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2020-12-14 re思維

只有在我們不需要外來的讚許時,才會變得自由。——羅伊·馬丁納

人生的七個側面,它們分別是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

在非工作時間,你就應該放下工作,專心享受工作之餘的閒暇。

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樣的人生,做一些不一般的事,那麼以五年為期,你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長期的目標,並為之做出持久而堅實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鍛造。

「合理利用時間」就是選擇去做正確的事,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玩遊戲帶來的愉悅感是其他絕大多數事情無法比擬的,但一旦停下來,這種愉悅感就迅速消退了,於是有些人為了再次尋求這種強烈的愉悅感,就會繼續不斷地玩下去。

不要只盯著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只要對你有長期的益處,仍舊可以去做。

清醒地意識到我們到底在做什麼、要追求什麼,才能作出讓自己未來不會後悔的選擇。

你不如想像,和那些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做朋友,就如同把他們加為微信好友,每天捧讀他們的作品,就如同刷朋友圈,這時你或許會發現,這個朋友圈絲毫不比你現實好友的朋友圈無趣,甚至更加引人入勝。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

我接觸過的博士生,他們對自己未來的打算大抵是畢業後在本專業謀得一份高校的教職,區別只在於能否去一所好一點的學校,這些人中可能已有不少人對自己專業的興趣已經漸漸減弱,甚至苦苦掙扎。但是對博士來說,由於已經在本專業投入太多,他們面臨的自由選擇餘地已然很小,若說讓他們重新來過,簡直像是天方夜譚。

有時候我們會選錯,甚至為這個錯誤付出太多,但是沒有關係,我們仍然可以重新作出選擇,因為這才是人生的常態。並且,重新作出選擇並不一定意味著全部推倒重來,曾經的想法、選擇、努力一定會在我們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我們沒有必要去抹殺這種印記,而是應該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建立某種關聯,不是把「過去的我」全部拋開,而是讓它在修剪之後重新生發出新枝。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即便你的計劃在此刻完美無缺,又怎能保證,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它仍舊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呢?而精益創業的思想,則是拋棄這種冗長呆板的計劃,用反覆試驗和獲取反饋的方法來探明環境,通過迭代優化[環境變化太快,不跟上客戶的使用習慣,很快就被客戶拋棄。]來最終進化出一個最好的產品。

精益創業的思想是說,你並不需要完全準備好再上場,你可以邊上場邊準備或者先上場再適應,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摔得鼻青臉腫,但進步反而會更快。

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而對別人的否定意見產生本能的抗拒[曾經我也犯過這個錯誤,知易行難,當局者迷。謙虛,是最好的求知方式。]。不喜歡聽批評恐怕是人的一種天性。

很多時候,別人的批評並不正確,但思考和辨析這些批評本身對我們也是有益的。本能地抗拒批評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反對批評是兩回事,後者往往意味著更成熟的心智和更堅定的信念。成熟心智的一個特點就是,它能不偏不倚地、公正地對待自己的和其他人的意見,既不故步自封,也不附和盲從。

人們總是留戀自己已經付出的努力,而不管這些曾經的努力對未來是否已經失去了價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領導讓你做一個PPT,你第一步準備做什麼,是先挑一個漂亮的主題模版嗎?不是。是馬上去百度谷歌查資料嗎?也不是。正確的答案是:設計PPT的架構。即你要分析你的受眾,他們的知識水平、理解水平以及興趣點、關注點,在此基礎上設計你的內容以及展現內容的順序,先講什麼,佔比多少,再講什麼,佔比多少,以及講的時候採取什麼風格、策略,然後PPT的架構就出來了。

更合理的模式應該是「建構式」的,即知識不是簡單地吸收而來,而是由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而來,學習者必須充分地調用他們的已有知識,在主動性目標的指引下、在豐富的情境中積極地進行探索,把新知識和舊知識糅合在一起,在頭腦中建構[如果知識不成為體系,沒有關聯性,那麼很少用的知識很快就會被遺忘了。]出新的知識體系。

