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初六,又稱為「馬日」。 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漢族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正月初六馬日: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
初六是馬日,古稱挹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神,將平日汙穢的廁所清掃乾淨。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此俗早已式微)。
中國民間信仰普遍認為廁神即紫姑神,紫姑又作子姑、廁姑、茅姑、坑姑、東施娘等。自明清時期開始紫姑就不單純作為廁神,而世人謂其能預言未來,有先知先覺,多迎祀於家,佔卜諸事,成為扶鸞佔卜的大仙之一。客家俗稱紫姑神為七姐、七姑。
正月初六客家人挹肥之後拜祭紫姑有三重寓意:其一,祈禱豐年;其二,感謝神恩;其三,問卜吉兇。清理或清潔完廁所等衛生場所後,客家婦女就會在該場所的門前點亮紅蠟燭或茶油燈,焚燒線香敬拜,在門楣或門框上粘貼紅紙表示吉慶。
這一天也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據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其中說:"(主人)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唐代詩人姚合還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從最後兩句可以窺見送窮風俗在當時已相當普遍。
宋代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清代俞曲園《茶香室三鈔·送窮鬼》錄前朝人的詞有: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鬼。
。送窮風俗具休的儀式,據《歲時雜記》記載:"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韓愈《送窮文》中,提到要為窮鬼"結柳作車,引帆上牆。"這就是說,送窮時既要為"窮鬼"準備下象徵性的車船,還要給"窮鬼"帶上乾糧,一些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各地送窮,可謂各具特點。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窮鬼的說法
窮神倒底是誰呢?
唐代文學家李邕《金谷園記》稱:「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窮鬼。」
據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
民間相傳窮鬼是上古帝王顓頊之子。他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窮子」。正月的晦日,窮子死了,宮人把他理葬,並說:「今天送窮子。」從那之後,窮子就成了人人害怕的窮鬼了。
據錢鍾書《管錐編》考證,我國唐代民間便開始盛行送「窮鬼」,然而只稱「鬼」而不稱「神」。明清之後,「窮鬼」才被尊為「窮神」。到底是神是鬼,也沒人說得清。
民俗有曰
作糜、棄破衣、祀於巷。(就是把汙穢雜物、破衣爛衫均打掃出門外火燒祭祀)。
供煎餅,芭蕉船,點明燭,送窮鬼上路。
廁神要來檢查衛生,所以要清理廁所。
三六九,朝外走。
送窮日期的不同說法
關於送窮的日期,有幾種說法:
以正月晦日為送窮日
韓愈《送窮文》李翹注:"予嘗見《文宗備問》雲:'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為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卻窮子。'自爾相承送之。"唐代姚合《晦日送窮》詩之一:"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以正月二十九日為送窮日
《歲時廣記·月晦》引《圖經》:"池陽風俗,以正月二十九日為窮九日,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
以正月初六為送窮日
《歲時廣記·人日》引宋代呂原明《歲時雜記》:"人日(正月初七)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今天北京仍保留有正月初六送窮鬼的風俗。
以正月初三為送窮日
清代顧祿《清嘉錄·小年朝》:"《遠平志》:正月三日,人多掃積塵於箕,並加敝帚,委諸歧路以送窮。"送窮的日子雖各有異,各地送窮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點還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進行。
具體儀式
《歲時雜記》記載
送窮風俗具體的儀式,據《歲時雜記》記載:「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
《送窮鬼》記載
另宋朝巴淡的一首《送窮鬼》也曾提到:「正月月盡夕,芭蕉船一隻,燈盞兩隻明輝輝,內裡更有筵席。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鬼,空去送窮鬼。」
