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波士頓國會大街的碼頭上,原本一個羊毛倉庫的所在地,而今矗立著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圖1)。1913年,波士頓兒童館在Pine Bank迎來了它的第一批客人。1936年,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它又遷至Mitton house。1979年搬入了Museum Wharf,就是今天博物館的所在地,與交通博物館共用一棟建築。2007年,該館改造和擴建後以全新面貌與觀眾見面,其改造工程還獲得了能源與環境先鋒獎(LEED)的金獎。
圖1.波士頓兒童博物館
歷經百年的波士頓兒童博物館一直秉承著一個宗旨:玩中學。愛因斯坦曾說過:「玩是最高級的研究。」玩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手段,但它的複雜性和重要性卻常常被低估。而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充分挖掘「玩」的潛力,成為了眾多幼兒教育工作者心中的聖地。
波士頓兒童館建館之初以靜態藏品的展示為主,引導兒童和青少年觀察標本和文物,形成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圖2)。而今天,走進波士頓兒童館,就會看到孩子們在高大的展品間攀爬、用各種工具製造泡泡、在「日本屋」裡學習日本工藝……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像一個兒童樂園,但又不止是一個兒童樂園。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對「玩」的理解經過數十載的探索實踐不斷加深和擴展。
圖2.1917年的波士頓兒童博物館
1930年代,博物館的戶外俱樂部給了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於探索冒險中。1964年,隨著「裡面有什麼」展區的開放,波士頓兒童博物館發起了一場博物館革命,撤出了「請勿觸摸」的標誌,開創了以參觀者為中心的、動手操作的展覽與活動。現在,這種「以觀眾為中心、動手操作」的模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隨處可見。1976年,博物館開放了第一個體驗展區「如果我不能……」,讓孩子戴上眼罩,模擬盲人參與活動,幫助孩子切身體驗殘疾生活。1978年,「遊戲空間」面向5歲以下的兒童和家長開放,讓孩子和家長能夠一起玩耍和學習。始於1988年的「泡泡」展區對今天的小朋友依然充滿著吸引力。穿上了博物館提供了防水服,孩子們可以毫無顧慮地玩泡泡、製造泡泡、破壞泡泡。博物館還為家長對孩子的引導提供幫助,「泡泡是什麼?」「泡泡的顏色從哪裡來?」「泡泡為什麼是圓的?」這些在「泡泡」展區隨處可見的小貼士(圖3),讓家長用問題啟發孩子思考,以問題回答孩子的問題,培養孩子思考的能力。2006年,博物館與麻省理工認知科學系合作的「玩耍實驗室」面向嬰幼兒開放,邀請嬰幼兒通過「玩」參與認知發展研究。
圖3.博物館裡的小提示
而今電子產品泛濫,讓孩子們沉浸於被動活動中,忽略了玩樂的參與性與社交性,孤獨、焦慮、肥胖、暴力等負面影響也隨之而來。波士頓兒童博物館認為「玩」與「學」、「健康」、「語言學習」、「社會情感」、「創造力」、「文化差異」密切相關,「玩」能夠讓孩子重拾自信、相信他人、建立友誼,增強安全感。與研究人員的密切合作讓波士頓兒童博物館「玩」的能量不斷積聚。其多感官的、動手操作的、活躍的、以兒童為中心的環境,為孩子提供了獨特的玩耍機會。孩子們從這裡出發,自由和快樂地探索、學會控制恐懼,學會與他人一起玩,這種正面向上的心態讓他們能夠更積極的投身於真實的世界與生活中。
(吳莎 作者系四川科技館展覽教育中心館員)
(欄目主持人:齊欣,編輯:劉巍)
(本文圖1為作者所攝,圖2、圖3分別來自該館官網及網絡)
(本文轉載自:《科普時報》2021年1月8日(第8版)「館窺天下」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