在問題引導下的學習最大的特點是,它所希求的知識是沒有邊界的,為了找到問題的解,我們可能會尋訪任何可能的線索,查閱任何有益的資料,而不受既定的觀點的束縛。

當沒有問題引導時,可能我們常常只是零散、隨性地去涉獵學習材料,去捕獲一些不相干的知識。這種學習的結果是得到一盤知識的沙礫。而在問題牽引下的學習,則是連續不斷地構築著知識之間的聯繫,使它們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連綴在一起。

提問是將我們引向深度學習的起點。

學習應該是深度和廣度的結合。廣度能夠讓人不閉塞,深度能夠讓人不只是學之皮毛。

你掌握了多少知識,並不取決於你記憶[真正的學習,不是死記硬背,記憶只適合在學校裡面應付考試而已,學習要把學過的知識關聯起來,構建體系,才會為己所用。沒有任何關聯的知識,人們去記憶是很痛苦的。因為當你不知道這些知識可以幹什麼,有什麼用,學習的興趣、好奇心就會大打折扣,也不會有太多的思考。]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於你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因為人的長時記憶存儲並非像硬碟一樣可以直接拷貝粘貼,不是說我們記住了多少知識,當我們提取時,就會原封不動地把它們提取出來。

把知識當成一項技能來學習。

求知分為三個層級:信息、知識和技能。最差的學習者只接收信息,貪多求廣;好一點的學習者看重知識,以記憶為目標;高手磨鍊技能,只求日日精進。信息、知識和技能本不衝突,只不過技能是終點,前兩者是邁向這個終點的路與橋。

寫作是一種技能,玩牌是一種技能,炒股是一種技能,表演是一種技能,歌唱是一種技能,創意是一種技能,設計是一種技能,說服是一種技能,解題是一種技能,思考也是一種技能……這些技能都跟學習緊密相關,都離不開信息和知識,但又遠遠不止於此。獲得技能也就意味著你擁有了改變世界的能力,哪怕一開始這種能力非常弱小。不管我們想學或者正在學的是哪一個領域的知識,我們都可以想一想,如何不把它當成是一種靜態的、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本裡的東西,而是把它當成一種動態的、可運用的、可以用來完成某件事情的技能。

思想實驗[一個人的練習,所以,自學也可以成才,只是看你思考的深度達到什麼程度。]就是構造一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假想情境,然後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設想事物在這個情境中的變化。在這樣的操練中,思考者往往會得到比原先更為深刻的洞見。

設計式操練[「思想實驗」是創造問題,「設計式操練」是找到答案。它們都需要對知識進行運用、思考。]就是調用已有的知識,設計某一種解決方案,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

「設計」有一個非常流行的定義:設計就是解決問題。因此設計式操練的好處,就是迫使學習者為了解決某一個現實的問題,綜合性、創造性地調用知識。

在設計中,當我們發現缺少某方面必需的知識時,又會反過來觸發我們對這些知識的學習。

只有廣泛涉獵不同學科的知識,把這些學科中的基本理論變成用以觀察和分析現實對象的思維模型,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思維上的偏差和狹隘。

在學術機構裡,再聰明的人,也可能受制於其專業壁壘,無法看到外面更大的知識疆域。而在實踐領域則相反,人們更容易融會貫通看待問題。

所謂靈感,所謂潛意識的思考,並非平白無故產生的,而是有賴於思考者已經擁有了豐富的、充足的、多元的思考材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就像談戀愛一樣,首先得有個對象。],潛意識的作用是借用其強大的並行計算能力,把這些思考材料進行各種組合。可以說,你在靈感醞釀之前,所做的素材準備工作越是充分,那麼獲得創造性成果的概率就越大。