民國陝西《中部縣誌》記載:「五日未明,束紙為人、舟車、糗餌,送之通衢,謂之送窮。」所說的舟車、糗餌均是韓愈送窮文中的描寫。而民國陝西《續修南鄭縣誌》更明確指出:「五日,掃除門庭塵積炮滓,棄通衢,亦韓退之『送五窮』故事也。」
老北京民俗
老北京民俗謂:這一天,家中的婦女偶爾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謂之送窮鬼,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叫做送窮神。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12是6的2倍,可稱六六順。又傳說福神劉海是北京人,是個穿紅披綠的胖小子,民間流傳著「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俗語,其形象很受市民歡迎。正值本命年的男孩,以劉海打扮,背著5個用白紙或彩紙剪成的小人上街,誰搶到就算誰搶到了財神,被搶者叫扔掉窮鬼。如果兩位都是本命年者相遇,誰先搶到對方背後的小人誰吉利。也有用布制小包當窮鬼向外扔的,雙方背後均要背個小筐,先把小包投入對方背後筐中者為先扔窮鬼,吉利。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狩獵」即從「扔窮鬼,搶財神」遊戲發展而來,惜此活動在遼寧尚有,而北京卻很少見到了。該日小販上街,因該日是馬日,家中應給「扔窮」的男孩買「驢打滾」吃。
正月初一到初十的別稱
晉代董勳《問禮俗》載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民間又流傳有初八穀日,初九天日,初十地日。
日期 別稱
正月初一 雞日
正月初二 狗日
正月初三 豬日
正月初四 羊日
正月初五 牛日
正月初六 馬日
正月初七 人日
正月初八 穀日
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十 地日
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人日」,即「人類的生日」,這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中國民間稱初七這天為「人日」 、「七元日」、「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
傳說女媧創造蒼生,順序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並於第七天造出人來,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俗稱「人日子」,此日禁止對任何人行刑。
漢代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受到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代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或窗戶,也戴在頭髮上。因此,「人日」也稱「人勝節」。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古人認為正月初七以晴為好,寓意人壽年豐,天下大同。漢代東方朔的《佔書》中就有「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的說法。可見「人日」的說法至少在漢代時就已流傳了。
專家介紹說,這一天,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有「撈魚生(類似吃生魚片)」的習俗,寓意越撈越高、步步高升。此外,一些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麵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人日習俗
攤煎餅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燻天」。
吃七寶羹
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客家人喜用魚一起煮,取食有餘之意。汕頭市區的菜攤,在這一天將七件菜搭配好,論把算錢,不計斤兩,人們樂意接受。農村哪一戶欠一兩件菜,在地裡採他人一二株菜湊成七件,沒人說他是賊。
傳統的「人日」菜式稱「七樣菜」。「七樣菜」,顧名思義,就是指七種蔬菜,其中五種一般是固定不變的:芹菜、蒜、蔥、芫荽(香菜)、韭菜。芹菜的「芹」諧音「勤」;蒜諧音「算」;蔥諧音「聰」;芫荽的「芫」諧音「緣」;韭菜的「韭」諧音「久」,這五種菜配合在一起,味道怎樣還是其次,主要為了過年圖個吉利。而另外兩種就按照各地的風俗和口味,靈活搭配。有些地方用魚、肉來代替,魚表示「年年有餘」,吃肉代表生活富裕,甚至也有用水果來代替的。據說,吃了 「七樣菜」,那一年就可以撿金拾銀髮大財了。
戴人勝
人日節時,漢族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於頭上。也貼於屏風等處。
贈花勝
是日,人們製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
出遊、登高
人日節也是仕女出遊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代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裡,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吃麵條
