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我們不需要外來的讚許時,才會變得自由。——羅伊·馬丁納
人生的七個側面,它們分別是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
在非工作時間,你就應該放下工作,專心享受工作之餘的閒暇。
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樣的人生,做一些不一般的事,那麼以五年為期,你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長期的目標,並為之做出持久而堅實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鍛造。
「合理利用時間」就是選擇去做正確的事,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玩遊戲帶來的愉悅感是其他絕大多數事情無法比擬的,但一旦停下來,這種愉悅感就迅速消退了,於是有些人為了再次尋求這種強烈的愉悅感,就會繼續不斷地玩下去。
不要只盯著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只要對你有長期的益處,仍舊可以去做。
清醒地意識到我們到底在做什麼、要追求什麼,才能作出讓自己未來不會後悔的選擇。
你不如想像,和那些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做朋友,就如同把他們加為微信好友,每天捧讀他們的作品,就如同刷朋友圈,這時你或許會發現,這個朋友圈絲毫不比你現實好友的朋友圈無趣,甚至更加引人入勝。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
我接觸過的博士生,他們對自己未來的打算大抵是畢業後在本專業謀得一份高校的教職,區別只在於能否去一所好一點的學校,這些人中可能已有不少人對自己專業的興趣已經漸漸減弱,甚至苦苦掙扎。但是對博士來說,由於已經在本專業投入太多,他們面臨的自由選擇餘地已然很小,若說讓他們重新來過,簡直像是天方夜譚。
有時候我們會選錯,甚至為這個錯誤付出太多,但是沒有關係,我們仍然可以重新作出選擇,因為這才是人生的常態。並且,重新作出選擇並不一定意味著全部推倒重來,曾經的想法、選擇、努力一定會在我們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我們沒有必要去抹殺這種印記,而是應該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建立某種關聯,不是把「過去的我」全部拋開,而是讓它在修剪之後重新生發出新枝。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即便你的計劃在此刻完美無缺,又怎能保證,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它仍舊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呢?而精益創業的思想,則是拋棄這種冗長呆板的計劃,用反覆試驗和獲取反饋的方法來探明環境,通過迭代優化[環境變化太快,不跟上客戶的使用習慣,很快就被客戶拋棄。]來最終進化出一個最好的產品。
精益創業的思想是說,你並不需要完全準備好再上場,你可以邊上場邊準備或者先上場再適應,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摔得鼻青臉腫,但進步反而會更快。
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而對別人的否定意見產生本能的抗拒[曾經我也犯過這個錯誤,知易行難,當局者迷。謙虛,是最好的求知方式。]。不喜歡聽批評恐怕是人的一種天性。
很多時候,別人的批評並不正確,但思考和辨析這些批評本身對我們也是有益的。本能地抗拒批評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反對批評是兩回事,後者往往意味著更成熟的心智和更堅定的信念。成熟心智的一個特點就是,它能不偏不倚地、公正地對待自己的和其他人的意見,既不故步自封,也不附和盲從。
人們總是留戀自己已經付出的努力,而不管這些曾經的努力對未來是否已經失去了價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領導讓你做一個PPT,你第一步準備做什麼,是先挑一個漂亮的主題模版嗎?不是。是馬上去百度谷歌查資料嗎?也不是。正確的答案是:設計PPT的架構。即你要分析你的受眾,他們的知識水平、理解水平以及興趣點、關注點,在此基礎上設計你的內容以及展現內容的順序,先講什麼,佔比多少,再講什麼,佔比多少,以及講的時候採取什麼風格、策略,然後PPT的架構就出來了。
更合理的模式應該是「建構式」的,即知識不是簡單地吸收而來,而是由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而來,學習者必須充分地調用他們的已有知識,在主動性目標的指引下、在豐富的情境中積極地進行探索,把新知識和舊知識糅合在一起,在頭腦中建構[如果知識不成為體系,沒有關聯性,那麼很少用的知識很快就會被遺忘了。]出新的知識體系。
在問題引導下的學習最大的特點是,它所希求的知識是沒有邊界的,為了找到問題的解,我們可能會尋訪任何可能的線索,查閱任何有益的資料,而不受既定的觀點的束縛。
當沒有問題引導時,可能我們常常只是零散、隨性地去涉獵學習材料,去捕獲一些不相干的知識。這種學習的結果是得到一盤知識的沙礫。而在問題牽引下的學習,則是連續不斷地構築著知識之間的聯繫,使它們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連綴在一起。
提問是將我們引向深度學習的起點。
學習應該是深度和廣度的結合。廣度能夠讓人不閉塞,深度能夠讓人不只是學之皮毛。