一幅畫作的價值,不在於它的線條、顏色、構圖,而在於其背後所展現出的「觀念」,藝術品的價值就是觀念的價值。

網絡上的人們話題多半是人為製造的營銷性話題,通過迎合人們的獵奇心態來博取眼球。這些內容通常沒有關注的必要。還有很多看上去很重大的事件諸如節慶、儀式、比賽、活動等,除了那些與你愛好相關的,大多數也與你沒什麼關係。

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豐富的信息,既是一種才能,也是一種美德。簡潔的表達[連話都說不清楚,別人怎麼相信你說的話。]來自清晰的思考,而清晰的思考又要以簡潔的表達為依託,一體兩面。

英雄的故事一般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置身正常世界、冒險召喚、拒斥召喚、見導師、越過第一道邊界、遇到考驗和敵友、接近最深的洞穴、接受磨難、獲得報酬、踏上返回的路、復活和攜萬能藥回歸。這個模型對好萊塢影響巨大,無數編劇和導演受到這個模型的啟發,製作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的電影。

很多能夠改變我們一生的事件都不是我們可以事先規劃或者預計的,它們常常是突然闖入了我們的生活。

意外、混亂,還有隨機性會為我們帶來靈感,當然這種雜亂的效果應該是可控的,它應該與有序的工作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文學大師納博科夫讀書的方式,是把不同的書放在一起同時讀。他常常會把一摞書放到床頭,裡面混雜著新書、舊書、小說、非虛構作品、詩歌等,等到這摞書讀到差不多的時候,再添加上其他的。我自己現在也經常使用這種讀書的方法,一方面我讀書一般會帶著一個明確的目的,會專門圍繞著這個主題找書來看[某個主題的書,可以深入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但是,越深入,專業論述、理論就越多,會讓人昏昏欲睡,所以,感覺疲累了就看一些無關的書,可以喚起好奇心,提起精神。然後繼續看某個主題的書。

以前我也是以類似這種方式讀書的,只是缺少了帶著目的、圍繞某個主題,因此,有很多知識都忘了,畢竟它們之間沒有太多的關聯性。],相當於主題閱讀;另一方面我也會隨機在書櫃裡挑幾本與這個主題無關的書來看。結果我總是會得到一些意外的發現,這些發現不是來自主題閱讀的那些書,而是來自那些看似無關的書,在這些書裡我找到了關於這個主題更有啟發性的觀點。我把這種閱讀方法稱為「泛主題閱讀」。

「圖解思考[可以畫思維導圖,頭腦風暴等等。直觀呈現,幫助我們理清思路。]」指的是用畫圖的方式來直觀表示出我們思考內容。

當我們思考一個現實場景中的問題時,如果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那麼可能意味著這個答案並不周密,只顧及了問題中的某個側面或者局部。

對一個善於學習的人來說,他尤其要在交流中關注盲區,也就是別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這樣他就能在交流中收穫新知識。

管理能力是後天掌握的一種技能,而不是先天具備的稟賦。沒有人一生下來就能管理一家上千人的公司,經驗都是在一定階段通過學習而獲得的。

由於目前心理學家對人的智力的認識還不充分,智力測驗所測出的也僅僅是人全部智力的某個特定部分,所以智商分數並不能完全表示一個人是否聰明,那些智商平平的多數人也許也只是在某個方面不夠出色而已,並不意味著他們在其他方面不優秀,或者沒有變得很優秀的可能。因此,如果完全相信智商理論以及智商分數[我命由我不由天。],反倒會限制自己發現和發展更多的潛能。

相信自己會變得更好的信念通過努力換回了變得更好的現實。

一個天天好吃懶做的人和一個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的人之間的差距,可以說是雲泥之別。再加上當前的神經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這就意味著後天努力對人的改造作用可以是驚人的。所以知乎有名言「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我們與其把眼光放在自己與他人的天賦差異上(雖然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如放在自己可以如何努力並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更有才能上。