大部分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麵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誰要過「日子」就要吃麵條。
而一些地區則吃長面,也叫「拉魂面」,寓意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過該準備春耕生產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也是提醒人們渡過了幾天休假和歡慶新年的氣氛,「人日」後不再休息,來年要好好的工作,好好的過日子。
送火神
在山東部分地區,有送火把的習俗,用作物秸稈綁紮的火把,在自家門前點燃,一直送到村外,意為驅除火災,祈求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無事,不著火災。
詩詞描寫
隨著人日節俗的深入延續,有關的詩詞創作也漸趨興盛,進入唐代後則更為顯著。
隋代薛道衡曾在大年初七寫下一首五言詩《人日思歸 》,表達了遠在他鄉的遊子在新春佳節渴望回家與親人團聚的迫切心理,詩人即景生情,以平實自然、精巧委婉的語言,表達出他深刻細膩的情感體驗,把思歸盼歸之情融入到九曲柔腸之中,景中寓情,情中帶景,情景交融。並運用了對比映襯手法,敘述中有對比,含蓄宛轉地表達了自己急切的思歸之情,而且將「歸」與「思」分別放在兩個相對照的句子中,與題目遙相呼應,別具特色。
人日思歸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到了唐代,人日節最為盛行。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唐詩記事》卷九中記載:「景龍三年人日,清暉閣登高遇雪。」
隨聖駕出行的蘇頲在《奉和人日清暉閣宴群臣遇雪應制》一詩中對此進行了描述:
樓觀空煙裡,初年瑞雪過。
苑花齊玉樹,池水作銀河。
七日祥圖啟,千春御賞多。
輕飛傳彩勝,天上奉薰歌。」
在朝為官的宗楚客也作有一首同題詩:
窈窕神仙閣,參差雲漢間。
九重中葉啟,七日早春還。
太液天為水,蓬萊雪作山。
今朝上林樹,無處不堪攀。
時任太子詹事兼崇文館學士的劉憲則從不同角度作同題詩,更是把當時的景象淋漓盡致地進行了描繪:
輿輦乘人日,登臨上鳳京。
風尋歌曲颺,雪向舞行縈。
千官隨興合,萬福與時並。
承恩長若此,微賤幸昇平。
在當時,人們還以人日這天的天氣陰晴佔卜終年的吉災,日晴為吉,日陰為災。對此,東方朔在《佔年書》也有記載:「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陰雨,則有災。」而眾多的文人雅士面對人們歡度人日節的景象,則不免詩興大發,為後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章。
詩人高適在人日時想起友人杜甫,便作得《人日寄杜二拾遺》一詩: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思念之情躍然紙上。
杜甫曾以《人日》為題分別作有一則五言詩和一則七言詩,五言詩云: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陰時。
冰雪鶯難至,春寒花較遲。
雲隨白水落,風振紫山悲。
蓬鬢稀疏久,無勞比素絲。
七言詩則說:
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
尊前柏葉休隨酒,勝裡金花巧耐寒。
佩劍衝星聊暫拔,匣琴流水自須彈。
早春重引江湖興,直道無憂行路難。
前者表達了韶華逝去的無奈情懷,後者則表達了人們在節日氣氛中重新振作,早春時節不再擔憂前途,充滿了樂觀精神。
穀日
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穀日節中所蘊涵的重視農業、珍惜糧食的思想,值得繼承。如今人們尤其是城市人早已疏離了大自然,對農作物的生長極其陌生,重過穀日節,感受農業的重要、糧食的意義,對於當代人來說,特別是對孩子來說,很有教育意義。
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人們多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神碼前陳放著用香油浸捻的黃、白二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放入直徑寸許的"燈盞碗",或用四十九盞,或用一百零八盞,點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黃昏後,以北鬥為目標祭祀。祭祀後,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說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羅候、計都九星輪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運如何,完全操在這位值年星宿手裡,而每年正月初八日為諸星君聚會之期,又傳為「諸星下界」之日,故在這天祭祀星君(即順星),便有可能獲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們有的到白雲觀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燒香順星。但不論是否去廟裡進香,是日晚間,天上星鬥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燕京歲時記》:「初八日,黃昏之後,以紙蘸油,燃燈一百零八盞,焚香而祀之,謂之『順星』」。在家裡散燈花順星之同時,很多人到白雲觀元辰殿去參加順星祭典。
