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小編:記得關注哦
來源:藍狐筆記
(日暮風光,梵谷)
作者 | Laura Shin ,unchained
編譯 | 藍狐筆記社區「JT」
本文源自 Laura Shin 對Dragonfly Capital合伙人Haseeb Qureshi的採訪。
藍狐筆記推薦:針對競爭對手項目,加密部落之間最喜歡使用的攻擊武器之一就是從各個角度來批評競爭對手項目的「去中心化程度不夠」。但是從一開始就追求100%純度的去中心化,這可能麼?最終來說,去中心化只是實現項目安全的一種手段,是抵達最終目的的方法。它是加密項目的重要屬性,但不是全部屬性。在通往安全和無須許可的路上,需要首先實現產品和市場契合。此外,一個完整的項目,它需要經歷多個階段,它需要多重屬性。至於具體的路徑,不同的項目要求不同,比如數字貨幣、智能合約平臺、DeFi項目都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雖然文中有些觀點值得商榷,但給予我們更多思考。作為參照,同時推薦另一篇文章,點擊查閱《為什麼去中心化很重要?》
如果花些時間在加密推特上,你會熟悉web3的敘事。
類似於這樣:一開始,網絡是「真正去中心化的」。儘管困難重重,網際網路贏得了對公司集團的設計的勝利,網絡空間成為愛好者和黑客的領地。網際網路因此被奉為中立平臺。任何發行商,無論規模或力量的大小,都可以自由地在其網絡角落裡開張。但最終的結果是,去中心化的伊甸園墮落了。
今天的故事變成了這樣。現如今,在web2.0時代,93%的搜索是通過谷歌進行的,64%的瀏覽器使用的是Crome,79%的社交廣告收入被Facebook收入囊中。少數公司現在有效地控制了網絡空間。
Web3的倡導者將公共區塊鏈視為扭轉這一趨勢的催化劑。他們希望讓用戶重新掌握網絡,並用開放平臺取代谷歌和Facebook,這些平臺可能是由其用戶集體所有,並作為公共的公用設施運作。這樣故事的一些版本賣給了《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Gartner,以及幾乎所有的科技媒體。
我相信這個故事,這個去中心化的童話故事,是基於一個錯誤。這是大多數烏託邦計劃背後的錯誤。讓我問你一個問題:為什麼中本聰選擇讓比特幣去中心化?
實際上,這是一個把戲問題。中本聰別無選擇。比特幣必須去中心化,否則就行不通。比特幣之前,創建網際網路原生貨幣的所有嘗試要麼破產,要麼被監管強行關閉。因此,中本聰讓比特幣去中心化。他利用工作量證明挖礦來實現無須許可的共識。他創建了P2P網絡模型,因此網絡也是分散的。最終,他完全從項目中消失,因此,比特幣也沒有表面上的領導。他這樣做是為了讓比特幣能夠存活下來,並有機會實現其無須許可的分布式貨幣的願景。就這樣,我們來到今天的樣子。
比特幣現在是超過1000億美元的貨幣,它還催生了數百個加密網絡的復興,所有都試圖在數字金融領域進行創新。而如今,他們激發著中本聰的精神,都在爭論和爭吵誰是最去中心化的。「看看,你們的礦池多集中!」「你是在說你區塊大小,你的shitcoin。」「好吧,我們都沒有預挖,所以,我們才是真正去中心化的。」
這裡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他們這麼做?本文試圖提出建議:也許我們應該對去中心化不再如此擔憂。我清楚這在加密領域是很不受歡迎的,但在你激烈反對之前,且先聽我說一說。如果你讀完,你會明白我的意思。
麥克斯韋(Maxwell)的比特幣守護
讓我們進行一個思想的實驗。
假設一個平行宇宙,你對比特幣的體驗全都是幻覺。所有你對比特幣的直接體驗都是相同的——它運行相同的軟體,點擊相同的按鈕,你的UTXO顯示在區塊瀏覽器上,所有命令行交互都是相同的。但是,沒有去中心化網絡,沒有P2P之類的,沒有實際的去中心化共識。每筆比特幣交易只是運行在一個巨大的Postgres資料庫上,該資料庫由加拿大的某個花花公子運營。所有的礦工、共識、哈希率瀏覽器,都只是在ping這個人的伺服器。不管什麼時候,有人挖出一個區塊,他們都會將其發送到這個加拿大人的伺服器,然後,他立即將區塊插入資料庫並轉發給所有人。系統的所有外部功能看上去都完全一樣。貨幣政策、區塊時間、稀缺性,所有的一切都一樣。我們依然有區塊大小的爭論、我們依然有推特狂魔,我們依然有Craig Wright,並且我們依然有在比特幣支持者和肉食主義之間的莫名其妙的聯繫。它只是不是「去中心化的」。
那部分是海市蜃樓。那個世界會有什麼不一樣?關於比特幣系統的實際事實與我們今天所知的比特幣有什麼不一樣?
