說窨子裡邊結構複雜,有儲存物件的地方,安設機關;村裡還有一處地名為「對陣塔」,是古代兩軍打過仗的地方,半山上有個300多米長的明清穿山窨子,疑為藏兵洞。下村也有個寨子圪堵,臨溝,有高聳的瞭望塔,寨子下面有地窨子直通山寨。群眾說清同治年間回民造反,回回軍來了,全村人入地窨子,進入寨子躲藏。現在太平盛世,窨子早已作廢,若能將幾處窨子開發出來,發展鄉村旅遊,將是很好的參觀景點。
(二)幽靜「清寧寺」
古代大凡出了官家和大戶人家的地方,建廟宇是少不了的事。青陽墕傳說古代設立過縣衙,現在有個地名還叫做「縣峁」。村裡一山梁險要處有古寺院建築群,名「清寧寺」,為清康熙44年修建,距今已有340多年歷史。廟群佔地10多畝。坐南朝北,氣勢恢宏。遠眺,廟群距於險峻的墕梁上,與城圪堵遙遙相望;近看,寺院猶如一隻伏虎。寺廟周圍已綠化,院內幾棵蒼勁的松柏點綴其間,走進寺廟,輕煙繚繞,一派幽靜肅穆氣氛。
建築群包括三大古佛廟、觀音殿、大雄寶殿、明代古廟祖師壇及關帝廟、財神廟、火神廟,鐘樓、鼓樓等18座(間)亭臺樓閣相互映襯,古香古色。佛道共處一院,還特地蓋起了一座「和諧亭」。寺廟南之觀音殿,建築尤為奇特,供奉著觀音、文殊、普賢三大菩薩及18羅漢等佛;最令人奇而不解的是,18羅漢中竟然有一尊羅漢是用大鐵釘子釘在法臺上的。傳說有一天一個老和尚雲遊回來,路過大圪墶時,看見一個小泥胎和尚,問去哪裡?小和尚吱吱唔唔,老僧就把小和尚帶回寺院,發現少了一尊羅漢,乃悟小泥胎原是一泥羅漢所變。為了防止此羅漢再次逃離,遂叫鐵匠打了一顆大左捻鐵釘子,將這個羅漢釘固在了法臺上。
王世雄老先生說,他小時候還見過這個釘子。鼎盛時,寺院主持、和尚、道人有20多名,經常做法事布道場;直至解放前,廟宇上還有83墒廟地、一犋牛、一坡羊(450隻)、碾坊、磨坊,還有冉翔、冉峰、成道、成之等四個和尚及道士。寺內現存有明清壁畫栩栩如生,另存有清康熙44年鑄造重300多斤二龍戲珠紋猴首古鐵鐘一口。解放後,曾在寺院裡設立過青陽墕鄉政府,書記鄉長文書就住在大雄寶殿三大間裡辦公;53年鄉政府搬到海則廟後,廟宇中辦起了青陽墕小學、糧庫等,客觀上使古建築未遭大破壞。清寧寺現為府谷縣文保單位,也是府谷境內較為少見保存較為完整的清早期古建築群;這是研究當時當地廟宇分布、建築風格、宗教信仰等的重要實物遺存,也是未來發展鄉村旅遊重要景點。
(三)地靈人勤奮
青陽墕地靈人傑,歷史上湧現出不少傑出才俊。古代上村出過兩名進士,下村出過王總兵;近代大革命時期出過老紅軍老革命王金虎、張樹雄、王巨武;當代人中,距此不遠處青陽溝自然村出了一位劉姓師級軍官;也出了曾擔任過內蒙古伊克昭盟法院院長的地師級幹部張世忠;退休幹部張滿洋和在職縣團級有幾位,科級不算;村裡出了個一心為公現年90高齡的婦女英模袁桂英,曾在1983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載入了縣誌。
改革開放更似一縷春風吹醒了青陽墕。初,村民靠種植髮家。利用村裡地好水好的優勢,種瓜果蔬菜去縣城街上賣;後發展養殖,先是韓永厚一戶養8頭肉牛、40隻白絨山羊,引導村民養起70多頭肉牛,出欄一頭賣15000到20000元;餵上三兩個月的小牛犢子一頭賣8000元左右。靠養殖戶均年收入2萬元左右。
也有闖蕩世事、敢為人先的: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下村村民王貴金就去山東淄博考察學習釉面磚的燒制技術,花了9.8萬元技術轉讓費,回來與人合資在海則廟創建了「海達建築陶瓷廠」生產的釉面磚遠銷府谷、榆林、延安等地。
在我就要離開時,村民們爭先恐後地說: 2018年駐村第一書記韓海俠同志來了後,馬不停蹄地給村裡爭取到幾百萬元,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山上人再也不用吃雨水;實施了入戶水泥路,出行生活更加方便;新修了老年幸福院、硬化了活動廣場,安裝了體育器材配套設施,為獨居、空巢、特困老人提供了就餐服務、生活照顧、休閒娛樂場所,還爭取到65萬元高標準農田滴灌工程配套設施……
佇立於下村場圪堵眺望下村,讓人最最養眼的是,村民居住條件及村貌的巨變;一個簸萁灣裡,明顯兩個世界:三十年前,村民全居住在半崖上的土窯洞裡,如今舊窯洞仍星羅棋布地鑲嵌在山崖上,十窯九空;現在全住灣塔裡,家家戶戶新樓新房或別墅,獨門獨院。硬化公路直通每家大門口。全村三分之二家戶裡有了小轎車;有的老年人雖有錢但不會開車,故沒有買車,有事了給子女們一個電話就開著車回來了,也十分方便。古老的鄉村處處充滿生機。
這不就是美麗鄉村嗎?生活在這個時代,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村子裡,村民們安居樂業,真夠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