一個員工[如果你不是員工而是創始人,那麼就必須面面俱到,運籌帷幄,從全局思考問題,才有預測的目光。]具備突出的優點比他沒有明顯的弱點要重要得多。

人無法做到十全十美,可提升的方面實在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將其發揮到淋漓盡致,而自己的弱勢帶來的問題則可以通過與他人組成優勢互補的團隊[合伙人就是這麼來的。不要找跟自己相似的人,要有差異性的,才能互相學習和指導。]來解決。但要是你沒有拿得出手的、顯而易見的優勢,有誰會願意和你組隊打怪呢?發展自己的強項,並且尋找和結識與你能力互補的人,將使你終身受益。

我們總是在找更多的資源[資源無窮無盡,只有此刻能為我所用的,才值得去學習。],搜索、下載、囤積,然後閒置,錯把硬碟當成自己的大腦……

一個人就那麼點時間、那麼點精力,如果每件事都追求完美,那麼結果就是沒有一件事可以做到完美。所以要想一絲不苟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須進行取捨:選取一件你認為最重要、對你來說最有價值的事,兢兢業業地把它做精、做細、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標準去完成它們,就夠了;另一些無足輕重的事,則能不做就不做。努力的第一個秘訣在於「捨棄」。有舍,方才有得。

當然,也有一些人可以做到在多個領域都有所建樹。但這些人並非是以「三心二意」的方式取得這些成就的,更通常的情形是,他們首先花了幾年的時間專注在某一個領域,並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然後又轉投到另一個領域,並把以前成功的經驗遷移[規律都是通用的,在一個行業的成功經驗可以應用在其它行業,前提是自己很有興趣,但是要做得更好,就要更加努力。]到新領域中,然後又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識是過載的,觀點是鼓譟的,熱點是速朽的。而反過來,專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恆的態度和行動,則是最稀少和最珍貴的。當然,專注、堅持和一絲不苟並不是說要把與主業無關的其他所有東西都屏蔽掉或者拋諸腦後。

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敗或者高難度的挑戰來刺激的。如果總是一帆風順,就會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不肯出來,潛能就無法被充分地激發。

一個小組的做法是在學生宿舍門口支一個攤位,免費檢測[免費服務,這個案例在生活中很常見。以小利引誘大家投入巨額消費。]自行車輪胎的氣壓,如果充氣則收取一美元的費用,結果發現同學們不僅頻頻光顧,而且對這項便民措施非常感激,於是這個小組在一小時後改變策略,把固定收費變為自願付款,結果營業額提升更快,最後賺了幾百美元。

學習的時候,要給自己增加一些難度,這對提升學習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在興趣這種內部動機的驅動下,人們完成同一任務的表現比在物質獎勵的驅動下更好。

當你在一個領域中有一定鑽研後,你還需要從其他學科[總在一個學科裡面,很容易碰壁或者到達瓶頸。需要擴展思路,那麼自然要更多地去學習不同的知識。]或者領域中尋找新的知識和思想的養料,來充實和啟發你所精研的領域。

如果你與大多數人相比,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那麼為什麼社會要給你超出平均水準的回報?

從「消費型興趣」升級為「生產型興趣」,把消遣、娛樂、享受的愛好,引導向有產出、有價值、有利益的愛好。學以致用,如果愛好沒有提高生活的水平,或者提高文化素養,或者對世界有貢獻,那麼這種愛好就要摒棄,應該選擇更高尚的愛好。

興趣,要圍繞著它不斷拓展、迭代、升級,建立完整的價值體系。這樣,以後的學習就會不斷強化以前的積累,而不會遺忘,當達到最高境界的時候,興趣也會轉化成工作的產出,提升工作效率,更新工作的思考模式。