元辰殿俗稱「星宿殿」或「順星殿」。殿在白雲觀西路。殿中塑有六十年花甲子的六十位星宿神像。
凡到元辰殿順星的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如果是甲子年生人,就到甲子太歲金辨大將軍的塑像前,燒香、磕頭、布施之後,再到今年當值的星宿。如果今年是癸亥年,就再到癸亥太歲盧程大將軍塑像前燒香、磕頭、布施,即可保佑你一年順遂。
順星用的星神碼一共兩張。頭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名目,並分別列出其所屬的星宿名。中間為「八卦」,裡圈印著天幹、地支字樣,外圍繞圈印著十二屬相的圖案。後一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放在星神碼的後邊,只露上端名號。兩張同時夾在一個神紙夾子上,放於正廳天地桌後邊正中。
星神碼前邊擺上用黃、白兩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謂之「金銀燈兒」(用香油浸捻),共一百零八盞,有用四十九盞的。也有按所謂《玉匣記》「本命星燈」之數者。通常都放在一個大型金屬盤子裡,用小銅錢壓好,祭祀時全部燃點。以三至五碗熟元宵(每碗五個),清茶一杯為供品。前設香爐、蠟扦等供器,蠟扦下分別壓著黃錢、千張、元寶等敬神「錢糧」。祭祀時,由長輩主持,燃燭上香,全宅按尊卑長幼次序行三叩首禮,肅立十分鐘左有。待香燭欲盡,再依次三叩首後,即請香根,將星神碼及錢糧一併置於庭院事先準備好的錢糧盆中與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同時燃放鞭炮。
祭星時,還要在案頭、灶臺、門坎、鍋臺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予以點燃,謂之「散燈花兒」。有闢除不祥之意。祭星儀式結束後,全家即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順星節傳說
傳說這一天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鬥出得最全,是長輩給兒孫認星星的時候。正月天寒地凍,在院中不能久站,真正認星星還是在夏天的晚上,這一天主要是從香蠟鋪中請來的「星神馬兒」上所列的星宿名號來了解「天文」了。順星節祭星儀式在夜裡舉行,有錢人家擺一百零八盞燈花,一般人家也可擺四十九盞,最少是九盞,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羅侯和計都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燈碗形似小小高腳杯,有泥質的也有銅質的,內放豆油,燈捻用「燈花紙」捻成。祭拜「星神馬兒」後,由主婦把這些燈花分別擺放在寢室、廚房、客廳的案頭、炕沿兒、箱櫃以至院內臺階、角路、門洞等處,宛若一次燭光晚會,名曰「散燈花」。這時,在這神秘的燈花群中,長輩要向兒孫講「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獨」的重要性,因為「流年照命星宿」時刻在監視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散燈花極有浪漫色彩,任你企盼,想像,直至所有燈花燃盡,然後全家互道「星禧」後,燈光才得重亮,鞭炮才得點響,院中的「錢糧盆」內松木雜枝點燃,如同篝火一般使人聯想翩翩。
八仙節
漢族民間取八字的讀音,將正月初八日演變成了敬八仙節。八仙即漢族民間傳說中的李鐵拐、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何仙姑、藍採和、韓湘子、曹國舅八位神仙。因其不畏強權,藐視富貴,經常深入漢族民間,解危濟困,深受勞動人民喜歡。這一天,漢族民間習慣備佳餚水果以祭祀八仙。一些地方漢族民間還有習俗,正月初八這一天出遠門,俗稱「遊八仙」。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的習俗,就是把家裡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
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千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罟筍餌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廈門傳統習俗——正月初八敬天公
漢族的敬天思想是非常突出的,認為天乃宇宙的主宰者,對萬物具有強大的統治力、正是基於這種觀念,皇帝被稱為"天子"。天子即使作為萬民之主,也必須順應天意,一旦違反天意就喪失天命,就會有一位真命天子來取代他。
無形的"天"同時也被具體化了,稱為玉皇大帝,俗稱天公,正月初九即為天公生日。"天公生"是廈門民間一個極為隆重的節日。每年初七就開始制米龜、圓、"牽",蒸發糕。初八晚上,暮色初合,便當"天"擺上八仙桌。沒有庭院的,則擺在窗口邊。隨後擺上十二碗乾鮮水果,十二碗素菜,以及蒸好的米龜、面乾等。也有些人家供葷菜,那就要雙份的五牲,十分隆重。
敬天公的大紅燭是新的,香爐是專用的,燒的紙錢也是特製的"天公金"。"天公金"較一般紙錢大,正方形,刷金箔,而且必須折成金元寶的樣子。
