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行與歸來」蔡國強藝術展昨天在故宮博物院向公眾開放。這是一場有關蔡國強的藝術、思考與想像的展覽,宏偉、炫目、意味深長。
置身於展廳,被蔡國強的浩蕩恣肆、絢麗奪目的爆破籠罩,在歡愉充盈的的色彩和磅礴噴弛的火痕背後,蔡國強袒露了他「無論東西」的藝術感知:廣博到他對從永恆宇宙的好奇,精微到小小的愛畫畫的初心堅守。
圖說:展出海報 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攝
我見
作為「遠行」的出發,西雁翅樓分區展出蔡國強在普拉多、普希金、烏菲齊、古根海姆、那不勒斯等博物館和龐貝等地「一個人西方藝術史之旅」相關項目的精選作品。一站站娓娓道來,著力呈現通過繪畫手法與不同文明的對話,以東方文化和精神為鏡,映照西方藝術史,更以此求索繪畫在今天的可能性。
圖說:蔡國強導覽 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攝
各項目都配有文字介紹和紀錄影像,觀眾跟隨蔡國強縱橫西方藝術史的足跡,思考他作品直面的當代繪畫等問題;亦窺見背後珍藏著西方藝術史的美術館、經典作品和偉大藝術家。蔡國強的對話充滿了智趣,他的不同凡常的視角,決定了作品的層次與厚重。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神,擁有健壯無比的體魄,傳說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開創者。神話中的他曾經用600步「大腳印」丈量出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場地長度。蔡國強2019年作品《爆破大力神》選擇了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的經典館藏,用紅色火藥在石膏複製品上進行再創作,表現大力士血脈賁張的能量,和盛放之後烈火般激情的凝結。「我小時候畫過大力神的素描,以為他剛猛無敵,後來親眼看到,被震撼的是他的疲倦和無奈。這樣恰恰是真實和永恆的。」蔡國強說。
圖說:《爆破大力神》 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攝
2019年,蔡國強在紐約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對話現代主義。當時古根海姆第一次推出由藝術家策劃的展覽,6位策展人都是曾以重要個展塑造古根海姆博物館歷史的當代藝術家。為了策劃這次展覽,蔡國強深入古根海姆的庫房,深訪館藏的現代主義經典,由此誕生展覽《非品牌》。「藝術家構建易辨識的風格品牌,成為藝術史的代言,但所謂創造性的藝術家,大多不是直接進入他們開拓的時代,而是從具象和寫實開始;藝術家共有的童真性和人類永持的原始情節,樸實地體現了超越流派和風格的藝術本質,但這些往往作為藝術家的不成熟的階段而被忽視。」他說。
巴黎聖母院是中世紀哥德式建築的典範。去年的一場大火,讓蔡國強原定於2020年底在巴黎大皇宮舉辦的個展延期。《黑光No. 1》創作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以巴黎聖母院標誌性的玫瑰窗為主題,傳遞藝術家對人類經歷災難浩劫的思考。
圖說:《黑光No. 1》 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攝
在對話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章節,蔡國強說,相比《最後的晚餐》那種一本正經,對他最有吸引力的是達·文西筆記本上的塗鴉手稿:從人體解剖,到弓箭大炮、直升機和降落傘的發明,那是天才想像力和孩子般的好奇心。「我在巴西做了『農民達·文西』展覽,致敬天馬行空的先輩。」
在對話宇宙和中國精神的展位,蔡國強說:「我去洛陽看牡丹,季節晚了,落花像紅白雪花,一片狼藉,讓我感動。為啥國畫家畫牡丹總是含苞或怒放?繁華和落盡,生生死死都是魅力。」
圖說:對話中國文化精神《柏風》 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攝
人情
蔡國強會在藝術作品裡,放大與綻放中國文化裡的「情」。他將中國文明傳統融化在了他的藝術裡,感染了東西方觀眾。
創作於2015年《故鄉的天梯》,是蔡國強為其爆破計劃《天梯》所作的火藥草圖,一座500米高的金色煙花梯在黎明時分故鄉泉州的海邊升起。作品源於蔡國強童年起摸雲摘星的夢想。蔡國慶在世界不同地方經歷挑戰和挫折,第四次在家鄉嘗試才成功。少年的遠行從這裡起步,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代表人物與世界對話。21年來,蔡國慶在世界不同地方經歷挑戰和挫折,第四次在家鄉嘗試才成功,這是藝術的勇氣與韌勁;將作品獻給年邁的奶奶,這是溫情脈脈。蔡國強的奶奶百歲高齡離世前,親眼看到了蔡國強《故鄉的天梯》,沒有遺憾。這些細節收錄到了奧斯卡得主凱文·麥克唐納導演的紀錄片《故鄉的天梯》中,打動了無數觀眾。
圖說:蔡國強《故鄉的天梯》 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攝
在新聞發布會上,他把第一個媒體提問的機會讓給泉州媒體,這不是蔡國強頭一回這麼做。多年前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九級浪》展覽上,他曾向本報記者解釋,他最看重的媒體是家鄉電視臺,「因為他們用地方話報新聞,我奶奶聽得明白,知道我在幹什麼」。
蔡國強還揭示了鮮為人知的與故宮的交往故事,故宮比美術界更早地欣賞他,給來自泉州的小夥子難以言喻的鼓舞。「1986年底,我是在故宮博物院朋友們的幫助下離開故土、遠行世界的。楊新副院長幫我給日本學校寫了推薦信;故宮出版社社長李毅華幫我找了擔保人,並一路安排;故宮研究員劉丙森先生送我的書法,準備讓我在日本生活困難時能用上……他們告訴日本同道,這個中國的年輕人未來會『爆炸』!」
圖說:火藥作品《銀河嬉冰》 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攝
初心
此次展覽收入蔡國強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自我隔離期間創作的宇宙主題新作。每當以中國發明的火藥為媒材探尋宇宙主題的創作,蔡國強和故鄉仿佛殊途同歸。
走得再遠,蔡國強的初心沒有離開。此次展出了約80件蔡國強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彩、油畫、水粉等小作品,也傳遞他的初心——少年起對美術史和畫畫的深情。幾十年來,雖然他的藝術形式橫跨了裝置、爆破、影像和社會項目等,但從未停止繪畫。在影響自己的「師承名錄」上,他坦然地按姓氏拼音羅列,可以看到達·文西、德庫寧、波洛克、畢卡索、倪瓚、齊白石,也有他泉州的啟蒙老師、上戲舞美系教授胡項城等。
圖說:自畫像 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攝
「少年的藝術家夢,其實是畫家夢。我一直想做一個純粹的畫畫的人。每當我完成一個大型展覽時候,我都會想,這到底是不是小時候的夢想?」蔡國強在導覽時自問自答道:「是,也不全是。」
在黑色的世界地圖上,蔡國強的99個藝術項目足跡標識在上面,呈現藝術家迄今所有活動的地理位置,構成了一幅特殊的「地圖」。綠色的圈代表實現,黃色是進行中,紅色代表未實現。北極上是一個大大的紅點,蔡國強解釋說:「這個(作品靈感)大概還在永恆的宇宙中。」 (新民晚報特派記者 樂夢融 北京今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