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他是劉成文,用十年堅守,「建」證瀋丹高鐵順利驗收;他以青春熱血,寫下土木人持之以恆的信念。
一起聆聽劉成文在土木的歲月點滴。
2008年,我還是個學生的時候,就老愛看電視機上的新聞報導,覺得那一個個都是出彩的大人物,不曾想有朝一日,我也能有個零星半點的機會,跟大家講講我的故事。
和所有平淡的開頭一樣,手機上一條突然的簡訊通知,我和瀋丹高鐵的緣分也就從此開始。我還記得那張車票的日子,2009年5月12日,我離開了滬杭高鐵。也許是因為年輕,新鮮感陌生感一時衝散了我對「邊境」、「偏遠」這些字眼的恐懼。我只記得那天,當我看向車窗外的陡水村,陽光打在農村的田地上,黃燦燦,綠油油,很是好看。
那一年我23歲。
前三年是項目部比較艱苦的時候,山溝溝裡的駐地建成之前,我們只能在農戶家裡吃住,到了晚上就在河裡搓澡。因為誰都回不了家,項目部就成了大家的依靠,老同志們帶著我做調度的工作,12.73公裡、52萬方土方、7229.23米橋梁、1720根樁基、229個墩臺身、3805.36米隧道,4548塊軌道板、28個單位工程,我至今仍記得這些曾與我天天打交道的數字,我仍清晰地記得那段時光。
2012年12月,我調配至第二架子隊太平山隧道搶工。大山深處正值寒冬臘月,書本上寫的冷風跟刀子一樣大抵便是這種感覺。但又正是進度要緊的關頭,為了緊盯現場,用土工布裹身禦寒、用防水板擋風,什麼駭人聽聞的法子我們都試了一遍。最叫人受苦的是起床洗漱的時候,臉盆中只有一整塊的冰塊,只能在冷風裡焦急地等熱水器慢慢化開。
那著實是我最難以堅持的日子,我一度想過放棄。是項目部的同事感染了我,當我看向他們,這些最值得歌頌的人兒,沒有人嘴邊有半句怨言,沒有人念叨著空話,他們只是將一個人忍耐和堅毅的品格發揮到了極致,扛著風雪,扛著八局履約八局鐵軍的責任,在大山裡開闢著新天地。正是這些鐵一般的人兒,激勵了我的決心。
2013年6月8日,太平山隧道出口最後1.2米開挖,項目最長2040米隧道終於貫通。我的胸腔裡暖洋洋的,我知道,這是足以戰勝所有寒冷的感情。
2015年5月19日,瀋丹高鐵正式通車運營,列車飛馳過12.73公裡的行程,僅僅是短短的5分鐘,我看著那窗外的山、河流、橋梁、農地,我看到了那是誰的容顏漸老,我想起那是誰的親人離世,我看到那是誰的妻子兩年僅能見一面的牽掛,我看到了自己的5年。
列車到站,我有些鼻頭酸楚,我說,不知道今天的風沙怎麼這麼大,項目部的每一位都笑了起來。
然而通車後項目才迎來真正的挑戰,竣工檔案移交、變更補差概算清理、聯調聯試問題庫整改售後……還有大量未完成的工作。由於有線施工的特殊性,我們只能白天清算、深夜施工,晚上11點半到凌晨3點半,等到所有人都沉沉睡去,我們才能開始做天窗整改。正是在這段時期,我親眼看著身邊的同事來來往往,有的選擇離職,有的憑著這幾年的磨練另謀崗位,去到離家更近的項目上,而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邊是父母親隔山隔海的牽掛,一邊是項目的堅守,每個人的心中都動搖了起來。
每到這個時候,我總想起風雪的日子,想起那些挑戰風雪的人兒,我想起隧道貫通的那一刻眼前的光景,我記得每一個人臉上的神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和這個項目的羈絆,我由衷地期待有朝一日「三軍過後盡開顏」的喜悅,在這瀋丹高鐵的最後關頭,既然總有人要選擇留下,那麼就由我,親手為自己的青蔥歲月畫上一個句號。
天窗整改施工持續了整整兩年的時間,但我們挺下來了,我們幹出來了。16、17年創收千餘萬元,同年實體工程驗收,合理優化施工又減少整改成本,圓滿通過。
當我接過那張土木年度先進工作者的證書,我的心中滿是自豪。
2020年9月27日,我接到新的工作任務,離開了湯山鎮陡水村,自此瀋丹高鐵匆匆十年,我從開工進場服務直到最後一天驗收移交。
走的那天,綠油油的田地格外的好看,跟23歲那年的風景一樣。
總有人給我冠以一些「平凡偉大」之類的名號,我卻從未這樣想過,直到今日,當34歲的我回頭去看這一切,身邊的同事來來往往,有留下的,有離開的,我想我也無非只是多了一絲的堅持,我想我也只是一個土木人的縮影,在我的身後,還有更多的人正在堅守,正在背負,正在以脊梁扛起土木的明天。
回顧一路走來,著實讓我感到高興的,是我能由衷的說一句,中建土木,在青春的歲月裡遇見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