當所有的供品都擺好後,一家人便開始點香拜天公。連抱在懷中的嬰兒也不能免。往往由母親抱著,把點著的香塞在孩子手中,象徵性地拜幾拜。母親口中還要念念有詞,祈禱孩子平安長大。一家人中若有一人外出,也得由弟妹或配偶替他(她)上香。
到了深夜十一時,子時已到,便是初九天公生日,開始燒"天公金",燃放鞭炮。舊時,你若是正月初八夜在廈門,最好別太早睡,否則,全市此起彼落的鞭炮聲,定會把你吵醒。最苦的當然是那些帶寶寶的媽媽。子夜時分,寶寶怎能不睡?夢中被震耳的鞭炮驚醒,啼哭不止,甚至第二日還得吃幾個"珠珀驚風散",實在懊喪!燒紙錢,放鞭炮,或是擾人清夢,或是引起火災,這種習俗實在應改。好在廈門市一聲令下,已經禁絕鞭炮,移風易俗,此等陋習已不復存在。
穀日節活動一覽
觀谷
穀日節當日,全家著漢服,離開城市來到鄉村田野,大人向小孩子介紹基本農業知識,全家觀看各種越冬作物的長勢,讓小孩和大人一起親近農業,幫助孩子樹立尊重農業、農民、愛惜糧食的意識。在體驗的過程中,同時啟發小孩愛護生態環境的觀念。
在大春節期間,來到郊外田野,也是一種很好的休息遠足活動。
食谷
返家後,由孩子親手製作一餐穀物晚餐給全家食用。如讓孩子親手和面蒸饅頭、親手製作麵條、親手淘米蒸飯、親手熬粥,大人只作必要的指導,而不要代替。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更真切的懂得糧食的珍貴,勞動的不易。
養谷
城市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難得親近一次自然。建議穀日節,全家赴花卉市場選購一些觀賞作物(市場有售,如「觀賞穀子」等)在家中栽培,一年四季悉心養護這種「作物」。
正月初九漢族民俗信仰中,正月初九為玉皇聖誕,俗稱「玉皇會」,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 此日都要隆重慶賀。玉皇大帝在臘月廿五會親自降臨下界,巡視察看各方情況,依據眾生道俗的善惡良莠來賞善罰惡。玉皇在其誕辰日的下午回鸞返回天廷。是時道教宮觀內均要舉行隆重的慶賀齋蘸科儀。玉皇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自午夜零時起一直到當天凌晨四時,都可以聽到不停地鞭炮聲。
祭拜儀式
祭拜天公的儀式相當隆重,在正廳天公爐下擺設祭壇,一般都是用長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紙再迭高八仙桌為「頂桌」,桌前並系上吉祥圖案的桌圍,後面另設「下桌」。「頂桌」供奉用彩色紙製成的神座(象徵天公的寶座),前面中央為香爐,爐前有扎紅紙面線三束及清茶三杯,爐旁為燭臺;其後排列五果(柑、橘、蘋果、香蕉、甘蔗等水果)、六齋(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綠豆等)祭祀玉皇大帝;下桌供奉五牲(雞、鴨、魚、卵、豬肉或豬肚、豬肝)、甜料(生仁、米棗、糕仔等)、紅龜粿(像龜形,外染紅色,打龜甲印,以象徵人之長壽)等祭玉皇大帝的從神。
注意事項
在祭拜天公之前,全家老小都得齋戒沐浴,初九當天,更禁止家人曬衣服,尤其是女褲、內衣或倒垃圾桶,以表示對玉皇大帝的尊敬;祭品如果要用牲畜的,一定要用公雞、不能用母雞。若是要還願時,必須用全豬或全羊。有些虔誠的家庭以為在家裡祭拜還嫌不足,會連夜趕往各地的天公廟禮敬,像臺南終義路的天壇、高雄的天公壇、木柵指南宮等,每年的農曆大年初八便燈火通明,熱鬧非凡。
天公生當日也有「安太歲」的儀式,當年生肖衝犯太歲的人便可以到廟中,寫上自己的姓名、年歲,再添一點香油錢,委由廟方負責供奉即可。另有一個安太歲的方法:年初時在家裡用平日盛米的米筒圍上紅色片作爐,寫上「太歲星君到此」,再每日供奉即可。
福建和臺灣民眾稱玉皇大帝為『天公』,正月初九要『拜天公』,一家老小,齋戒沐浴,上香行禮,祭拜誦經,有的地方還唱戲娛神。中國北方過去還舉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遊村巡街的習俗。十二月二十五日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間的日子,舊時道觀和漢族民間都要燒香念經,迎送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信仰緣起
玉皇大帝,又稱「玉帝」、「昊天上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全稱為「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大帝」。在道教中,玉皇大帝是總執天道的大神,位居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之下,四御(玉皇大帝、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帝地祇)之首,居太微玉清宮,又稱通明天宮。
在我國的民間信仰中,玉皇大帝是仙界的最高統治者, 掌管天、地、人三界神靈,屬下有管理學務的文昌帝君,管理商務的關聖帝君,管理工務的巧聖先師,管理農務的神農先帝,管理地方的有城隍爺、土地公,管理陰間的有酆都大帝、十殿閻王等,有一個龐大的官僚體系。