比特幣在我們世界中的什麼功能是在這個思想實驗中的比特幣所沒有的?仔細考慮一下。答案是:幾乎沒有。它一樣稀缺、一樣硬、也同樣「優於黃金」。唯一的實質區別是風險之一:也許有一天,加拿大警察可以踢開這傢伙的門,使他關閉比特幣。(藍狐筆記:但是就這個分布式的屬性,決定其他屬性是否有意義,所以表面雖類似,本質卻完全不同。這裡的問題在於它是一個整體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通過拆解將其分開,這本身就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這會殺死比特幣。那是不允許發生的。這就是為什麼比特幣是去中心化的原因。這是為了讓它在面臨審查、操控以及關閉時能倖免於難。但除此之外,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分散化)實際上並沒什麼作用。
當然,這對於它的形象和敘事很重要,如果它不是去中心化的,在這點上,我們不會將其視為合法的。但,系統的所有實質功能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幸運的是,沒有什麼加拿大人控制了比特幣。沒有人可以關閉比特幣,這很好。但,這種觀點揭示了關於去中心化的重要內容。中本聰讓比特幣去中心化以解決一個特定問題:之前的網際網路原生貨幣一直被關閉。去中心化形式的貨幣對無力清償、攻擊和審查都具有彈性。
但,去中心化本身並不是重點。它只是達成目的的工具。關鍵是要創建一種可行的網際網路貨幣。
對於中本聰來說,去中心化是有價值的,迄今為止,它減輕了一些根本的風險:審查、平臺安全、腐敗等。去中心化給予我們一些關注的屬性,而不是去中心化本身。
你無法在更去中心化方面進行競爭
作為加密VC,我經常聽到有些項目聲稱它們將是「X,但,是去中心化的X」。通常,這是調性不佳的差勁推銷。問題在於:去中心化是全局的新興屬性。這些屬性幾乎不可能進行競爭。這是一個用來思考網絡屬性的簡單框架(最初從Nathan Wilcox那裡學到的),有兩個軸:屬性可以是全局(全球)的或局部(本地)的,且它可以是直接或緊急的。
Credit:Q1:本地且直接的屬性。
想想當地的天氣。它是你所在城市本地的局部情況,你所在城市的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因此,它很直接。人們經常根據當地和直接的屬性(例如天氣)來選擇居住的城市。
Q2:本地且自然發生。
想想你所在城市的選民投票率。你所在城市的人知道投票人數是多少,投票率高很好,但實際上沒人直接感受到。即便人們從抽象的角度來關心公民的參與,城市也很難在更好的選民投票率方面競爭。
Q3:全局且直接。
想想全球變暖。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感覺到全球變暖。但是,人們很難協調以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說,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它,且每個人都對它的後果作出反應。
Q4:全局且自然發生。
這是最隱蔽的特性。它們適用於所有人,但沒人直接體驗到它們。例如,「隱私」這樣的事情。不是那種「你的鄰居可以透過你的窗戶看到你的隱私」這一類的,而更像是「數十億美元公司擁有你的很多數據,這很奇怪且很不舒服,儘管似乎並沒有因此發生任何明顯的壞事。」
這就是問題所在。去中心化是最後一類:它是全局的,非直接的。沒有人可以感覺到它。你可以感受到延遲、感受到交易費用,但從表面看都是一樣的,無論它是中心化的,還是去中心化的。如果你的網絡去中心化的程度下降,用戶如何能知道?