你掌握了多少知識,並不取決於你記憶[真正的學習,不是死記硬背,記憶只適合在學校裡面應付考試而已,學習要把學過的知識關聯起來,構建體系,才會為己所用。沒有任何關聯的知識,人們去記憶是很痛苦的。因為當你不知道這些知識可以幹什麼,有什麼用,學習的興趣、好奇心就會大打折扣,也不會有太多的思考。]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於你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因為人的長時記憶存儲並非像硬碟一樣可以直接拷貝粘貼,不是說我們記住了多少知識,當我們提取時,就會原封不動地把它們提取出來。
把知識當成一項技能來學習。
求知分為三個層級:信息、知識和技能。最差的學習者只接收信息,貪多求廣;好一點的學習者看重知識,以記憶為目標;高手磨鍊技能,只求日日精進。信息、知識和技能本不衝突,只不過技能是終點,前兩者是邁向這個終點的路與橋。
寫作是一種技能,玩牌是一種技能,炒股是一種技能,表演是一種技能,歌唱是一種技能,創意是一種技能,設計是一種技能,說服是一種技能,解題是一種技能,思考也是一種技能……這些技能都跟學習緊密相關,都離不開信息和知識,但又遠遠不止於此。獲得技能也就意味著你擁有了改變世界的能力,哪怕一開始這種能力非常弱小。不管我們想學或者正在學的是哪一個領域的知識,我們都可以想一想,如何不把它當成是一種靜態的、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本裡的東西,而是把它當成一種動態的、可運用的、可以用來完成某件事情的技能。
思想實驗[一個人的練習,所以,自學也可以成才,只是看你思考的深度達到什麼程度。]就是構造一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假想情境,然後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設想事物在這個情境中的變化。在這樣的操練中,思考者往往會得到比原先更為深刻的洞見。
設計式操練[「思想實驗」是創造問題,「設計式操練」是找到答案。它們都需要對知識進行運用、思考。]就是調用已有的知識,設計某一種解決方案,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
「設計」有一個非常流行的定義:設計就是解決問題。因此設計式操練的好處,就是迫使學習者為了解決某一個現實的問題,綜合性、創造性地調用知識。
在設計中,當我們發現缺少某方面必需的知識時,又會反過來觸發我們對這些知識的學習。
只有廣泛涉獵不同學科的知識,把這些學科中的基本理論變成用以觀察和分析現實對象的思維模型,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思維上的偏差和狹隘。
在學術機構裡,再聰明的人,也可能受制於其專業壁壘,無法看到外面更大的知識疆域。而在實踐領域則相反,人們更容易融會貫通看待問題。
所謂靈感,所謂潛意識的思考,並非平白無故產生的,而是有賴於思考者已經擁有了豐富的、充足的、多元的思考材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就像談戀愛一樣,首先得有個對象。],潛意識的作用是借用其強大的並行計算能力,把這些思考材料進行各種組合。可以說,你在靈感醞釀之前,所做的素材準備工作越是充分,那麼獲得創造性成果的概率就越大。
一幅畫作的價值,不在於它的線條、顏色、構圖,而在於其背後所展現出的「觀念」,藝術品的價值就是觀念的價值。
網絡上的人們話題多半是人為製造的營銷性話題,通過迎合人們的獵奇心態來博取眼球。這些內容通常沒有關注的必要。還有很多看上去很重大的事件諸如節慶、儀式、比賽、活動等,除了那些與你愛好相關的,大多數也與你沒什麼關係。
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豐富的信息,既是一種才能,也是一種美德。簡潔的表達[連話都說不清楚,別人怎麼相信你說的話。]來自清晰的思考,而清晰的思考又要以簡潔的表達為依託,一體兩面。
英雄的故事一般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置身正常世界、冒險召喚、拒斥召喚、見導師、越過第一道邊界、遇到考驗和敵友、接近最深的洞穴、接受磨難、獲得報酬、踏上返回的路、復活和攜萬能藥回歸。這個模型對好萊塢影響巨大,無數編劇和導演受到這個模型的啟發,製作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的電影。
很多能夠改變我們一生的事件都不是我們可以事先規劃或者預計的,它們常常是突然闖入了我們的生活。
意外、混亂,還有隨機性會為我們帶來靈感,當然這種雜亂的效果應該是可控的,它應該與有序的工作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文學大師納博科夫讀書的方式,是把不同的書放在一起同時讀。他常常會把一摞書放到床頭,裡面混雜著新書、舊書、小說、非虛構作品、詩歌等,等到這摞書讀到差不多的時候,再添加上其他的。我自己現在也經常使用這種讀書的方法,一方面我讀書一般會帶著一個明確的目的,會專門圍繞著這個主題找書來看[某個主題的書,可以深入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但是,越深入,專業論述、理論就越多,會讓人昏昏欲睡,所以,感覺疲累了就看一些無關的書,可以喚起好奇心,提起精神。然後繼續看某個主題的書。
以前我也是以類似這種方式讀書的,只是缺少了帶著目的、圍繞某個主題,因此,有很多知識都忘了,畢竟它們之間沒有太多的關聯性。],相當於主題閱讀;另一方面我也會隨機在書櫃裡挑幾本與這個主題無關的書來看。結果我總是會得到一些意外的發現,這些發現不是來自主題閱讀的那些書,而是來自那些看似無關的書,在這些書裡我找到了關於這個主題更有啟發性的觀點。我把這種閱讀方法稱為「泛主題閱讀」。
「圖解思考[可以畫思維導圖,頭腦風暴等等。直觀呈現,幫助我們理清思路。]」指的是用畫圖的方式來直觀表示出我們思考內容。