至於玉皇大帝的信仰緣起,一般認為是源於遠古時期對「天」、「天帝」的崇拜,「玉皇」、「玉帝」之名出現較晚,南朝時著名道士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中始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稱呼,排列在玉清三元宮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隋唐時,「玉皇」信仰開始盛行。白居易的《夢仙》詩中就有「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至誠」的詩句。元稹《以州宅誇樂天》一詩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大約唐宋之際成書的重要道經《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詳細敘述了玉皇的出身和來歷:
很久以前,有個光嚴妙樂國,國王淨德和王后寶月光老年無子,於是令道士舉行祈禱。後來,王后夢太上道君抱一嬰兒,夢醒後而有孕。懷胎一年,於丙午歲正月初九午時誕一子於王宮。太子長大後繼承王位,不久舍國去普明香嚴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經過三千劫,始證金仙。又經過億劫,始證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105年),尊玉帝聖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又尊玉帝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民間對玉皇大帝的信仰主要是廟祀,玉皇殿、玉皇廟遍布各地。如四川豐都山上就有一座金碧輝煌的玉皇殿。進殿之前要登三十三級石梯,稱為「登天梯」,傳說登一級石梯即上一重天。拾級而上,登完三十三級,即見一座宏偉古樸的石結構山門,上面撰寫一聯云:
誰雲步可階升,入此門便通帝闕;
仰見無窮主極,局其所即是天樞。
這就是傳說中的南天門了,進此門便到了玉皇大帝居住的凌霄寶殿。殿中彩塑的玉皇大帝坐像高齊屋梁,儀表堂堂,莊重威嚴。後排塑玉皇娘娘和軍師孫臏像,座前兩旁塑有王文卿、展子江、扈文長、韋國卿、孟非卿、明文章等天將神帥站像,皆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相傳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五,玉帝都要親自降聖下界,出巡視察各方,考察眾生道俗的善惡良莠,以決定賞罰,因此,道觀和民間當日都要燒香誦經,歡迎玉皇大帝。
《豐都縣文物志》記載:玉皇大帝姓張名有人,道號自然,上界神王。坐位於東勝神洲八年,南贍部洲八年,西牛賀洲八年,北巨瀘洲八年,四八坐了三十二年,白鳥臺前補一年,共奉三十三天主,高上玉皇尊,名為三十三天。現在人們信仰的玉皇大帝,一般都是取了民間傳說中的姓氏,道教信仰中的誕辰, 人間帝王的形象而融合為的一至尊天神,廟宇中供奉的玉皇形象,就是這種融合的產物。
各地頗具特色的「玉皇會」
農曆正月初九為玉皇聖誕,俗稱「玉皇會」,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是日都要隆重慶賀。每年初九各道觀都要舉行祝誕活動,如:
北京白雲觀,這天玉皇殿的香火最盛,道士們要誦經禮懺,祝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可謂山門鼎盛,香火綿延。
位於上海老城區的海上白雲觀,也要在初九舉行盛大的祝壽道場。
坐落於臺南市的天壇廟,是臺灣主祀玉皇大帝的一個主要宮觀,歷來香火興旺,而又以正月初九為最熱鬧,各地信徒紛至沓來,前往朝聖,進香團接踵而至,終日香菸繚繞,氣氛既莊嚴肅穆又熱鬧非凡。
泰山極頂的玉皇廟,每逢正月初九玉皇生日,都要舉行廟會,而山東昌邑縣及其周圍各縣則在春節期間有「玉皇演駕」大型民俗活動。民間傳說昌邑縣白家營是玉皇大帝的姥娘家,這裡及周邊一帶特別崇信玉皇,在以前,從正月初一到十四常有「玉皇演駕」儀式,逢天旱祈雨成功的年份還要連續演駕3年,以向玉皇報恩。在演駕之前,首先要組織一個班子,向當地以及高密、安邱、濰縣等地的村民及商號籌款,然後扎糊一尊高1.5米、寬1.2米的玉皇大帝坐像,金面帝裝,還要扎四大元帥和兩個女官,繡一面「皇矣上帝」的杏黃大旗。此外,還要準備黃龍傘和各種執事。正月初一拜完年後,演駕活動正式開始。演駕隊伍一般有一二百人,全是當地和附近15公裡內村莊上因有病有災許願和還願的人。從白家營開始,以東西南北為序,挨村遊行。每到一村,村中都要舉行「接駕」儀式,擺供上香,叩頭祈禱,然後抬著玉皇大帝及其他神像在主要街道遊行一番,送往另一村,由另一村接著抬駕。一連半個月,把捐過款的村子都走遍。直到正月十四日,將神像抬到峽山的玉皇廟前燒掉,叫做「發駕」。正月初九這天是玉皇大帝生日,停止演駕一天,各村村民前來白家營表演秧歌祝賀,觀眾多達五六萬人次之多,盛況無限。
在臺灣、福建等地,玉皇大帝又被稱做「天公」,所以正月初九的玉皇生日,在閩南話中又被叫做「天公生」。從正月初九午夜零時到當天凌晨四點鐘,都是舉行祭天公的時間。家家戶戶在正廳擺下祭臺,把八仙桌用長凳墊高,稱為「頂桌」,上面供上玉皇大帝的神位以及五果六齋、扎紅繩的面線、清茶3杯。頂桌下有「小桌」,供奉天公的隨從諸神,也擺設五牲、紅龜果等供品。安排停當後,全家大小個個整肅衣冠,依次上香,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然後燒金箔,放爆竹。各家各戶爆竹聲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
在雲南,每逢農曆正月初九「玉皇聖誕」,城鄉居民或湧向本地的玉皇閣敬香,或數十家、上百家聯合起來請道士誦經,並舉行「玉皇會」法事活動。民國年間,昆明金殿、晉寧、保山、建水、石屏、曲靖等地的玉皇閣十分熱鬧。在「玉皇會」期間,成千上萬的香客攜帶香燭、紙火、供品前往廟中祈福,道士們擊鼓誦經,懇求玉皇大帝降吉賜福,保佑百姓平安。