相關焦點

  • 《精進》:讓你脫胎換骨,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優秀、卓越,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這種成長的過程是艱辛的,說一個人厲害,其實也就是說這個人付出了更多的代價而已。精進的路是一條很苦的路,也是成為一個厲害的人必須要走的路。沒有投機取巧的可能,也沒有安逸悠閒的方法,你必須讓自己時刻精進,每天都要進步一點點。
  •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把時間花在值得的事情上
    一直覺得,這世界上,很厲害的人真不少,除了讓我們仰望的那些商業巨人和行業大咖,還有不少後浪都已經成了很厲害的人。這些天,正好在看知乎大神採銅老師的大作:《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雖然只能臆想一下也能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但書中的一些觀點確實讓人如撥雲見日,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清醒。
  • 電子書下載|《十分鐘智商運動》《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半島書店一個電子書免費下載的公眾號。中國人如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人類文明是如何萌芽、成長,走到今天?這些故事能給現代人帶來什麼樣的啟示?本書帶你縱覽一萬年人類文明全景,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彌補知識缺環。《十分鐘智商運動》內容簡介:人大附中李永樂老師的首部趣味科普書,大眾讀物。
  • 讀《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的3點心得|豆瓣評分9.4
    最近讀了知乎大神「採銅」的高分力作《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引發了筆者較多的思考,在此簡述一下,歡迎探討!1. 木桶原理木桶原理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是指一個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限定了木桶的最大容量。
  • 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先成為一個很厲害的自己
    讀了好多天《精進》這本書,也寫了好多篇讀書筆記,有一些是從書本上出發的,有一些是從我自己想到看完書想到的方向出發的,今天這個是最後一篇,那我就來一個完結篇!對於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我想這應該要從懂事的時候就開始為自己規劃,但是那時候的我們又不懂這些事情,也沒有人從小就教我們應該怎麼想,只是從來都有人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考個好成績,上個好的大學,找個好點的工作。但是他們也沒有說,找到好的工作,以後呢?沒錯,這就是要靠自己了。
  • 7張圖讀完《精進1》如何成為很厲害的人
    《精進:成為一個厲害的人》是知乎大神採銅老師的作品,他在書中給我們提出了一種更有效的自我提升的方法:用持續精確的努力,撬動更大的可能,這便是精進。採銅老師從我們人生的七個側面,它們分別是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這是七個方面的精進路徑,依循書中的方法反覆磨練,便可以日益精進,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找到實現自我的那條成功之道讓大家跟著視覺筆記的七張圖,一起了解7個精進路徑。
  • ...2」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讀《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2月的20日至23日這三天,差不多閱讀完了採銅的《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趁熱打鐵,溫故知新,如下。我的思維導圖每次閱讀完一本書,我會擁有可供自己後期復盤的讀書筆記,然後等自己把筆記的內容消化吸收了一些,會看一下網絡上優秀的讀書分享或相關連結,看看不同視角下的收穫有什麼不同、有什麼是別人能夠感悟到有收穫而我未思考到的?
  • 稻盛和夫: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請學會六個要點,持續精進自己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稻盛和夫曾在自己的講座中分享了六項精進法則,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六個法則堅持運用下去,我們就能實現任何內在的夢想和夙願。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是將自己的心投入自己的工作,用全部的激情去成就自己的事業。 路遙曾說,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意志才能真正成就某種事業。如果我們對待生活,不曾用心與努力,那麼我們在自己人生路上,就無法真正盛開自己。
  •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01
    我曾經是一個內心焦慮,行動「佛系」的人,雖然抱著對未來巨大的不安全感,每天都如坐針氈,但從來也沒想過要給自己規劃一個怎樣的未來,只是各種瞎想,但沒有任何行動,現狀也沒有任何改變,於是把自己活成了無比被動的模樣。現在回頭想來,自己最大的問題,就來自於對時間的無知無覺。
  • 稻盛和夫:想要成為一個厲害的人,學會這2個要點,就能持續精進