當我們思考一個現實場景中的問題時,如果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那麼可能意味著這個答案並不周密,只顧及了問題中的某個側面或者局部。
對一個善於學習的人來說,他尤其要在交流中關注盲區,也就是別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這樣他就能在交流中收穫新知識。
管理能力是後天掌握的一種技能,而不是先天具備的稟賦。沒有人一生下來就能管理一家上千人的公司,經驗都是在一定階段通過學習而獲得的。
由於目前心理學家對人的智力的認識還不充分,智力測驗所測出的也僅僅是人全部智力的某個特定部分,所以智商分數並不能完全表示一個人是否聰明,那些智商平平的多數人也許也只是在某個方面不夠出色而已,並不意味著他們在其他方面不優秀,或者沒有變得很優秀的可能。因此,如果完全相信智商理論以及智商分數[我命由我不由天。],反倒會限制自己發現和發展更多的潛能。
相信自己會變得更好的信念通過努力換回了變得更好的現實。
一個天天好吃懶做的人和一個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的人之間的差距,可以說是雲泥之別。再加上當前的神經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這就意味著後天努力對人的改造作用可以是驚人的。所以知乎有名言「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我們與其把眼光放在自己與他人的天賦差異上(雖然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如放在自己可以如何努力並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更有才能上。
一個員工[如果你不是員工而是創始人,那麼就必須面面俱到,運籌帷幄,從全局思考問題,才有預測的目光。]具備突出的優點比他沒有明顯的弱點要重要得多。
人無法做到十全十美,可提升的方面實在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將其發揮到淋漓盡致,而自己的弱勢帶來的問題則可以通過與他人組成優勢互補的團隊[合伙人就是這麼來的。不要找跟自己相似的人,要有差異性的,才能互相學習和指導。]來解決。但要是你沒有拿得出手的、顯而易見的優勢,有誰會願意和你組隊打怪呢?發展自己的強項,並且尋找和結識與你能力互補的人,將使你終身受益。
我們總是在找更多的資源[資源無窮無盡,只有此刻能為我所用的,才值得去學習。],搜索、下載、囤積,然後閒置,錯把硬碟當成自己的大腦……
一個人就那麼點時間、那麼點精力,如果每件事都追求完美,那麼結果就是沒有一件事可以做到完美。所以要想一絲不苟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須進行取捨:選取一件你認為最重要、對你來說最有價值的事,兢兢業業地把它做精、做細、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標準去完成它們,就夠了;另一些無足輕重的事,則能不做就不做。努力的第一個秘訣在於「捨棄」。有舍,方才有得。
當然,也有一些人可以做到在多個領域都有所建樹。但這些人並非是以「三心二意」的方式取得這些成就的,更通常的情形是,他們首先花了幾年的時間專注在某一個領域,並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然後又轉投到另一個領域,並把以前成功的經驗遷移[規律都是通用的,在一個行業的成功經驗可以應用在其它行業,前提是自己很有興趣,但是要做得更好,就要更加努力。]到新領域中,然後又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識是過載的,觀點是鼓譟的,熱點是速朽的。而反過來,專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恆的態度和行動,則是最稀少和最珍貴的。當然,專注、堅持和一絲不苟並不是說要把與主業無關的其他所有東西都屏蔽掉或者拋諸腦後。
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敗或者高難度的挑戰來刺激的。如果總是一帆風順,就會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不肯出來,潛能就無法被充分地激發。
一個小組的做法是在學生宿舍門口支一個攤位,免費檢測[免費服務,這個案例在生活中很常見。以小利引誘大家投入巨額消費。]自行車輪胎的氣壓,如果充氣則收取一美元的費用,結果發現同學們不僅頻頻光顧,而且對這項便民措施非常感激,於是這個小組在一小時後改變策略,把固定收費變為自願付款,結果營業額提升更快,最後賺了幾百美元。
學習的時候,要給自己增加一些難度,這對提升學習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在興趣這種內部動機的驅動下,人們完成同一任務的表現比在物質獎勵的驅動下更好。
當你在一個領域中有一定鑽研後,你還需要從其他學科[總在一個學科裡面,很容易碰壁或者到達瓶頸。需要擴展思路,那麼自然要更多地去學習不同的知識。]或者領域中尋找新的知識和思想的養料,來充實和啟發你所精研的領域。
如果你與大多數人相比,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那麼為什麼社會要給你超出平均水準的回報?
從「消費型興趣」升級為「生產型興趣」,把消遣、娛樂、享受的愛好,引導向有產出、有價值、有利益的愛好。學以致用,如果愛好沒有提高生活的水平,或者提高文化素養,或者對世界有貢獻,那麼這種愛好就要摒棄,應該選擇更高尚的愛好。
興趣,要圍繞著它不斷拓展、迭代、升級,建立完整的價值體系。這樣,以後的學習就會不斷強化以前的積累,而不會遺忘,當達到最高境界的時候,興趣也會轉化成工作的產出,提升工作效率,更新工作的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