玉皇大帝的傳說
傳說一
據明末清初人徐道所著《歷代神仙通鑑》(一名《三教同原錄》)卷一中記載:至昊天界,有國名光嚴妙樂國,其國王名淨德時王,妻寶月光王后,惟以仁慈側隱加之國人,躬行五嶺未嘗少懈,直使民安物阜災害不興。但以年老無子為不足。二真一入其境即知其誠心向道。勇猛黃老(即中黃子,初開天地時五老之一)曰:因緣在是矣。元始曰:若以清虛至真之氣投聖德仁厚之身,託孕成胎必生神明之子,定為三才之聖,上真以為如何?黃老點頭,即將碧玉瑤光如意吹口真氣此乃天外靈寶,遂變一嬰孩身。這時淨德時王在寢室中忽見祥光照耀宮殿,作百寶色。有許多儀仗,護一九龍輦,浮空而來,中坐二翼人皆施法象,上首高真抱一小兒面園耳大,眉清目秀,遍體毫光罩定。國王與王后心甚歡喜,恭敬接禮長跪道前。二真曰:下愚無嗣願乞此孩為子,伏惟哀潤聽許。黃老曰:此子根器不凡,必證無極高上之品,汝善育之,國王上前拜領,二真從寶椅中託出遞給,國王雙手來接,重如山嶽,掙出一身大汗,恍然而覺,是一夢,急召王后言之,所見相同。至此後,國王精神倍長,三年後王后生下一聖明王子。自幼即舍國修道,經三千二百劫,始證金仙,號曰:清淨自然覺王如來。又經十萬劫,方證玉帝,總執天道之神。
傳說二
據東晉幹寶《搜神記》(明刻本)載:「按聖紀所載云:往昔去世有國名號光嚴妙藥,其國王者名曰淨德。時王有後,名寶月光。王乃無嗣,常因每日作思惟;我今將老而無太子,身若崩滅,社稷九廟委付何人?作是念已,即便敕下詔諸道眾,於諸宮殿依諸科教懸諸蓋,清淨嚴潔廣陳,供養六時行道,偏禱真聖,已經半載,不退初心。忽一夜,寶月光皇后夢太上道君,與諸至真金姿玉質清淨之,駕五色龍輿,擁大景旌施蔭,明彩霞蓋。太上道君安坐龍輿,抱一嬰兒,遍身毛孔放百億光照,諸宮殿作百寶色,幢節前道,浮空而來。是時,皇后心生歡喜,恭敬接禮,長跪道前曰:君言今王無嗣,願乞此子為社稷主伏,願慈悲哀愍聽許。爾時道君答皇后曰:願特賜汝。皇后禮謝。道君後而乃收之。皇后收已,便從夢中歸覺而懷孕一年,於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於王宮。當生之時,身寶光穆,充滿王國,色相妙好,觀者無不讚賞。
成書於唐宋之際的道經《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對其來歷作了詳細說明。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聖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傳說三
據《西遊記》記載:「佛祖聽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廝乃是個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奪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你那個初世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當人子,不當人子!折了你的壽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說!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來面目!』」「老君又使金剛套,把我擒拿到上方。綁見玉皇張大帝,曹官拷較罪該當。」可見《西遊記》中的玉帝姓張。
此說受到當時一些寶卷戲劇影響,如《新編說唱寶蓮燈華山救母全傳》、《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全段》等中,說玉帝的妹妹或女兒叫"張仙姑"或"張三姐"「張雲臺」,還為玉帝保留了姓"張"的傳說。長沙花鼓戲有《張二姐下凡》。湖南花鼓戲、福建莆仙戲均有《張三姐下凡》,揚劇《袁樵擺渡》的故事為張三姐下凡。東北二人轉、黃梅戲、莆仙戲、客家戲、柳琴戲、湖南花鼓戲、祁太秧歌均有《張四姐下凡》劇目,宜黃縣「戲神」崔清源(至今有廟供奉)即為崔文瑞與張四姐(玉帝之女)之子。張四姐另有通劇、洪山戲《張四姐大鬧溫陽縣》、《張四姐大鬧東京》,本有歷史人物張四姐,元代石州溫泉縣人,獵戶之女。曾率勇士起義反元,長達十三年之久。後失敗被元軍殺害於今孝義市辭凡溝。張四姐死後,人民編出許多關於她的故事以示懷念,故事中張四姐被附會為玉帝之女,張四姐的傳說為呂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琴戲、肘鼓子有《張五姐下凡》。湖南花鼓戲還有《張六姐下凡》。彈詞《董永賣身張七姐下凡織錦槐陰記》,陝北說書《張七姐下凡》,湖北楚劇《百日緣》亦為張七姐故事,黃梅戲有《張七姐落凡》又名《天仙配》,豫劇《張七姐臨凡》,張七姐為玉帝第七個女兒。
傳說四
據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天翁姓張名堅,字刺渴,漁陽人。少不羈,無所拘忌。常張羅得一白雀,愛而養之。夢天劉翁責怒,每欲殺之,白雀輒以報堅,堅設諸方待之,終莫能害。天翁遂下觀之,堅盛設賓主,乃竊騎天翁車,乘白龍,振策登天。天公乘餘龍追之,不及。堅既到玄宮,易百官,杜塞北門,封白雀為上卿侯,改白雀之胤不產於下土。劉翁失治,徘徊五嶽作災。堅患之,以劉翁為太山太守,主生死之籍。
年初十,地生日。
有天還有地。
比是爺娘不多異,
人畜房屋都依地;
米麥百穀都生地。
菜蔬風味拿來祭,
祭他生日他歡喜。
人生忠孝與節義,
地維賴以立;
作事須求腳腳踏實地。
正月初十傳說