作為一般規則,產品幾乎不可能在全局的、自然發生的價值屬性(如去中心化)方面進行競爭。現在,你可能會反駁:「這與產品之間的競爭無關。這與建立更好的網際網路相關。」好吧!在你自己的個人Mastodon伺服器上自己構建更好的網際網路。但這對你還不夠,你想要全世界都加入其中。
沒錯!如果你想要,你必須競爭這個世界的注意力,且你必須基於優點進行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去中心化並不是優勢。它是一個障礙。且不管它。你依然可以贏,如果去中心化實際上可以讓你做任何其他事情都無法處理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比特幣會贏的原因,儘管它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它帶來了一些全新的東西:無須審查貨幣的無須許可轉移。比特幣已經通過存活和保證健康證明了它的價值,它已經超過10年的歷史,它成功地從其看似不成熟的青春期(門頭溝事件、絲綢之路、暗網市場等)中安然度過。
比特幣倖存下來是因為它是去中心化的。但,讓我們更具體一些。很多支持者聲稱,是開發者選擇了這個新世界。是開發者厭倦了現代網際網路的花園圍牆。開發者將我們帶入新的去中心化未來。好的。那麼,讓我們來仔細看看。我們知道,如今的開發者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上構建很艱難:速度慢,費用貴,很難用,且區塊鏈用戶也不多。但去中心化的支持者會反駁:你不知道Twitter API的故事嗎?Twitter最初有開放的API,但他們將其關閉,所有基於API構建應用的企業家都遭到毀滅性打擊。企業家們不再想使用其他人擁有的API。
這就是為什麼web3會贏的原因。
但,這就是問題所在:開發者也不在乎「去中心化」。當開發者評估是否使用Linux、npm、React、Twilio時,他們一點也不關心它們是否是去中心化的。開發者關心風險。他們希望最小化技術風險。他們想要最小化API依賴的風險。但是,他們也想最小化他們平臺的用戶遷移到其他平臺的風險(或從不出現這類風險);他們關心潛在的技術崩潰風險;他們關心工具降級或永不優化的風險,諸如此類。風險是一個多維度的向量。去中心化減輕了一些風險,但無法減輕其他風險。
我向你保證,今天的開發者在Twitter剩下的API上構建產品也比他們在公鏈上構建產品更舒適。Twitter有3800萬帳戶定期使用其API,而整個dApp用戶總數依然遠低於100萬。需要明確的是,去中心化降低了一些風險!在去中心化系統中,審查或關閉的風險較低。但是,作為開發者,這些真的是他們關心的主要風險嗎?還是他們更關心正常運行時間、成本或用戶流失?這取決於開發者要構建的東西!
去中心化會增加哪些風險?這對我的p99響應時間有什麼影響?或網絡上的費用飆升使我的用戶遷移到其他地方的概率有多大?作為開發者,這一系列的權衡值得嗎?
加密領域巧妙地利用其防審查功能來構建貨幣和開放金融。很好!對人們來說,有什麼比銀行更討厭的?但是,web3的故事是這樣說的:沒關係。相反,我們應該試圖去中心化Uber、Airbnb,你知道,這是世界上兩個最受歡迎的產品,它們面對停滯不前的歷史悠久的前技術產業剛剛開始顛覆。還有谷歌,你說呢?你是說美國歷史上最被信賴的品牌之一嗎?
當然,讓我們嘗試在以太坊上重新實現最難的計算機科學和數據問題,而以太坊等同於圖形計算器的技術。當它讓你從根本上改變新事物而不是從根本上惡化舊事物,去中心化是有價值的。Web3支持者試圖與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產品抗衡,而與此同時,它們讓自己陷入去中心化的架構困境中。
如果你想贏得拳擊比賽,你可能最好不要選擇房間裡最強的人,尤其是當你的一隻手還被綁在背後時。要針對差勁的產品進行創新。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產品到處都是。只有在去中心化成為真正優勢時,你才能獲勝。
但,這真的是去中心化嗎?