    怎樣成為一個厲害的人,稻盛和夫曾在自己的講座中分享了2 項精進法則,如果我們能夠把這2個法則一直堅持運用,那麼自然能夠實現任何內在的夢想和夙願。拼命工作的同時能去想如何改進工作,這樣自己的一天都會充滿創意。稻盛和夫就會在每天努力工作的時候去開動腦筋,孜孜以求,推敲更好的工作方法。
  • 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如何讓他自己成為一個厲害的人,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人們都很羨慕「很厲害的人」,他們似乎可以掌控所有的事情,常常被人稱為「大神」。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對於我而言,是一個遙遠的目標,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管理自己,理順自己的生活,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獲得更多的自由和成長的空間。
  •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知乎大神對時間的認知
    2011年的採銅加入知乎成為第41161號用戶之後,貢獻了975個回答,獲得了493598個贊同與115293次感謝,被公認為「知乎精神」的代表作者之一。他的文字犀利而又切中痛點,將現實的問題一針見血地提出,並且提煉出相對應的解決的方法。
  • 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關鍵有2步
    一個人到底怎麼樣,才算厲害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能賺錢,事業發展得好是厲害人物;有人認為能成為行業領軍人物,算厲害;還有人認為學霸、職位高是厲害。02厲害的人,都有著完善的知識體系而實際上,真正厲害的人,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
  •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學會學習,做一個高效學習者
    生在一個到處都可以學習的時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學習才能做到更高效?帶著這個問題,今天我又來讀這一本,沒有讀完的書。學習就應該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我們帶著問題去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又產生了問題,然後又在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這只是一個循環的學習模式。其實所有的學習都應該是有目的,有帶著問題去學的。
  • 如何突破寫作瓶頸,實現職場躍遷?——《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2020年1月4日,《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新書分享會在中信書店啟皓店舉行,此次活動由中信出版社24小時工作室、中信書店聯合舉辦。現場讀者十分熱情,三節課創始人Luke(後顯慧)和開跑運動創始人洋星作為特邀嘉賓,和作者師北宸一起分享了關於精進寫作與職業發展的問題。
  • 心理學博士、知乎大神告訴你怎麼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你是否對現狀不滿,而又找不到出路,flag立了一個又一個,還是沒有改變,間接性努力,持續性混吃混喝,反倒是身邊的一些朋友在悄悄地改變。 前同事小王裸辭後成為自由撰稿人,時間自由,經濟獨立,隨時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 《天道》: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不妨從你的思維開始提高
    有的人說很厲害的人就是會做局的人!還有人說要成為很厲害的人,必須背後要有強大背景,資源,人脈!網絡中曾經流傳一句話:不是你成功了才會去努力,而是只有你努力了才能有機會成功,而成功也絕不是你勤奮了,你堅持了,努力了就一定行的,成功來自正確的目標和正確的努力。什麼才是正確的呢?這個正確是誰來定的?
  • 真正厲害的人擁有一個強大的信念:失敗並不會長久,你是嗎?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一個人是否厲害與其內在的信念有密切的關係。真正厲害的人,大都秉持一個強大的信念,失敗不會長久。當你能意識到失敗不會長久的時候,你就不會長久停留在失敗的情緒中,而是懂得從這個情緒中走出來,懂得從內在精進自己,自然我們內在的就會變得更為強大。01失敗不會長久一個人是否厲害,往往與其內在的信念有密切的關係。
  • 在職場,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做到「五戒」,就沒人能小瞧你
    具體而言,在職場,真正厲害的人,往往能做到以下「五戒」,早晚混出頭;在職場,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做到這「五戒」,就沒人能小瞧你。一「戒」心浮所謂心浮,就是一種淺薄、輕率的心理表現,是心理不穩定、個人修養不到位的表現。
  • 如何成為一個頂尖高手?
    他,想成為這個時代的弄潮兒。 微信對創業者也非常友好,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公眾號的運營者,他的口號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而且不設置排行榜,甚至沒有公開的地方可查詢有哪些公眾號…因此,公眾號不容易出現「富者越富」的現象,每個人只要用心服務好自己的用戶就可以了! 這,是一次公平的競賽,普通人終於也有機會成為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