十與石同音,人們又將正月初十附會為石頭生日,逐漸成為漢族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稱為石頭節,又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
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賀老鼠嫁女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麵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櫃,怕驚動老鼠。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並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崔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後屬可以永遠絕跡。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老鼠嫁女的傳說
「老鼠嫁女」的民間傳說,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時日有所不同。
在江南一帶的民間傳說中,說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有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這天夜裡,家家戶戶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著用麵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蠍子尾巴」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娶親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們期望老鼠的爪子發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蠍子尾巴」即是為了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蠍子傷害。吃炒大豆發出嘎嘣的脆響,似乎是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資興一帶則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親」的年畫和剪紙在我國民間視為「吉祥物」,過年過節時貼在牆上和窗戶上。四川綿竹印製的《老鼠嫁女》年畫,表現一夥老鼠掮旗打傘,敲鑼吹喇叭,抬著花轎迎親。騎在癩蛤蟆背上的是「新郎」,頭戴清朝的官帽,手搖摺扇,雙目注視著一隻大金箱,顯出一副貪婪的樣子。正當這夥醜類大搖大擺,招搖過市之時,等待它們的卻是一頭大黃貓。前面鳴鑼開道的一對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貓的利爪抓住,另一隻則咬在貓的嘴上。此時,坐在花轎裡的「新娘」,自知末日來臨、淚流滿面。這幅年畫反映了人民鮮明的愛憎。
新年十日歌
年初一,一寤覺(音告)來太陽照東窗,起身忙換新衣裳;家堂君親天香點,祖宗尊像掛中堂。九子果盤裝齊整,預備客人來來往;今朝叮囑傭人莫掃地,小兒吃飲莫淘湯。
年初二,兒童更歡喜,昨口初一不出戶,今日要到親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牽,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臨到走,還有二百壓歲錢。
年初三,去拜丈母哉。姑爺帶仔姑娘———同來,人得門。笑口開。拜見文人權道恭喜。拜見丈母說發財。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問姑娘。啥時候。踏月養個小寶寶。
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財神,處處放吉鞭。五路正神當中坐,招財利市分兩邊。斤頭臘燭煌煌亮,齊供羊頭元寶魚。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辦至矣。嗚乎,哪有千萬財神爺。分身到你店堂裡。
年初五,夥友要吃開張酒。酒酣快猜拳;五對八馬不離口。有個朋友聊下去,有個朋友要分手。來來去去各自忙。來者心歡喜,去者心悲傷。勸君莫悲傷,以後須要巴巴結結爭個好面光。
年初六。仍窮新衣服。鑼鼓聲喧震耳聾。預借元宵習練熟。元宵鬧花燈。各處有風俗。龍燈身嫋嫋,虹燈芒族族;叮囑小兒勿買糖。省下錢來買蠟燭。狀元及弟舊名詞。要換共和稱五族。
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畢取秤來,稱出輕重最劃一。哥哥稱了六十斤,弟朗稱了四十七,開口向哥道,休發詡。明年弟弟多吃肉。發個大塊頭超過你。
年初八。麥生日,農戶家家祈豐年。世間一日沒了麥。將有何物柬充飢。一粒麥,種下田,待到秋成九秋天,不知費了氣力幾多許,才得摔摜稻吃新米。
年初九,天生日。世間人人都靠天。做事先求弗欺天。婆婆拜佛好修行。新華無事都念經,修得百年無毛病;交好運,退災星,好行方便發善心。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還有地。比是爺娘不多異,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麥百穀都生地。菜蔬風味拿來祭,祭他生日他歡喜。人生忠孝與節義,地維賴以立;作事須求腳腳踏實地。