問某些事情是否為「真正去中心化」是很虛的。我希望這個問題消散而去。讓我舉兩個例子,說明為什麼使用D開頭詞語是如此讓人費解。(藍狐筆記:D開頭是指Decentralized,如DeFi等)DeFi通常被聲稱為更安全,因為它是「去中心化的」。他們的意思是,它的代碼是在公鏈的智能合約中直接執行的。任何普通的程式設計師都會反駁:等等,為什麼僅僅是因為用代碼編寫的,它就是安全的?當然,DeFi本身並沒有提供安全性。事實上,這些程序中的單個bug就有可能清掉其中的所有資金。只需看下0x黑客,其中攻擊者本來可以竊走系統中的所有資金!
當然,還有DAO 黑客,Bancor黑客,bZx攻擊,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DeFi自身並沒有更安全的內在因素。安全始於經過審計的開原始碼,它由最佳實踐編寫,且最好是,經過形式化驗證。但是,讓某個事情安全的最重要的是經過長時間的利益攸關的實戰檢驗。正如中心化系統所遭遇的一樣。
還有一個例子:預言機問題。人們在談到預言機問題時,會失去常識。因此,這是進行現實測試的好地方。簡而言之,預言機問題問的是:區塊鏈如何來了解發生在其外部的事情?
根據定義,有人向區塊鏈報告這些信息,但我們應該相信誰來報告這些數據,我們怎麼知道數據是正確的?按照這個框架,「預言機」問題是一個孩子們都可以理解的問題:我們怎麼知道有人在告訴我們真相?讓我們以Maker V1 預言機系統為例子。它基本上由20個地址,其中大多數都是匿名的,他們將價格發布到鏈上。預言機按照這20個價格的中位數進行報告。
你可能會問「這是去中心化的嗎?」這是個錯誤的問法。正確的問題是:相信這個預言機告訴我們的信息要冒多大風險?操縱預言機的成本是多少?涉及到誰的聲譽?迄今為止什麼價值牽涉其中,系統正確運行多長時間了?它是否是去中心化的跟我們實際關心的並不相關,尤其是,如果審查並不是系統的主要風險的話?
後退一步。現實世界中的預言機問題是如何解決的?當一個人想知道比賽的結果,他們會怎麼做?他們可能會檢查ESPN。他們多中心化啊!為什麼他們相信ESPN的比分?ESPN在玩什麼複雜的加密經濟博弈,以使得我們可以放心地信任他們了嗎?一個答案可能是:好吧。如果ESPN發布的分數不正確,那麼,有人可以起訴他們要求賠償。ESPN的銀行帳戶能被法律系統所控制,因此,ESPN有誠實做事的動機。
因此,我們有很好的預言機,這得感謝針對ESPN的訴訟威脅。
這種分析很誘人,但並不完全正確。如果ESPN開始將比賽結果發布到以太坊上,你認為人們會如何對待鏈上的預言機?我告訴你:人們會只使用ESPN的比分。他們會使用它們,而不是Chainlink、Augur、或任何其他所謂的去中心化預言機。因為他們相信ESPN的比分。即便是ESPN明確否認對這些比分承擔任何法律責任,也會是如此。(藍狐筆記:如果是發不到區塊鏈上,單點故障和錯誤的概率很大,並不同意作者的這一判斷,人們更合理的選擇是,可以選擇多個信息來源的預言機,而ESPN只是其中的一個來源,其中包括ESPN工作人員的操作失誤,黑客的攻擊等可能性)
為什麼?為什麼人們會相信ESPN,即便它不是去中心化的?(大聲地說,聽上去這是一個愚蠢的問題。)
每個人都知道為什麼我們會相信ESPN的比分:因為聲譽。ESPN聲譽的價值是如此之高,以至於我們相信ESPN不會試圖去削弱它。它超越了任何一些這樣的簡單東西:「他們質押了X美元,但如果他們破壞了預言機,他們會賺到Y美元。」在這個意義上,ESPN的聲譽支撐了他們發布的每場比賽的比分。他們質押了其整個業務生命周期相同的X美元。
你可能會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將他們要賺的錢作為交叉保證金。你無法通過抵押或債券或任何其他加密經濟博弈中人們要求的來做到這一點。聲譽正是迭代遊戲實現長期價值創造的方式。沒有聲譽,世界上就沒有足夠的資本讓我們所有人相互信任。
那麼,Maker的預言機系統怎麼樣?為什麼DeFi中有這麼多產品使用它?我不認為這是因為它是「最去中心化的」。我認為,真正的答案很簡單:聲譽。
人們相信Maker的聲譽。當然,他們也知道從技術上,15個參與者就可以合謀並卷錢逃跑。(確實,ESPN上的單個開發者就可以發布虛假的比賽比分。)但我認為,從內心深處,人們會直觀了解到Maker這個品牌,有聲譽維護,這跟ESPN並無二致。而這個聲譽,在某種程度上,很難用量化的方式來支持它每次在鏈上發布的價格。
從某種抽象的意義上,Maker系統在其預言機背後有比要求債券和消減的初級系統更大的經濟價值。如果我們接受DAO可以像公司一樣的概念,為什麼我們不願意考慮DAO可以擁有值得保護的聲譽呢?現在,MakerDAO是壟斷者,我們從直覺上相信它的聲譽會減輕其負擔。但MakerDAO保留了通過全球結算退出的大門。如果MakerDAO搞砸或被操縱,它的用戶將不會再回來。
儘管有諸多缺陷,但許多DeFi項目依然選擇了Maker預言機。需要明確的是,我不認為Maker預言機接近於最佳預言機的設計。但它確實起作用。開發者可以直觀地理解Maker 預言機為什麼值得信賴。很多研究者會認為作出如此不精確的安全聲明會讓人討厭。如果它無法定量,如果它不是「X乘以Y=Z」,那麼,這不是正確的加密經濟學。
我想說的是:我對你的預言機是否是去中心化的,一點也不關心。我只關心你的預言機是否在我關注的威脅模型下。儘管Chainlink和Augur比Maker的預言機更去中心化,但它們在過往都不怎麼成功。我不認為Maker 預言機是完美的。但它比我們今天市面上看到的多數都要好。(藍狐筆記:不太認同作者的判斷,預言機一直在追求去中心化,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去中心化本身,而是為了提供更可靠更安全的預言機,此處不需要文字遊戲和無聊且索然無味的邏輯辯論。)
去中心化並非二元的
但是,如果問某個事情是否為「真正去中心化」,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去中心化並非是一個「是或否」的問題。如果你需要一個可以從「三個字母機構」的目標攻擊中存活下來的網絡,那麼,即便是比特幣也不足夠好。但大多數人並不需要這些。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需要的去中心化的程度,再多的去中心化可能也沒有什麼用。
請記住,去中心化並不能線性地降低風險。它更像是S形曲線。最初那麼一點點的去中心化實際上無法完成任何事情。以Napster為例:Napster在某種程度上是去中心化的,它並沒有在其自己的伺服器上存儲文件。但Napster充當了搜索索引,幫助人們可以發現其他人的文件。因此,如果有人關閉Napster伺服器(發生在2001年),他們基本上關閉了所有的一切。所有Napster設計中的小P2P元素基本上都是櫥窗上的裝飾,因為整個系統可以從頂部輕鬆封掉。
早期的去中心化嘗試並不會實現任何事情,直到去中心化的程度足以抗審查。這就像製造防水的桶一樣,一點密封劑並不解決問題,直到你實際上堵住每個漏水的孔。到那時,你進入了去中心化曲線的拐彎處,突然所有的工作都會對你的關閉風險產生明顯影響。然後,你爬上了S,去中心化治理、代幣所有權等,你達到了一個穩定狀態,在這個狀態下,系統基本上具有抗審查性。你可以投入更多資金來進一步分配哈希率,或者向P2P系統增加更多節點,或減輕自私挖礦或其他,但在多數情況下,任何邊際改變並不能實質上改變系統的屬性。這些系統不能被腳本小子取而代之,可能所有這些系統都可以由一個具有動機的民族國家所取締。在最終程度上,多數關於去中心化的爭論只是評頭論足而已。
你認為你最喜歡的項目在S曲線上的哪個位置?
我認為,大多數大型的去中心化網絡都比大多數人想承認的更接近於高原。當然,比特幣比以太坊更去中心化。跟比特幣不同,以太坊的發明者依然在指導項目,且它有頻繁的升級計劃。但從風險的角度,比特幣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遠。比特幣和以太坊都可以被民族國家所摧毀,但兩者都無法被網際網路上有組織的參與者所摧毀。我在這裡說的是,去中心化的收益遞減。這是明顯的邊際分析,但人們很少將其應用到去中心化概念本身。因此,為什麼我們會收到無休止的系列文章,它們嘲笑區塊鏈的P2P網絡和治理是如何不真正去中心化。
協議風險並不總是隨著去中心化而降低。去中心化太快也會引入之前並不存在的新風險。
我從未見過中心化伺服器會有51%攻擊的風險,或搶先交易的脆弱性、或收費狙擊的攻擊等。當然,你也不應該低估通過關閉系統來快速響應錯誤的能力。中心化系統可以更有效地應對威脅,並圍繞技術負責人進行組織。想起Spectre和Meltdown錯誤之後,計算機行業如何圍繞其領導地位集結起來。面對搖搖欲墜的行業漏洞,Intel、Microsoft以及Linux上的特別團隊在實施打補丁程序的同時,進行整個行業的信息披露禁止。現在回頭看看,它做得很好!如果在完全去中心化的體系中,這會困難得多。
聖瑪麗大學的法學教授安吉拉·沃爾奇在《解構去中心化》中提到,「真正去中心化」的項目不可能有這樣的秘密。用她的話來說,「秘密揭示了中心化」。「bug修復、秘密開發者會議、礦池的中心化......所有都揭示了中心化——而不是分散的力量。然而,不加批判地將區塊鏈系統描述為去中心化的,我們跳過了所有這些。」在她的前提下,她絕對是正確的。(儘管我拒絕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二元劃分)但是我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告訴我們,項目的最佳均衡並不是當前的「100%去中心化」。在S形曲線上進一步爬升,其收益會遞減,而且這裡的果汁量不值得榨取(藍狐筆記:這裡的意思是,增加去中心化的程度,並沒有帶來相應比例的回報。)
綜上所述,有很多網絡無法通過去中心化的s曲線一路向上。我想起了IOTA;我肯定你有自己喜歡的山寨幣。如果你想跨越鴻溝,但失敗了,那麼去中心化確實很重要。但是,對於這些網絡來說,最大的風險並不是它們的治理過於中心化,而是它們的治理過於無能。當然,我希望最終區塊鏈的治理是去中心化的。但如果你給我選擇的機會,我都會選擇世界級的中心化治理,而不是糟糕的去中心化治理。
超越純粹去中心化的文化
儘管如此,加密社區還是喜歡相互指責,並聲稱其競爭對手不是「真正去中心化」的。從某種意義上,這是完美的攻擊,因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更加去中心化。這是每個項目具有的原罪。它將去中心化變成了純粹的美德,自我鞭撻的儀式。但這種純粹去中心化的文化不僅讓人筋疲力盡,而且也適得其反。
我知道我捅了馬蜂窩。所以讓我說得更清楚一些:
如果它不是去中心化的,比特幣將永遠不會變成今天的這個樣子。創建網際網路原生的數字黃金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但是,我不想看到我們這一代人中最聰明的人迷戀於這單一維度,且忽視了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在我們擔憂去中心化之前,讓我們首先擔憂什麼事情值得去中心化。別忘了,還沒有人真正想要這些東西!沒人知道它將實際解決什麼問題!這一切依然很奇怪,複雜,且無法使用!
在這一點上,我同意傑西·沃爾登的觀點:一旦項目找到了產品和市場的契合,就應該逐步進行去中心化。也就是說,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但是,對於這個領域的大多數事物,尋找產品和市場的契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此之前,我認為,我們可以不必完美地實現去中心化。我們的重點應該放在創新和構建更好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上。如果你問我,那是真正的目標。去中心化有時候,只是一種抵達終點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